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古代老者的句子老骥:老年人自喻。曹操《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老苍:畏头发苍白的老人。杜甫《壮游》诗:“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 老夫:老人自称。《礼记•曲礼上》:“大夫七十而致仕……自称曰老夫。” 老身:老人自称。《北史•穆崇传》:“老身二十年侍中。” 花甲:指六十岁的老人。《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捋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七十岁的老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指八九十岁的老人。《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期颐:指一百岁的老人。《礼记•曲礼收》:“百年曰期颐。” 老拙:老人自谦之称。苏轼《章质夫寄惠崔徽真》诗:“卷赠老夫惊老拙。” 老朽:老人自谦之称。苏轼《与冯祖仁书》:“辱笺教累幅,文义粲然,礼意兼重,非老朽所敢当。” 2.求一些古代描写长辈的诗句夕阳一片好,只是近黄昏 采桑子 重阳 ** (这个不算古,。。,但是有点经典, 放在首位)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枝字 韦安石 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 金风飘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览八紘外,天文七曜披。 临深应在即,居高岂忘危。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3.形容老年人的诗词“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在著名的《春望》中写道:“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其实,这满头稀疏的白发是诗人忧愁劳心所 致。 杜甫怀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伟大理想,然而却眼睁睁看着挚爱的国家一步步沉沦,这无疑是对他最沉痛、最残忍的打击。春来,祖国的大好河山依 旧,只是战乱之火却无情地蔓延,国破家亡,哀鸿遍野,连花鸟都让人触目惊心。 更可怕的是音信不通,家里的亲人境况如何,不得而知。当时杜甫年仅46岁,本不应该有太多的白发,因为忧愁而生白发,因为忧虑而致白发脱落,以至越来越稀疏了,几乎连簪子都插不住了。 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通过 “搔”这一个动作,把内心的焦虑彷徨和痛苦之情,极其有力地表达出来,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白发苍苍,忧愁郁闷的老人形象。“尘满面,鬓如霜” 苏轼在写《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时,不过四十岁,却已经“尘满面,鬓如霜”了。 “尘满面,鬓如霜”,简单质朴的六个字,把作者饱经 风霜、仕途失意的坎坷人生概括出来。诗人陈师道也是如此,他在《除夜对酒赠少章》一诗中感慨道:“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 说自己备受无情的现实之摧 残,以至头发脱落斑白,面容衰老只有依靠酒力才能显现红光。这里说“发短愁催白”不一定是实写,“颜衰酒借红”也不一定真的如此衰老。 诗人此时不过三十出 头,本不应该有白发衰颜,只不过是借此表达愁之深、心之苦、生活之艰辛罢了。据记载,陈师道早年受业于曾巩,得到器重。 曾巩推荐他作为自己的助手参与修 史,但朝廷以陈是未做官的“白衣”而拒绝。曾巩去世后,陈师道虽先后又结识了苏轼、张耒等人,但生活一直无着,甚至贫穷得无力养家,以至孤苦伶仃。 直至宋 哲宗元祐元年(1087年),才由苏轼荐任徐州教授。在这样的人生遭际中,诗人怎不“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呢。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白居易的《秋雨夜眠》一诗,诗人抓住秋雨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并进行细致的描写,成功地塑造出一个安闲的老翁形象。“凉冷三秋夜”是老翁所 处的背景,他处在这样的环境中,显得十分“安闲”。 “安闲”二字勾画出“老翁”喜静厌动、恬淡寡欲的形象。“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两句,写老翁就寝的 情景,也是“安闲”的一个具体体现。 “卧迟”是老年人的特性,正因为睡得晚,他才能在秋雨声中“睡美”。灯灭之后,闻着窗外淅沥的秋雨声入眠,他的心中是 静美的,连梦都是美的。 睡醒之后,他仍是安闲的——“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烘瓶里的燃料经夜已化为灰烬,按理说老翁应该起床了,可他还要添香,打算 继续躺着,生动地描绘出体衰闲散的老翁形象。末两句“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以景作结,写出老翁淡泊清净的内心。 此时,诗人白居易已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俨然“安闲一老翁”,再加上亲密的诗友元稹已经谢世,心情自然特别淡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写《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这首诗时,刚击败袁绍父子,平定了北方乌桓,正踌躇满志,充满乐观自信的情调。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 了,想到自己的人生历程,不由得感慨道:“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作者认为神龟虽然可以活几千年,最终仍难免一死,腾蛇虽能乘云驾 雾,最终仍不免成为土灰。人生也是如此,生命都是有限的,然而诗人却唱出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高歌。他说,千里马虽然形老体 衰,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 那些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即使到了晚年,仍有一颗勃勃雄心,他对宏伟理想的追求永远不会停息。诗人以千里马自比,表 达自己不应因年暮而意志消沉,而要乐观奋发,积极进取,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活力。 这四句,笔力遒劲,韵律沉雄,气势豪迈,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 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苏轼在《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中则高唱道:“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这两句,以反诘领起,并作回答。 人生只有一次,青春一旦逝去,就不 可能再来,正是“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然而,在苏轼看来,人的青春虽然不可再现,但人可以老当益壮,可以有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精神往往使人焕发出 青春的光彩,即人生可以再少,就像溪水尚可以西流一样。 这两句振奋人心的议论,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休将白发唱黄鸡”,再次唱出催人奋进之曲。 人们惯用“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而作者却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们不要悲叹白发,感慨黄鸡催晓,光阴易逝, 体现出苏轼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4.形容老人的古诗词戏问花门酒家翁 唐代:岑参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傍榆荚巧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译文 这位老人家七十岁了仍然在卖酒,将上千个酒壶和酒瓮摆放在在花门楼口。 道路旁的榆荚看起来也很像一串串铜钱,我摘下来用它买酒您可卖否? 注释 ⑴沽:买或卖。首句的“沽”是卖的意思,末句的“沽”是买的意思。 ⑵花门:即花门楼,凉州(今甘肃武威)馆舍名。花门口:指花门楼口。 ⑶榆荚:榆树的果实。春天榆树枝条间生榆荚,形状似钱而小,色白成串,俗称榆钱。 5.形容老年人的诗句都有哪些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白居易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 红颜未老恩先断,独倚熏笼到天明。----白居易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辛弃疾 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韦庄 除夜对酒赠少章 宋·陈师道 晚岁身何托,灯前客未空。 半生忧患里,一梦有无中。 发短愁催白,衰颜借酒红。 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 老夫聊发少年狂,----辛弃疾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 纵笔·苏轼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哪知是酒红。 纵笔·苏轼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哪知是酒红。 十年身世各浮萍,白首相逢泪满缨。----韦庄 莫道人生五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 6.描述老年人的诗句描述老年人的诗句 1.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2. 挟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为也;为老人折枝,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庄子) 3.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两人,更相为命。(李密) 4.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5. 将出牵衣送,未归倚阁望。(黄遵宪) 6. 子孝父心宽。(陈元靓) 7. 老年时像青年一样高高兴兴吧!青年,好比百灵鸟,有它的晨歌;老年,好比夜莺,应该有他的夜曲。(康德) 8.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孟郊) 9. 母亲的心是儿女的天堂。(意大利谚语) 10. 我望着摇篮,我的儿子在成长,我没有休息的权利!(何塞·马蒂) 11. 老来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司汤达) 12. 对老年人的尊敬是自然和正常的,尊敬不仅表现于口头上,而且应体现于实际中。(戴维·德克尔) 13. 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也是对人类劳动的尊重。(俗语) 14. 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苏霍姆林斯基) 15. 与其批评孩子,不如做个榜样。(茹贝尔) 16. 必须拿出父母全部的爱、全部的智慧和所有的才能,才能培养出伟大的人来。(马卡连柯) 17. 没有父母的爱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马卡连柯) 18. 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俗语) 19. 你不同情跌倒在地的老人,在你摔跤时也没有人来扶助。(印度谚语) 20. 用殴打来教育孩子,不过和类人猿教养它的后代相类似。(马卡连柯) 21.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 22. 莫把心爱的儿子留在你身边,放他出外锻炼才会名满天下。(泰国谚语) 23. 为了孩子,我的举动必须非常温和而慎重。(马克思) 24.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 25. 子曰: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康熙) 7.描写老人的诗句形容老人的诗句: 1、千般苦,万样难,听我从头说一番。 2、头发少,顶门寒,凉风飕的脑袋酸。 3、真难受,颜色变,眼前生死两可间。 4、脚又麻,腿又酸,行动坐卧真艰难。 5、亲朋老幼人人恼,儿孙媳妇个个嫌。 6、牙又掉,口流涎,硬物难嚼囫囵咽。 7、鼻子漏,如脓涎,常常流落胸膛前。 8、年轻人,笑话咱,说我糊涂又装憨。 9、老来难,老来难,少年莫把老人嫌。 10、提起前来忘了后,颠三倒四惹人烦。 11、雀蒙眼,似鳔粘,鼻泪常流擦不干。 12、耳聋难与人说话,插七插八惹人嫌。 13、一口不顺就噎着,卡在嗓喉噎半天。 14、年老苦,说不完,仁人君子仔细参。 15、茶盅饭碗人人恶,席前陪客个个嫌。 16、儿孙不给送茶水,反说老人嘴好馋。 17、冷天睡觉常戴帽,拉被蒙头怕风钻。 18、当初只嫌别人老,如今轮到我头前。 19、盼明不明睡不着,一夜小便六七番。 20、莫要嫌,莫要嫌,人生不能常少年。 21、侧身睡,翻身难,浑身疼痛苦难言。 22、怕夜长,怕风钻,时常受风病来缠。 23、老来肺虚常咳嗽,一口一口吐粘痰。 24、扶杖难行二三里,上炕如同登泰山。 25、无心记,糊涂缠,常拿初二当初三。 26、老得这样还不死,你要在世活千年。 8.描写老年人的诗词你好。唐·杜甫《曲江》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1、老年唯自适 唐 马戴 《题镜湖野老所居 [一作秦系诗]》 2、老年如塞北 唐 王维 《酬慕容十一》 3、老年方爱粥 唐 王维 《田家》 4、老年疏世事 唐 储光羲 《蓝上茅茨期王维补阙》 5、惜君方老年 唐 岑参 《秋夕听罗山人弹三峡流泉》 6、老年常道路 唐 杜甫 《行次古城店泛江作,不揆鄙拙,奉呈江陵幕府》 7、老年花似雾中看 唐 杜甫 《小寒食舟中作》 8、老年疏世事 唐 钱起 《蓝上茅茨期王维补阙》 9、一似老年垂白 宋 程大昌 《好事近·桃柳旧根株》 10、老年花似梦中看 宋 王之道 《浪淘沙·高髻堕香鬟》 11、老年情绪为何哉 宋 韩淲 《浣溪沙》 12、老年花似雾 宋 韩淲 《谒金门·行又住》 13、老年有奇事 宋 刘克庄 《水调歌头·老年有奇事》 14、不老年年春色 宋 无名氏 《选冠子·憔悴江山》 15、老年哭酒时 唐 孟郊 《吊卢殷》 16、去老年更几 唐 刘驾 《下第后屏居长安,书怀寄太原从事》 17、去老年更几 唐 李频 《下第后屏居书怀寄张侍御》 18、老年作客殊无策 元 王冕 《偶成 其三》 19、老年乐事少关身 宋 陆游 《江上梅花》 20、老年一饱费经营 宋 陆游 《秋兴》 21、人生当惜老年时 宋 陆游 《社日小饮》 22、怊怅老年尘世累 宋 王安石 《奉和景纯十四丈三绝》 23、老年花似雾中看 宋 王安石 《即事五首》 24、颇类涪翁老年笔 宋 艾性夫 《酬春湖史履庸惠四皓图》 25、白发偏工报老年 宋 苏辙 《次韵毛君山房即事十首》 26、老年随分做工夫 宋 蔡格 《山居十三首》 27、刘叟衣装绛老年 宋 刘克庄 《听蛙方君作八老诗效颦各赋一首内三题余四十》 28、老年何所欲 宋 邵雍 《和李文思早秋五首》 29、老年躯体素温存 宋 邵雍 《林下五吟》 希望能帮助到你望采纳 9.杜牧形容老人身体好的古诗杜牧形容老人身体好的古诗,是古诗《山行》。 诗中“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诗,将秋天经霜后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用来比喻当下的老年人,由于他(她)们的阅历和风度以及知识面的丰富,与年轻的少男(少女)来比毫不逊色,比喻的十分恰当的。 在长安大戏院举行的“霜叶红于二月花”九九重阳节京剧老艺术家演唱会,可以说是完美诠释了这句话。在这个专为京剧老艺术家打造的舞台上,22位平均年龄76岁的老艺术家没有端坐在台下等人孝敬,而是站在舞台上展示他们经霜历雪更见醇厚的艺术风采。 原诗: 《山行》唐代: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释义: 深秋中沿着弯曲的小路登上远山,在那白云生成的地方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染过秋霜的枫叶胜于二月红花。 扩展资料: 正是枫叶红了时,就想起杜牧的《山行》诗,这短短的二十八字,写尽人间无限秋色。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算得是典型的景物诗。作者十分巧妙地抒发了他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真切感受,并因此也感染了所有读他诗的人。诗的前两句展现的是一幅秋山远景图,白云缭绕的大山深处竹篱茅舍显现,这“有人家”使得这山充满了活力,也充分说明了之所以山上有这曲曲弯弯“石径”,就因为“有人家”。 也印证了“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我倒还想补充一句,象这种山中石径,走的人不一定多,倒是因山里人家的进进出出,人走得多了也就成了路。诗的后两句着力宣染的是那片火红的枫树林分外的艳丽,着实胜过了早春二月盛开的鲜花。 “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在最后,浓墨重彩地推出了最炫目的一句。说它炫目,既指颜色,也指内涵。经过霜露洗礼的枫叶,变得更加火红灿烂,甚至比二月的春花更鲜艳夺目。诗人用了一个“于”字,而不是“如”字,将比喻的手法换成了比较,便更凸显了诗人的主观情感。 这首诗就这么简单,可是诗人把个秋天写得充满了生命力,也使得人们的生活充满了活力,也使这首诗充满了生命力,传唱千年。 参考资料来源:新华网——新华网北京频道正文 >; “霜叶”好精神,红于“二月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山行(唐代杜牧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