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哪些描写滁州的古诗文韦应物《滁州西涧》赏析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赏析】 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唐滁州治所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流露出来。但是诗中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首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各有偏颇。 诗的前二句,在春天繁荣景物中,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莺儿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以相比照。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其喻仕宦世态,寓意显然,清楚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后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野渡口,本来行人无多,此刻更其无人。因此,连船夫也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水急舟横,由于渡口在郊野,无人问津。倘使在要津,则傍晚雨中潮涨,正是渡船大用之时,不能悠然空泊了。因此,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里,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在前、后二句中,诗人都用了对比手法,并用“独怜”、“急”、“横”这样醒目的字眼加以强调,应当说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 由此看来,这诗是有寄托的。但是,诗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寄托呢? 在中唐前期,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在仕宦生涯中,他“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常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他为中唐政治弊败而忧虑,为百姓生活贫困而内疚,有志改革而无力,思欲归隐而不能,进退两为难,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庄子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庄子。列御寇》)韦应物对此深有体会,曾明确说自己是“扁舟不系与心同”(《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表示自己虽怀知者之忧,但自愧无能,因而仕宦如同遨游,悠然无所作为。其实,《滁州西涧》就是抒发这样的矛盾无奈的处境和心情。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所以诗中表露着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 说有兴寄,诚然不错,但归结为讥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也失于死板;说偶然赋景,毫无寄托,则割裂诗、人,流于肤浅,都与诗人本意未洽。因此,赏奇析疑,以知人为好。 2.以滁州为题查古诗一首以“滁州”为题查古诗如下: 《滁州西涧》 年代: 唐 作者: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滁州官舍》 年代: 宋 作者: 王禹偁 忽从天上谪人间,知向山州住几年。 俸外不教收果实,公余多爱入林泉。 朝簪未解虽妨道,宦路无机即是禅。 铃阁悄然私自问,郡斋何异玉堂前。 《送李滁州》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君于觉路深留意,我亦禅门薄致功。 未悟病时须去病,已知空后莫依空。 白衣卧疾嵩山下,皂盖行春楚水东。 谁道三年千里别,两心同在道场中。 3.赞美滁州的成语比屋可诛 bǐ wū kě zhū 近义词: 世风日下 反义词: 比屋可封 用法: 解释: 比屋:一屋挨一屋,家家;诛:杀戮。 家家都可杀戮,世风日下,恶人众多 出处: 汉·陆贾《新语·无为》:“尧舜之民,可比屋而封;桀纣之民,可比屋而诛者,教化使然也。” 例子: 章炳麟《满洲总督侵吞赈款状》:“则一命以上,比屋可诛,亦非清律所能容矣。” 谒后语: 谜语: 成语故事: 相关成语 比肩并起 比肩接踵 比量齐观 比权量力 比比皆是 比肩叠迹 比目连枝 比手划脚 比物连类 笔伐口诛 禁暴诛乱 连枝比翼 比肩而立 比肩继踵 比肩齐声 比类从事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比屋可封 比物此志 比翼连枝 比翼齐飞 比翼双飞 笔诛墨伐 不教而诛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将心比心 接踵比肩 今非昔比 口诛笔伐 鳞次栉比 朋比为奸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4.关于琅琊的诗句瑞鹤仙·环滁皆山也 朝代:宋代 作者:黄庭坚 原文: 环滁皆山也。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翁之乐也。得之心、寓之酒也。更野芳佳木,风高日出,景无穷也。 游也。山肴野蔌,酒洌泉香,沸筹觥也。太守醉也。喧哗众宾欢也。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太守乐其乐也。问当时、太守为谁,醉翁是也。 醉翁亭记 朝代:宋代 作者:欧阳修 原文: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游栖霞寺 朝代:唐代 作者:李建勋 原文: 养花天气近平分,瘦马来敲白下门。晓色未开山意远, 春容犹淡月华昏。琅琊冷落存遗迹,篱舍稀疏带旧村。 此地几经人聚散,只今王谢独名存。 水龙吟(题连州翼然亭呈欧守) 朝代:宋代 作者:严仁 原文: 翼然新榜高亭,翰林铁画燕公手。滁阳盛事,何人重继,湟川太守。太守谓谁,文章的派,醉翁贤胄。对千峰削翠,双溪注玉,端不减、琅琊秀。 坐啸清香画戟,听丁丁、滴花晴漏。棠阴画寂,细赓赓客,竹枝杨柳。只恐明朝,绨封趣观,未容借冠。尽江山识赏,盐梅事业,焕青颤旧。 同越琅琊山 朝代:唐代 作者:韦应物 原文: 石门有雪无行迹,松壑凝烟满众香。 馀食施庭寒鸟下,破衣挂树老僧亡。 5.古诗滁州西涧的诗意诗人以“独怜”二字领起,把自己置身于西涧僻静的环境中,去独自观赏山水美景,感受大自然的声息。也使读者似亲眼见到诗人正踽踽独行于山水之间,充分领略自然美景,一洗胸襟。诗人特别喜爱他脚下涧边的幽草。 草用“幽”字来形容,不仅写出了草的茵绿、繁茂、厚密等形态,而且写出了草的深邃、静谧、未经践踏等意态,一现幽僻氛围。而涧边之上则是层层峰峦、树高林密,黄鹂就在林木深处,那婉转悦耳的欢鸣不断传到诗人的耳朵里,使诗人心神陶醉。 出自:《滁州西涧》的作者是唐代诗人韦应物。 全诗为: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译文为:最是喜爱涧边生长的幽幽野草,还有那树丛深处婉转啼唱的黄鹂。春潮不断上涨,还夹带着密密细雨。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 扩展资料: 《滁州西涧》这首诗是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他时常独步郊外,滁州西涧便是他常光顾的地方。作者喜爱西涧清幽的景色,一天游览至滁州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古诗内容: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