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怎样阅读古诗词

1.关于读书的古诗词

一、关于读书的古诗:

1.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 颜真卿《劝学》)

2.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 刘过《书院》)

3.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 朱熹《观书有感》)

4.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宋 朱熹《观书有感》)

5.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宋 陆九渊《读书》)

6.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唐 韩愈《劝学诗》)

二、关于读书的名句:

1.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4.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5.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 颜真卿《劝学》)

7.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 刘过《书院》)

8.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 朱熹《观书有感》)

9.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宋 朱熹《观书有感》)

10.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宋 陆九渊《读书》)

11.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唐 韩愈《劝学诗》)

2.如何阅读诗歌

一、分析意境类 提问方式一: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方式二: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诗词的意境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形神兼备的有机结合,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客观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要用相关术语来进行表达,否则,用语虽多,却未必能点中要害。

相关术语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运用时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该作品情景交融的意境。

解答要具体,切忌空洞。 二、把握技巧类 提问方式一: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方式二: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艺术手法/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和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观书有感》,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衬托(正衬和反衬)、联想和想象、对比、白描。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 三、品味语言类 (1)语言风格 提问方式一:这首诗的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方式二: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技巧: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可用来答题的相关术语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简洁明快、笔调婉约、平淡质朴、简练生动、多用口语等。

答题技巧:(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炼字 提问方式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方式二:①*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②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该诗*联中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解答分析:古人写诗作词,讲究炼字。凡在节骨处炼得好,能使全句游龙飞凤、令人刮目相看的字,便是所谓的“诗眼”“词眼”。

我们鉴赏诗词时,只有领略了古人炼字的精妙之处,才能理解诗词美学的真谛。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而必须将其放入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和情感来分析。

答题技巧:(1)指出“诗眼”或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关键“词” 提问方式:*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或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抓住这个词来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技巧:(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该词在诗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或达到的艺术效果。

四、评价思想内容类 提问方式一:这首诗表达出诗人什么样的情绪? 提问方式二:*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解答分析:思想内容主要是指诗歌的立意。古人云:诗言志。

“志”是指志向、抱负、愿望、情怀等。思想内容一般包括写景抒情、咏物言志、边塞征事、即事感怀、怀古咏史、羁旅生活、惜春伤春,闺怨诗、爱国诗、爱情诗、乡愁诗等。

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综上所述,由于是简答题,受字数和考场时间的限制,考生在解答时必须做到切中肯綮,准确概括要点。

答题时要紧扣原诗的内容,注重点面结合,注重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相结合,尽可能使用简洁规范的术语。

3.怎样阅读古诗词

【阅读方法】 一、读诗题。

古诗词,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写作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如《春夜洛城闻笛》就交代了时间、地点及引发情感的事件。

《听邻家吹笙》“凤吹声如隔彩霞”,扣“吹笙”;“不知墙外是谁家”,扣“邻家”;“疑是碧桃千树花”,仍是扣题,即笙声产生的幻觉(注意“疑”字),并非描写“庭院美景”。 二、读“明示”。

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但也有些诗词中个别词句明示着思想情感倾向,阅读时对这些可贵的信息应圈点出来,结合全诗加以体会。

如赵嘏《江楼旧感》“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起句“独上”,表现了诗人孤单的身影,孤独的情感,第三句“同来”与之呼应。“思渺然”,直接表露出茫然怅惘的情思。

这种情思产生的原因就在三、四句。再如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伤心”、“愁”触景伤怀,孤独生愁;表现全词感情基调;“空”表现苦等无果;“归程”明确表达思归之情。

高考所选诗歌,大都是绝句律诗。绝句一般是“卒章显志”。

第四句明示主旨,如《峨眉山月歌》“思君不见下渝州”,《春夜洛城闻笛》“何人不起故园情”等。律诗一般是一二联写景叙事,三四联议论抒情,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登岳阳楼》等。

三、读形象。诗歌形象包括物象(意象)和人物形象。

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往往有比较稳定的含义,如杨柳、春草、残荷、禾黍、菊、梅、竹、杜鹃(子规)、沙鸥等等。但又不能机械地理解,如“杨柳”一般用来抒写离情别绪,但在“杨柳青青江水平”“月上柳梢头”“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句中的“柳”则不谐音“留”,与离情别绪无联系。

意象应联系起来看,多个意象组合起来,形成意境。如有的学生看到“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就将“无人见”、“傍母眠”片面地理解为杜甫的孤独寂寞。

联系其它意象如“糁径杨花”、“点溪荷叶”等看,诗人描写的是暮春之景的生机和意趣,表现的是喜爱之情,并无孤独寂寞之感。人物形象,有的是描写客体的形象,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更多的是抒情主公(诗人)的形象,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表现的是抒情主人公(诗人)玉洁冰清的情怀。 四、读注释。

注释有交待写作背景的,有解释疑难字词的,有揭示典故含义的。它们对理解诗词具有一定的作用。

如2004年高考天津卷《听蜀僧濬弹琴》,提供了三条注释。“①绿绮:古代名琴。

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这三条注释分别写到了名琴,听者的感受以及琴声与钟声的交融。据此可推测理解本诗的基本内容。

五、读“有无”。无中见有,有中见无。

古诗词言简意赅,是浓缩的作品,有很多空间需要读者去合理填补。如“西出阳关无故人”,无中见有:再见不到故人,只见到黄沙、西风、夕阳残照,只有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唯见长江天际流”,有中见无:只见流向天际的长江水,而极目远眺也望不到友人的船帆,友人随舟远逝,思念逐水而来。

“山围故国周遭在”,“周遭在”,而城已空,往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类似的还有“国破山河在”,“空有姑苏台上月”等句。

六、读类型。读诗时,根据题材了解所属类型,有助于对诗的理解。

如写景诗、咏物诗、送别诗、边塞诗、咏史诗、游子思归诗、思妇怀人诗等等。

4.读书 古诗词名句

王维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赵师秀送翁卷入山已送山民归旧庐,子今复去我何如。

渐成老大难为别,早占清闲未是疏。小雨半畦春种药,寒灯一盏夜修书。

有人来问陶贞白,说与华阳何处居。杜荀鹤闲居书事竹门茅屋带村居,数亩生涯自有余.鬓白只应秋炼句,眼昏多为夜抄书。

杨万里船中活计只诗篇,读了唐诗读半山。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

杨继盛《言志诗》读律看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男儿欲画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

陆九渊《读书》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民国熊伯伊《四季读书歌》春: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读书求学不宜懒,天地日月比人忙。

燕语莺歌希领悟,桃红李白写文章。元翁森《四时读书乐》冬: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

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顾宪成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读书有味于回少,对客无情一句多。读书不了平生事。

陈与义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诗书作我闲中地,风月知人醉里天。

颜真卿三更灯火五灯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少年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书中自有千钟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爱买僻书人笑古,痛憎俗世自知情。

——刘仲尹半生懒意琴三叠,千古诗情土一丘。——许月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杨万里 和周仲容春日二绝句春半花全退,诗人尚道迟。

惟应读书苦,声调作吾伊。 文天祥 读书破万卷,许身一何愚。

赤骥顿长缨,健儿胜腐儒。 王安石 偶书惠施说万物,盘特忘一句。

寄语读书人,呶呶非胜处。 王安石一灯相伴十余年,旧事陈言知几编。

到了不如无累后,困来颠倒枕书眠。李绅 君咏风月夕,余当童稚年。

闲窗读书罢,偷咏左司篇。 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纪晓岚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亲。陆游万卷古书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清坐了无书可读,残年赖有佛堪依。辛弃疾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无名氏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细雨闲开卷,微风独弄琴。

苏轼《和董传留别》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陈师道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元代无名氏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

琴书笔砚作生涯,谁肯恋荣华。有时相伴渔樵话,兴尽饮流霞。

嚓,不醉不归家。马致远双调•拨不断 叹寒儒,谩读书,读书须索题桥柱。

桥柱虽乘驷马车,乘车谁买长门赋。且看了长安回去。

张可久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于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龚自珍游山五岳东道主,拥书百城南面王。清诗人席佩兰《寿简斋先生》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

夏夜示外 夜深衣薄露华凝,屡欲催眠恐未应。恰有天风解人意,床前吹灭读书灯。

收集多年的珍贵材料啊。

5.阅读古诗文的方法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诵读,是语感形成的基础,是分析、研讨语言的前提,是积累语言、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说的是朗读与理解的关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量的积累会产生质的飞跃,诵读是有声的艺术,它不是静寂的字符。读之以情、读之以趣、读之以理、读之以思、读之以法,在读中领悟其乐趣,实践证明,诵读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文章的丰富的内涵,体味到其韵外之致,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在读中还古诗以生命、活力。

6.怎样阅读诗歌、故事

、加强朗读吟诵----诗的语言是最精练的,最优美的,平时我们说的“诗一般的语言”

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同时,由于它的押韵和分行,读起来节奏感特别强,使诗具有音乐之美。因此阅读诗歌时,首先要通过反复朗读,读到琅琅上口,熟读吟诵,才能体会出诗的感请,从而进入到诗的意境。

----2

、展开丰富的想象----诗歌的一大特点就是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诗人常常把互不相关的事物,通过想象,像一根线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统一体。因此,阅读诗歌要展开想象的翅膀,使诗歌中描绘的形象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幅色彩鲜明的图画,这样一方面可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和发展自已的想象力。----3

、抓住关键的词句,深刻领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诗歌是诗人感情的凝聚和结晶。没有感请就没有诗歌。因此读诗歌,首先要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请。有些诗歌包含的思想含义比较深刻,比如《登鹳鹊楼》,读这首诗就要抓住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通过揣摩、领会,来体验诗中表达的深刻的哲理。----二、故事阅读----故事是我们人人喜爱的一种文学样式,它往往运用通俗的语言来描写人物或事件,那波澜起伏的情节,那生动形象的叙述,那蕴含的深刻道理和丰富智慧,常常会使你禁不住拍案叫绝。故事一般有革命故事、童话故事、神话故事、科学故事、生活故事等等。对不同类的故事,阅读时要注意其不同的特点。小学中年级学生阅读和欣赏故事应掌握以下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1

----2

、善于从故事的情节中“跳”出来

从故事的情节中“跳”

出来,就是说读完故事要想一想故事中蕴含的深刻思想或所渗透的科学知识、生活道理。一般来说,故事都是以现实生活中一些能给人以启发、教育的典型事例为基础进行编写的。因此,阅读时不能仅仅停留在情节的曲折上,要透过那曲折的情节挖掘出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和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把故事读活。

----3

、注意故事的表现手法----故事在写法上,不仅语言通俗,带有口语化,而且常常运用悬念的写法,有的则采用夸张、拟人、想象等手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我们在阅读时要细细地体味,学习这种引人人胜的写法。

----总之,健康有益的故事,是我们不可缺少的精审食粮。它不但能给我们以智慧,而且能把我们的心灵塑造得更美好。本书限于篇幅,只根据不同年级阅读要求选择了少量故事,目的在于培养一种阅读技能。愿同学们进一步去读更多更好的故事,以丰富生

活,充实自我。

7.读书名言古诗词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钟不敲不响,人不学不灵

刀钝石上磨,人笨勤奋学.

处处留心,皆学问.

东西越用越少,学问越学越多.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只要用心读,何患读不熟.

读不尽的书,走不完的路.

读书不离口,打拳不离手.

读书需用心,一字值千金.

读书不知意,等于嚼树皮.

读书全凭自用功,老师不过是领路人.

一遍生,二遍熟,三遍四遍当师傅.

一日读书一日功,十日不读腹中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理.

知识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学习.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知识是智慧的源泉,书籍是知识的宝库.

名言

1 三人行必有我师——孔子

2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3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4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5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6 一日无书,百事荒芜.——陈寿

7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8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0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1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2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4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15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16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7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8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

19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20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21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22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23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4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5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6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7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8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古诗

1 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神童诗》)

2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神童诗》)

3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 刘过《书院》)

4 读律看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

男儿欲画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明 杨继盛《言志诗》)

5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 陶渊明《杂诗》)

6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宋 陆九渊《读书》)

7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

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唐 韩愈《劝学诗》)

8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东流水,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清 钱泳《明日歌》)

8.怎样提高语文的古诗文阅读

一般古诗词的问题会针对3个方面,诗词内容写什么?作者感情是如何?诗词的意义是什么?形式的话一般会先让你解释2个字的意思,然后可能会提出2个句子让你解析,最后写出思想感情或者中心思想。考题是换汤不换药,就是诗词都是不一样的,基本都是生僻的诗词,所以想提前看诗词解析碰上的几率很小的,所以下面跟你说下我的应试方法,希望可以给你帮助。

1. 字词解释,这种题一般不会出非常生僻的字,你可以回想课本学过或者卷子做过有没有遇到过,如果有就最好不过,没有的话就要联系诗词,把大意串下来,如果你看不懂的话就只有一个蒙的方法了,用这个字组词,因为大多数考题会考动词或者通假字,你可以通过形变或者音变组个词,当然这就是下下策了。

2. 作者感情。按照我多年做题总结下来,基本是三大感情,爱国,思乡,怀才不遇。偶尔会出现其他的感情比如对时间的嗟叹,对自然的赞美,渴望归隐田园之类的这些都比较少,主要还是前三种,所以需要你找到关键字眼,尤其是题目里面摘出来的句子,那你就更要好好找找关键字,什么客啊归啊国啊故啊才华啊,实在看不懂还是要靠蒙了,蒙个大方向,把句子简单翻译一下,在详述一下。

3. 中心思想。这个跟2其实不会差太远,你明白作者的心是怎么想的,就会知道他的诗词要表达什么,两种题目的方法是一样的,不过这个作答的时候不要以“你”或者“作者”的角度来回答,要说“这首诗表达了一位诗人的爱国情怀/思乡情怀/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也折射出了在当时的环境下……”。

这个毕竟只是应试的方法,而且临近高考的时候,老师也会为你们出招的,但这也算是投机,你如果真的想要掌握还是要多读诗,尤其是有针对性的专项练习,培养自己的语感,语文是个很奇妙的学科,多练习会比多动脑的回报要多。最后祝你学业顺利。

9.如何品读诗词

我只说下古诗词

首先要了解作者,作者的经历,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知苏轼丧妻,就不可知词中之意;性格,如李白的豪情,杜甫的怜民;背景,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不知李杨之情,安史之乱也是无法尽析的。

其次才是诗词的内容。诗词都有自己的格式,诗无非古风,七五绝律,词曲则按词曲牌名写作,无论诗词曲总有启、承、转、合四部分。启:往往写景写人写事,做为开头,是以发启之意,鉴赏时只做了解,稍加解说即可。承:承上启下,将启时所写的事物联系到下文之中,亦可只做稍解。转:转而入题,此时才真正扣题,写出诗人想表达的内容。合:结尾,把前面的启时所述事物和转时所述之意合为一体。如启时写竹形,承时写竹意,转时写人的高洁,合时再写人如竹。因此,转合的内容一定要结合作者的经历性格背景以及作品的写作背景详加解说,最好能联系到今人今事。

第三要注意诗词行文中有没有暗喻,有没有典故,是否暗扣历史事件,如果有的话一定要详加说明。

以上是我本人的意见,不尽之处,望有达者指正。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