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陶渊明在彭泽的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是东晋后期的大诗人、文学家,他的曾祖父陶侃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开国功臣;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但到了东晋末期,朝政日益腐败,官场黑暗。陶渊明生性淡泊,在家境贫困、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读书作诗。 他关心百姓疾苦,有着“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志向,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出任江州祭酒。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就辞职回家了,随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 后来,他陆续做过一些官职,但由于淡泊功名,为官清正,不愿与腐败官场同流合污,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 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 县吏说:“当束带迎之。”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 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 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 2.陶渊明在彭泽的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是东晋后期的大诗人、文学家,他的曾祖父陶侃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开国功臣;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但到了东晋末期,朝政日益腐败,官场黑暗。陶渊明生性淡泊,在家境贫困、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读书作诗。他关心百姓疾苦,有着“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志向,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出任江州祭酒。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就辞职回家了,随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 后来,他陆续做过一些官职,但由于淡泊功名,为官清正,不愿与腐败官场同流合污,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县吏说:“当束带迎之。”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 3.都知道 诗人陶渊明曾是彭泽县令,除此之外,还有人知道一些关于彭泽蔡树荣:国民党湘军16师91团迫击炮连上尉,在抗击日军时,遭日机轰炸,1938年牺牲在彭泽抗日战场。 革命志士黄孚於 书画家陶博吾(定山东光人) 陶渊明的嫡裔 抗日英雄丁壮山(龙城镇人) 才子欧阳撝(马当南垅人) 清·二品道台欧阳霖第三子,欧阳笠斋三弟。 彭泽县令赵昂发 彭泽县令狄仁杰 彭泽县令陶渊明 彭泽历来尊陶渊明、狄仁杰和赵昂发为邑之三贤,并建有“三贤祠”用以祭祀。 彭泽,汉高祖 六年(公元前201年)建县,地跨今彭泽、湖口县全境,都昌县及皖属宿松、望江、东至之一部,以“彭蠡泽(今鄱阳湖)在西”而得名。 县境位于省境北陲,长江之滨,介于北纬29o35'—30o06'和东经116o22'—116o53'之间。素有“七省扼塞”、“赣北大门”之称。扼杀太平天国的清军主帅曾国藩曾向其清廷主子奏言:“不拔彭泽,不可以克九江,不克九江,不可以复江南,一邑而系天下。”寥寥数语,可以概见彭泽的战略地位。 4.三径萧疏彭泽高风怡五柳中的典故和诗人与陶渊明有关。诗词出自李渔的《笠翁对韵》·九佳,全句:三径萧疏,彭泽高风怡五柳;六朝华贵,琅琊佳气种三槐。 陶渊明曾作作彭泽县令,后辞归,宅旁有五棵柳树,因此自号五柳先生。《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之句。彭泽高风即指陶渊明的高尚风度。 陶渊明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文章,表现了卓然不群的高尚品格,透露出强烈的人格个性之美。文章立意新奇,剪裁得当;采用白描手法,塑造了生动的艺术形象;行文简洁,绝无虚词矜誉。 扩展资料: 陶渊明是东晋到刘宋初有名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他的诗文处处可见对田园风光的无限向往和规划。在早期陶渊明虽曾经辗转多个地方做过士官,但其内心仍然还是寄情于山水,要不然怎么会有人称他为“五柳先生呢”,来无影去无踪,就隐匿在在葱葱翠翠的柳树之中。 陶渊明从不靠别人施舍,只为而活,别人欣赏他的才华想问他叫什么,他称五柳先生。可见其对生活的热爱是多么强烈。 他也是为数不多的写了大量饮酒诗的诗人,他的《饮酒二十首》是最为杰出的代表,特别是在诗中也强调了他对田园生活的憧憬,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寄托了多少人的情怀,同时“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偏”强烈的表达了他此时对历史现实的不满和当时的残酷的社会状况。“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也反映了陶渊明不愿意面对凡尘世俗,一味地在躲避的境况。 他早年曾受过儒家教育的影响,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志向;在那个老庄盛行的年代,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喜欢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很透彻的宣泄了当时陶渊明的内心想法,可以说他是兼顾了儒家和道家的两种思想,把两家思想运用的炉火纯青; 再次的认为他以后热衷于山水埋下了伏笔。最后的那几年陶渊明终于狠下心让留恋于田园生活中,晚年也算是过得安详,他留给后人的作品也是数不胜数,都是精华的收藏品,恍惚之中还是会看到他在山水之间的样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五柳先生传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笠翁对韵 5.陶渊明所在的"彭泽县令"在哪江南古邑彭泽,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建县,地跨今彭泽、湖口县之全境,都昌县及安徽属宿松、望江、东至之一部,以“彭蠡泽(今鄱阳湖)在西”而得名。 建县之初,属豫章郡,嗣后历史递嬗,朝代更易,先后属武昌郡、浩州、江州、九江府,民国改元属浔阳道,民国23年(1934年)属江西省第三行政区,24年属江西省第五行政区。38年4月,属赣东鄱阳专区,同年9月属九江专区,1983年7月属九江市。 唐代以前,县治设于今湖口县境的小凰山,唐武德五年(622年)置浩州,以彭泽为附郭县,县治由小凰山迁至今彭泽的黄岭乡,南唐升元二年(938年)以西境析置湖口县,于是再迁县治于今址龙城镇。今彭泽县位于江西省最北部,九江市东北角上。 6.陶渊明在庐山脚下写的是哪首诗陶渊明在庐山脚下写的是: 《归园田居(其三)》。 【原文】: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作者】: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原文释义】: 南山下田野里种植豆子,结果是草茂盛豆苗疏稀。 清晨起下田地铲除杂草,暮色降披月光扛锄回去。 狭窄的小路上草木丛生,傍晚时有露水沾湿我衣。 身上衣沾湿了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 【原文赏析】: 这首“种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这首诗共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反映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生活,暗用杨恽诗意。后四句是此诗的第二层,抒写的则是作者经过生活的磨励和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社会污浊官场的决裂。 在这首诗中陶渊明却勇敢地反对了传统观念,冲破了陈旧的精神枷锁,毅然地告别官场,辞去了彭泽县令,不做劳心治人的“君子”;决然地返回家园,心甘情愿地扛起了锄头,辛勤地躬耕垄亩,偏要做个劳力的“小人”。这等无畏的精神,美好的人格,高尚的境界,赢得了后世多少人的称赞、钦佩乃至效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