搜索
首页 其他

凉州词古诗词填空

1.古诗情景填空凉州词、浪淘沙、七步诗、出塞、竹石

凉州词

唐 王之涣(688—742)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中表现戍边士卒离愁别恨的句子是: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浪淘沙

【南唐】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这首词中以生动的比喻,进一步把集合着悲凉、痛苦、伤心、悔恨,交织着绝望与希望的感情表现出来的句子是: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七步诗》

曹植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的句子: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唐·王昌龄《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歌颂戍边战士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的句子: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竹 石

(清)郑燮

咬 定 青 山 不 放 松,

立 根 原 在 破 岩 中。

千 磨 万 击 还 坚 劲,

任 尔 东 西 南 北 风。

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的句子:千 磨 万 击 还 坚 劲,任 尔 东 西 南 北 风。

2.凉州词 古诗 阅读答案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7. 诗中的“春风”除了指自然现象之外,还指的是 某种温暖关怀或某种人间春意春象。

。(1分) 8.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D) A. 诗歌前两句以远川高山衬托“孤城”,描绘出边地的雄阔苍凉之景。

B. “杨柳”是双关语,既指音乐的曲调,又指现实中的杨柳树。 C. 诗歌用“何须”二字,由边地图景描绘转入情感抒发。

D. 全诗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情绪消极悲切。 《凉州词》 王翰 葡桃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首古诗进行点评,着重点评表现作者归家无望的哀痛的部分 边地荒寒艰苦的环境,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使得边塞将士很难得到一次欢聚的酒宴。

有幸遇到那么一次,那激昂兴奋的情绪,那开怀痛饮、一醉方休的场面,是不难想象的。这首诗正是这种生活和感情的写照。

诗中的酒,是西域盛产的葡萄美酒;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胡以白玉精制成的酒杯,有如“光明夜照”,故称“夜光杯”;乐器则是胡人用的琵琶;还有“沙场”、“征战”等等词语。这一切都表现出一种浓郁的边地色彩和军营生活的风味。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

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酒宴开始了,那急促欢快的旋律,象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使已经热烈的气氛顿时沸腾起来。

这句诗改变了七字句习用的音节,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强了它的感染力。这里的“催字”,有人说是催出发,和下文似乎难以贯通。

有人解释为: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

“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 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琵琶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

诗的三、四句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痛”。

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悲”字。

后来更有用低沉、悲凉、感伤、反战等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依据也是三四两句,特别是末句。“古来征战几人回”,显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清代施补华说这两句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岘佣说诗》)这话对我们颇有启发。

为什么“作悲伤语读便浅”呢?因为它不是在宣扬战争的可怕,也不是表现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哀叹。让我们再回过头去看看那欢宴的场面吧:耳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声,将士们真是兴致飞扬,你斟我酌,一阵痛饮之后,便醉意微微了。

也许有人想放杯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我们不是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吗?可见这三、四两句正是席间的劝酒之词,而并不是什么悲伤之情,它虽有几分“谐谑”,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席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

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酒浇愁。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给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

千百年来,这首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3.有关凉州词的古诗

有关凉州词的古诗:

一、凉州词二首·其一

唐代: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释义: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夜光杯之中,正要畅饮时,马上琵琶也声声响起,仿佛催人出征。如果醉卧在沙扬上,也请你不要笑话,古来出外打仗的能有几人返回家乡?

二、凉州词二首·其一

唐代: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释义: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三、凉州词二首·其二

唐代:王翰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释义:关内此时应该已是暮春时节,可是塞外仍然是大风凛冽、尘沙满天,冷酷严寒。夜晚听着凄凉的胡笳曲《折杨柳》,让人的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四、凉州词

唐代:孟浩然

浑成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声入云。

胡地迢迢三万里,那堪马上送明君。

异方之乐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

坐看今夜关山月,思杀边城游侠儿。

释义:浑然天成的紫檀金屑文,做成的琵琶声音清亮直入云端。与胡地相隔万里,即使是送与王明君马上作乐的琵琶声又哪能穿越。身处异地那乐声总让人心中悲凉,这羌笛胡笳也不要再吹。坐着仰望这边塞的月亮,心里想的是杀光边关的敌人。

五、凉州词其二

唐代:王之涣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释义:突厥首领来到中原求和亲,北望拂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经多次在此杀马登台祭祀,然后兴兵犯唐,颇有几分踌躇满志。但现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绝,不肯与突厥和亲只好无功而返。

4.王之涣的凉州词解诗题

诗词名:凉州词 作者:王之涣 朝代:唐 体裁:乐府 类型:边塞 --------------------------------------------------------------------------------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 【注释】: 凉州词:又名《凉州歌》。

《乐苑》称,开元年间,西凉都督郭知运进献宫调《凉州》。凉州:唐属陇右道,州治在今甘肃省武威县。

诗题又作《出塞》。首句一作“黄沙直上白云间”,末句一作“春光不度玉门关。”

羌笛:我国古代西方羌人所吹的笛子。杨柳:指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其音凄苦。 【简析】: 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

这话是不错的。开元中、所期,唐玄宗荒淫纵乐,不务边防,不关心远戍征人的疾苦。

诗人在进入凉州,听到哀怨的笛声后,写下了这首诗,表达对远戍士卒的同情。 诗状凉州之险恶、荒寒,一言不及征人,而征人苦情可想;虽是一篇怨词,但画面雄壮阔大,神气不落凄切。

历来被誉为唐代边塞诗中的名篇。《唐诗别裁》引王渔洋的话说 :“必求压卷,王维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龄之‘奉帚平明’、王之涣之‘黄河远上’其庶几乎!而终唐之世,绝句亦无出四章之右者矣。”

关于这首诗,唐人薛用弱的《集异记》曾记载着这么一桩趣事:开元中,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齐名。一天,天寒微雪,三人一起到旗亭小饮。

适逢梨园伶官十多人会宴;席间,有四名美貌歌妓演唱,唱词都是当时著名诗人的作品。三人私下相约说:我们三人的诗名常常分不出高低,现在且看这些歌妓讴歌,“若诗入歌词之多者,则为优”。

结果,第一人唱的是王昌龄的诗,第二人唱的是高适的诗,第三人唱的还是王昌龄的诗。王之涣不服气,“自以得名已久”,就指着“诸妓之中最佳者 ”说:“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吾即终身不敢与子争衡矣。”

四人中之“最佳者”结果果然唱了一首王之涣的诗:“黄河远上白云间……。”大家于是大笑。

四歌妓问明情况后竞拜。并请“俯就筵席”,“三人从之,饮醉竟日”。

后明清戏剧家将此事编成剧本,其中以《旗亭记》为名的就有多本。 诗句中,“一片”为唐人习惯用语,常与“孤”连文,即今之“一座”。

“孤城”指玉门关。将玉门关作“孤城”,显然与征人的离情别绪联结在一起 。

仞,古长度单位,七尺为一仞。“黄河远上”,也有作“黄河直上”的。

叶景葵认为:“诗句有一字沿讹为后人所忽略者,为《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古今传诵之句也,前见北平图书馆新得铜活字本《万首唐人绝句》,‘黄河’作‘黄沙’,恍然有悟,向诵此诗,即疑‘黄河’两字与下三句皆不贯串,此诗之佳处不知何在!若作‘黄沙’,则第二句‘万仞山’便有意义,而第二联亦字字皆有着落,第一联写出凉州荒寒萧索之象,实为第三句‘怨’字埋根,于是此诗全体灵活矣。”《唐人绝句精华》也说:“此诗各本皆作‘黄河远上’,惟计有功《唐诗纪事》作‘黄沙直上’。

按玉门关在敦煌,离黄河流域甚远,作‘河’非也。且首句写关外之景,但见无际黄沙直与白云相连,已令人生荒远之感。

再加第二句写其空旷寥廓,愈觉难堪。乃于此等境界之中忽闻羌笛吹《折杨柳》曲,不能不有‘春风不度玉门关’之怨词。”

但今之不少学者仍认为,就诗意说,“黄河远上”比“黄河直上”要好。理由是:一,“黄河远上”意境开阔,莽莽苍苍,浩浩瀚瀚,如同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显得状美,而“黄沙直上”只是给人荒凉的感觉。

二,“黄河远上”句与下句“一片孤城”,一远一近,一动一静,互相映衬,有一种立体的感觉,而“黄沙直上”句画面比较单调。至于黄河远距玉门关的问题,则认为,《凉州词》只是唐代的一种曲调,不一定只写凉州;有人还考证,认为王之涣的《凉州词》还有另一个题目:《听玉门关吹笛》,由此认为是诗人在玉门关吹笛时写的,孤城是眼前景象,黄河是出关途径之处,诗人是在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描写自然景物(见表行霈《中国文学史讲稿》)。

-------------------------------------------------------------------------------- [出处] 唐诗三百首全唐诗:卷253_3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 -------------------------------------------------------------------------------- 友情链接 老百晓在线 中华在线词典 晓语轩-小学语文免费资源网 中国小学名师网 西红柿 奥博虚拟校园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 新华拼音 写作无忧--免费论文范文 中国第一自考网 唐宋八大家 江西教育网 您的链接 [王之涣的其它相关诗词] 五绝 登鹳雀楼 乐府 凉州词 乐府 横吹曲辞·出塞 五绝 送别 七绝 宴词 七绝 九日送别。

5.《凉州词》古诗简单的意思

很多诗人写过凉州词,其中以王之涣和王翰的凉州词最为著名。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译文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凉州词二首其一王瀚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译文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夜光杯;正想开怀畅饮,马上琵琶声频催。即使醉倒沙场,请诸君不要见笑;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活着归回?

望采纳,谢谢

6.《凉州词》诗句

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如王之涣、王翰、张籍等,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 全诗: 《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创作背景: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

古代所指的凉州就是现在的甘肃省武威市。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

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靠近的背景。

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戌守者处境的孤危。

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

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其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家喻户晓。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