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大枣的诗句唐代杜甫《百忧集》: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能上树千回。 唐代白居易《杏园中枣树》:寄言游春客,乞君一回视,君爱绕拮柔,从君怜柳杞;君术悦月艳,不敢争桃李;君若作大车,轮轴材须一些。 宋代王安石又说:在实为美果,论材又良木。 宋代诗人刘克庄有“枣木流传容有伪,笺家穿凿苦求真”。 今人施蛰存有“书林喜发新财路,梨枣争开小品书”。 明人,揭轨《枣亭春晚》:“昨日花始开,今日花已满,倚树听嘤嘤,折花歌纂纂,美人浩无期,青春忽已晚;写尽锦笺长,烧残红烛短;日夕望江南,彩云天际处”。 清代诗人蒋诗的:“水田声里疑无路,枣树花香又一村”;又有儿歌唱道:“金花银叶片,端阳十里香”。枣乡氏谣:扛上长杆打红枣,对对姐妹对对笑。摘一颗鲜枣放入嘴中,真是,嚼去馨生齿,摘来露满林。宋代赵 的“枣熟房栊瞑,花妍院落明”。还有黄庭坚的“日颗暴千红玉软,风枝牵动绿罗鲜”。而唐代大诗人刘长郷的诗中:“行过大山过小山,房上地下红一片”。现代诗人申爱萍的《秋,在红色梦里》:“……我们离得很近/因何迷茫,陌生,凝神/是一串串珍珠放光/是一丛丛玛瑙,溢彩/仿佛漫步葡萄园/千架枝藤/莫不是葡萄嫁接的新品种/一颗枣树,一蓬红伞/钻在树下一碰/飘一挂红瀑布/卷一场红色风/象似落英/砸得额头丝疼”。民间自古就有“一日吃三枣,七十不显老”的说法,西晋文学家傅 在《枣赋》中赞:“脆若嚼雪,甘如含蜜……全生卷气,服之如神”。东晋诗人陶渊明也有:“黄花复 实,食之寿命长”的诗句。宋代郭祥正也说:“甜出诸饧上,香居百果前”。半个世纪前诗人李木庵在延安留下的诗句:“长生果祝星云寿红枣汤过鲈腍鲜”。他在《延安思》中写道:“抛卷拨炉火,烤馍煮枣时,一灯寒夜里,此景暖人思”。 宋代诗人梅晓臣在《豪州李蜜学寄御枣一箧》:“沛谯有巨枣,味甜蜜柑差。其赤如君心,其大如王瓜。尝供趋 门,岂及贫儒家。今见待士意,不异卢仝茶。食之天厌 ,咏德曾未涯”。明代李东阳的《若 夜馈送瓶枣》写的一片深情“异代神仙事不赊,如 丹枣胜如瓜,多情馈客诗兼远,急 斜筐半步斜”。 2.形容红枣的诗句有哪些形容红枣的诗句有: 《贺新郎 秋晓》 年代: 宋 作者: 蒋捷 渺渺啼鸦了。亘鱼天、寒生峭屿,五湖秋晓。竹几一灯人做梦,嘶马谁行古道。起搔首、窥星多少。月有微黄篱无影,挂牵牛、数朵青花小。秋太淡,添红枣。愁痕倚赖西风扫。被西风、翻催鬓鬒,与秋俱老。旧院隔霜帘不卷,金粉屏边醉倒。计无此、中年怀抱。万里江南吹箫恨,恨参差、白雁横天杪。烟未敛,楚山杳。 《绝句》 年代: 唐 作者: 喻凫 银地无尘金菊开,紫梨红枣堕莓苔。 一泓秋水一轮月,今夜故人来不来。 《士马后见赤松舒道士》 年代: 唐 作者: 贯休 满眼尽疮痍,相逢相对悲。乱阶犹未已,一柱若为支。 堰茗蒸红枣,看花似好时。不知今日后,吾道竟何之。 《寄枣人行书赠子履学士》 年代: 宋 作者: 欧阳修 秋来红枣压枝繁,堆向君家白玉盘。 甘辛楚国赤萍实,磊落韩嫣黄金丸。 聊效诗人投木李,敢期佳句报琅玕。 嗟予久苦相如渴,却忆冰梨熨齿寒。 释义: 红枣 [hóng zǎo]:枣树成熟的果实。 3.写枣子结的多句子中秋节一到,枣儿长得真快,它们由小到大,由绿变黄,由黄变白。 渐渐的,它的朝阳一面变成淡红色,我们管它叫 “披红袍”。秋分一到,它才露出本来面目,由淡红色变成紫色―真正的枣红。 枣这东西随着色变,味也在变,它绿时味涩,白时味酸,及至熟了也就是红了时才色香味俱全,具备了受人喜爱的特点:甜中带酸,清香可口,还有点健胃的妙用呢。不久,树上长满了绿豆似的小枣。 小枣长得特别快,两三个星期过后,小枣就长到莲子那么大。这时,小枣由青绿色变成淡绿色。 我们孩子见了,就会嘴馋,路过树边,顺便摘几个放进嘴里,可是没有甜味,只觉得滑溜溜的。再过半个月,枣子由淡绿色变成淡白色。 这时,有点儿甜味了。可是,还不好吃。 要是到了夏末的时候,那树上一串串的,沉甸甸的,全红的、半红半不红的、深红的、淡红的、裂开缝的、不裂开缝的,随便摘一个放进嘴里,都是蜜甜蜜甜的。我们家乡人枣子见得多,吃得多,所以选吃枣子的经验也丰富。 不论大人还是小孩,都知道最好吃的是那深红而又不裂开缝的枣子。秋初,正是收枣子的时候,外地来我家乡买枣子的人,络绎不绝。 他们看到树上挂满了红彤彤的,裂口相迎的枣子都会嘴馋地问:“先尝几个可以吗?"“可以!尽管吃,不买也不要紧。”凡来我家乡购买枣子的客人,莫说是尝几个枣子,就是吃饱肚子也不会要你的钱。 收枣别有一番趣味。由于枣子小而多,不能一个个去摘,要选好一根细长的竹篙上树去敲打枣子。 站在树底下捡枣子的人,要是碰上一篙打下来的枣子,就像冰雹一样打在你的头上,真叫人哭笑不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