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憨山德清的主要作品经书名称 数量备注《观楞伽经记》八卷 《楞伽补遗》一卷 《华严经纲要》八十卷 《法华击节》一卷 《金刚经决疑》一卷 《圆觉经直解》二卷 《般若心经直说》一卷 《大乘起信论疏略》四卷 《大乘起信论直解》二卷 《性相通说》二卷卷上为《百法明门论论义》,卷下为《八识规矩颂通说》《肇论略注》六卷 《道德经解》二卷一名《老子解》《观老庄影响说》一卷 《庄子内篇注》四卷 《大学中庸直解指》一卷 《春秋左氏心法》一卷 《梦游诗集》三卷 《曹溪通志》四卷 《八十八祖道影传赞》一卷 《憨山老人自叙年谱实录》二卷 以上资料来源 另外,由门人福善、通炯、刘起相编辑刊行的有《憨山老人梦游集》四十卷(现流通本五十五卷)。 这些著作都被收入明方册本《续藏》。 山居诗之一 松下数椽茅屋,眼前四面青山。 日月升沉不住,白云来去常闲。 山居诗之二 门前青山朵朵,窗前黄叶萧萧。 独坐了无言说,四看妄念全消。 山居诗之三 世界光如水月,身心皎若琉璃。 但见冰消涧底,不知春上花枝。 2.醒世歌的诗词鉴赏憨山德清大师是一位经历十分曲折坎坷,而著作成就又十分巨大丰富的大德高僧。他以修习禅宗为主,万历中在广东南华弘扬禅宗,影响极大。但为了广度众生,方便僧俗修行,他又提倡修习净土宗,提倡念佛法门。他所写的这首七言古风《醒世歌》,便是警醒世人,指引世人学佛向善的一支路标。诗写得非常通俗,节奏明快,朗朗上口,也是为了广泛流传,于人有益。这首《醒世歌》不光是写来提醒他人,同时也是作为清公自己的座右铭。鉴于自己出家六十年的遭遇,有很多深刻的教训,清公于晚年写下这首诗,同样也在为自己做人生的最后总结。本诗形象生动,比喻贴切,道理也说得深刻透彻,可称为一篇情文并茂的佳作。 3.憨山德清的轶事典故神宗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憨山德清应神宗皇帝朱翊钧的生母、慈圣皇太后李氏(号称“九莲菩萨”)之请,与妙峰、大方二师于五台山启建祈皇嗣大法会。憨山隐居东海牢山(即崂山)一年多后,慈圣皇太后为嘉慰憨山当年祈嗣之劳,特派专使亲访,力请憨山入京受赏,憨山固恳谢不就。慈圣皇太后复遣前使送三千金予憨山,仍婉辞以拒,并与使者相商,将该笔巨款转作赈济山东饥民之用;憨山慈悲利他的善行,不仅令当地父老铭感五内,也使慈圣皇太后赞叹不已。 明万历十八年(1590)时,慈圣皇太后施刻了五万册《佛说高王观世音经》颁行天下。龙牌上榜题写明:大明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万历庚寅正月吉日发心刊版施印。以求“皇图永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辉,**常转”可见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深受憨山德清念诵《高王观世音经》的影响。 万历二十三年,憨山德清被以私造寺院的罪名充军于广东雷州。 德清被捕充军的消息遍传京城,城中士民老小及微服官员倾城而出,涕泣追送,足见人心之感化。当行经南京时,德清母亲迎于江上,母子相见欢喜,谈话音声清亮,内心没有丝毫的滞念。他不禁开口问道:“母亲!当您听到儿子面临死生大事时,难道一点都不忧虑吗?” “死生是既定的因缘,我自己年纪一大把了,都不曾忧虑,又何忧于你呢?”母亲再叮嘱他:“你要以道自爱,不必忧愁于我,今日我就要先与你作长别了。”德清感动地说:“如果普天下的母亲都能有这样的见解,那里不能顿尽死生之情?”因此,他在《憨山大师梦游集.母子铭》中写道:“母子之情,磁石引针;天然妙性,本自圆成。我见我母,如木出火,木已被焚,火原无我。生而不恋,死若不知,始见我身,是石女儿。” 万历二十五年,德清抵达雷州镇,时值雷州旱荒,饥民死亡载道。德清发动群众掩埋并建济度道场。八月间,镇府令他回返广州,当地官民崇仰其学德,经常有人来访。德清身服囚衣仍为众说法,追随他学佛悟道者众多,他亦立下弘经之愿,日日以布教、弘法、着述为事,并着手疏论《楞伽》、《楞严》诸经。 4.憨山德清的主要成就修心关于德清的佛学思想,吴应宾在其《憨山大师塔铭》中曾说,德清有与圭峰宗密、觉范和延寿诸家相似之处,在法界观上似宗密,在文字禅方面似觉范,在以心为宗方面似延寿,可见其思想,并不拘于一家。 德清是临济系统内的禅僧,在禅学观上,德清坚持原禅的一些基本观点,他论为人人自心光明圆满,各各现成,不欠毫发,众生因为无始劫来的爱根种子造成的深厚妄想,障蔽了这个妙明之心,得不到真实受用,一心只在妄想世界里做活计,流浪生死。只要一念顿歇妄念,就能彻见自心,清净本然了无一物,这就叫悟。 他强调,所谓修,所谓悟,都是修此心,悟此心,不是离开自心而别有可修可悟者。德清进一步证明为什么只需修此心,悟此心,他认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佛法只是解说这八个字。 心外无法,心外无事,所以,“除此一心,无片事可得”(《示蕲阳宗远庵归宗常公》,《憨山老人梦游集》卷七)。所谓事法,只是识所变现,识只是心迷而有,已经失去真如之名,推究自心,则了无可得之处。 德清认为,本质上禅宗向上一路,直指自心,明心见性,顿悟成佛,无需修行,而处处都真,平常生活,都见法身,“江光水色,鸟语潮音,皆演般若实相;晨钟暮鼓,送往迎来,皆空生晏坐石室见法身时也。”(《示灵州镜上人》,同上卷三)不但无修,也无知解,无文字般若,要将从前知解,尽情脱去,一点知见都用不着,要将文言字句,全都去除。 “所读之般若,又岂有文言字句,寄于齿颊之端耶?”(同上)这却是与紫柏真可有些差异的。但是,末法时代,“吾人积劫习染坚固,我爱根深难拔。” (《答郑琨岩中丞》,同上卷一)所以不可能像祖师那样的直指,学人不能顿悟,而有参禅提话头之说,但祖师们并未有公案话头之类。德清并不反对参话头,他只是指出,参话头不是在公案话头、文字语句上下功夫,要的是参究自己,而禅界学人,却”不知向根底究,只管在话头上求,求来求去,忽然想出一段光景,就说悟了……如此参禅,岂不瞎却天下后世人眼睛?”(《示参禅切要》,同上卷六)德清强调参禅要下疑情,有怀疑精神,他非常推崇“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这一原则,疑情破处便是悟。 参禅又要有大勇猛力,大精进力,大忍辱力,决不能思前算后,决不能怯弱。融净德清的净土思想,是自心净土,他说:“今所念之佛,即自性弥陀,所求净土,即唯心极乐。 诸人苟能念念不忘,心心弥陀出现,步步极乐家邦,又何以远企于十万亿国之外,别有净土可归耶?”(《示优婆塞结念佛社》,同上卷二)这就是与净土宗所讲的西方净土有所区别,实际上以禅的思想加入并改造净土宗,如果从禅净合一的角度分析,是以禅为主而融入净土,这与袾宏所讲的西方净土有些区别,但在实际操作上,则又是讲他利的。修行净土法门的具体修行方法,德清弘传的是念佛,他在雷州时,就向不能进修自度的人传授念佛三昧,专念阿弥陀佛名号,或念三五千声,或念一万声,早晚如此。 德清又从话头禅的角度,把参禅和念佛结合起来,参话头只要参这个念佛,“只是心心不忘佛号,即此便是话头。”(《答德王问》,同上卷十)就是单提一声阿弥陀佛作为话头,下个疑情,审问这念佛的是谁,再提再审,审之又审,看看这念佛的究竟是谁,这样一切杂念当下顿断,不容再起。 德清不只主张禅净融合,也讲禅教融合,三教融合。关于禅教,德清认为达摩虽讲禅是教外别传的,其实他也是以教来印证禅的,可见教禅本无二致。 禅宗中虽然也有超佛越祖之谈,但实际上也是要人成佛作祖去的,而要成佛作祖,必须要遵照佛祖的言教而行。舍教而习禅,“是舍规矩而求方圆也”(《示六如坤公》,同上卷八)。 关于三教,德清花了很多篇幅来说明三教的融合,他有一句名言,“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学要》,同上卷三十九)这三者缺一不可,缺一则偏,缺二则隘,三者全无而称之为人者,则是貌似人而已。 憨山有关三教之会通,比较完整而有系统的论述,见于所著《观老庄影响论》一篇中。三教之间,特别是儒佛之间,德清也提出了许多融合的根据,最根本的,儒家讲忠讲孝,德清则讲佛教也讲忠孝的:“出家人宁可上负佛祖,下负我憨山老人,不可自负,不可负君,不可负亲。” 5.古诗词赏析(4分)江郎山和韵① (宋)辛弃疾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小题1:高、直、陡、险 小题2:要做一个刚正不阿(正直、顶天立地)的人、人生要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小题1:试题分析:“削”字说明山陡、险,“千寻”说明山高,“正直”极言山直,“无倚傍”说明山险,“撑持天地”说明山高。 点评:理解诗歌内容要抓住诗歌中的一些关键字词,理解它们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在诗中这个词它究竟表达了什么。 小题2:试题分析: 这首诗是辛弃疾重受宋光宗召见,赴京面圣时经过江郎山时所做。在途中诗人心情复杂,不知此行凶吉,多年的抗金志愿即将在此次面圣时有一个分晓。这首诗,写出了江郎山山势之奇,山势之险,诗人借江郎山展现自己雄大的智略,与坦荡无畏惧的气魄。表现了诗人有很高的理想,想报效祖国,干一番事业。 点评:怎样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1.看提示,定基调。诗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会给我们理解诗词情感以重要提示。有些诗歌题目本身就有提示性: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一个“喜”字,暗示了诗人对春雨到来的欣喜、赞叹之情。2.抓意象,挖内涵。3.品语句,悟感情。一是要抓住文中直抒胸臆的关键词句。二是要注意典故和历史人物的关联比照。 6.春日方逢杨柳绿杨柳绿“春日方逢杨柳绿杨柳绿”没有诗名。 它是明朝的憨山德清写的。原句是: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荣华总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荣华总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主要抒发对世事无常、繁华易逝的感慨。“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用比兴的手法,描写春日杨柳一片生机,转眼秋风里菊花黄遍,“才”“又”形容时间之短暂,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荣华总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用比喻直接表达了富贵荣华象梦幻和飞霜一样容易失去,美好的事物不能停留,人生充满了无奈。憨山德清,俗姓蔡,字澄印,号憨山,法号德清,谥号弘觉禅师,明朝佛教出家众,为临济宗门下。 复兴禅宗,与紫柏真是至交,被认为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憨山德清精通释、道、儒三家学说,主张三家思想的融合。 倡导禅净双修,教人念自性佛,其思想见解颇与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相契。 7.古诗词赏析早发白帝城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七绝】 类别:【羁旅】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 【注解】: 1、白帝:今四川省奉节 2、江陵:今湖北省江宁县。县。 3、一日还:一天就可以到达。 【韵译】: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 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 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评析】: 诗是写景的。唐肃宗乾元二年(759),诗人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东还江陵时而作此诗。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况。首句写白帝城之高;二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 全诗锋棱挺拔,一泻直下,快船快意,令人神远。难怪乎明人杨慎赞曰:“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