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形容有办法的诗句

1.关于学习方法的诗句

一、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作者】杜甫 【朝代】唐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译文

富家的子弟不会饿死,清寒的读书人大多贻误自身。韦大人你可以静静地细听,我把自己的往事向你直陈。我在少年时候,早就充当参观王都的来宾。先后读熟万卷书籍,写起文章,下笔敏捷好像有神。

二、冬夜读书示子聿

【作者】陆游 【朝代】宋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译文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三、观书有感

【作者】朱熹 【朝代】南宋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四、柏学士茅屋

【作者】杜甫 【朝代】唐

碧山学士焚银鱼,白马却走深岩居。古人己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

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译文

安史之乱的战火使柏学士失去了官职,昔日常参议朝政,直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431346432言相谏的他,将茅屋搭建在险峻的碧山之中,隐居于此。但他仍象汉代文学家东方朔一样的刻苦读书,

虽然他年少,但已学业有成。观茅屋户外,那祥云如车盖一样密密地聚集,秋水顺着道路,如大水决渠一样地湍急流去。自古以来荣华富贵必定从勤苦中得到,有识之男应当如柏学士一样去博览群书,以求功名。

五、《论语》

【作者】孔子 【朝代】春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

2.关于方法的名言和古诗有哪些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

(孟子)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管子》)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吕氏春秋》)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吃一堑,长一智。(古谚语)。

3.诗词的描写方法有哪些

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所以鉴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必须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及其作用。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描写,首先要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正面描写中光影色彩的渲染和侧面描写中的衬托、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远近高低观察角度的变化等。各种手法之间可能有交错运用的现象,比如以动衬静也可以是反衬。

(1)各种修辞手法

在古代诗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应加以注意。尤其注意比喻、比拟的区别(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比拟注重化无情为有情),借代是用事物相关的东西来代替该事物,如部分代替整体(帆可代船,羽林代士兵),对偶与对比的区别(对比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结构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还要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交叉运用。

学生要善于供肠垛段艹灯讹犬番华发现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反问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侧面描写———衬托对比

衬托是有主次之分两者相比较一方为另一方服务从而突出主要的一方的手法,它分为正衬与反衬。对比是相并的两方内容相反目的在于突出不同点的手法。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3)正面描写———动静结合

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还可以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再比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山舞银蛇,原驰蜡像”也是化静为动

(4)正面描写———虚实结合

在景物描写中,虚是联想想象之景,如回忆想象未来或幻想幻觉之景;实指当前视听之景。

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用想像中美好的仙境。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实虚,“行人”想像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景,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柳永《雨霖铃》想象别后之景。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玉砌”“故国”是回忆中的景物。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春风十里”,实景“尽荠麦青青”,昔盛更显今衰。

4.古诗的描写方法

古诗的描写方法: 1、正面,也叫直接描写:白描、渲染、细节描写、动静结合。

2、侧面,也叫间接描写:烘托、衬托、虚实结合。 描写方法: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

描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描就是描绘,写就是摹写。

描写就是作者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人物描写: 1.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

2.行动描写(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3.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4.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里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的描写。

它有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点明和突出中心的作用 2.社会环境描写,一般指对社会背景、时代气氛、地域风貌的描写。

5.形容方案的词语有哪些

鬼斧神工、巧夺天工、独具匠心、独出心裁、与众不同

一、鬼斧神工 [ guǐ fǔ shén gōng ]

【解释】:像是鬼神制作出来的。形容艺术技巧高超,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

【出自】:战国 庄子《庄子·达生》:“梓庆削木为鐻,鐻成,见者惊忧鬼神。”

【译文】:梓庆削木头做鐻,鐻做成,看见的人惊扰鬼神

二、巧夺天工 [ qiǎo duó tiān gōng ]

【解释】:夺:胜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

【出自】:元·赵孟頫《赠放烟火者》诗:“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

【译文】: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白天同

三、独具匠心 [ dú jù jiàng xīn ]

【解释】:匠心:巧妙的心思。具有独到的灵巧的心思。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的创造性。

【出自】:近代 《诗刊》1978年第3期:“诗味的浓淡,与比兴之运用关系非常密切。李贺的诗歌在这方面是独具匠心的。”

四、独出心裁 [ dú chū xīn cái ]

【解释】:原指诗文的构思有独到的地方。后泛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

【出自】:明·李贽《水浒全书发凡》:“今别出心裁,不依旧样,或特标于目外,或叠采于回中。”

【译文】:现在别出心裁,不依照旧模式,有的特标在眼睛之外,有的叠采在回中。

五、与众不同 [ yǔ zhòng bù tóng ]

【解释】:跟大家不一样。

【出自】:清·李汝珍《镜花缘》:“这是今日令中第一个古人,必须出类拔萃,与众不同,才觉有趣。”

【译文】:这是今天令中第一个古代人,必须出类拔萃,与众人不同,才觉得有乐趣。

6.形容策略的句子

1、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2、必战者,至刚之志也;必胜者,至虚之心也。

3、兵法贵在不战而屈人。

4、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5、兵以计为本,故多算胜少算。

6、兵以诈立,以利动。

7、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8、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9、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10、不用向导者,不能得地利。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