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诚信的名人名言1、民无信不立。——孔子 2、君子忧道不忧贫.——孔子 3、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4、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墨子 5、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 6、小信诚则大信立。——韩非子 7、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 —— 韩非子 8、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 子贡 9、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 荀况 10、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 管仲 11、惟诚可以破天下之伪,惟实可以破天下之虚。——薛瑄 12、人背信则名不达。——刘向 13、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程颐 14、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程颐 15、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王充 16、不信不立,不诚不行。——晁说之 17、内不欺已,外不欺人。——弘一大师 18、以实待人,非惟益人,益已尤人。——杨筒 19、一言之美,贵于千金。——葛洪 20、以信接人,天下信人;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杨泉 21、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是没有好下场的,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人才能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 22、祸莫大于无信。——傅玄 23、不须犯一口说,不须着一意念,只凭真真诚诚行将去,久则自有不言之信,默成之孚。——吕坤 24、惟诚可以破天下之伪,惟实可以破天下之虚。——蔡锷。 2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 刘备 26、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 张衡 27、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 李白 28、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 —— 神涵光 29、入于污泥而不染、不受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是最难能可贵的革命品质。—— ** 30、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 —— 郭沫若 31、诚信为人之本。——鲁迅 2.有关于诚信的名人诗歌、至诚如神。 《礼记·中庸》真诚的最高境界有如神灵。 忠诚是人生的本色。 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忠诚应是人生的本来面目。 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化。 《礼记·中庸》只有天下最真诚的心才能感化人。※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离娄上》真诚,是自然之理;心地真诚,是为人处世之理。※ 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周易·家人》言:言谈。物:实际内容。 行:行为。恒:恒心。 君子说话有根据,做事有恒心。※ 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 《孔子家语·颜回·孔子语》君子用行动来说话,小人则光说不做。※ 处己、事上、临下,皆当如诚为主。 明·薛瑄《读书录》衡量自己,服膺上级,领导下属,都应当一概以真诚为准则。※ 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 唐·韩愈《原道》正心、诚意:使心思纯正,意念真诚。将:打算。 有为:有所作为。想有所作为,必须真心诚意。 ※ 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唐·柳宗元《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文士以德行为修养成根本,而在德行中真诚摆在首位。 ※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唐·韩愈《原道》想要在道德人品上进行修炼的人,首先要纯正自己的思想。 而要纯正思想,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有能推至诚之心而加以不息之文,则天地可动,金石可移。 宋·苏辙《三论分别邪正札子》怀着极大真诚又勤勉地撰写文章,就可以感天动地,使金石般坚固的东西也发生变化。※ 至诚则金石为开。 《西京杂记》卷五至诚:极大的真诚。金石为开:象金石般坚固的东西也被感动了。 谓真诚最能感染人。※ 精诚所加,金石为亏。 汉·王充《论衡·感虚》精诚:真诚。亏:亏蚀。 只要真心诚意从事,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诚之所感,触处皆通。 宋·吴处厚《青厢杂记》诚:真诚。感:感触。 真诚能感动一切。※ 人之操履无若诚实。 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操履:操守。诚实是人的最高品德。 ※ 诚能体而存之,则众善之源,百行之本。宋·朱熹《仁说》实行并保存真诚的心,这是人生美好的源头,行动美好的根本 ※ 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 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以真诚为准则是自我修养的关键,弄清楚哪些是好的言行举动,又是坚持真诚的根本。※ 遇欺诈之人,以诚心感动之;遇暴戾之人,以和气薰蒸之。 明·洪自诚《菜根谭》遇到欺骗狡诈的人,用真诚之心感动他,遇到粗暴、乖张的人,用和蔼的态度感化他。※ 金有一分铜铁之杂,则不精;德有一毫人伪之杂,则不纯矣。 明·薛瑄《读书录·体验》喻私心杂念影响人之德行的精纯。※ 窃以为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贤人之德业之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之也。 清·曾国藩《复贺耦庚中丞》窃:谦指个人的意见。我以为天地的运转不息,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卓越人物的道德事业的发扬和持久,关键在于真诚。 ※ 百虑输一忘,百巧输一诚。清·顾图河《任运》考虑再周密若有疏忽就可能失败,技艺再精巧若缺乏真诚也无法成功。 ※ 神莫神于至诚。宋·张商英《素书》没有比完美的真诚更神圣的了。 ※ 诚者,圣人之本,百行之源也。宋·周敦颐《通书》真诚,是杰出人物的根本,也是使百业兴旺的源泉。 行(háng):职业,事务。※ 君子乾乾不息于诚。 宋·周敦颐《通书·乾坤益动》第三十一章乾乾不息:自强不息。君子为达到至诚而自强不息。 ※ 感人以诚不以伪。清·方苞《方望溪先生全集》诚:真诚。 伪:虚假。以真诚而不是以虚伪感动别人。 ※ 修身处世,一诚之外更无余事。明·朱之瑜《诚诚二首》修养自身品性,处理好人之间的关系,唯一靠的真诚。 ※ 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荀子·不苟》圣人固然是无所不晓,但是不是真诚也不能感化万民。 ※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修身》培养个人的品德,最主要的是个人的真诚。 ※ 至诚无息。《礼记·中庸》真诚是没有止境的。 永远以真诚自勉。※ 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 宋·晁说之《晁氏客语》修学:研讨学问。杂:杂乱。 为事:干事情。※ 刻薄不赚钱,忠厚不折本。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卖没郎独占花魁》刻薄:冷酷无情,不厚道。为人忠厚不吃亏,为人刻薄无好处。 ※ 作事必须踏实地,为人切莫务虚名。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况太守断死孩儿》踏实地:比喻做事踏实、认真。 虚名:空头的名声。做事要踏实认真,不可追求空头的名声。 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清·杜文澜《古谣谚》有道德的人不损人而利己,不害人而求名。 3.关于诚信的诗句看夜宴了吗? 现代葛优说过:“我泱泱大国以诚信为本!” 东汉王充讲过:“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海岳尚可倾,口诺终不移”的诗句。近代鲁迅先生说过:“诚信为人之本。” 弘一大师说过:“内不欺已,外不欺人”。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孟子曰:“诚,乃立于天人合一与性善论之上,无道乃诚也。” 西方人说:诚信是最好的竞争手段。 中国人说:无信不立。 但见丹诚赤如血,谁知伪言巧似簧。 ——唐·白居易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乐府诗集》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侠客行》 海岳尚可倾,口诺终不移.-----李白 凡作人贵直,而作文贵曲。 ——明·袁枚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 4.关于诚信的诗句 要古诗的看夜宴了吗? 现代葛优说过:“我泱泱大国以诚信为本!” 东汉王充讲过:“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海岳尚可倾,口诺终不移”的诗句。 近代鲁迅先生说过:“诚信为人之本。” 弘一大师说过:“内不欺已,外不欺人”。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孟子曰:“诚,乃立于天人合一与性善论之上,无道乃诚也。” 西方人说:诚信是最好的竞争手段。 中国人说:无信不立。 但见丹诚赤如血,谁知伪言巧似簧。 ——唐·白居易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乐府诗集》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侠客行》 海岳尚可倾,口诺终不移.-----李白 凡作人贵直,而作文贵曲。 ——明·袁枚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 5.诚实守信的诗句要多的抱诚守真:志在真诚,恪守不违. 赤诚相待:极真诚、忠诚.以至诚之心待人. 诚心诚意:形容十分真挚诚恳. 诚心实意:形容十分真挚诚恳. 诚心正意:心意真诚恳切.形容对人十分真挚诚恳.亦作“诚心诚意”. 犬马之诚:比喻诚心实意.一般谦称自己的诚意. 信守不渝:坚守信用不变. 言必信,行必果: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 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言信行果: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同“言必信,行必果.” 言行信果: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同“言必信,行必果”. 一诺千金: 诺:许诺.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一言为定:一句话说定了,不再更改.比喻说话算数,决不翻悔.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一言,快马一鞭):比喻一言为定,决不反悔. 一言九鼎: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相传为夏禹所铸.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 季路一言:比喻信用极好.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李白《侠客行》的诗句,形容承诺的分量比大山还重,极言诚信的重要. “人无信而不立”. “人而无信不只其可”(孔子),延伸之意就是:“信,则知其可”. “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言”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 晏殊信誉的树立 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3. 立木为信与烽火戏诸候的对比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而同样在商鞅“立木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却曾发生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 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一个“立木取信”,一诺千金;一个帝王无信,戏玩“狼来了”的游戏.结果前者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国亡.可见,“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