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诗人欣喜若狂的诗句或是悲痛欲绝的诗句欣喜若狂的: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沧。——苏轼《江城子》 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黄庭坚《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唐寅《桃花庵》 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杨慎《临江仙》 悲痛欲绝的: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谭嗣同《有感一章》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缜《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 2.诗中最能体现诗人欣喜若狂的诗句是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沧。——苏轼《江城子》 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黄庭坚《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唐寅《桃花庵》 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杨慎《临江仙》 3.杜甫表达欣喜若狂这种情感的有哪首诗句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诗文解释】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 雨夜中野外黑茫茫,只有江船上的灯火格外明亮。天亮后,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春夜喜雨》是杜甫在唐肃宗(李亨)上元二年(761)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时写的。《春夜喜雨》创作背景及思想内容: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761年)春。 此时杜甫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定居成都已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深,写下了这首诗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春夜喜雨》抒写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全诗这样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江湿处,花重锦官城。”一二句“好”字含情,赞盛春雨。 “知时节”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多好的春雨!首联既言春雨的“发生”,又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热切盼望春雨降临的焦急心绪。 颔联显然是诗人的听觉感受。春雨来了,在苍茫的夜晚,随风而至,悄无声息,滋润万物,无意讨“好”,唯求奉献。 瞧,听雨情景作者体察得多么细致,就连春雨洒洒,静默无声也被诗人听出来了。可见,惊喜于春雨的潜移默化,诗人彻夜难眠。 颈联紧承颔联,诗人唯愿春雨下个通宵,又恐突然中止,亦喜亦忧,推门而出,伫立远眺,只见平日泾渭分明的田野小径也溶入夜色,漆黑一片,可见夜有多黑,雨有多密。而江船渔火红艳夺目,又反衬出春夜的广漠幽黑,也从侧面烘托出春雨之繁密。 尾联系想象之辞,诗人目睹春雨绵绵,欣慰地想到第二天天亮的时候,锦官城将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花之红艳欲滴、生机盎然正是无声细雨潜移默化,滋润洗礼的结果。 因此,写花实乃烘托春雨的无私奉献品格。通过以上对诗句的分析,不难看出,杜甫是按这样一条情感思路来构思行文的,即盼雨——听雨——看雨——想雨。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不错的,对于这珍贵如油的春雨,众人皆盼,诗人亦然。而当春雨飘然降临的时候,诗人更是惊喜不已,甚至卧床静听,彻底夜难眠,迫切希望它下过痛快,唯恐其忽然中止,于是轻手轻脚,推门远眺,静观无边黑夜的茫茫春雨,看到繁密飘洒的春雨,作者又惊喜地联想到第二天锦官城满城春色。 诗歌意在盛赞春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这份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描绘得如此细腻逼真,曲折有致,这不能不令人惊叹杜甫洞幽显微,体物察情的艺术功力。此外,诗歌细节的捕捉和描绘也能体现诗人体物察情的优长。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字拟人化,摹春雨来监悄无声息、无影无踪的情态,颇具情趣,诱发人们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润”字传达神,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春雨滋润万物,静默无声的特点,既绘形,又言情,形情皆备,精深独妙。“花重锦官城”,着一“重”字,准确地写出了经受春雨一夜洗礼滋润之后锦官城花朵红艳欲滴,饱含生机的情态,寄寓了作者对春雨的盛赞之情。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则又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总之,杜甫的《春夜喜雨》无论在锤字炼句方面,还是在意象的捕捉、细节的描写方面,都体现了他体物察情,精细入微的过人之处。 结合杜甫诗风沉郁顿挫来对比赏读,我们必将获得对杜诗另一种生命情趣的深刻理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原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今译】 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 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须纵情饮酒,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 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 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注释】 官军:唐王朝军队。 收:收复。河南河北:泛指黄河以南以北地区,相当于今河南、河北、山东一带。 剑外:剑门关之外,即今四川剑南一带。蓟北:今河北省北部。 当时为安、史叛军根据地。初闻:乍听到。 涕泪:眼泪。却看;回头看。 漫卷:胡乱地卷起。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春天。巴峡:在今重庆市东的嘉陵江上。 巫峡:在今四川省巫山县东。襄阳:在今湖北省襄樊市。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时所作。这一年杜甫52岁,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