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一个人很有实力,很有能力的诗词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卧虎藏龙 虎踞龙盘 雄才大略 厚积薄发 才高八斗 真才实学 踔绝之能 国士无双 文韬武略 大才盘盘 莫测高深 老谋深算 被褐怀玉 文武双全 胸中甲兵 人中骐骥 见多识广 身经百战 诗句:1、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2、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 3、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2.形容力量的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3.形容一个人能力很强的成语功成名就、名利双收、出类拔萃、卓乎不群、鹤立鸡群 一、功成名就 [ gōng chéng míng jiù ] 【解释】:功:功业。就:达到。功绩取得了,名声也有了。 【出自】:战国 墨子《墨子·修身》:“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 【译文】:功绩取得了,名声也有了,这些可都不是空的假的。 二、名利双收 [ míng lì shuāng shōu ] 【解释】:既得名声,又获利益。 【出自】: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六回:“其实名利双收,三百六十行生意,再没有强如做官的了。” 【译文】:说起名声与利益都得到的行业,这三百六十行职业里面,没有比做官更能得到这些的了。 三、出类拔萃 [ chū lèi bá cuì ] 【解释】: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伸为聚集。 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出自】:战国 孟子《孟子·公孙丑上》:“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译文】:在这一群类人中,超出了所有人,自古以来,没有比孔子更伟大的了 四、卓乎不群 [ zhuó hū bù qún ] 【解释】:指超出常人。 【出自】:金·王若虚《揖翠轩赋》:“意其劲挺坚确,卓乎不群,举世皆怯而我独勇,众人既屈而我独伸。” 【译文】:想到他坚定确切,超出常人,整个世界都胆怯而我独自勇敢,许多人已经倒下而我独自伸展。 五、鹤立鸡群 [ hè lì jī qún ] 【解释】:像鹤站在鸡群中一样。 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出自】:晋·戴逵《6261696475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431353864竹林七贤论》:“嵇绍入洛,或谓王戎曰:‘昨于稠人中始见嵇绍,昂昂然若野鹤之在鸡群。’” 【译文】:嵇绍进入洛阳,有人对王戎说:‘昨天在人群中开始看到嵇绍,但如果野鹤昂然的在鸡群。’ 4.形容人力量强大的成语有哪些震天动地、汹涌澎湃、万马奔腾、天崩地裂、声势浩大 1、震天动地 读音:zhèn tiān dòng dì 释义:震动了天地。形容声音或声势极大。 2、汹涌澎湃 读音:xiōng yǒng péng pài 释义:汹涌:洪水猛烈上涌的样子;澎湃:波浪互相撞击。形容声势浩大,不可阻挡。 3、万马奔腾 读音:wàn mǎ bēn téng 释义:成千上万匹刀在奔跑腾跃。形容群众性的活动声势浩大或场面热烈。 4、天崩地裂 读音:tiān bēng dì liè 释义:像天塌下、地裂开那样。比喻重大的事变。 5、声势浩大 读音:shēng shì hào dà 释义:声势:声威和气势;浩:广大。声威和气势非常壮大。 5.形容一个人的力力量小但这力量多了去不容小觑这用名言来怎么说土多好打墙,人多力量强 众人扶船能过山 只要人手多,石磨挪过河 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 龙生一子定乾坤,猪生一窝拱墙根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一兵不能成将,独木不能成林 一根铁线容易弯,一缕棉纱拉不断 一根稻草抛不过墙,一根木头竖不起梁 一人难唱一台戏 十帮一易,一帮十难 一个人浑身是铁,能打几根钉 一竿子撑不起帐篷 ●人多力量大,柴多火焰高。 ●土多好打墙,人多力量强。 ●只要人手多,石磨挪过河。 ●百事靠人多,牌轩抬过治。 ●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 ——〈淮南子〉 ●万人万双手,拖着泰山走。 ●天上星多黑夜明,地上树多成森林。 ●十个种竹,一年成林,一人种竹,十年成林。 ●微风聚在一起,就有台风的力量。 ——(越南) ●巨大的松涛声,是从每棵树上发出来的。——(欧洲) ●轻霜冻死单根草,狂风难毁万木林。 ——(蒙古) ●蚊子如果一齐冲锋,大象也会被征服。——(伊朗) ●恶狼难敌众犬,好手难打又拳。 ●好手不敌双拳,双拳不如四手。 ●狼众食人,人众食狼。 ●鸟多不怕鹰,人多把山平。 ●树要成林,人要成群。 ●大树成林不怕我,十根细线拧成绳。 ●一虎势单,众鸟遮日。 ●风大就凉,人多就强。 ●人多力大,龙虎害怕。 ●若是大家都走到河里,鳄鱼便不敢张嘴(马尔加什) ●星多夜空亮,人多智慧广 ●一个人的聪明有限,众人的智慧无穷 ●人多讲出理来,稻多打出米来 ●一人不敌二人智 ●一人计短,百人计长。 ●一人做事不到,二人谋事有余。 ●一人主张,不如二人商量。 ●一只眼看不远,千只眼看穿天。 ●蜂多出王,人多出将。 ●三虎必有一彪,三鹰必有一鹞。 ●众人里面有圣贤,土石里面有金银。 ●愈入森林,愈见大树。 ——(非洲) ●深山里出鹞鹰,众人里出高人。 ●深水藏大鱼 ——(西班牙) ●一人不敌二人计,三人合唱台戏。 ●一人想一点,两人添一点,三人凑齐全。 ●一人意思二人计,三人出个好主意。 ●一个博学者的思考,不如三个普通人的商讨。——(藏族) ●三个臭皮匠,合个诸葛亮。 ●三个盲人凑在一起,能看一封信。——(朝鲜) ●三人成会 ——(拉丁语) ●天上星多月不明,地上人多心不平。 ●厨了多了煮坏汤 ——(英国) ●两个厨子烧一锅汤,不是太咸就是盐没放。——(波斯) ●有多少个脑袋。 就有多少个意见。——(法国) ●官多难断案 ——(日本) ●领头人多反误事 ——(日本) ●船老大多了,反把船推上山。 ——(日本) ●众星朗朗,不如孤月独明。 ●龙生一子定乾坤,猪生一窝拱墙根。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一兵不能成将,独木不能成林。 ●一根铁线容易弯,一缕棉纱拉不断。 ●一根稻草抛不过墙,一根木头竖不起梁。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庙廊之材,非一木之枝。 ●寸胶不能理黄河之浊,尺水不能却肃邱之大。 ●十帮一易,一帮十难。 ●一个人浑身是铁,能打几根钉。 ●一个手指握不成拳头 ——(阿尔巴尼亚) ●一条腿走不成路 ——(朝鲜) ●一颗牙吹不了喇叭 ——(朝鲜) ●一只眼睛看不到全部 ——(非洲) ●只扇动一只翅膀是飞不起来的 ——(日本) ●一只手打不成结 ——(欧洲)。 6.形容一个人能力很强的成语功成名就、名利双收、出类拔萃、卓乎不群、鹤立鸡群一、功成名就 [ gōng chéng míng jiù ]【解释】:功:功业。 就:达到。功绩取得了,名声也有了。 【出自】:战国 墨子《墨子·修身》:“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译文】:功绩取得了,名声也有了,这些可都不是空的假的。 二、名利双收 [ míng lì shuāng shōu ]【解释】:既得名声,又获利益。【出自】: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六回:“其实名利双收,三百六十行生意,再没有强如做官的了。” 【译文】:说起名声与利益都得到的行业,这三百六十行职业里面,没有比做官更能得到这些的了。三、出类拔萃 [ chū lèi bá cuì ]【解释】: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伸为聚集。 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出自】:战国 孟子《孟子·公孙丑上》:“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译文】:在这一群类人中,超出了所有人,自古以来,没有比孔子更伟大的了四、卓乎不群 [ zhuó hū bù qún ]【解释】:指超出常人。 【出自】:金·王若虚《揖翠轩赋》:“意其劲挺坚确,卓乎不群,举世皆怯而我独勇,众人既屈而我独伸。”【译文】:想到他坚定确切,超出常人,整个世界都胆怯而我独自勇敢,许多人已经倒下而我独自伸展。 五、鹤立鸡群 [ hè lì jī qún ]【解释】:像鹤站在鸡群中一样。 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出自】:晋·戴逵《6261696475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431353864竹林七贤论》:“嵇绍入洛,或谓王戎曰:‘昨于稠人中始见嵇绍,昂昂然若野鹤之在鸡群。’”【译文】:嵇绍进入洛阳,有人对王戎说:‘昨天在人群中开始看到嵇绍,但如果野鹤昂然的在鸡群。 ’。 7.个人的力量是强大的,名言警句和事实论据俞敏洪:我是个精神力量很强大的人 来源: 经济观察报 日期:2008.03.22 11:30 (共有 条评论) 我要评论 李翔 “吵到不可开交,然后产生规矩” 经济观察报:你现在考虑最多的问题是什么? 俞敏洪:考虑最多的是新东方怎么发展。 经济观察报:比如新东方怎么找到下一个增长点? 俞敏洪:不需要找,现在就有了。如果说增长点需要找的话,说明你多元化了,说明你开始冒风险。 只有在看到你现有的产业未来会出现某种巨大的危机、以及增长停止的前提下,才值得冒风险去寻找新的增长点。 在教育行业中,你的优势就是你在某一个方面能做得更好。 这个方面肯定既不是教学设备,也不是楼有多好,而是老师。剩下的问题就是要考虑如何去符合实际需求,并且完善自己的防风险能力。 我们的防风险能力还算不错。我们在北美考试很兴旺的时候就进入了国内考试领域,包括基础英语、少儿英语和中学英语。 后来等到9·11以后,北美考试市场往下走的时候,由于进入国内市场早,我们的业务仍然一直保持平衡发展。 经济观察报:大部分的创业型公司都会面临这个问题,创业期大家靠激情来做事,都很高兴,也没有利益分歧,但之后会面临一个制度化、规范化的过程,很多人会觉得很难受,这个过程怎么完成? 俞敏洪:这个过程新东方已经完成了。 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过程,新东方从2002年开始做,先把老一代人弄得半死不活。老一代人感觉上最难受,为什么?因为我们自由惯了,后来要制度化、规范化,所以老一代人到接近上市的时候,就全部退出去了。 原因很简单,上市以后的规矩我们这一代人不太能够执行。我之所以没有退出是因为上市公司的需要,以及新东方现有业务发展的需要,我是新东方的一个象征。 个人而言,我的弹性比较大,所以还是比较愿意接受系统化、规范化的训练的,我不是真正的文人,真正的文人是不太愿意受这种束缚的:每天工作多少小时,每天有任务必须完成,几百封E-mail必须处理……新东方老一代的其他几个都不行,他们宁可天天吟诗作画,也不愿意做这么琐碎的、具体的业务。 现在第二批上来的这些团队,他们进新东方的时候已经受到了制度化和系统化的约束,所以他们很自然地可以接受。 现在新东方在进一步规范化,大家还是觉得有点难受。因为到美国上市以后,“萨班斯法案”第404条款就是关于内部控制,要求极其严格,新东方为了达到它的要求,已经花了将近2000万人民币,每一个人都像脱了一层皮一样。 比如说想买一支圆珠笔,原来我们买就买了,几个本子、几个圆珠笔,那还用谁批啊,就这几个钱。现在如果被查出来没有得到批准的话,这叫损害股东利益,公司的信誉度就会下降,你的股票就跟着下跌。 那么严密的管理我们从来没经历过,所以现在在本土的所谓规范化、制度化基础上,又开始更深一个层次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还是蛮难受的。 经济观察报:比如说在2002年第一次转变的时候,你怎么说服大家? 俞敏洪:那是吵出来的,哪说得服?其实很简单,任何一个国家的制度化,都是一个不断的互相摩擦最后健全、再摩擦再健全、螺旋上升的过程。公司也是一模一样。 规律都是互相争、互相吵,最后吵到不可开交的地步,然后产生规矩,很少有机构说我把规矩全定好了,任何东西都可以放进去,不用变。 经济观察报:但很多公司就做不到这个转变。 俞敏洪:对,是这样,这个过程新东方能够完成有偶然因素也有必然因素。第一,毕竟新东方最初是由我一个人创办起来的,我这些朋友回来的时候,新东方已经初具规模,他们自然而然对我的决策会有一定的敬意,因为再怎么说我是创始人。 如果是一帮人一起做起来的就会有麻烦了,谁都不听谁的。第二,新东方本身的业务发展比较健康,也就意味着大家如果合在一起干,利益上会比分开干要更加大。 这个利益趋向使大家保持团结。第三个要素是,新东方的人能够互相妥协。 他们从国外回来,我一直呆在国内,有些东西我坚持,有些东西他们认为国外的做法是对的,这两样东西碰撞在一起激发出一系列的冲突,但是大家也能够互相借鉴,最后产生了中西合璧的管理体系,所以后来算是活过来了。 “我从没有跟人当面发生冲突的记录” 经济观察报:你刚刚提到,你觉得自己是那种很有弹性的、适应能力很强的人。 你是怎么保持这种弹性的? 俞敏洪:这可能是从小的家庭环境和做事环境所赐。我从小就比较能够容忍别人的言行,后来慢慢地越来越能够容忍。 因为从小我母亲对我比较严厉,我就习惯听母亲的话,不管是不是被冤枉了,慢慢养成了我这样一种个性,冤枉不冤枉我都听着。到最后尽管很多事情有自己的主见,但是我不会当面跟人冲突。 我会避开冲突,但是会坚持我认为对的事情。如果要沟通的话,我一定等别人脾气发过以后再去沟通。 我从来没有过跟人当面发生冲突的记录。 经济观察报:你个人的转变呢?你以前一直都是很好的老师、很好的演讲者、很好的校长,现在成为一个管理者了。 俞敏洪:这个转变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我并没有故意设计自己要从老师变成校长、变成管理者、变成上市公司的老总。 但是下一步的发展要求你做出角色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