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庐山云雾的诗句900多年前,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遍游庐山之后,和他的友人黄山谷来到西林寺,观看了寺内所有的题诗,却找不到佳作。 他感慨之余,遥望寺外青翠的群山,苦思冥想。然后索笔题诗于壁上:“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初写前两句时,为他托砚的黄山谷尚自觉平平,但当他写到后两句时,便惊叹不巳,激动得几乎掉下手中的砚台。 这诗富有哲理,倒也概括了庐山神奇的意境。 然而,我以为,庐山最神奇的莫过于庐山云雾。郭沫若有诗云:“湖山云里锁,天籁雾中鸣。” 庐山的云雾之美在于它瞬息万变,云遮雾障,使诗意的庐山具有更为神秘莫测的境界。 我第一次上庐山是春夏之交只身一人徒步上去的。 在未上庐山之前,有人对我说,你从三峡来,那才叫名山大川,再看庐山,那庐山不过尔尔;你又到过骊山,那庐山传说就是秦始皇用黎山老母的红线编织成一条威力无比的神鞭,将骊山的一半驱赶到那里去的,如今庐山九十九峰与谷,是九十九鞭抽打的痕迹。庐山的俊伟诡特,我决定慢慢地体味、欣赏。 汽车将我们送到了海拔1167米的牯岭街,下车后我便按图索骥,去游览名胜古迹。行行复行行,匍匐复匍匐,听悦耳之流泉,赏欲坠之危崖,比乘车当然更有乐趣。 晴朗的日子里,庐山是奔放的。顺着花径、锦绣谷、仙人洞、大天池、龙首崖一路过来,千山万壑,层层叠叠的瀑布、溪水从高高的山顶逶迤而下,颇有千万匹脱缰的马群直奔 鄱阳平野之势。 山显得突兀峥嵘,令人激越。而在云雾迷漫之际,庐山却又是另一番情调。 一山飞峙,影落鄱湖,气吞长江,庐山变得柔和而幽深。看山,那山若隐若现没有际涯;看林,那林恍惚迷茫没有尽头。 云生雾起之时,牯岭街更加俊丽多姿,它时而为云海托起,时而被云絮重裹,或隐现于重云薄雾之中,或为浮云掠洗,其面目变化多端,令人莫识。难怪牯岭街有“云中山城”之称。 山间踽行,那恬淡之情是浓郁的。林梢薄雾螟晦,流云绕山浮度,淡霭萦谷游移,轻柔的风散发着野花的香味,山涧的泉水是这天地间唯一美妙的音响,颇显出“山静似太古”的意味。 翻山过悬索桥,问三宝树方向,由于悬索桥至电站大坝走近路要继续翻山,毕竟是初游庐山,且是一人单行,云雾作崇,使我迷路。只见云雾似飘纱,从眼前轻盈舞去;有时如团絮,自身后滚滚裹来;云海起时,无边无际,恍若置身大海中的孤岛;若风急云泻,势如瀑布,令人迷茫,令人胆寒。 前不靠村,后不靠店,问道无人,只能凭着自己的感觉走。这时想起人生道路,像我这号人,在官场上没有后台,没有靠山,况是从经验中成熟,刻苦耐劳占了百分之九十五。 然而,到如今人生道路上,官司蒙冤,小人进馋。正像这庐山的云雾,我的面目被一层很厚的雾纱遮住,世人有所不知。 其实庐山是政治的山,一个庐山会议有多少高级人物在此蒙冤,我这个小人物这点小事又算得了什么。 乌龙潭、黄龙潭、三宝树、芦林湖,名胜一个个过去了。 此时,路遇两对青年男女,有了同路人,相问后知道。一对是武汉的应届毕业生,因学校给人借用考试,放几天假,他俩兴致很浓,一路又说又笑,谈情说爱,热情总是多余的;一对是郑州来的工厂工人,新婚夫妇,也许是旅途劳累,新娘总是要向新郎撤点娇:“走不动了,坐下来歇歇嘛!”相比较而言,我单身一人走起来的速度总是要比他们快,我不一会就走到了他们的前面去了。 到芦林大桥,云雾浓郁,开始化作雨了,适遇载客的小面包车过来,热情的主人,问我们到哪里去,我说去庐山会议旧址,她说:“我带你去,不收钱;只是下庐山回九江只收10元钱”。我说,我不想乘车,想多看看,好客的车主妇下了车,就差一点没有拉你上车,说什么也要带你去。 她说现在当好人、学雷锋,也不被人理解,这是什么云雾搅的。 车行在庐山,我们饱览庐山云雾奇景。 只见云团伴随着雾气在山峡之上飞腾,追逐着,推挤着,弥合着,“静如练,动如烟,轻如絮,阔如海,白如棉。”荡漾着,使峰壑潜形,令楼台飘渺,似实而虚,似近而远。 纵览云飞,仿佛飞渡的乱云浓雾要将那松枝揉断,亭阁吞噬似的。我们坐在车上,那浓重的云雾竟从外边流入车厢之内。 使人觉得高车如轻帆,漂泊于云海雾涛之中。庐山云雾,使人间变得更加神奇无比了。 庐山归来,我从不写诗的人也写了一首《登庐山,步苏东坡《题西林壁》韵》: 烟波缥缈隐险峰, 上下左右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云雾漫山中。 2.描写庐山云雾飘渺的诗句有哪些烟波缥缈隐险峰, 上下左右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云雾漫山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晚泊浔阳望香炉峰 孟浩然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 只疑云雾窟,犹有六朝僧。 3.写庐山的云雾的诗句登庐山绝顶望诸峤 谢灵运 山行非有期,弥远不能辍. 但欲淹昏旦,遂复经圆缺. 积峡忽复启,平途俄已绝. 峦垅有合沓,往来无踪辙. 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题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瀑布 江 为 庐山正南面,瀑布古来闻. 万里朝沧海,千寻出白云. 寒声终自远,灵派孰为分. 除邓天台后,平流莫可群. 题西林壁 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描写连云港云雾茶的作文中午,我在姥姥家抬头往窗外望去,突然,看见远处的大山朦朦胧胧的耸立在那里。 大山朦胧在云雾之中,就像它自己蒸发的一样,山上漂浮着层层云雾,在空中飘荡。河面上漂浮的层层云雾,就像散落在在河面上的洁白的棉花。 不一会,云雾渐渐的散去,慢慢的露出了山的景色。绿色的树木渐渐的清晰了,露出了山间的铁塔,还有半山腰的农舍,山间的小路从山顶一直盘伸到山底下。河面上闪着银花,云雾像给河面铺上了一层薄薄的被子。 大雾散了,露出了绿色的青山、银色的大河,一切都很清晰了。 大雾笼罩下的山河可真美,自然奇观可真多呀! 5.描写黄山云雾飘渺的诗句有哪些黄山大千——咏山诗句--------------------------------------------------------------------------------发表日期:2003年5月11日 已经有977位读者读过此文李 白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 丹崔夹石柱,菡萏金芙蓉。伊昔升绝顶,俯窥天目松。 仙人炼玉处,羽化留遗踪。亦闻温伯雪,独往今相逢。 采秀辞五岳,攀岩历万重。归休白鹅岭,渴饮丹砂井。 风吹我时来,云车尔当整。去去陵阳东,行行芳桂丛。 回溪十六渡,碧嶂尽睛空。他日还相访,乘桥蹑彩虹。 赠黄山胡公晖求白鹇并序闻黄山胡公有双白鹇,盖是家鸡所伏,自小驯狎,了无惊猜,以其呼之,皆就掌取食,然此鸟耿介,尤难畜之,余生平酷好,竟莫能致,而胡公辄赠于我,唯求一诗,闻之欣然,适会宿意,因援笔三叫,文不加点以赠。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 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照影玉潭里,刷毛琪树间。 夜栖寒月静,朝步落花闲。我愿得此鸟,玩之坐碧山。 胡公能辄赠,笼寄野人还。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贾 岛纪 汤 泉维泉肇何代?开凿同二仪。 五行分水火,厥用谁一之?在卦得既济,备象坎与离。下有风轮煽,上有雷车驰。 霞掀祝融井,日烂扶桑池。气殊礜石厉,脉有灵砂滋。 骊山岂不好,玉环污流脂!至今华清树,空遗后人悲。遐哉哲人逝,此水真吾师。 一濯三沐发,六凿还希夷。伐毛返骨髓,发白令人黟。 十年走尘土,负我汗漫期。再来池上游,触热三伏时。 古寺僧寂寞,但余壁上诗。不见题诗人,令我长叹咨!范成大浮丘亭知郡望黄山,有浮丘、容成峰,浮丘公、容成子之所游也。 黟山郁律神仙宅,三十六峰雷雨隔。碧城栏槛偃双旌,笑挹浮丘为坐客。 岩扉无锁昼长开,紫云明灭多楼台。云中仙驭参差是,肯为使君乘兴来?西昆巉绝不可至,东望蓬莱愁弱水。 谁知芳草遍天涯,玉京只在珠帘底。他年麟阁上清空,却访旧游寻赤松。 我亦从公负丹鼎,来属刂砂床汲汤井。龚自珍(清)黄山铭予幼有志,欲遍览皇朝舆地,铭颂其名山大川,甲乙期,滞淫古歙州,乃铭黄山。 我浮江南,乃礼黄岳。秀吞阆风,高建杓角。 沈沈仙灵,浩浩岩壑。走其一支,南东磅礴。 苍松髯飞,丹砂饭熟。海起山中,云乃海族。 云声涛起,轩后之乐。千诗南穷,百记徒作。 惜哉夏后,橇车未经。惜哉姬王,八骏未灯。 中原隔绝,版图晦冥。硅升壁瘗,赧岱惭衡。 黄炎培(近现代)莲花峰绝顶南条一脉接仙霞,江浙平分两水涯;读书廿年想云海,攀天今日上莲花;巉坑俯极三千界,缥缈高承万里槎;第一兹游快心事,名山大好属吾家。**(近现代)由汤池赴慈光寺途中望天都峰有感奇险天都著,遥观亦有缘。 大雄无与并,苍浑莫之先。倏忽阴晴异,逡巡起伏迁。 云腾致雨气,水泻在山泉。偃蹇非松意,因人委婉传。 坐观瀑楼中对雨晴望诸奇峰,雨看两飞瀑。黄山当吾前,晴雨皆悦目。 陶行知题黄山游记少年生长黄山边,足迹未到黄山前。黄山之神如有灵,应已记过万万千。 我身未到黄山巅,我心已见黄山之尊严;三十六峰似曾到,峰峰与结梦中缘。泰岱匡庐虽奇异,比我梦中黄山远不及。 人生为一大事来,丈夫志在探新地。屈指三万六千场,归老黄山终有日。 此日终须到,此约今日立。黄山与我愿毋违,看取方子之书助相忆。 老 舍黄山小诗天都奇伟海云幽,莲蕊莲花高入秋。欲识黄山真面目,风华半在玉屏楼。 赖少其天都峰赋若非大手笔,难画黟山图。云来天欲覆,日出地吐朱。 墨酣夹风雨,一点为天都。图成神鬼泣,百岳竞狂呼。 吁嗟乎,余生八万九千岁,始信高士巨眼识浮沉。刘海粟题莲花峰特写芙蓉削出叠穠华,七度攀登弄紫霞。 架壑有松皆翡翠,凌霄无石不莲花。作《云谷晴翠》归途口占七十二峰七度攀,此身宁复在人间。 八五游历曾非梦,疑昔登临未定山。有路篱雀飞不到,无知松柏老能闲。 要从何处寻丹嶂,莫使匆匆卤莽还。始信峰画松林黄山多松林,此峰独神秀。 天风撼翠涛,劲骨弄清瘦。守此岁寒姿,敢谓冰雪厚。 岂不怀栋梁,永养山中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