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形容云追月的诗句

1.适合配彩云追月的古诗有哪些

1.《生查子·惆怅彩云飞 》 清代:纳兰性德

惆怅彩云飞,碧落知何许。不见合欢花,空倚相思树。

彩云飞逝,碧霞漫天,心中惆怅有人知道多少。看不见合欢花,只能独自依在相思树旁。

总是别时情,那待分明语。判得最长宵,数尽厌厌雨。

与伊人道别的场景历历在目,内心的情感也说不清楚。心甘情愿地到深夜,去数尽那绵长的相思雨。

2.《彩云归·蘅皋向晚舣轻航》 宋代:柳永

蘅皋向晚舣轻航。卸云帆、水驿鱼乡。当暮天、霁色如晴昼,江练静、皎月飞光。那堪听、远村羌管,引离人断肠。此际浪萍风梗,度岁茫茫。

天色已晚,整理轻舟向长满杜衡的岸边靠拢。在盛产鱼米的水路驿站,放下白色的船帆。面对傍晚的天空,明朗的天色如同晴朗的白昼,江水澄静,皎月耀光。怎堪听从那遥远的村落传来的悠悠羌笛声,引起离开家园和亲人的离人无限悲伤。此时,感到自己就如同水中之萍、风中之梗,过着漂荡不定的生活,马上要过年了,思绪却纷繁复杂。

堪伤。朝欢暮散,被多情、赋与凄凉。别来最苦,襟袖依约,尚有余香。算得伊、鸳衾凤枕,夜永争不思量。牵情处,惟有临歧,一句难忘。

怎能忍受朝欢暮散的伤悲,多情给自己带来了无限的孤寂冷落。离别以来痛苦之极,衣襟衣袖隐约还有残余的芳香。料想你此时一定坐在我们同床共枕的床头上,面对漫漫长夜,怎能不如同我一样的思念。动情处,惟有赠别之辞,一句也难以忘记。

3.《早发白帝城 / 白帝下江陵》 唐代: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清晨,朝霞满天,我就要踏上归程。从江上往高处看,可以看见白帝城彩云缭绕,如在云间,景色绚丽!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之间就已经到达。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两岸猿猴的啼声不断,回荡不绝。猿猴的啼声还回荡在耳边时,轻快的小船已驶过连绵不绝的万重山峦。

4.《折荷有赠 》 唐代:李白

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

划船到江中去荡漾秋天的江水,更喜爱这荷花的鲜艳。

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

拨弄那荷叶上为水珠,滚动着却总不成圆。

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

美好的佳人藏在彩云里,要想赠给她鲜花,又远在天际。

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苦苦相思而相见无期,惆怅遥望在凄凉的秋风里。

5.《凤凰曲》 唐代:李白

嬴女吹玉箫,吟弄天上春。

秦穆公的乖乖女,喜欢吹玉箫,吟弄天上之春。

青鸾不独去,更有携手人。

青鸾不独飞去,更要载着她的爱人萧史,一起携手升天。

影灭彩云断,遗声落西秦。

他们升空的倩影消失在彩云之中,箫声飘洒整个西秦。

2.关于彩云追月的诗歌,急要

《彩云追月/中秋》(当代) 刘周

花在此时落,月在此时圆

人间天上,歌起舞飞旋

凤鸟还巢,更无狼烟

寂寞了美婵娟。

波涌万种缠绵,海底倒映天

不教浮云将月蔽,心想太平万万年。

我有霓裳风吹动,水起涟漪歌抚平

云藏潜龙,月隐寒宫

云须染彩,月洒光晕

彩云追月,云掩秋空

月沾凉意,云载清风

才现欢欣,又惹愁生

此忧谁解?谁是知音?

且饮此杯,共语升平

良辰易逝何如梦 。

3.彩云追月诗词

彩云追月,植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壤。

貌似是个名曲,没有典故。月和云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历代诗词文人都写过以月、云为主题的作品,其中不乏经典名作:一句“床前明月光”,让人怀乡;一句“举杯邀明月”,让人狂醉;一句“明月松间照”,让人优闲;一句“海上升明月”,让人期待;一句“月有阴晴圆缺”,让人思索;一句“朝辞白帝彩云间”,让人轻快;一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让人振奋;一句“白云千载空悠悠”,让人轻快;一句“云想衣裳花想容”,让人审美……这其实就是我们潜意识中的文化情结。

4.彩云追月,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吗

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玩赏他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这就是艺术境界。……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

中国音乐艺术精神,受传统世界观的影响,追求“天人合一”:既崇仰创造万物的大自然,又重视人的心灵体验——在音乐中感悟人生。“从直观感相的摹写,活跃生命的传达,到最高灵境的启示”,体现中国传统哲学与美学推崇的最高审美境界,“物我合一”,“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任光先生在1935年夏秋间创作了一首民族器乐合奏《彩云追月》。乐曲小巧精致,虽不似一些名曲那般具深奥的玄机、哲理,但用心感悟,那诗意的标题、悠闲的曲风、情景相谐的意境,倒也别有一番意趣。

在诗意的标题中感悟音乐的空灵意境

中国传统乐曲大都带有文学性标题,写意性作品的标题常以简洁的、充满诗意的文字点明乐曲一定的情绪范围或某种意境,启发联想,引导听者领略其中意趣。

《彩云追月》预示了一幅夜空的画面,“彩”代表颜色,能看得见颜色的夜晚,一定不会很黑,有一些月的光辉,月光如水,清澈透明。“追”字赋予画面以动感,朦胧中带有一些生气。幽淡的夜幕背景下,云月相逐,相映成趣。

中国的艺术创作一“月”为题材的作品很多,像《花好月圆》、《良宵》,“月亮象征着和谐、宁静、妩媚、超脱,代表了中华文化崇尚柔情的一面”。“月亮有光,但不明亮,能分辨物体,但不清晰,皎洁迷朦的月色能使你微醉而决不会发狂……”,“朦胧中让你超脱世俗,远离尘世,任思绪自由驰骋”。“心无挂碍,和事务暂时绝缘”。宗白华说,“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这迷朦的月也,大概就有一种“不站不滞,孤立绝缘”的空灵境界吧。

在平和、悠闲的曲风中感悟从容的愉悦

《彩云追月》的旋律,采用中国的五声音阶写成,简单、质朴,线条流畅,优美抒情。在第一段中,由笛、箫、琵琶、二胡、中胡齐奏,弦管合鸣,悠然自得,从容不迫。秦琴、扬琴、阮弹拨出轻盈的衬腔,节奏张弛有度,使音乐在平和中透露出不动声色的活力。间杂的木鱼、吊钹的敲击更衬托出夜的开阔旷远,平添神秘。第二部分,没有明显的对比色彩,旋律分明是第一部分抒情的延展,没有冲突,有的只是和谐、圆融。乐思正象听者此时的思绪一样,自由发展,浑然天成。最富有动感的应该是第三部分,乐器间应答式的对话仿佛是云月的嬉戏,忽上忽下,忽进忽退,请太逼真、意趣盎然。平和、温婉当中流露的生气,犹如活泼的禅心,悠然自得。

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感悟人生

中国传统艺术最擅长借景抒情,情与景交融互渗,挖掘出境中最深的情。最晶莹的景、最深入的情,营造了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如绘画中“以大自然生动的山川草木表象胸襟里蓬勃的灵感气韵”。文学中一句“断肠人在天涯”在写景之末点化出一片“哀辈寂寞、宇宙荒寒”的诗境,表现在音乐上,即思绪不再音响之中,而在音响之外。弦外之音,弹动心灵。

《彩云追月》中弥漫的没有太多深奥的玄机,他也不是表现高深人生哲理的代表。纯朴的旋律、舒缓的节奏、自由发展的乐思,在悠闲从容的情绪中流露些许活泼的生机,犹如“拈花微笑”领悟的微妙禅意,听之全无沉重之感,轻松、愉悦,忘却现实。沉浸在乐声里,放松你的身心,随余音袅袅,任思绪飘摇,享受音乐之美,享受生活之美。

也许正是曲中自始至终表现出的悠然自得,使乐曲呈现出较多的亲切感,富有活跃的生命气息。游走在雅俗之间,既古典又通俗,因此深受听者的喜爱,不论是专业人士还是普通大众。

美在心有所悟

范文涉及诗人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