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诗词鉴赏离不开审美

1.美学角度浪漫古诗欣赏

如果从纯理性的角度出发,拘泥于一隅之解,对古诗词的某些意象进行科学考证,或穿凿附会、主观片面地肢解作品,就无法把握作品的真正旨意,获得美感。赏析古诗词应该运用形象思维,从感情的投入与感情的交流入手。这就必须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用情品味意境美

情景美并不等于意境美,但意境美却离不开情与景,如果没有经过艺术加工的情与景的“妙合无垠”,就不可能升华成“意境”。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景物,如山川、河流、花卉、树木,它们本身是纯客观的自然,但若写进文学作品,就是已渗进作者情感体验的人化了的自然,它们的热烈明丽、盎然蓬勃、凄凄惨惨、温馨静谧,或展示作者昂扬奋进的精神,或透露作者落寞感伤的情怀,或表现作者恬淡宁静的志趣,这种情与景的契合统一,就是意境,它是读者想象的世界,又是独立存在的艺术空间。

二、精心把握思想美

“言志”是诗歌创作的总的指导思想。如曹操《观沧海》的结尾——“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赫然标明诗歌是“咏志”的。它借助丰富的想象描绘宇宙奇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抒发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与统一中国的壮志。作品所蕴涵的思想美常常能使读者强烈地感受作家崇高的人格美,如诸葛亮的《出师表》、周敦颐的《爱莲说》、岳飞的《小重山》、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

作品的思想美总是离不开情感的。以爱国、爱情、友谊、山水、社会、观临怀古为题材的作品,其“志”与“情”是相通的。别林斯基认为,“情感是诗的天性中一个主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陆游的诗文之所以能千古传诵,便是因为其中洋溢着诗人的满腔爱国激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正是这种永不衰竭的爱国热情,使陆游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三、优雅欣赏绘画美

在审美过程中,调动所有感官的审美积极性,可以强化视觉形象,获得全面的立体的复合的美感,使鉴赏者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形象感。张继《枫桥夜泊》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意境美如画卷,赏析者可感到他乡游子的一点淡淡的愁思。王维的《山居秋暝》是一幅生动的雨后山村风景画:从色彩上写景,松翠,竹青,荷绿,明月皎洁;从细节上写村民的活动,洗衣归来的活泼少女和借助月色下河捕鱼的渔民。王维在风景清幽、民风敦厚的自然画卷里表现了诗人的人格美和理想中的社会美,诗中写景自然清新,似信手拈来。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其实并非王维的诗如此,许多优秀的诗词,都是意味隽永的画幅,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无一不是诗画合一的佳句。

赏析古诗文,需要有较丰富的审美经验和知识积累,如此,才能达到“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效果。一个赏析者,不仅要有文学、美学、语言学的知识,还应该有哲学、史学、民俗学、心理学以及自然科学的有关知识,知识面越广,修养越深,在审美过程中就能获得更多的深层次的妙不可言的美感

2.何为诗歌的审美意蕴

原创的,给我加上200分~~~~~ 应该回答些关于什么方面的东西?比如语言结构方面的,艺术形象,历史人文意蕴这些都应该在分析审美意蕴时说一下吗? 不是的 第一,语言结构方面,如果你分析的这首诗在语言有独到之处可以加以分析,如没有略过。

第二,艺术形象,要求有深远意义的,能唤起人共鸣的,有吗?回想一下 第三,历史人文意蕴,这样的文章现在不太多,不过你可以加以品析。 分析审美意蕴,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但如果有,还是提到为好。

当然,可以指出不足之处,但不宜过多。还有,要注意一下词藻,要丰富一下你的词汇。

好,现在听我来分析,一步一步来: 什么是意蕴呢?意蕴就是文学作品里面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比如说作品中渗透的情感,比如说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风骨,表现的人生的某种精义,或者某种主旨。

一般来讲文学作品都有三个层面,即语言层面、意象层面和意蕴层面。诗歌鉴赏也要从这三个层面入手。

语言层面 毫无疑问,诗有很强的直觉性。诗歌语言高度概括、凝练,极富意蕴,它常常违背一般的语法规范,比一般的文学语言具有更强的陌生感,诗行间常留下许多空白,显示出很强的跳跃性。

正是这种跳跃性,才容纳了诗歌更丰富的意象,从而在非常有限的篇幅里,构筑出使人耳目一新的诗歌意蕴。这种语言艺术特点的形成,多半依靠具象词与抽象词的巧妙嵌合,即有意将抽象词与具象词搭配,构成一种既具体又模糊的虚实相交的境界,从而给读者提供追寻诗人个体感受的信息。

新修订的高中语文第三册教材在阅读练习中选取了诗人卞之琳的诗《断章》。卞之琳的诗向以含蓄睿智为读者所喜爱,他常常以形象的语言描绘世界,以象征的形象暗喻人生哲理,既有丰富生动的艺术感,又蕴含对世界的体验。

《断章》这首诗,其语言就生动体现了这种特点:“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诗的表面平淡无奇:桥上有风景,于是你在看;你也构成了风景,于是别人也在看你。

在无奇中,让人体会到了画面所蕴含的丰富的生与死、知与不知的宇宙人生的相对性哲理。“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装饰”的是梦,这一语言的搭配极为巧妙,巧就巧在具象词与抽象词的组合,打破了语义的逻辑关系,构成了一种诗意的逻辑,从而大大扩充了诗歌语言的弹性,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内涵,又扩展了诗的表现范围,加深了诗的理意。

类似的还有“我喝了一口街上的朦胧”(《记录》)、“呕出一个乳白色的‘唉’”(《黄昏》)等。因此,欣赏诗歌,只有抓住诗歌语言的这种特性反复吟唱,才能深刻领会诗家语高度凝练的特点,从而拎出诗歌中浓缩着的内涵。

意象层面 意象与美育有着不解之缘,具有美的意象的诗,才能给读者以美感。能否创造出新颖独特的美的意象,是衡量诗歌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

意象的形成主要用赋、比、兴这三种方法,但只有用那些表面极不相关而实际又有联系的事物的意象或比喻,才能准确、有效地表现自己,根据这个原则产生的意象才能有惊人的离奇、新鲜和惊人的准确。这也就涉及诗歌所选定的意象与它所象征的意义之间的融合问题。

意象与意义常常不可分。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之所以催人泪下,是与诗人成功运用暗喻及通感的表现手法,营造出一组组含义深刻的意象分不开的:“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视觉“老水车”与听觉“疲惫的歌”相连,诗人用这种苍凉的意象开头,一下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极佳的诗歌欣赏状态,地老天荒之中去感受那份震撼,那份深厚,数百年的历史沉寂一下跳到了读者面前,开阔而雄浑,苍茫而深沉。

“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又将具体意象与抽象意象融为一体,在时空的急剧转捩、对比中,完成了诗人主观情志的表达。而“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这些意象,让我们在最初的震撼过后,又恍然于它们所代表的强烈思想感情的复杂意义之中,从而使我们从艺术的视角感悟到了这首诗独具的审美情趣,使我们感到诗人内在的精神与诗的意象的一致性。

因此,诗的解读离不开对意象本身的把握,诗的创造力、想像力,诗的一切生命力,就在意象的塑造上。读诗,必先读懂意象。

意蕴层面 伴随着意象在脑海的形成和语音节奏感的刺激,读者已经产生了初步的美感,但是如何突破意象表层去体悟诗的意象内蕴即诗的意蕴,是诗歌鉴赏成败的关键。诗的意蕴一般包括审美意蕴和智性意蕴。

当然,优秀诗歌都具有审美性。读诗伊始,读者便开始产生某种精神体验,感到精神的愉悦。

但这还不算是审美鉴赏。这次教材修改,选入了20世纪40年代著名诗人穆旦的一首诗《赞美》。

当时,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使得三四十年代的一些现代派诗人彷徨、迷茫,如同迷失在茫茫黑夜中,作品多囿于一己的“小我”,表达的也多是彷徨无助。但穆旦有所不同。

他常常在自己的诗中给所塑造的形象以黑暗与光明的哲理,《赞美》这首诗就集。

3.请对 中国古代诗词 有研究的人来看一下

李煜:锦衾寒,画楼深,月华开,胭脂泪,月如钩,锁清秋,凤凰儿,闲梦远,月明楼,云鬓乱

辛弃疾:花千树,星如雨,春且住,佳期误,翠眉颦,笑沙鸥

苏轼:离人泪,碧纱厨,满疏篱,浪淘尽,绣帘卷,晚风清,梦不成,泪千行,明月夜,水风清,晚霞明,

李清照:玉簟秋

柳永:杨柳岸,月露冷,黯相望

晏几道:忆相逢,梦佳期

柳如是:箫歌远,引玉觞

词牌:黄金缕/鹊踏枝/凤栖梧/卷珠帘/蝶恋花,鹊桥仙,满庭霜/满庭芳,蕉叶怨(南乡子),解语花,

其他:陌上花,夕阳红,繁华梦,落玉盘,芙蓉面,颜如玉,鸳鸯眠,望归去,金缕衣

4.如何引导学生鉴赏诗歌之美

新版高中语文第三册与前两册既有联系,又进一步深化。依据教材的总体设计,在前面两册的基础上,第三册集中进行文学鉴赏教学,培养学生感知,理解,品评文学作品的能力,注重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第三册尤其加大了诗歌的含量。中国是诗的国度,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如繁星,留下了无数令人难忘的诗篇,那么诗歌的魅力何在?如何使学生走进诗歌?如何使学生在感受诗歌的过程中获得审美的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又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鉴赏诗歌之美?本文拟定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让学生成为鉴赏诗歌的主体

诗歌是一种非实用、非功利性的表现人类心灵世界的,富于创造性的文学模式。诗歌鉴赏也是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精神活动。高中生已具有对文学作品鉴赏的个性张扬的需要,他们渴望拥有个性,保护个性,张扬个性,渴望用自己的审美观,人生观去分析作品的主题。教育的任务不是向学生抛出传统的观点或将教师对伤口伯个人审美观塞给学生。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老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尽量给学生思维再创造的机会和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否则学生就失去参与的兴趣,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讨论中发现自我,在感受诗歌魅力的同时,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解读诗歌语言

诗歌语言区别于一般记叙描写性的语言,也区别于一般的议论说明性语言。诗歌语言是诗人独创的高度凝练的个性语言,是最富有文学性,它几乎都是作者思想感情,内心世界的表白,作者的喜怒哀乐无不倾泻在诗行中。鉴赏诗歌要从品味语言入手,在此基础才能有所感,有所悟。例如:李煜的《虞美人》中“一江春水向东流”不但使抽象化的“愁”具体化,而且也抒发了南唐后主李煜的亡国后的满腹愁思。又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中“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平淡之中见新奇,仔细品味,就能感受到作者那一种相思,一种牵挂,而且抹不去,丢不掉。

(三)鉴赏诗歌中的画面美

有的诗歌读了,不但能感受其中的情,而且能在我们眼前出现一幅图画。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对山中秋天停晚的描绘,给我们展现一幅雨后山林图,真不愧为“中有画”,从中能感受到自然美和生活美,不禁让人向往。

(四)鉴赏诗歌的意境美

所谓意境,是合景与情而言,能把握景与情,才能入境。如“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绵延起伏的山峦,汹涌澎湃的潮水,苍茫皎洁的月光,空寂冷清的山城,衰败残破的城垣。结合这些片断的是一个衰败寒寂的意境氛围,透过这些,我们看到永恒的存在和变迁流走的悲剧参照,从而体味作者对历史的反思和叹息。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鉴赏诗歌,必须要投入,投入精力,投入感情。在现代社会中,诗歌似乎离我们很远,这就增加了教学的难度,但在做到上述几点的同时,首先让学生了解诗歌,要让学生去读,去诵读,经过诵读,达到背诵,最后有所领悟,这也是鉴赏诗歌的重要一点。

5.古诗词赏析方法

行文构思(【X句+作用】修辞特点(拟人,夸张,对比,排比,对偶,比喻,反复)【运用了XX修辞+作用(表达XX感情 ,XX意境)】表达方式(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渲染,烘托,比兴,象征,虚实结合……)修辞的作用比喻:使事物描写生动形象,具体可感或突出特点.拟人:使事物描写生动形象,具体可感.赋予人的思 想和感情,表意丰富.夸张:强调或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表达强烈感情;引起联想;烘托气氛排比: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偶:形式上看整齐匀称,节律感强;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性强.反复: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反问:表达更鲜明,更强烈.加强肯定的意思.描写(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4)人物描写的方法(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有:交代时代背景;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渲染环境气氛.美点品析从语言的角度从表达方式的角度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叠词用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作用色彩词作用绚丽多姿成语作用增添文学色彩修辞之美比喻,排比,拟人,对偶,反问句式之美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叙议结合寓情于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衬托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我们要鉴赏诗词,其前提便是知人论世。

《孟子·万章下》曾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白居易也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只有做到知人论世,才能穿越时空,追随诗人的思想轨迹,领悟诗人想要倾吐的心声,从而产生审美共鸣。 推荐的鉴赏古诗词的方法——一字千金法,它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古诗词的语言高度凝练,对所鉴赏的古诗词不要放过任何一个信息,每个字词都值千金,包括所给出的诗题、作者、注释及问题;二是抓关键词。

1、关注诗题、作者和注释 有些诗词写得相当含蓄,把握内容时要充分注意诗题及有关背景。例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看诗的内容写的是新妇早上要上堂拜公婆而精心打扮一番,仍不放心地问新郎自己打扮的如何。

看诗题“近试上张水部”我们知道,作者以新妇自比,把张水部(张籍)比作新郎,把主考比作公婆,表现自己考前期待与不安的心情,诗的主旨是向张籍征询意见。 另外,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诗人的思想感情、性格特点、创作风格,对我们理解古诗词也有很大的帮助。

如:杜甫的忧国忧民、苏轼的豪放乐观、陆游的爱国情感、辛弃疾的慷慨愤世、姜夔的感喟哀时、李清照后期的伤时念旧等。 考题后的注释是鉴赏中必须加以关注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有意识提供给我们的必要暗示。

介绍写作背景,那是暗示思想内容;介绍相关诗句,那是暗示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介绍作者,那是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我们在解题时一定要仔细研读,一字千金,切不可等闲视之。

2、把握景和物 ①抓景明情。景物是客观的,而写景之人是有情的。

因而一切自然界的景物,在诗人的笔下都会被染上人的感情色彩,抓景明情就为我们鉴赏古诗词提供了最基本的切入点。 例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前四句写景,通过声、形、色、态的描写,写出哀惋、凄清、冷落、寂寥的氛围,隐含着无限的“悲”、“苦”;后四句写情,通过直抒“悲”、“独”、“苦”、“恨”,写出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之感。 ②缘物知意象 古人认为自然界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是自然造化赋予的,因而他们很自然地将人的品德才性与物的特点相比方,出现了许多以物喻人、借物写人的咏物诗。

鉴赏咏物诗要重视物的特征和物背后的隐喻意,要抓住物与人的契合点。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些典型意象有: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柳谐音“留”,寓离别思乡之意;莲谐音“怜”,借以表达爱情;大雁表相思;桃花喻美人;大鹏象征思想自由;杜鹃象征悲哀;鹧鸪表离情别绪;松、竹、梅代表坚贞与高贵;荷、兰、菊代表高洁与清高等。

3、抓住关键词 ①“诗眼”。诗眼是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

对“诗眼”的鉴赏要把握词义、词性、修辞,理解句意,明确意境,围绕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写出了春花怒放的艳阳景色的气氛。

“绿杨楼外出秋千”的“出”字写秋千高现于绿柳朱楼、粉墙白壁之间,因春风而倍增骀宕的神情意态。 ②动词。

动词往往是诗意所在,值得品味。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撼”具有夸张色彩,写得很有气势。“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用字新颖,增添诗人感时。

6.诗歌鉴赏题的答题技巧

一、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方法 1、形象:(1)准确把握诗歌形象,对鉴赏诗歌很重要,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中所抒发的感情,并进而理解诗歌的主题。(2)和小说、戏剧塑造的形象有别,诗歌塑造的艺术形象更多地注重形象的“神”,即内在精神的形象。叙事诗虽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也利用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来描绘人物形象,塑造典型性格,反映现实生活,但诗歌形式上的特殊要求决定了诗歌形象刻意求“神”的特点。抒情诗则往往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古典诗歌中还有丰富的意象和多样的意境,都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也是刻意求“神”的。(3)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对形象直接描写,也可以间接描写:可以白描勾勒,也可以浓墨重彩;可以烘云托月,也可以淡墨点染;也可以借助想像、联想塑造形象。 2、语言:(1)要注意从语言点出发,仔细推敲文句:①掌握活用,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溅”和“惊”。②注意互文,如“烟笼寒水月笼沙”。③添补“节缩”,如“艰难苦恨繁双鬓”。④还原语序,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2)要注意从炼字炼意出发,抓“诗眼”和“词眼”,如“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崔道融《溪上遇雨》)中的“衔”、“喷洒”,“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中的“弄”。(3)要注意不同作家不同语言风格的把握:陶渊明的清淡自然,王维的清新典雅,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豪迈旷达,陆游的悲壮忧愤,李清照的柔婉隽永,辛弃疾的雄浑悲慨,等等。 3、表达技巧:(1)表现手法:或托物言志,或情景交融,或联想想象,或小中见大,或虚实结合,或动静结合等。(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各尽其妙:记叙明确过程,描写突出形象,议论、抒情点明诗旨。抒情有直抒胸臆,有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常表现以物托情、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寓情于景等。(3)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反复、设问、反问、对偶等。(4)运用典故:运用典故是古代诗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艺术手法。诗歌用典分语典和事典两种情况:引用以往典籍中的原话或据原话稍作修改的,叫做语典;引用某件史实而高度概括的,叫做事典。诗歌以典入诗,往往能收到语约意丰、化熟为新的效果。要注意联系典故的原始意义去揣摩典故的“语境义”。 二、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1)“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是指对古代诗歌的思想倾向、作者主旨、作品中的情感基调、作品的思想意义、社会价值及时代价值等进行分析、综合、重组并评说。 (2)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大体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①了解作品蕴涵的政治倾向(包括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态度等)。②区分作品情感触发的类别(或由社会触发的,或由人生触发的,或由自然触发的等)。③探索作品思想内涵的层面(或结合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了解作品的思想价值,或结合作家的身份、身世、思想了解作品与其整个思想体系的关系,或结合作品的内容了解作家的思想主张、思想信仰、人格信念,或结合作品的内容了解作品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等)。 (3)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时要注意:①注意从诗歌形象、意境所营造的总体氛围中寻找诗歌蕴蓄的意义,体会作者的感情基调。②注意把握形象的比喻、象征意义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③注意结合诗人当时的时代特征(时代风貌、文化思潮、审美趣味等)来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④注意结合诗人的理想志趣、生活经历等来理解诗歌的感情,要善于调动对诗人生平的已有的认知内容来帮助理解具体诗作。⑤注意结合诗人的诗歌的风格、流派等因素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以上是大致思路、鉴赏题要条理清晰、由形到意的分析

7.为什么要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诗歌是中国文学的代表,学好对自身及生活都有帮助 多读多练习 相对于其他文学样式来说,诗歌更具含蓄美。

诗是诗人感悟生活、凝聚意象、升华并创造意境、终以语言将具体而真切的意象表达出来的文学形式。在读诗时,读者一方面要探究诗人借助于诗所要抒发的情感,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还可以借助于自身的艺术修养、人生体验、并通过想像加以再创造,丰富诗的内涵。

因而,要解读诗歌的含蓄之美,就要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而鉴赏能力的提高,又需要多方面素养的培养。

在此仅谈及鉴赏诗歌时应遵循的一般规律,以求为解读诗歌找到一条途径。 一、通过筛选意象初步感知诗歌 所谓意象,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即意中之象,就是诗中熔铸了诗人思想情感的事物,是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诗歌往往是借助于意象来表情达意的。

情景交融是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一切景语即情语”,分析诗中之情自然离不开所描写的景物——意象。

读诗先观意象,即可初步明确诗歌的抒情指向。“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前两句,秋雨连江,客隐楚山,渲染离别之愁苦。

后两句笔锋一转,以“冰心玉壶”自喻来告慰洛阳亲友,自然是情蕴景中。 在我国诗歌中,有些意象本身又具有特定的意义,如岁寒三友(松、竹、梅)、四君子(梅、兰、竹、菊)为高洁、不畏严寒的象征,桃花隐喻美人,牡丹是富贵吉祥的象征,柳为伤离别,流水隐喻凡事听其自逝等等。

通过筛选、分析诗中所用意象及诗中某些特定意象,自然会有助于我们解读诗歌。晚唐诗人薛莹《秋日湖上》:“落日五湖游,烟波处处愁。

浮沉千古事,谁与问东流。”滚滚东逝之水,加之以“落日”、“烟波”等意象,充分渲染一个“愁”字,怀古伤今之情溢于笔端。

二、由诗的意象推及诗的意境 所谓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像和联想,如身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

意境由意象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之中。因此,分析意境自然也就离不开意象。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严维《丹阳送韦参军》)暮秋、黄昏、寒鸦点点、悠悠江水,所有这一切都渲染出孤独、寂静、空虚的意境,可谓辞尽意不尽。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波撼”从湖的浩阔与声势两个方面给人以雄阔的意境美。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组成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以下术语可在分析诗歌意境时参考使用:幽静、宁谧、繁丽、莽苍、深远、热烈、高昂、幽远、空灵、辽阔、苍凉、幽美、朦胧、淳朴、繁华、荒芜、孤寂、渺茫、暗淡、冷寂、悲凉慷慨、缠绵宛转、雄浑壮阔、空寂寥落、萧条荒凉等等。 三、由意象、意境推知诗的主旨 主旨是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是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

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往往也通过记叙、议论、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来揭示主旨,这样的诗歌往往会容易理解些。如果诗中少有叙、议成份,就得借助于意象、意境来分析主旨了。

戴叔伦的《苏溪亭》:“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此诗要表达什么主旨呢?我们先从意象入手,“草漫漫”“春事晚”点明暮春时节,自然容易引起人们伤春之情、离愁别绪;“燕子不归”,隐喻游子不归,加之“一汀烟雨”“杏花寒”等意象,渲染无端怅惘、不尽哀愁的意境,从而推知本诗的主旨是抒发倚阑之人的相思之苦、离别之恨。

另外,借助于意象、意境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蜀相》)“碧草春色”、“黄鹂好音”,春光无限也。然着“自”、“空”二字,一片诗心尽在“庭草自春,新莺空啭”的寂寞、荒凉意境之中,自然无迹地过渡到下面的正文,“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英雄者何人也?当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志在匡国的千古仁人志士,此所谓“所怀者大,所感者深”。

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千山”、“万径”,置渔翁于广大寥廓的背景之中,又加一“绝”与一“灭”字,又使幽静、沉寂的画面浮动起来、活跃起来,再加之“寒江”、“雪”,刻画出在这幽僻、苍茫的意境之中的清高而孤傲的渔翁形象,以此寄托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 四、由主旨而进一步推及表现手法 在诗歌的鉴赏过程中,辨析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是不可或缺的鉴赏能力之一。

明确了诗歌抒发的情感和表现的主旨,然后再进一步分析诗人是怎样把情感和主旨表达出来的。即先明确写了什么,然后再进一步考虑是怎样写出来的。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

8.诗歌鉴赏的三个环节

语言层面诗歌语言高度概括、凝练,极富意蕴,它常常违背一般的语法规范,比一般的文学语言具有更强的陌生感,诗行间常留下许多空白,显示出很强的跳跃性。

正是这种跳跃性,才容纳了诗歌更丰富的意象,从而在非常有限的篇幅里,构筑出使人耳目一新的诗歌意蕴。这种语言艺术特点的形成,多半依靠具象词与抽象词的巧妙嵌合,即有意将抽象词与具象词搭配,构成一种既具体又模糊的虚实相交的境界,从而给读者提供追寻诗人个体感受的信息。

意象层面意象与美育有着不解之缘,具有美的意象的诗,才能给读者以美感。能否创造出新颖独特的美的意象,是衡量诗歌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

意象的形成主要用赋、比、兴这三种方法,但只有用那些表面极不相关而实际又有联系的事物的意象或比喻,才能准确、有效地表现自己,根据这个原则产生的意象才能有惊人的离奇、新鲜和惊人的准确。这也就涉及诗歌所选定的意象与它所象征的意义之间的融合问题。

意象与意义常常不可分。意蕴层面伴随着意象在脑海的形成和语音节奏感的刺激,读者已经产生了初步的美感,但是如何突破意象表层去体悟诗的意象内蕴即诗的意蕴,是诗歌鉴赏成败的关键。

诗的意蕴一般包括审美意蕴和智性意蕴。这里还有一些方法一、看背景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迅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二、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 歌主题的信息。

三、看体裁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

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具体名词)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在回答诸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欣赏这句诗”等问题时,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四、看技法一抒情手法 ⑴直抒胸臆 ⑵间接抒情 A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B借景(物)抒情 C情景交融二描写手法 ①对比: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 考。

②衬托(映衬、反衬、烘托) ③渲染(三次或三次以上描写铺排) 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三修辞手法 ⑴用典——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活动、古诗文 ⑵借代——含蓄、委婉,表达特定的感情 ⑶比喻——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生活哲理。想象、联想,设想 奇巧,勾画了……的生活或社会图景。

⑷双关——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具含蓄美。 A谐音双关,含蓄,富有情趣。

【如“东边日出西边晴,道是有晴(情)还无晴 (情)。】B语意双关 ⑸拟人,景和物人格化,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或借物喻人, 象征。

⑹夸张,突出特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或造成奇特的意境,表现浪漫主义的情 感。 ⑺反复,连用某字,突出特点或某种情感。

⑻设问,一问一答,富有情趣;反问,增强说服力,发人深醒。 ⑼反语,讽刺。

⑽互文:“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 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 事。

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烟笼寒水月笼沙”、“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等。 四其它表现手法:虚实相生五、看意象⑴柳“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⑵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⑶菊花坚贞、高洁品格的象征。

⑷梅花冰清玉洁、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⑸松坚贞、高洁的品质。

⑹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⑺梧桐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⑻杜鹃鸟杜鹃是凄凉、哀伤的象征。⑼鹧鸪鸟旅途艰险的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⑽寒蝉悲凉的同义词。⑾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⑿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⒀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⒁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⒂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⒃乌鸦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⒄猿啼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⒅羌笛凄切之感。⒆水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

⒇鸿鹄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六、答题的格式1、先观点后理由 解题时先表明观点,再陈述理由。

2、先分后总式 答题时,先分说后总说。3、先总后分式 答题时,先总说后分说。

请看2004年高考福建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参考答案:4、分点作答式答题时,分成几点,列出答案。七、典例精析【例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4年高考全国卷一)秋 思 张 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解析】此题选择的是比。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