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形容苏轼三次贬谪的诗句

1.求苏轼,李白等贬谪时的诗句(跪求,有重赏)

苏东坡的幽独孤高之情逐渐演化为坦然超旷之态。《定风波》是这种旷达心态的代表作: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东坡作《定风波序》

王定国歌童曰柔奴,姓宇文氏。

定国南迁归,予问柔:南国风土,应是不好。

柔奴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予因用其语缀词云: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还有:

食荔枝二首·之二 ·苏东坡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这些都表现出了东坡从容坦然旷达超脱心态的本质。心安,则随遇而安,无处为家处处家,摆脱漂泊失落的无归属感,找到精神之家园,获得精神的畅适自足。

再看李白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这首诗可见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

2.苏轼被贬了几次,被贬后写了什么诗或词,心情是什么样的

苏轼被贬了3次。

第一次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最初心态是孤高寂寞的,但黄州的历练使得苏轼的文格和人格都得到了新的升华,从一个见事批判的小文人,到一个具有广阔胸怀的大丈夫,成就了他”风物长宜放眼量”(释义:对一切风光景物要放开眼界去看待 )的心态。

被贬后写了《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第二次被贬惠州, 这个时期苏轼的心态由一种坦然变成了一种淡然,类似老子的无为,并且在无为中抱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和勇气,他不在计较人生是否还能达到顶峰。

被贬后写了《惠州一绝 / 食荔枝》。第三次被贬到儋州,苏轼的心态已经变成了忧患磨难了悟人生,他已经把这种放逐的历程看做是人生阅历的一部分,并把它融入到人生际遇的之中。

被贬后写了《六月二十日夜渡海》。1、第一次被贬让苏轼有些措手不及。

被贬之前苏轼担任湖州知州,也就是当时地方行政的二把手。由于当时苏轼名气极盛,遂遭人嫉恨,朝廷以莫须有的罪名对其判决处死,史称”乌台诗案”。

还好有王安石等人求情,苏轼才得以保命,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初到黄州,苏轼虽然名为朝廷官员,实则不过是一个被看管的犯人,现实的落差造成的心态自然是孤高寂寞的,那首《卜算子》正是反映了这种心态。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代: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释义: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唯有那缥渺高飞的孤雁的身影。

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诗人先用”缺月”、”疏桐”、”沙漏”等意象烘托出气氛,再用孤鸿自比,把那种内心的寂静与清幽表现的淋漓尽致,最后的一句”寂寞沙洲冷”,明确点出了自己心态的核心感受——冷。这首诗将一个受到精神与肉体双重折磨的士大夫的内心的孤寂失落完全表现出来,也可见苏轼那种自我内心激烈的挣扎与救赎。

当然苏轼没有这么一直沉沦下去。被贬黄州以后,苏轼的眼光较以往在朝廷更加的开阔,想法与文笔也更加的”接地气”、”入民心”。

在这里,苏轼不问政事,与民同乐同苦,发明了”东坡肉”,也就是现在的红烧肉,写出了既是菜谱又是诗文的《猪肉颂》。他给酥饼起名叫”为甚酥”;给酸酒起名叫”错着水”;他发起了民间慈善组织”育儿会”。

这些都反映了苏轼逐渐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投入新生活的积极心态。苏轼被贬的原因不乏因为他自具有文人的酸腐小家子气和执拗之气, 这种性格使得皇帝和许多大臣虽敬佩他的文章, 却讨厌他的性格。

黄州的历练也使得苏轼的文格和人格都得到了新的升华,从一个见事批判的小文人,到一个具有广阔胸怀的大丈夫,这都是这片黄州土地所给予苏轼的。著名的前后《赤壁赋》、《大江东去》、《临江仙》、《记承天诗夜游》正是这种坦然达观性格的写照。

所以,苏轼没有因为贬谪而沉沦,反倒成就了他”风物长宜放眼量”(释义:对一切风光景物要放开眼界去看待 )的心态,黄州影响着苏轼,苏轼同样也影响着黄州。2、苏轼第二次被贬惠州, 这次的形势与贬谪黄州时大为不同,所包含的政治隐语就是告诉苏轼已不能再回到朝廷。

时年苏轼正是花甲,要把它扔在穷乡僻壤的惠州,不仅需要想开,还需要真正的不抱有一点回朝的希望,才能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豁然开朗。这个时期苏轼的心态由一种坦然变成了一种淡然,类似老子的无为,并且在无为中抱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和勇气,他不在计较人生是否还能达到顶峰。

被贬惠州时苏轼住在嘉祐寺,旁边有一座山,山顶有一个亭子叫松风亭,有一次他爬山爬到半路就累了,正在纠结是否爬时,他望着松风亭突然明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有些东西争不到便可不争,放松心态停下脚步,人生处处是风景,人生处处是收获,于是苏轼就这么快乐地下山了。惠州经济落后,一天才杀一只羊,羊肉早就被官员买去。

苏轼只好买下剩下的羊骨头回家投在汤锅里煮,煮好的骨头泡上米酒,然后再用火微烤一下,最后用牙签去剔上面的肉,苏轼却还津津乐道,在给弟弟苏辙的信上称其有吃螃蟹的美味。这种自救自立,自我寻求快乐的方法,使得苏轼倔强地生活在这片岭南大地上,所以他的淡然使得自己由一个名利兼得的士大夫完全转型为无欲无求的草根文人。

苏轼在这片土地上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释义: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表达了苏轼苦中作乐的情怀。被后人视为传颂爱情的词《蝶恋花》这样写道:《蝶恋花·春景》宋代: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释义:花儿残红褪尽,树梢上长出了小小的青杏。燕子在天空飞舞,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

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不要担心,到处都可见茂盛的芳草。围墙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少。

3.苏轼三次被贬分别写了哪些词

《后赤壁赋》

《石钟山记》

春宵》

《海棠》

《和子由渑池怀旧》

花影》

《(惠崇)春江晚景》 (此诗为作者苏轼观看惠崇所画《春江晚景》而作)

《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三月二十九日》

《上元侍宴》

《石苍舒醉墨堂》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

《题金山寺》

《题西林壁》

《望海楼晚景》

《雪后北台书壁》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有美堂暴雨》

《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赠刘景文》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予于女王城东禅庄院》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

《蝶恋花(密州上元)》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洞仙歌(冰肌玉骨)》

《洞仙歌(江南腊尽)》

《贺新郎(乳燕飞华屋)》

《浣溪沙(覆块青青麦未苏)》

《浣溪沙(画隼横江喜再游)》

《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

《浣溪沙(寓意)》

《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

《减字木兰花(春月)》

《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

《江城子(翠娥羞黛怯人看)》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江城子(天涯流落思无穷)》

4.形容苏轼的诗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十年生死两茫茫。 ——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苏轼《题西林壁》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 苏轼《定风波·三月七日》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 苏轼《和董传留别》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苏轼《定风波·三月七日》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苏轼《定风波·三月七日》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