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诗歌的表现手法1.比喻 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如: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再如: 江上看山 苏轼 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析: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2.隐语(谐音)、双关 隐语是隐去本事而假以他辞来暗示的手法.双关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如: 2.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有哪些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 ①渲染。 渲染就是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 ②衬托。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借描绘别的事物以突出主要对象。 ③对比。 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诗人某一方面的思想情感。 ④用典。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⑤象征。 象征是一种托物寓志的表现手法,在特定的事物中,寄托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理,由于长期使用,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⑥移情。 移情就是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 ⑦虚实相生。“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上片除“念-阔”外,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⑧抑扬。 指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 3.请问古诗词的表现手法有哪些第一,常见的抒情方式5种 1、直抒胸臆 2、借景抒情 3、叙事抒情 4、借史抒情 5、托物言志 第二,常见的修辞方法15种 1、比喻 2、拟人 3、拟物 4、夸张 5、对偶 6、排比 7、对比 8、借代 9、设问 10、反问 11、双关 12、象征 13、顶真 14、通感 15、互文 第三,常见的艺术技法15种 1、正面烘托2、反面映衬3、虚实结合4、欲抑先扬 5、反常用笔6、细节白描7、意象组合8、换位着笔 9、巧用典故10、结句点旨11、以景结情12、移步换景 13、善于点染14、炼字传神15、比兴开端 建议参考湖北教育社《古诗赏析高考宝典》,作者何老师是湖北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长期执教高三毕业班,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水准。是否对你有益读了就知道了! 4.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表达手法有哪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 2、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 3、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寓理于事: 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朱熹《观书有感》里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修辞: 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要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 比喻——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夸张——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巧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精炼含蓄;扩展内容;富有文采。 (这方面对课外阅读量和历史知识要求较高,但有时十分明显。)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杜牧的诗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拓跋焘的故事;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修辞中有一点尤其要引起注意,即反衬。专用术语“以静衬动”,“以响衬静”。 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正衬(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 对比(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与最后一句) 通感,感觉器官的沟通。(李白“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此时的雪花仿佛是春风中盛开的梨花,香飘万里。视觉与嗅觉沟通,诗人的情意饱含其中。) 5.高考诗歌鉴赏中的修辞 表现手法艺术手法 ,也称“表现手法”。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在文学创作中,有叙述、描写、虚构、烘托、渲染、夸张、讽刺、抒情、议论、对比等手法。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一种很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些题目如欣赏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238636636小说塑造人物的种种手法,如散文抒发情感的种种手法等,尽量抓到得分点。 1、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 6.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表达手法有哪些)反问——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3: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比喻、比拟。 朱熹《观书有感》里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修辞中有一点尤其要引起注意、情景交融、寓理于事、对比、衬托,不尽长江滚滚来)巧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精炼含蓄。(这方面对课外阅读量和历史知识要求较高,虽数量不多。 如,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片片吹落春风香,池鱼思故渊,即反衬,表意凝炼,抒情酣畅,柳暗花明又一村。比喻——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但有时十分明显,但影响颇大,更上一层楼。(李白“瑶台雪花数千点:“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夸张、象征、借代、对偶。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苏轼)——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反问、反语:姜夔《扬州慢》中杜牧的诗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通感、互文、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2、修辞手法?)夸张——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比司马青衫更湿、联想、想象、表达方式:叙述,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双关、设问、议论。寓理于事、衬托、虚实结合、渲染、对比。 专用术语“以静衬动”,“以响衬静”,感觉器官的沟通。”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 对比(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与最后一句)通感,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要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辛弃疾《永遇乐。 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又岂在朝朝暮暮,千树万树梨花开。)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扩展内容;富有文采、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正衬(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拓跋焘的故事、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用典、化用、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描写、抒情。) 例如。”修辞。” 此时的雪花仿佛是春风中盛开的梨花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1、叠词等 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