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描写月光的诗句,是描写月光,不是有月字和月光的,要描写1.辋水沦涟,与月上下2.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3.浮光跃金,静影沉壁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6.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卢怀慎【郊庙歌辞·享龙池乐章·第四章】代邸东南龙跃泉,清漪碧浪远浮天。 楼台影就波中出,日月光疑镜里悬。雁沼回流成舜海,龟书荐祉应尧年。 大川既济惭为楫,报德空思奉细涓。张仲素【杂曲歌辞·秋夜曲】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壁暗虫通夕响,寒衣未寄莫飞霜。李贺【杂曲歌辞·十二月乐辞·八月】孀妾怨长夜,独客梦归家。 傍檐虫缉丝,向壁灯垂花。檐外月光吐,帘中树影斜。 悠悠飞露姿,点缀池中荷。卢照邻【江中望月】江水向涔阳,澄澄写月光。 镜圆珠溜彻,弦满箭波长。沉钩摇兔影,浮桂动丹芳。 延照相思夕,千里共沾裳。李峤【弹】侠客持苏合,佳游满帝乡。 避丸深可诮,求炙遂难忘。金迸疑星落,珠沉似月光。 谁知少孺子,将此见吴王。【银】思妇屏辉掩,游人烛影长。 玉壶初下箭,桐井共安床。色带长河色,光浮满月光。 灵山有珍瓮,仙阙荐君王。【床】传闻有象床,畴昔献君王。 玳瑁千金起,珊瑚七宝妆。桂筵含柏馥,兰席拂沉香。 愿奉罗帷夜,长乘秋月光。长孙正隐【上元夜效小庾体同用春字】薄晚啸游人,车马乱驱尘。 月光三五夜,灯焰一重春。烟云迷北阙,箫管识南邻。 洛城终不闭,更出小平津。苏颋【奉和七夕宴两仪殿应制】灵媛乘秋发,仙装警夜催。 月光窥欲渡,河色辨应来。机石天文写,针楼御赏开。 窃观栖鸟至,疑向鹊桥回。王维【沈十四拾遗新竹生读经处同诸公之作】闲居日清静,修竹自檀栾。 嫩节留馀箨,新业出旧阑。细枝风响乱,疏影月光寒。 乐府裁龙笛,渔家伐钓竿。何如道门里,青翠拂仙坛。 李白【三山望金陵,寄殷淑】三山怀谢脁,水澹望长安。芜没河阳县,秋江正北看。 卢龙霜气冷,鳷鹊月光寒。耿耿忆琼树,天涯寄一欢。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长门怨二首】天回北斗挂西楼,金屋无人萤火流。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 桂殿长愁不记春,黄金四屋起秋尘。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 【上清宝鼎诗】我居清空表,君处红埃中。仙人持玉尺,废君多少才。 玉尺不可尽,君才无时休。咽服十二环,奄有仙人房。 暮骑紫麟去,海气侵肌凉。赠我累累珠,靡靡明月光。 杜甫【江月】江月光于水,高楼思杀人。天边长作客,老去一沾巾。 玉露团清影,银河没半轮。谁家挑锦字,灭烛翠眉颦。 王建【水精】映水色不别,向月光还度。倾在荷叶中,有时看是露。 张仲素【秋夜曲】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白居易【酬梦得暮秋晴夜对月相忆】霁月光如练,盈庭复满池。秋深无热后,夜浅未寒时。 露叶团荒菊,风枝落病梨。相思懒相访,应是各年衰。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齐己【不睡】永夜不欲睡,虚堂闭复开。却离灯影去,待得月光来。 落叶逢巢住,飞萤值我回。天明拂经案,一炷白檀灰。 一、汉魏诗1、明月皎夜光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2、听月诗听月楼头接太清,依楼听月最分明。 摩天咿哑冰轮转,捣药叮咚玉杵鸣。乐奏广寒声细细,斧柯丹桂响叮叮。 偶然一阵香风起,吹落嫦娥笑语声。3、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4、怨歌行铝哑腈兀式嗳缢ّ?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二、唐宋诗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入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关山月(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月下独酌(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2.有描写月光的诗句吗一、汉魏诗 1、明月皎夜光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 2、听月诗 听月楼头接太清,依楼听月最分明。 摩天咿哑冰轮转,捣药叮咚玉杵鸣。 乐奏广寒声细细,斧柯丹桂响叮叮。 偶然一阵香风起,吹落嫦娥笑语声。 3、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4、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二、唐宋诗 十五夜望月 (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入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3.描写桂花的诗句有哪些1、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 释义:春天夜晚,寂无人声,芬芳桂花,轻轻飘落。青山碧林,更显空寂。 2、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释义:遥看天上明月,想那月宫中的婵娟,现在也未尝不感遗憾吧,陪伴她的,毕竟只有那清冷月亮和孤寂桂树。 3、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释义: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4、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符曾《上元竹枝词》 释义:香甜的桂花馅料里裹着核桃仁,用井水来淘洗像珍珠一样的江米。 5、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刘过《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释义:想要买上桂花,带着美酒一同去水上泛舟逍遥一番。但却没有了少年时那种豪迈的意气。 6、桂花时节约重还。——纳兰性德《于中好·握手西风泪不干》 释义:咱们约定,等到明年桂花开放的时候你要再回来。 7、嫦娥老大无归处,独俺银轮哭桂花。——钱谦益《后秋兴之十三八首·其二》 释义:嫦娥想要回来也无处可回了,只能孤零零地在月轮上伴着桂花哭泣。 8、山间偃仰无不至,石泉淙淙若风雨,桂花松子常满地。——高适《赋得还山吟送沈四山人》 释义:山中俯仰自如无意不可至,石间泉水淙淙恰如风吹雨,桂花松子极多常常落满地。 9、可怜天上桂花孤,试问姮娥更要无。 ——佚名《杂曲歌辞。桂花曲》 释义:遥知天上月宫中那棵桂花树太孤独了,请问月宫的主人嫦娥仙姝还要不要再种上几株? 10、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卢照邻《长安古意》 释义:只有凄静的南山一些桂花在纷飞,点点打在人的衣上。 4.形容月光的诗句李白的《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杜甫的《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白居易的《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晏殊的《寓意》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白居易的《春题湖上》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李白的《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5.描写月光的古诗有哪些诗中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卢纶:《塞下曲》) 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6.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李白:《古朗月行》) 7.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8.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0.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