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形容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诗句

1.形容人把国家利益,人民安宁放在首位的词句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司马迁

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 吕坤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吉鸿昌

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 -----------华罗庚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 陆游

2.形容“利益”的诗句有哪些

1. 《钓台 / 夜发严滩》

宋代:李清照

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

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

2. 《六韬引谚》

先秦:佚名

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

天下熙熙。

皆为利来。

3. 《送友人》

唐代:杜牧

十载名兼利,人皆与命争。青春留不住,白发自然生。

夜雨滴乡思,秋风从别情。都门五十里,驰马逐鸡声。

4. 《菩萨蛮·商妇怨》

宋代:江开

春时江上帘纤雨。张帆打鼓开船去。秋晚恰归来。看看船又开。

嫁郎如未嫁。长是凄凉夜。情少利心多。郎如年少何。

5. 《不寝》

唐代:杜牧

到晓不成梦,思量堪白头。多无百年命,长有万般愁。

世路应难尽,营生卒未休。莫言名与利,名利是身仇。

3.论语中讲述 为国家利益牺牲家庭利益的名言语句

【原文】13.29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译文】孔子说:“善人教练百姓七年后,百姓甚至可以直接上战场(打仗)。” 【原文】13.30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译文】孔子说:“不告诉老百姓、让他们知道他们有抗争的权力,这就是抛弃圣道。”我的理解(29-30):先谈两个概念:军和民。

我们出生在一国,天然就是那一国的民;如果我们在一国参军,那就成为那国的军。对于一个参军的民来说,他的身份既是军、又是民;他既要卫国、又要保家。

问题来了:当军民身份互相矛盾时,该怎么办?当所卫的国侵犯所保的家时,该怎么办?李将军就是如此:他是联邦的军人、联邦却要进攻他的家乡;他是联邦的军、他是家乡的民。军民之间发生冲突,他该如何是好?李将军的选择看起来奇怪,其实非常符合逻辑:军可以退役、民却不能,所以他放弃军的身份,而以民的身份拿起武器、保卫家乡!通常、军以服从为天职、是某些人手中的枪;民以守卫为宿命、是他生存那块土地上的盾。

——这就是军和民的区别。再往前推一步:军民身份冲突的实质,就是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冲突。

军人身份的放弃,则意味着——个人利益高于国家利益!圣道民为重、民以民为重,这就意味着:在民的心中,民的利益超过君、超过江山社稷……再想一下,什么是“国家利益”——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所以国家利益就是人民利益;我是人民、所以人民利益中就有我的利益;那……我能不能损害我拥有的那部分“国家利益”?感觉中,除非法律禁止(或要求),否则我应该有权损害属于我自己那部分的“国家利益”,而国家利益如果不包含我的部分,那还叫国家利益吗?知道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我们就该明白:在圣道中,民的使命是保卫家乡。他所反抗的,既包括外敌入侵,也包括来自国家的暴政!法律禁止(或要求)也有个新的名称——叫公民义务。

公民义务又分自觉义务和强制义务,在此,我用个例子泛泛说一下吧:某人彩票中奖10万,这10万是他的个人利益,如果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那此人该把10万送给国家……他没送,把奖金装入自己的口袋,装入口袋多少钱——8万,另外2万哪去了——纳税了。纳税是他的义务,在纳税面前,他的个人利益是低一个层次的。

纳税是强制性义务,他只能交2万,想少交不行、想多交也不行。——因为这是法律强制的。

汶川地震,他捐2万。这是他在主动损害个人利益,是因为道德要求?是因为良心驱使?是因为不捐别人会骂?还是因为什么别的原因?不管怎样,他捐2万,是他的主动性捐款:没人去强制、他可以不捐——我把他称为自觉义务,就是因为无论怎样强迫、都必须经过他的同意、才能捐款。

这就象《子罕》19段“譬如为山”那段话。话越扯越远,还是回到论语吧!“即戎”是能够立即走向战场的民,“民战”是指让民有战斗欲望(斗争的思想),他们都不是军。

所以,这两句话谈的不是加强国防(军队)建设,而是——藏兵于民。现代社会通常都实行征兵制,这就是藏兵于民的一种方式。

再想想,如果民可“即戎”,他就应该先行拥有武器,用现代话说,就是让公民持枪!武器是否应该管制?这又是个永恒的话题。我欲持枪、你想禁武——这、又变成两党了。

两党不是问题、不会妥协才是问题:我欲持枪、不至于想要公民家中常备原子弹;你想禁武,估计也不想象元朝那样,让5户人家共用一把菜刀。所以,关键是度的问题。

美国允许公民持枪,却又对持枪发放持枪证、并对枪的种类进行限制……他们所努力解决的、都是那个度的问题!“民战”战谁?它既包括外敌入侵,也包括来自国家的暴政!“教民战”就是告诉民:你有权力反抗一切强加于你的不公,不管它来自哪里;你反抗手段不仅包括“四种表达”、还包括动用武力!“以不教民战”即“不教民以战”:就是不告诉民、不让他们知道上述的权力。弃之是弃民?不是——民不自弃,你看似弃民,实际是民弃你、是你抛弃了圣道!上面两段(29-30),强调了民有极端抗争的权力,包括抗争装备和抗争思想。

《八佾》讲规则的原理;《述而》讲论语的规则;本章讲什么?讲走上圣道的规则!想走上圣道,就要 “小国寡民”(见《八佾》最后);想“小国寡民”,就要管住君(弱化执法)。怎样管君呢?过去、君直接使臣(民),要想管住君,就要在君臣中间插入一个杠子,这个杠子就是立委、治国者。

为政者执法,首先要有法可依,我们不能简单的相信,领导者的每句话,都是“英明决策”。君要使臣,要先经立委同意,同意后才能使臣。

同时,立委还要有“成立、推举、赦免(或批判)”的权力。为走上圣道,我们只能如此。

这是(1-3)段。4-6段告诉我们,立委需要专业人才。

同时,我们也要对立委进行限制:立委不同意的命(未经批准、形不成令)不见得不行、同意的令也不见能行。执行与否、还要经过执行者的再次考量。

7-9段,阐述了“齐鲁之政”,告诉我们该怎样走上完美的王道。10-12段,告诉我们从王道走上圣道的艰难。

13-21段,谈走上圣道的三大步:管住君、放开民、让民有向上的精神。22-28段,谈立委的。

4.以国家利益为重赞美一下晏子

晏婴善谏的特点早已被人称道,晏婴在劝谏君王时往往不是直接的强谏而是委婉的曲谏或诱谏,从中显示了他在政治生活中所具有的高度智慧。他的语言也极有特色,或锋芒毕露,或非常含蓄;或严肃庄重,或滑稽幽默。他能够根据不同的环境场合采取不同的劝谏方式,取得最佳的效果。晏子的劝谏,不但让我们看到他内在的修养,同时,也为他的聪明智慧所折服。

个人修养:

晏子生性乐观,对生死淡然视之。他说人都是要死的,不论仁者、贤者、贪者、不肖者概莫例外,因此从来不“患死”、不“哀死”,把生老病死看作是自然规律。他始终保持乐观大度的心情,身心健康延年益寿。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