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形容孩子长成大人的诗句

1.描写“儿女双全”的诗句有哪些

1、看似千红己事坚,企为儿女忽双全。

解释:看起来像是红尘的事情已经看破,但是却儿女双全。

作者:无名氏

出自:《看》

2、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儿童。

解释:不管是种下的十年才能成熟的树木,还是一年就能收割的谷子,都给予了孩子。

作者:元好问

出自:《人月圆·重冈已隔红尘断》

3、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解释:大儿子在溪东田间锄草,二儿子在院里编织鸡笼。

作者:辛弃疾

出自:《清平乐·村居》

4、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解释:小儿孙们还不懂得如何耕织,跟着大人在桑阴下学着种瓜

作者:范成大

出自:《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5、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解释:小童可以唱吟长恨歌,胡儿可以唱出琵琶行

作者:李忱

出自:《吊白居易》。

扩展资料:

1.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____高鼎《村居》

2.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____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3.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____叶绍翁《夜书所见》

4.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____袁枚《所见》

5.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____白居易《池上》

6.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____胡令能《小儿垂钓》

2.描写“期待子女成长”的诗句有哪些

1、宿新市徐公店

宋代: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译文:篱笆稀稀落落,一条小路通向远方,树上的花瓣纷纷飘落,却还尚未形成树阴。

小孩子飞快地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可是蝴蝶突然飞入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2、村居

清代: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译文: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

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3、小儿垂钓

唐代: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译文: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着大人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4、**词

唐代:施肩吾

**才六岁,未知巧与拙。

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译文:刚刚六岁的**,还分不清什么是“巧”,什么是“拙”。

在七月初七的夜晚,也学着大人的样子,在堂前端端正正地乞巧“拜新月”。

5、稚子弄冰

宋代: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译文: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提在手中。

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

3.形容孩童的诗句

形容孩童的诗句如下:

1. 《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2.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3. 《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4. 《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5. 《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6. 《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7. 《牧童》【宋】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8. 《观游鱼》【唐】白居易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9. 《田家》【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0. 《花影》【宋】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11. 《回乡偶书》【唐】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2. 《元日》【宋】辛弃疾 老病忘时节,空斋晓尚眠。儿童唤翁起,今日是新年。

13. 《寻隐者不遇》【唐】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14. 《田园乐七首 其六 闲居》【唐】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15.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唐】李白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诗人为何要以“儿童”为题材作诗?

以宋代诗人范成大在田园组诗《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为例,表达了乡村儿童不仅好客,还很勤劳。这里描写的是夏天农村紧张劳动时的情景。“村庄儿女”是指成年农民,“童孙”是儿童。农村的儿童虽还不会耕田织布,但看到大人除草搓麻线,便也在桑枝底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起瓜来。诗人把小童的一系列动作写入诗中,显得平易自然,却又栩栩如生,形象地描绘出了乡村儿童好客的天性,这些儿童稚气活泼,彬彬有礼,十分可爱。由此可见,古代诗人不仅善于观察,还善于用笔,把一个平淡的场景记录下来,就赋予了神奇的力量。不仅写得新奇,还塑造了种种可爱的儿童形象。

参考资料

搜狗问问:/z/q609039565.htm?sw=%E5%BD%A2%E5%AE%B9%E5%AD%A9%E7%AB%A5%E7%9A%84%E8%AF%97&ch=new.w.search.0&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