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形容桥上看风景诗句

1.“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出自哪首诗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出自卞之琳的《断章》。

原文如下: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诗词赏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78988e69d8331333365633933析:

诗的上节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它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上。

那个“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面对着眼前的美景,显然是一副心醉神迷之态,这从他竟没有注意到“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的侧面烘托上就可看出。耐人寻味的是,那个显然也是为“看风景”而来的楼上人,登临高楼,眼里所看的竟不是风景,而是那个正“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

这楼上人为何不看风景专看“你”,是什么深深迷住了那双眼,是什么深深打动了那颗心?这耐思耐品的一“看”,真可谓是风流蕴藉,它使那原本恬然怡然的画面顿时春情荡漾、摇曳生姿,幻化出几多饶有情趣的戏剧性场面来:那忘情于景的“你”定是个俊逸潇洒、云游天下的少年郎,那钟情于人的楼上人定是个寂寞思春、知音难觅的多情女,一个耽于风光,憨态可掬,孰不知一举一动搅乱了几多情丝;一个含情脉脉、痴态可怜,可心中情眼中意羞言谁知?

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在人生旅途上又有多少这样的萍水相逢、一见钟情、转瞬即逝而又经久难忘的一厢恋情啊!而诗人正是以这短短的两行诗给那电石火花般的难言之情、难绘之景留下了永恒的小照,引人回忆,激人遐想。

2.有一首里有一句我在桥上看风景,请问这个诗的全文是什么

卞之琳于一九三五年写就的精短小诗《断章》,就所有诗歌读者来说无人不晓。

全诗两节四句: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解读《断章》时,首先要抓住的是标题,该标题与李义山的那些《无题》诗的标题不同, “无题”为题虽也能给解读一些思路上的启示,但终究太过朦胧,而“断章”却是解读《断章》的金钥匙。“断章”即“片断”即“镜头”,事实上《断章》一诗从文本结构看就是两个或三个“片断”“镜头”的一种简单而巧妙的组合。

作者所要传输给读者的所有主旨、意蕴等信息全部融合在这组合的“镜头”中。读者要提炼、解读出这些信息,首先就要抓住标题“断章”这把钥匙。

那么,作者组合了几个什么样的“镜头”?这些组合的“镜头”蕴含了哪些主旨、意蕴方面的信息?我们来具体解读。 解读一:通过不同“镜头”,展现人生中的“巧合” 此种解法将《断章》整首诗理解为两个“镜头”的组合,上下节诗各为一个“镜头”。

上节诗“镜头”: (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的时候),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值得注意的是,从诗歌文本、从上节诗的“镜头”看, “(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的时候),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只能说是一种巧合,绝不能说是有意为之。

但在有些解读者看来,这是“有意为之”,而不是“巧合”,比如有解读者说:“‘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其实不是看风景,而是在看楼上的人,而楼上的人也只是佯装看风景,实际她在看‘你’。你们两人都以风景作为观察对方的中介,并通过风景表达爱慕之情。”

[3]按上述说法, 《断章》是一首爱情诗, “看风景人”是女的, “你”是男的, “你”为了看她(“看风景人”)特意跑到桥上去,她(“看风景人”)为了看“你”就“佯装看风景”,如此“通过风景表达爱慕之情”。不禁要问: 《断章》上节诗的诗歌文本与“镜头”中有哪一个符号说明了甚或是暗示了“你”是男的, “看风景人”是女的?又从哪个地方看得出来他们在“表达爱慕之情”?事实上,“你”与“看风景人”都只是偶尔看看风景而已。

不同的是“你”跑到桥上看, “看风景人”就在房间往外看。对“你”对“看风景人”来说都只是一时一地的行为,谁有闲工夫天天跑到桥上去看风景呢? “巧合”的是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进入了“看风景人”的视野,由于“帅呆了”再成为了其所看风景的中心。

“镜头”所展示的根本就是社会生活中时有所见所闻的“巧合”而已。 再看下节诗镜头: (当)明月装饰了(即照着了)你的窗子(的时候),你装饰了(即钻进了)别人的梦。

现实生活中当然有这种可能的情形:晚上当你睡在床上或坐在窗前时,发现月光照在你所在房间的窗子上,而此时另外一个人在某个地方正做着梦,梦见的人恰好就是你 解读二:通过不同“镜头”,抒写人生中的“不可知” 人生中有太多的“不可知”。此“不可知”即“不能知道”。

就是如此。卞之琳在《断章》中通过上述两个“镜头”高度概括地抒写了人生中的“不可知”。

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的时候,楼上那个“看风景人”在把“你”当作风景看,这个情况“你”怎么可能知道?事实上,欣赏风景只能远距离进行。 当月光照在你房间窗子上的时候,你正在别人梦里,别人正在梦见你,这个情况当时你怎么可能知道?所以说《断章》正是通过不同镜头抒写了人生中的“不可知”。

解读三:通过不同“镜头”,刻画人生中的“无可奈何” 人生中的“无可奈何”可以说是每个人的体验,对这一切你只能别无选择地接受,你如果试图反抗,最终只能徒叹奈何。宋代词人晏殊也深刻认识到了人世间的“无可奈何”,所以发出了他那千古浩叹“无可奈何花落去” (《浣溪沙》)。

当代诗人卞之琳在经历了种种挫折后也充分认识到了人生中的种种“无可奈何”。与晏殊不同的是,他不是直接发出“无可奈何”的浩叹,而是不动声色地通过小诗《断章》中的三个镜头,概括地将人生中的“无可奈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出来。

3.形容桥加风景诗句

1.驱传渭桥上,观兵细柳屯。

《赋西汉》魏徵2.防拒连山险,长桥压水平。《蒲津迎驾》宋璟3.桥形通汉上,峰势接云危。

《帝京篇》李世民4.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灵隐寺》宋之问5.日暮河桥上,扬鞭惜晚晖。

《游侠篇》陈子良6.悠悠天下士,相送洛桥津。《咏史其二》卢照邻7.一去仙桥道,还望锦城遥。

《还京赠别》卢照邻8.雨霁虹桥晚,花落凤台春。《安德山池宴集》上官仪9.汉家伊洛九重城,御路浮桥万里平。

《阙题》杨师道10.乘星开鹤禁,带月下虹桥。《和銮舆顿戏下》虞世南11.北去横桥道,西分清渭流。

《文德皇后挽歌》朱子奢12.步黏苔藓龙桥滑,日闭烟罗鸟径迷。《玄都观》徐氏13.溪上还珠太守家,小桥斜跨碧流沙。

《还珠桥》华镇。

4.桥上美景的诗词

1、烟气笼青阁,流文荡画桥。——《春日侍宴幸芙蓉园应制》李峤

2、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朱自清——《威尼斯的桥》

3、星桥他日创,仙榜此时开。——《安乐公主移入新宅侍宴应制》宗楚客

4、虹桥千步廊,半在水中央。天子方清暑,宫人重暮妆。——《杂曲歌辞·天长地久词》卢纶

5、桥北雨余春水生,桥南日落暮山横。问君对酒胡不乐?听取菱歌烟外声。——《过杜浦桥二首:其二》陆游

6、北去横桥道,西分清渭流。——《文德皇后挽歌》朱子奢

5.我在桥上看风景这首短诗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品味《断章》

隔江泥衔到你梁上隔院泉挑到你杯中

海外的奢侈品舶来你胸前我想要研究交通史

昨夜赋一片轻喟今朝收两朵微笑赋一支镜花收一轮水月

我为你记下流水帐

这首诗是卞之琳先生的代表作。本来是一首长诗中的,作者对自己要求比较高吧,整诗只对这四句比较满意,所以摘出来独立成章,记录一瞬间的感觉,因名《断章》。

下两阙都是一个意思。作者本意就是是表达一种相对的观念,看风景的角度,装饰的角度,都是相对的。这相对包含了一种人与人的、人与物的辨证的关系,充满了哲理。这种辨证的关系理解起来并不难,但是身在其中的人未必就能意识到,因此要说诗的功用,这诗无疑是有一种“点醒”的哲思意味,对于看问题片面的人,说不定还有消炎镇痛的功效。

也许你曾经就是那个独自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人,当时会想到还有人在楼上看你,你也成了另一位看风景的人眼中的风景吗?

“明月是装饰了你的窗子”,似乎勾画出了一幅临窗静思,对月怀人的景象,人的情思寄托于明月,却说是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按照这样的逻辑,“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也就可以理解成:你在对月怀人,别人也在为你情思萦绕、梦魂牵挂了。奇妙的四句诗,倒象是两句温馨的安慰话。

据说此诗刚发表,李健吾先生认为着眼点是“装饰”二字,“寓有无限的悲哀”,而作者则强调“相对”的辨证关系。刚读到这段争论时,还很蔑视这种作者都没想到,偏读者想到的赏析法。后来读书才知道,古人早就说过:“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作者没有想的东西,在读者鉴赏的时候用自己的想象丰富自己的理解,那正是诗的一种魅力。诗本身的语言本来也不能直接按字面的意思来理解的,是形象作用于人,又通过诗还原成形象。就象听音乐,一百个人也未必能有感受一样的,自己当然有权利也有必要按自己的理解来读。一首诗若能引起自己的某种共鸣,那不是比理解作者本来的意图更有意义吗?

记得读到过诗人流沙河的《Y先生语录》,有这样一段趣事,诗人给Y先生念卞之琳先生这首诗,Y先生却篡改为:

你在家里打麻将打麻将的人在楼上等你上手喂胡了你的清一色你喂胡了庄家的满贯

改的幽默有趣,似乎“相对”的哲理尚在。诗意则“迥然异趣”了,想来不会再有如李健吾先生者产生“寓有无限的悲哀”的共鸣了,说不定总打麻将的人看了倒会发感慨:其实这全靠点儿壮……

一直怀疑流沙河的朋友Y先生就是台湾诗人余光中,无处证实。看了这首诗更深信不疑,除了这位吹毛求疵的大诗人,还有谁会这样改呢?

6.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全诗是什么 出自哪里

出自现代诗人卞之琳的《断章》,全诗为: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首诗是卞之琳于1935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他是著名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新月派的代表诗人,诗《断章》是他的不朽代表作。他师从徐志摩,与沈从文交好,倾心于才女张充和。他一生写诗没有超过五千行,惜墨如金,被评价为中国诗坛的琢玉者。

扩展资料:

《断章》全诗只有四句共34字,但其涵蕴的人生哲理却相当丰富,为人们的欣赏提供了诸多可能性。这首富有哲理的递进诗句,用简单、朴素的语言,展现了一幅清新的画面。

诗人以短短四行“断章”,便充分表达出了人物内心绵绵的情思,同时又包含着深广的哲学象征意义。整首诗将一个相对性的世界融入在一幅精美的平方风景画中,有桥有月、有人有梦,和谐自然。读者在不同的境遇与迥异的心境下阅读这首诗会产生不同的体会与回响。

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断章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