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很高兴认识你”的成语有哪些相见恨晚、相知恨晚、相识恨晚、惊喜若狂、鼓舞欢欣、欢欣若狂、喜行于色、大喜若狂、喜不自禁、惊喜欲狂、欢喜若狂、眉花眼笑、大喜过望、欢呼雀跃、欢天喜地、喜出望外、眼笑眉飞 相见恨晚[ xiāng jiàn hèn wǎn ] 只恨相见得太晚。 形容一见如故,意气极其相投。 一、他俩一见面就聊得热火朝天,真有点儿相见恨晚的感觉。 二、他们两人虽才认识,却相处得如鱼得水,真是相见恨晚。 三、他们两人相见恨晚,惺惺相惜,自是沆瀣一气。 四、女界伟人,久震耳鼓,真相见恨晚了。 五、当年咱们在一所学校一个年级上学,真是失之交臂,相见恨晚哪! 六、经过一晚上的交谈,我俩都有相见恨晚之感。 七、他们一谈就是半天,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八、听了他这一番崇论闳议,我颇有相见恨晚之感。 九、当这次匆匆的采访工作结束之时,笔者油然产生相见恨晚的感触。 欢喜若狂[ huān xǐ ruò kuáng ] 欢喜:高兴的样子。高举得象发狂一样。 1、武汉三镇的人真是欢喜若狂,一直热闹了一个通宵。 2 、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来,村子里的人们奔走相告,欢喜若狂。 3 、令球迷们欢喜若狂的消息是从收音机里播报的。 4、“好啦!”安东尼欢喜若狂。姨妈,我们可以任选喜欢吃的食物吗?”。 5 、片刻的欢喜若狂接着是几个小时的急剧痛苦。 6 、有了思想,我们可以在清醒的状态下,欢喜若狂。只要我们的心灵有意识地努力,我们就可以高高地超乎任何行为及其后果之上;一切好事坏事,就像奔流一样,从我们身边经过。梭罗 7、有了思想,我们可以在清醒的状态下欢喜若狂。 8 、不管怎么说,这张照片依然是美国人在结束一场长期斗争时欢喜若狂的永久象征 2.形容人高兴认识的词语有哪些不愧下学 愧:惭愧。不耻下问,虚心向地位低的人学习 钜学鸿生 学识渊博的人 品学兼优 兼:都。思想品德和学业都很优秀 饱学之士 饱学:学识渊博。指学识渊博的人。 博学多才 学识广博,有多方面的才能。 博学多闻 博学:广博。学识广博,见闻丰富。 不学无术 学:学问;术:技能。原指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办法。现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才疏学浅 疏:浅薄。才学不高,学识不深(多用作自谦的话)。 道山学海 道、学:学问。学识比天高比海深。形容学识渊博。 调嘴学舌 调嘴:耍嘴皮。指背地里说人闲话,搬弄是非。 笃实好学 笃实:踏实,实在。认真踏实,爱好学问。 笃信好学 笃信:忠实地信仰。指对道德和事业抱有坚定的信心,勤学好问。 笃学不倦 笃学:专心好学;倦:疲倦。专心好学,不知疲倦。 笃学好古 笃学:专心好学。指专心致至地学习古代曲籍。 断织劝学 原指东汉时乐羊子妻借切断织机上的线,来讽喻丈夫不可中途废学。后比喻劝勉学习。 顿学累功 愚笨的人只要刻苦学习,也能取得成就。 鸿儒硕学 鸿儒:大儒;硕学:有很多学问的人。泛指学识渊博、造诣很深的学者。 邯郸学步 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学步:学习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好学不倦 喜欢学习,不知疲倦。 记问之学 只是记诵书本,以资谈助或应答问难的学问。指对学问未融会贯通,不成体系。 家学渊源 家世学问的传授有根源。 教学相长 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 口耳之学 指只知道耳朵进口里出的一些皮毛之见,而没有真正的学识。 款学寡闻 形容学问浅、见识少。 3.形容高兴认识朋友的成语一见如故 yī jiàn rú gù 【解释】故:老朋友。初次见面就象老朋友一样合得来。 【出处】《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见子产,如旧相识。”宋·张洎《贾氏谭录》:“李邺侯(泌)为相日,吴人顾况西游长安,邺侯一见如故。” 【结构】主谓式。 【用法】形容初次见面的热情、融洽或谈得十分投机。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正音】故;不能读作“ɡǔ”。 【辨形】故;不能写作“做”。 【近义词】一见钟情、一见倾心、一拍即合 【反义词】行同陌路、视同路人 【辨析】~和“一见钟情”;都形容两人初次见面就很要好。但~泛指一般朋友之间的情投意合;“一见钟情”专指男女之间的相爱。这两个成语不能换用。 【例句】他们俩~,谈得很投机。 4.形容高兴的诗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原文】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今译】 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 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 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 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 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须纵情饮酒, 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 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 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注释】 官军:唐王朝军队。 收:收复。 河南河北:泛指黄河以南以北地区,相当于今河南、河北、山东一带。 剑外:剑门关之外,即今四川剑南一带。 蓟北:今河北省北部。当时为安、史叛军根据地。 初闻:乍听到。 涕泪:眼泪。 却看;回头看。 漫卷:胡乱地卷起。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春天。 巴峡:在今重庆市东的嘉陵江上。 巫峡:在今四川省巫山县东。 襄阳:在今湖北省襄樊市。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时所作。这一年杜甫52岁,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突然他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自抑。作者用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续动作,把惊喜心情有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在“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后人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此诗是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如此等等,都是非常精当的评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