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表达家书的诗句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渔家傲 作者:陆游 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行遍天涯真老亦!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 濯锦桥边月,几度照中秋. 年年此夜清景,伴我与君游. 万里相随何处,看尽吴波越嶂,更向古徐州. 应为霜髯老,西望倚黄楼. 天如水,云似扫,素魂流. 不知今夕何夕,相对语羁愁. 故国归来何事,记易南枝惊鹊,还对玉蟾羞. 踏尽疏桐影,更复为君留..《水调歌头》宋.周紫芝 濯锦桥边月,几度照中秋. 年年此夜清景,伴我与君游. 万里相随何处,看尽吴波越嶂,更向古徐州. 应为霜髯老,西望倚黄楼. 天如水,云似扫,素魂流. 不知今夕何夕,相对语羁愁. 2.关于家书的古诗《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百,浑欲不胜簪。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度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知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京师得家书》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章台夜思》 韦庄 清瑟怨遥道夜,绕弦风雨哀。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芳回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旅宿》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答门系钓鱼船。 3.形容书信的诗句古代书信的“美称” 河北 张木军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是大诗人杜甫《春望》中的诗句.信,满载着深情厚谊,使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如同面聚,因而显得特别珍贵. 自古以来,书信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人们给它起了很多有趣的代称,赋予了美好的情趣.“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多么美妙的诗句,多么动人的情境! 鱼肚子里真有“尺素书”吗?古人的书信常用洁白的绢来写,长一尺左右,称为尺素,故书信即称尺素书.洁白的尺素常结成双鲤之形,古乐府诗有道:“尺素如残雪,结成双鲤鱼.要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因此,“双鲤”为书信的代称.前面引诗中的“烹鲤鱼”并非真烹,不过是一种生动的比喻罢了. 苏武牧羊的故事许多人都知道,他曾把信缚在雁足上带回祖国,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鸿雁传书”.所以,信又常常合称“鱼雁”,例如古诗有“长江不见鱼雁书,为遣相思梦入秦”. 在纸发明以前,古人除用绢、帛写信外,还以竹片、木片作为书写材料,称为简、札、牍,故书信有时又称“书简”、“书札”、“书牍”或“简札”、“简牍”.简札的长度和素绢一样,都取一尺左右,故信又有“尺牍”、“尺翰”、“尺书”等等美称. 纸发明以后,人们制作了一种小巧精美,专门用来题诗和写信的纸张——“笺”,并以此作为书信的代称.晏殊有词道:“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 4.形容“书信”的诗句有哪些1.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 释义:战争时期,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 2.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出自宋代词人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释义:应是月满时 ,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 3. “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赠猎骑》。 释义:君不要射从南边飞来的大雁,万一大雁带着家书,收信的人就收不到了。 4. “开拆远书何事喜,数行家信抵千金。”出自唐代诗人李绅的《端州江亭得家书》。 释义:拆开信封看看有什么喜事,虽然只有几行字,但是家书的分量也比千两黄金重。 5.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出自汉代无名氏的《饮马长城窟行》。 释义:叫小二开始煮鲤鱼,发现鱼的肚子里有封书信。 6.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出自唐代诗人张籍的《秋思》。 释义:洛阳城里已经刮起了秋风,想要写封家书表达思念。 7. “去凭游客寄,来为附家书。”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得家书》 释义:凭借游子送去书信,回信的时候带回来家书一封。 8. “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出自宋代词人晏几道的《蝶恋花》。 释义:想把自己的感情写在尺素上传给心爱的人,可是大雁飞在上空,而鱼沉在水底,最终都是不了了之罢了。 9. “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出自宋代词人陆游的《渔家傲》。 释义:向东望故乡山阴在哪里呢?来回相隔有一万三千里。一封家书写满纸。 10.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出自明代诗人袁凯的《京师得家书》。 释义:江水有三千里长,家书有十五行那么长。 1. 书信是以前相隔较远,暂时见不到面的人们相互交流情感与思想的工具。书信拥有悠久的历史且世界各国的人们都有使用。 2. 书信在人类的交流与沟通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手机,电话与电脑这些简单快捷的交流工具遍布全球的今天,仍有一部分人情愿使用书信来互通信息。但由于信息时代的来临,书信的格式变得多种多样,不再拘泥于原有经典格式,有些甚至没有对象,即没有受体的说教议论性书信。 3. 书信中称呼父母的尊称:膝下、膝前、尊前、道鉴。 4. 书信中称呼长辈的尊称:几前、尊前、尊鉴、赐鉴、道鉴。 5. 书信中称呼师长的尊称:函文、坛席、讲座、尊鉴、道席、撰席。 6. 书信中称呼平辈的尊称:足下、阁下、台鉴、大鉴、惠鉴。 7. 书信中称呼同学的尊称:砚右、文几、台鉴。 8. 书信中称呼晚辈时的尊称:如唔、如面、如握、青览。 9. 书信中称呼女性的尊称:慧鉴、妆鉴、芳鉴、淑览。 5.描写家书的句子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旅宿(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章台夜思(韦庄)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家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西楼(白居易) 小郡大江边,危楼夕照前。 青芜卑湿地,白露深泬寥天。 乡国此时阻,家书何处传? 仍闻陈蔡戍,转战已三年。 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岑参) 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 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送楚丘麹少府赴官(岑参) 青袍美少年,黄绶一神仙。微子城东面,梁王苑北边。 桃花色似马,榆荚小于钱。单父闻相近,家书早为传。 润州送友人(崔峒) 见君还此地,洒泪向江边。国士劳相问,家书无处传。 荒城胡马迹,塞木戍人烟。一路堪愁思,孤舟何渺然。 泛楚江(崔涂) 九重城外家书远,百里洲前客棹还。 金印碧幢如见问,一生安稳是长闲。 南中客舍对雨送故人归北(长孙佐辅) 猿声啾啾雁声苦,卷帘相对愁不语。几年客吴君在楚, 况送君归我犹阻。家书作得不忍封,北风吹断阶前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