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很久不见已生疏”的诗句有哪些1. 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柳永《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 释义:冶游饮宴的兴致已衰减,过去的酒友也都寥落无几,现在的我已不像以前年轻的时候了。 2. 欲眠还展旧时书。鸳鸯小字,犹记手生疏。——纳兰性德《临江仙·点滴芭蕉心欲碎》 释义:在这个冷冷的雨夜里,幽暗的窗前,我点着一盏孤灯。原以为情缘已尽,可谁又道得清究竟是有情还是无情呢? 3.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释义: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4. 只恐重逢,明明相视更无语。——纳兰性德《台城路·白狼河北秋偏早》 释义:却又只恐,重逢之时,分明相望却没有了言语。 5.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释义:回来物是人非,我像烂柯之人,只能吹笛赋诗,空自惆怅不已。 6.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逢入京使》 释义:在马上与你相遇无纸笔,请告家人说我平安无恙。 7.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释义: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8. 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晏殊《无题·油壁香车不再逢》 释义:我再也见不到你所乘坐的油壁香车,没想到,我们是这么无缘,像那巫峡的彩云倏忽飘散,我在西,你向东。 9. 山将别恨和心断,水带离声入梦流。——罗隐《魏城逢故人 /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释义:青山把我们隔断产生了别恨,绿水把离愁梦中送到我心田。 10.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白居易《采莲曲》 释义:采莲姑娘碰见自己的心上人,想跟他打招呼又怕人笑话。便低头羞涩微笑,一不留神,头上的玉簪掉落水中。 2.形容很久不见已生疏无共同语言的诗句时去三载无往来,今朝相逢甚开怀。 酌酒与裴迪 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 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 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 王维诗中说的是,你如有个知己朋友,跟他相交一生,两个人头发都白了,但你还是别相信他,他暗地里仍会加害你的.他走到你面前,你还是按著剑柄的好.这两句诗的上一句,叫做『人情翻覆似波澜』.至於『朱门早达笑谈冠』这一句,那是说你的好朋友得意了,青云直上,要是你盼望他来提拔你、帮助你,只不过惹得他一番耻笑罢了 3.形容很久不联系的朋友依然彼此记得的诗词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孟浩然《秋登北山寄张五》 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汉乐府民歌>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三国.魏.曹植>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唐.张九龄> 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清.翁照>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手打,望采纳TAT竟然一直遇到错误发不出去! 4.形容有些人你明明不喜欢了好久没联系了,但在你心中还是有很大的分过眼云烟,落花流水,今朝几多愁?弹指挥间,人事皆非,人间情难断。 情难断,为水流去若分离,实为断肠情连理。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5.描写很久不见特别难认出的诗句或名言1. 描写很久不见特别难认出的诗句或名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2. 原文: 回乡偶书二首 唐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3. 赏析: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这首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我们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却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4. 作者: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今绍兴)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