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咸阳古渡的历史咸阳古渡清·朱集义长天一色渡中流如雪芦花载满舟江上丈人何处去烟波依旧汉时秋西安的东西两侧,有两座桥很著名,一座是城东的灞桥,一座是城西的咸阳桥。 两座桥都因离别而著名,也各自延伸出了“关中八景”中的一景,城东的是“灞柳风雪”,城西的是“咸阳古渡”。 据咸阳地方志记载, “咸阳古渡”有“秦中第一渡”之称,是古长安通往西北、西南的咽喉要道,处于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 繁荣与离别并存的古老渡口作为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的国都,咸阳被世人熟知。这座古城背原面水,形势险要。 其所背靠的原称为“北坂”或“毕原”。原下不远处滔滔渭水奔流东去,宛似一条游龙。 这段渭河也就是关中东西大道的分界线,东来西往的人必须从这里渡过渭河,然后才能东出函谷,或向西踏上丝绸之路,于是也有了“咸阳古渡”。咸阳古渡从何时兴起?这个问题似乎难以找到确切的时间,也许要追溯到渭河两岸开始有居民生活开始。 陕西秦汉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曾在咸阳市文物局进行考古发掘和文物修复的祝烨告诉记者:“咸阳古渡繁荣于秦汉时期,自秦汉以来,此地称为杜邮或渭城,即长安通往西方诸国的渭水渡口。陕西地方志曾有记载,渡口自古建有木桥,是关中西通西域,南往巴蜀的交通要冲。 秦时官府正式在此架设桥梁,固有‘渭水贯河,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的描写。行人站立渡口桥头,可西望雄伟华丽的秦宫殿。” 提起咸阳古渡,就不能不说到渭河三桥,渭河三桥包括东渭桥、西渭桥和中渭桥。祝烨说:“因为古代的渭河渡口大都依桥而设,以取地利和桥梁之不足。 渭河上最大的几个官方渡口都是依渭河三桥而建的。”其中东渭桥是汉景帝刘启五年在高陵县耿镇渭河上建的;汉武帝建元三年又在渭河东岸马家寨与曹家寨两村之间的文王嘴附近建起了西渭桥(也称便桥或便门桥);而中渭桥则是秦昭王始建,到汉代重修,在今渭城区窑店镇南的东龙村。 咸阳古渡的遗址就位于西渭桥的附近,所以咸阳古渡也有西渭桥渡之称。汉代修建帝王陵是东西渭桥营建的直接原因,不过张骞开辟了丝绸之路后,这里已成为丝绸之路的桥头堡,送行去西域这里是必经之路。 通过渭河只有两种方式,要么通过桥,要么通过古渡,据说渭河上或桥或渡,并存了很长时间,也许一段时间以桥为主,一段时间以渡为主,但究竟何时靠桥,何时靠渡,如今已不可考。唐时,西渭桥更名为咸阳桥,昔日之便桥成为一座见证了离愁别绪的“离别之桥”,古老的渡口也曾见证了多少离别的泪水。 虽然唐朝从军或出使西域是令人仰慕的壮举,但西域一带当时还比较荒凉,生活水平与风土人情都和中原大不相同。送客至此,心中不免悲伤。 因而,我们能感觉到在咸阳桥的送别辞和灞桥送别辞的情绪是颇不相同的。唐代很多诗人都写诗描绘了当时的心境,最著名的当属王维那首《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尤其是最后一句,至今听来仍有一种浓重的悲凉。虽然是离别之桥,不过咸阳博物馆原馆长李宏涛介绍,唐代的咸阳古渡已经非常繁华了,白天桥上车马穿梭,晚上城门关闭,舟船开始工作,把货物摆渡到码头。 码头附近建有“西市”,来往于长安的商旅、马帮、驼队必在这里歇脚。桥头两岸,贩夫走卒,人马喧闹,歌舞升平,一派繁荣。 咸阳渡,在治城南。明嘉靖中以舟为浮桥,岁可常通。 其后冬春有桥(其费由粮赋项下开支,作正报抵,岁不得过三千元),夏春仍以舟渡。通陇通蜀,过客众多,欸乃之声彻夜不息,为秦中第一渡。 案:自两寺渡至治城,河宽仅里许,俗名十里狭,非若上下流之可容多水也,故可以舟渡,或以木桥而不可为石桥。以石柱林立,水涨时不能畅行,又有禾草(俗名河络柴,水涨则有)以塞其眼,势必泛滥横流,不但南乡被淹,而县城且不可保矣。 冯玉祥驻咸,可颂者多,惟议修石桥人皆危之。乃或以为德政,而又惜其未修焉。 安刘渡,在县东三十里。旧志因安、刘二氏近渡故名。 或谓因诛吕安刘名。又名嘉麦渡,以地产嘉麦也。 今为左所渡。 中桥渡,在安刘渡东十里。 即古中渭桥所,唐乔谭有记: “自鸟鼠穴者兹水广矣,依凤凰城者兹桥壮矣。水朝巨海而不竭,桥通大路而居要。 不然岂自秦至我唐,六干甲子而独存也?稽厥弘道率兹帝圻侯天根之见,当务农之暇,司金司土鸠而集也,水工土工速而至也。挥刃落雪,荷锸成云。 京兆尹紫绶而董之,邑吏墨绶以临之。远迩子来,结构勿亟。 无小无大,咸称天休;经之营之,不愆于素。丹柱插于坎险,朱栏赩而电炫。 乃虹引成,势犹雀填,就功连横,直抵禁苑。南驰终岭商洛,北走滇池鄜畤。 济济有众,憧憧往来,车马载驰而不危,水涝起涨而转固。人思启者,吾其有济。 赩赩赫赫,轰轰阗阗。且周穆之驾鼋鼍振千祀也,东方之聚鱼鳖称一时也。 孰若我由之而必达,凭之而必安。若以匹敌,夫何远矣。 遂因行迈,睹兹崇饰,将刊石以表迹,敢搦札以纪事。赤奋岁流火之月也。” 今名千家渡。 庵阳渡,在县西五里。 两寺渡,在庵阳渡西五里。先是三里桥以木为之,重车行其上辄摇动,一遇大雨桥板或漂去。 2.长安八景的咸阳古渡咸 阳 古 渡 咸阳古渡几千年。就是咸阳的渭河渡口,横贯关中的渭河,从古秦都咸阳旁边流过。古桥遗迹, 在隐没百年后数年前重现人间。 据咸阳地方志记载,“咸阳古渡”建筑于明嘉靖年间,渡品处建有一座木桥,通陇通蜀,过客众多,为秦中第一渡。“咸阳古渡”为古长安通往西北西南的咽喉要道,处于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木桥遗址的发现,为研究明清时期西北地区的交通、经济、军事,以及渭河流域的桥梁建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物证。 朔风漫舞万旌旄,别泪频摧杨柳凋。 匹马征伐西域近,皇恩宣抚吐蕃遥。 思乡蔡女尝为客,种树左君不事樵。 孑孑艄公看古渡,几回清梦入唐朝。 (作者:常谈老生) 位于今西安市西北部的咸阳古城遗址。咸阳古桥是古时人们西去的重要关口,那时因交通不发达,摆渡就成了人们最常使用的工具。古时渭水悠悠,两岸民众载舟往返,成为“八景”的组成部分。 3.关于咸阳的诗句萧西北风。 雪花鹰背上,冰片马蹄中。 臂挂捎荆兔,腰悬落箭鸿。 归来逞余勇,儿子乱弯弓。 少 年 行 (唐)王 维 新丰美酒斗十干,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登咸阳县楼望雨》 (唐)韦庄 乱云如兽出前山,细雨和风满渭川。 尽日空朦无所见,雁行斜去字联联。 《渭城少年行》 (唐) 崔颢 洛阳二月梨花飞,秦地行人春忆归。 扬鞭走马城南陌,朝逢驿使秦川客。 驿使前日发章台,传道长安春信来。 棠梨宫中燕初至,葡萄馆里花正开。 念此使人归更早,三月便达长安道。 长安道上春可怜,摇风荡日曲江边。 万户楼台临渭水,五陵花柳满秦川。 秦川寒食盛繁花,游子春来喜见花。 斗鸡下杜尘初合,走马章台日半斜。 章台帝城称贵里,青楼日晚歌钟起。 贵里豪家白马骄,五陵年少不相饶。 双双挟弹来金市,两两鸣鞭上渭桥。 渭水桥头酒新熟,金鞭白马谁家宿。 可怜锦瑟与琵琶,玉壶清酒就君家。 小妇春来不解羞,娇歌一曲杨柳花。 《晚发咸阳,寄同院遗补》 (唐) 李嘉佑 征战初休草又衰,咸阳晚眺泪堪垂。 去路全无千里客,秋田不见五陵儿。 秦家故事随流水,汉代高坟对石碑。 回首青山独不语,羡君谈笑万年枝。 《咸阳怀古》 (唐)韦庄 城边人依夕阳楼, 城上云凝万古愁。 山色不知秦苑废, 水声空傍汉宫流。 李斯不见仓中悟, 徐福应无物外游。 莫怪楚吟偏断骨, 野烟踪迹似东周。 《经咸阳城》 (唐) 张祜 阿房宫尽客谁来,可惜连云万户开。 秦地起为千载业,楚兵焚作一场灰。 应知长者名终在,祇是生人意不回。 何事暴成还暴废,祖龙须死项须摧。 《咸阳怀古》 (唐)陈上美 山连河水碧氤氲,瑞气东来拥圣君。 秦苑有花空笑日,汉陵无主自侵云。 古槐堤上莺千啭,远渚沙中鹭一群。 赖有渊明同把菊,烟郊四望夕阳熏。 《登咸阳城楼》 (唐)许浑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禅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咸阳》 (金)赵秉文 渭水桥边不见人,摩挲高冢卧麒麟。 千秋万古功名骨,化作咸阳塬上尘。 《咸阳怀古》 (元)施子搏 咸阳秋水草离离,千古愁云锁翠微。 黄犬已亡秦鹿失,白蛇方斩汉龙飞。 烟销古国空流水,树老荒城自落晖。 应是骊山九泉下,死魂犹望采紫归。 《清渭楼》 (明)黄公 黄公爱山不知休,每日不下清渭楼。 为官落得官下隐,爱山不得山中游。 朝看暮看山更好,古人今人空自老。 天生定分不可移,白云悠悠寄怀抱。 《晚渡咸阳》 (明)秦玉 县城北依北塬坡,南面通津古渭河 两岸夕阳秋草渡,半篙春水白鸥波。 当年宫殿阿房盛,此地邱陵汉室多。 欲向长途询往事,南山无语郁嵯峨。 《过毕郢原山》 (明)王云凤 我昔过北邙,春云暗夕阳。 今来渡渭水,飞飞黄叶秋风裹。 洛阳道,咸阳道,客头未白心已老。 秦家墓,汉家墓,望裹里里总烟雾。 文王庙古不锁门,行人愁上毕郢原。 4.描写咸阳的诗句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 三十六宫土花碧。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衰兰送客咸阳道, 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赏析) 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 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 据朱自清《李贺年谱》推测这首诗大约是元和八年(813),李贺因病辞去奉礼郎职务,由京赴洛,途中所作。其时,诗人“百感交并,故作非非想,寄其悲于金铜仙人耳”。 诗中的金铜仙人临去时“潸然泪下”表达的主要是亡国之恸。此诗写作时间距唐王朝的覆灭(907)尚有九十余年,诗人何以产生兴亡之感呢?这要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诗人的境遇来理解、体味。 自从天宝末年爆发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一蹶不振。宪宗虽号称“中兴之主”,但实际上他在位期间,藩镇叛乱此伏彼起,西北边陲烽火屡惊,国土沦丧,疮痍满目,民不聊生。 诗人那“唐诸王孙”的贵族之家也早已没落衰微。面对这严酷的现实,诗人的心情很不平静,急盼着建立功业,重振国威,同时光耀门楣,恢复宗室的地位。 却不料进京以后,到处碰壁,仕进无望,报国无门,最后不得不含愤离去。《金铜仙人辞汉歌》所抒发的正是这样一种交织着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的凝重感情。 诗共十二句,大体可分成三个部分。前四句慨叹韶华易逝,人生难久。 汉武帝当日炼丹求仙,梦想长生不老。结果,还是象秋风中的落叶一般,倏然离去,留下的不过是茂陵荒冢而已。 尽管他在世时威风无比,称得上是一代天骄,可是,“夜闻马嘶晓天迹”,在无穷无尽的历史长河里,他不过是偶然一现的泡影而已。诗中直呼汉武帝为“刘郎”,表现了李贺傲兀不羁的性格和不受封建等级观念束缚的可贵精神。 “夜闻”句承上启下,用夸张的手法显示生命短暂,世事无常。它是上句的补充,使“秋风客”的形象更加鲜明、丰满,也为下句展示悲凉幽冷的环境气氛作了必要的铺垫。 汉武帝在世时,宫殿内外,车马喧阗。如今物是人非,画栏内高大的桂树依旧花繁叶茂,香气飘逸,三十六宫却早空空如也,惨绿色的苔藓布满各处,荒凉冷落的面貌令人目不忍睹。 以上所写是金铜仙人的“观感”。金铜仙人是汉武帝建造的,矗立在神明台上,“高二十丈,大十围”(《三辅故事》),异常雄伟。 魏明帝景初元年(237),它被拆离汉宫,运往洛阳,后因“重不可致”,而被留在霸城。习凿齿《汉晋春秋》说:“帝徙盘,盘拆,声闻数十里,金狄(即铜人)或泣,因留霸城。” 李贺故意去掉史书上“铜人重不可致,留于霸城”(《三国志》注引《魏略》)的情节,而将“金狄或泣”的神奇传说加以发挥,并在金铜仙人身上注入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样,物和人、历史和现实便融为一体,从而幻化出美丽动人的艺术境界来。 中间四句用拟人法写金铜仙人初离汉宫时的凄婉情态。金铜仙人是刘汉王朝由昌盛到衰亡的“见证人”,眼前发生的沧桑巨变早已使他感慨万端,神惨色凄。 而今自己又被魏官强行拆离汉宫,此时此刻,兴亡的感触和离别的情怀一齐涌上心头。“魏官”二句,从客观上烘托金铜人依依不忍离去的心情。 “指千里”言道路遥远。从长安迁往洛阳,千里迢迢,远行之苦加上远离之悲,实在教人不堪忍受。 “东关”句言气候恶劣。此时关东霜风凄紧,直射眸子,不仅眼为之“酸”,亦且心为之“酸”。 它含有“马后桃花马前雪,教人哪得不回头”的意味,表现出对汉宫、对长安的深切依恋之情。句中“酸”、“射”二字,新奇巧妙而又浑厚凝重。 特别是“酸”字,通过金铜仙人的主观感受,把彼时彼地风的尖利、寒冷、惨烈等情形,生动地显现出来。这里,主观的情和客观的物已完全揉合在一起,含义极为丰富。 诗人时而正面摹写铜人的神态,时而又从侧面落笔,描绘铜人四周的景物,给它们涂上一层忧伤的色调。两种手法交互运用,使诗意开阖动荡,变幻多姿,而又始终围绕着一个“愁”字,于参差中见整饬,色调统一,题旨鲜明。 “魏官”二句,侧重描写客体,“空将”二句则改写主体,用第一人称,直接抒发金铜仙人当时的思想感情:在魏官的驱使下离别汉宫,作千里之行。伴随着“我”的唯有天上旧时的明月而已。 事情发生在三国时期而称月为“汉月”,它抒发的显然是一种怀旧的感情,正如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所诠释的:“因革之间,万象为之一变,而月体始终不变,仍似旧时,故称‘汉月’。”金铜仙人亲身感受过武帝的爱抚,亲眼看到过当日繁荣昌盛的景象。 对于故主,他十分怀念,对于故宫,也有着深厚的感情。而今坐在魏官牵引的车子上,渐行渐远,眼前熟悉而又荒凉的宫殿即将隐匿不见,抚今忆昔,不禁潸然泪下。 “忆君”句中“泪如铅水”,比喻奇妙非凡,绘声绘色地写出了金铜仙人当时悲痛的形容——泪水涔涔,落地有声。这种感怀旧事、恨别伤离的神情与人无异,是“人性”的表现,而“铅水”一词又与铜人的身份相适应,婉曲地显示了他的“物性”。 这些巧妙的表现手法,成功地塑造出金。 5.关于“咸阳”的诗句有哪些1. 咸阳宫阙郁嵯峨,六国楼台艳绮罗。 2.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濛隔钓船。 3. 咸阳秦帝居,千载坐盈虚。 4. 咸阳宫阙郁嵯峨,六国楼台艳绮罗。 释义:咸阳的宫殿门阙、楼台周阁,千门万户,座落重重。 出处:李商隐的《咸阳》 赏析:咸阳的宫殿门阙、楼台周阁,千门万户,座落重重。在秦始皇仿作的六国建筑里居住着诸侯国来的“妃嫔媵嫱”,佳丽绝艳,显现着一代的强盛与繁华。秦末,竟毁在项羽一把大火之中。难道当时天帝醉了,失却了对秦地美丽山河的关照! “天帝之醉”原来有个故事。据说,秦穆公有一次长睡不醒。七天之后,突然睁开眼,他对身边的人讲:他觐见了天帝,天帝也非常高兴。不但让他欣赏了“钧天广乐”,还在酒醉未醒时,把“金策”也赐给了他。所以秦国才能据有山川秀美的关中。 5.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濛隔钓船。 释义:在咸阳桥上遇雨了,那牛毛细雨随风飘摇不定,宛如悬在空中的水晶帷帘;那泊着的钓鱼船被这连绵的水晶帷帘阻隔,如烟如画。 出处:唐朝诗人温庭筠的古诗作品《咸阳值雨》 赏析:这是一首对雨即景之作,明快、跳荡,意象绵渺,别具特色。咸阳桥,又名便桥,在长安北门外的渭水之上,是通往西北的交通孔道。古往今来,有多少悲欢离合、兴废存亡的历史在这里幕启幕落。然而诗人此番雨中徜徉,却意度闲适,并无愁眉锁眼之态,笔墨染出,是一派清旷迷离的山水图景。 6. 咸阳秦帝居,千载坐盈虚。 释义:咸阳是秦朝帝王所居住的地方,已经有千年的历史在不断发展的变化。 出处: 唐代诗人沈佺期的《咸阳览古》 赏析:本诗描写主人翁游览古咸阳对古人的一些评价。 6.请问关于长安八景的诗词有哪些关于长安八景的诗词: 一、卜算子.太白积雪 玉屑舞桐林,云岫山高耸。 皓雪琼枝意蕴深,霜月冰天胧。 鸟兽隐山巅,烟水瑶池梦。 盛夏积雪丽景奇,似遇仙人冢。 二、浣溪沙.雁塔晨钟 古磬声声塔影重,朝霞破晓势如虹。 金辉灌顶卧天龙,耀目佛光滋善念。 经文礼诵寿福增,庄严清净叩晨钟。 三、长相思.咸阳古渡 渭水流,灞水流,流到咸阳古渡头。秦山娓娓愁。 思悠悠,岁悠悠,岁月无声入眼眸。繁星点玉楼。 四、草堂烟雾 鸟语竹林游古寺,堂前默诵卧佛慈。 烟云绕井轮回叹,百世千生草堂思。 五、华岳仙掌 东峰巧隐北峰苍,仙掌腾云揽圣光。 西岳华山松柏翠,通天五指露霜芒。 六、骊山晚照 余晖晚照骊山红,古迹唐歌绚景重。 峻岭丹枫叠一色,谪仙得意笑清风。 七、曲江流饮 密树成荫金殿立,澜波明媚鹤群栖。 闲舟一叶悠然渡,洒墨执杯叙友谊。 八、灞柳风雪 冥冥夕日低,潋潋碧波急。 水鸟停桥岸,和风絮柳依。 九、春宫曲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十、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7.用来形容咸阳历史悠久的句子李商隐的《咸阳》:“咸阳宫阙郁嵯峨,六国楼台艳绮罗。自是当时天帝醉,不关秦地有山河” 杜甫《兵车行》: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字莫愁。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惟见水东流。 唐·陈上美《咸阳怀古》: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北宋黄孝先《留题清渭楼》:黄翁爱山不知休,每日不下清渭楼。为官落得官下隐,爱山不得山中游。朝看暮看山更好,古人今人空自老。天生定分不可移,白云悠悠寄怀抱。 8.咸阳古渡的起源与发展“咸阳古渡”美景始于秦代。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咸阳城西迁到渭水驿,据咸阳地方志记载,“咸阳古渡”建筑于明嘉靖年间,渡口处建有一座木桥,通陇通蜀,过客众多,为秦中第一渡。“咸阳古渡”为古长安通往西北西南的咽喉要道,处于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古桥遗迹,在隐没百年后,2001年重现人间。 今天,横跨市区的渭河上已经架起四座现代化的公路桥和四座铁路桥,还有西宝高速公路桥,成为关中交通要道上的重要枢纽。“咸阳湖”的生态景观建设总体规划西自西宝高速公路渭河桥,东至机场高速公路桥,全长15.56公里。一期规划的“咸阳湖”位于咸阳铁路桥以东450米处至中华小区西侧,长5500米,水面宽度350至400米。生态景观工程主要包括绿化、亮化、美化两岸的滩地及岸坡,主要以秦文化为主线,加上绿化、美化,形成咸阳特有的渭水历史文化景观。游客来这里探寻古渡遗址,在怀古的同时,更感慨时代的变迁。 根据**批准实施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为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省政府决定设立西咸新区,确定范围为西安和咸阳两市接合部,以渭河为中轴线,西起规划中的西咸环线,东至泾渭交汇口,东西横贯50公里、南北扩展5-10公里的整体板块。 以渭河为轴线,西起涝渭交汇口,东至泾渭交汇口,南北两岸延伸800-1000米,规划面积108平方公里。该区是西咸都市圈重要的生态景观带。将以河堤建设、河道治理、生态绿化、景观打造为重点,积极开发渭河沿岸的历史文化资源,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构建横贯东西的百里渭河生态长廊。 咸阳古渡的消失,是历史的变迁,以渭河为中轴线长达100多里渭河生态长廊,成为西咸一体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正是那传说的秦代阿房宫的历史延伸。这正是: 太公直钩为钓相, 商鞅变法国富强。 弄玉箫吹咸阳城, 横扫六国号始皇。 千年古渡今重游, 壮丽胜似秦汉秋。 绿洲园林映碧流, 不见艄公一叶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