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虚幻的诗句有哪些1、为当梦是浮生事?为复浮生是梦中?——唐 白居易《诗喝》 【译文】 人生如梦,却不知浮生是梦中。假如你懂得人生如梦的话,梦中何必争人我。就不会太计较人我是非了。 2、谁知神变亦虚幻,徒逞狡狯惊盲聋。——明 蒲庵禅师《过海罗汉应供图》 【译文】有谁知道神器变换和虚无缥缈,都是把他当做儿戏惊动眼瞎耳聋之人罢了。 3、未击有意周天普。虚幻形声本自无,如如不动亘今古。——宋 释印肃《颂十玄谈》 4、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唐 白居易《琵琶行》 【译文】在夜色正浓时忽然梦到了少年时的事,在梦中哭泣,脸上的妆和泪在混在了一起。 5、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唐 李商隐《锦瑟》 【译文】我心像庄子,为蝴蝶晓梦而迷惘;又像望帝化杜鹃,寄托春心的哀怨。 6、堪嗟虚幻事,妻男走骨,自己行尸。——元 马钰《满庭芳 叹名利》 7、虚幻浮华,不觉暗易颜童。——元 谭处端《神光灿》 8、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宋 苏轼《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译文】又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呢? 9、缥缈危楼紫翠间。良辰乐事古难全。——宋 苏轼《浣溪沙》 【译文】高高的楼台矗立在云雾缭绕的层峦叠嶂间,从古到今,美好的时辰与赏心的乐事总是难以两全。 10、楼高百尺,缥缈天阙敞云扃。——宋 李弥逊《水调歌头·清夜月当午》 2.有没有描写梦境虚幻现实的诗句,越多越诗仙李白一生与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直抒心怀:“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诗人凭借丰富的想像力,着眼于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描绘出神奇瑰丽、虚无飘渺的梦游奇景。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缘于诗人对权贵的抗争。李贺在《梦天》中写道:“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想像奇特,气势恢宏,寄寓了诗人对人事沧桑的深切感慨。杜甫在《梦李白二首》中写道:“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把对朋友的怀念融入梦中,李白的幻影在梦中倏忽而现的情景,表现出诗人的喜悦和欣慰。诗人对自己梦幻心理的刻画也十分细腻逼真。 梦可以给诗人以跨越空间的自由。金昌绪的《春怨》只有20个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梦使思妇与戍边的丈夫暂时相聚。言近意远,层次分明,借物起兴,耐人寻味。全诗不仅在篇内见曲折,在篇外也见深度。张仲素在《春闺思》中写道:“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描绘出思妇魂不守舍、拿东忘西的情态。思忆成梦,梦境引来更多的回忆,这是一种引人入胜的表现手法,读来婉转含蓄,意境深远。 宋代出现了一些感时伤怀的词作。一场与亲人相会的梦境,便会给诗人带来无穷的伤感。苏轼的一首《江城子》让多少人潸然落泪:“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也许是相思梦来的太多了,诗人们有些害怕梦境重来,因为“梦魂纵有也成虚,哪堪和梦无?”(晏几道《阮郎归》)。甚至当自己的恋人真的来到身边时,诗人也怀疑是在虚幻的梦境中,以至要把家中所有的灯点燃,不让梦境降临:“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晏几道《鹧鸪天》) 李清照的词风格细腻,具有女性的柔媚,然而她的一首记梦词《渔家傲》,却无一点钗粉气:“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这首词充分表达了她对自由的渴望和对光明的追求,现实中不敢出口的理想追求,只有在梦中倾述了。诗人陆游在梦中也不忘保卫祖国的职责:“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有一百多首记梦之作,他有时“夜梦驻军河外,遣使招降诸城”,有时“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地”。这些梦当然是虚幻的,却折射出陆游的爱国精神。这些作品展现了陆游至老壮心不已的精神境界,以梦写志,读后令人不禁对他萌生敬意。 3.谁知道描写烟或是雾的诗词《雾》 ——唐·李峤 曹公迷楚泽,汉帝出平城。 涿鹿妖氛静,丹山霁色明。 类烟飞稍重,方雨散还轻。 倘入非熊兆,宁思玄豹情。 《咏雾》 ——唐·董思恭 苍山寂已暮,翠观黯将沉。 终南晨豹隐,巫峡夜猿吟。 天寒气不歇,景晦色方深。 待访公超市,将予赴华阴。 《咏雾》 ——唐·苏味道 氤氲起洞壑,遥裔匝平畴。 乍似含龙剑,还疑映蜃楼。 拂林随雨密,度径带烟浮。 方谢公超步,终从彦辅游。 《远山澄碧雾》 ——唐·李世民 残云收翠岭,夕雾结长空。 带岫凝全碧,障霞隐半红。 仿佛分初月,飘飖度晓风。 还因三里处,冠盖远相通。 《赋得花庭雾》 ——唐·李世民 兰气已熏宫,新蕊半妆丛。 色含轻重雾,香引去来风。 拂树浓舒碧,萦花薄蔽红。 还当杂行雨,仿佛隐遥空。 《水亭夜坐赋得晓雾》 ——唐·李益 月落寒雾起,沈思浩通川。 宿禽啭木散,山泽一苍然。 漠漠沙上路,沄沄洲外田。 犹当依远树,断续欲穷天。 《凌雾行》 ——唐·韦应物 秋城海雾重,职事凌晨出。 浩浩合元天,溶溶迷朗日。 才看含鬓白,稍视沾衣密。 道骑全不分,郊树都如失。 霏微误嘘吸,肤腠生寒栗。 归当饮一杯,庶用蠲斯疾。 我找不到写烟的了 4.形容“自己活得飘渺又想安稳”的诗句有什么1.《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2.《安稳眠》白居易 家虽日渐贫,犹未苦饥冻。 身虽日渐老,幸无急病痛。 眼逢闹处合,心向闲时用。 既得安稳眠,亦无颠倒梦。 3.《酬裴相公见寄二绝》白居易 习静心方泰,劳生事渐稀。 可怜安稳地,舍此欲何归? 一双垂翅鹤,数首解嘲文。 总是迂闲物,争堪伴相君? 4.《春眠》 白居易 枕低被暖身安稳,日照房门帐未开。 还有少年春气味,时时暂到梦中来。 5.《泛楚江》崔涂 九重城外家书远,百里洲前客棹还。 金印碧幢如见问,一生安稳是长闲。 缥缈,亦作"飘渺"。汉语词汇。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样子。形容空虚渺茫。一般指心中想要而现实中不可得到的东西,并非指虚无,不存在于现实的东西。也可形容富有美感。 5.形容虚幻的成语形容虚幻的成语:镜花水月、杯弓蛇影、过眼烟云、海市蜃楼、空中楼阁 1、镜花水月:镜里的花,水里的月。原指诗中灵活而不可捉摸的意境,后比喻虚幻的景象。 出自:唐·裴休《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方袍大达法师元秘塔碑铭》:“峥嵘栋梁,一旦而摧。水月镜像,无心去来。” 释义:愿为祖国付出有非凡才能的人,没有了,则什么都是空的。 2、杯弓蛇影: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出自:汉·应劭《风俗通义·世间多有见怪》:“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 释义:当时屋里北面墙上悬挂着一张红色的大弓,(弓的影子)正好照在酒杯里,弓的形状就像一条蛇。杜宣害怕讨厌它,但是(县令赐酒)不敢不喝。 3、过眼烟云:从眼前飘过的云烟。原比喻身外之物,不必重视。后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 出自:宋·苏轼《宝绘堂记》:“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 释义:见到喜欢的东西,即使时常珍藏它,然而如果它被别人拿去了,也不再感到可惜。就好像是烟云经过眼前,百鸟的鸣叫传到耳际,难道不会自然地接受它们吗?然而当它们逝去之后则不再会惦记。 4、海市蜃楼:蜃:大蛤。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的反射和折射,空中或地面出现虚幻的楼台城郭。现多比喻虚无缥渺的事物。 出自:《隋唐遗事》:“此海市蜃楼比耳,岂长久耶?” 释义:这是海市蜃楼之类的东西啊,哪里能够长久存在呢! 5、空中楼阁:悬在半空中的阁楼。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空想。 出自:唐·宋之问《游法华寺》诗:“空中结楼殿,意表出云霞。” 释义:建造悬在半空中的阁楼,想要穿过白云彩霞。 6.求带有“飘渺”二字的诗句(1).高远隐约貌类的 《文选·木华》:“羣仙缥眇,餐玉清涯。” 李善 注:“缥眇,远视之貌。” 唐 杜甫 《白帝城最高楼》诗:“城尖径仄旌斾愁,独立缥缈之飞楼。” 宋 苏轼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词:“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惟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草檄》:“孤影,南枝乍冷,见乌鹊缥缈,惊飞栖止不定。” 郭沫若 《星空·天上的市街》:“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2).随风飘扬;随水浮流类的 唐 李白 《愁阳春赋》:“缥缈兮翩緜,见游丝之萦烟。” 宋 陈允平 《垂杨》词:“飞花满地谁为扫,甚薄幸,随波缥缈。” 元 许有壬 《太常引·池荷》词之二:“红衣缥缈,清风萧瑟,半醉岸乌巾。” 闻一多 《李白之死》诗:“还有吹不满旗的灵风推着云车,满载着霓裳缥缈、彩佩玲珑的仙娥,给人们颂送驰魂宕魄的天乐。” (3).形容声音清越悠扬类的 唐 司空图 《注愍征赋述》:“其雅调之清越也,有若缥缈鸾虹,譻譻嫋空。” 《儒林外史》第三十回:“歌声缥缈,直入云霄。” 清 黄钧宰 《金壶浪墨·南巡盛典》:“金石铿锵,宫商缥缈。” 李瑛 《笛声》诗:“从哪里飘来一缕笛音,在这僻静的深山缭绕?比幽谷的溪水还清脆,比云中的莺啼还缥缈。” (4).虚浮;渺茫类的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体性》:“轻靡者,浮文弱植,缥缈附俗者也。” 周振甫 注:“缥缈附俗:虚浮、不切实而依附俗说。” 清 杜荣寿 《题词》:“底事隔年先异兆,人与莲花同缥缈。” 夏曾佑 《小说原理》:“人所乐者,肉身之实事,而非乐此缥渺之空谈也。” 郭沫若 《女神·凤凰涅盘》:“我们这缥缈的浮生,到底要向哪儿安宿?” (5).峰名类的 清 吴伟业 《缥渺峰》诗:“兹峯非云高,高与众山别,其下多嵌空,天风吹不折,插根虚无际, 缥缈 为险绝。”注:“ 缥缈峯 : 顾野王 《舆地志》:‘ 缥缈峯 , 洞庭 之最高者。 ’ 卢熊 《苏州府志》:‘ 包山 最高者为 缥缈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