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灵气的诗句1.《已亥杂诗》年代: 清 作者: 龚自珍天将何福予蛾眉?生死湖山全盛时。 冰雪无痕灵气杳,女仙不赋降坛诗。2.《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年代: 唐 作者: 李隆基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股肱良足咏,凤化可还淳。 3.《玉楼春》年代: 宋 作者: 曹勋昔年曾到神清洞。笑领希夷非夙梦。 看时须到月边乌,养处且论铅与汞。土膏仍有黄芽动。 神水浇香灵气种。夜深谁伴玉琴闲,鹤在九华松露重。 4.《杂诗》年代: 宋 作者: 李复万物忘我虽,圣人出同忧。女娲断鳌足,轩辕殛蚩尢。 禹命洪水父,稷播百谷修。元德与天通,珍符告帝休。 起皆不得已,本非功业谋。应龙潜深渊,睢盱寒水秋。 乘时御风雷,雨施化形流。体异灵气同,默契神变求。 5.《水调歌头·鹤会正阳后》年代: 宋 作者: 刘辰翁鹤会正阳后,又为此公来。向时圯上,不似魁梧出尘埃。 少日河东赋手,醉里新丰对草,谈笑上金台。太子少灵气,马客岂仙才。 紫貂裘,骇犀剑,鹦鹉杯。龙涎沈水是浅,薄命有人猜。 闻说老仙清健,想见风姿皓伟,天语快行催。凫舄看双去,槐第似亲栽。 2.形容人有灵气的词语有哪些1、冰雪聪明 拼音: bīng xuě cōng míng 解释: 比喻人聪明非凡。 出处: 唐·杜甫《送樊二十三侍御赴汉中判官》诗:“冰雪净聪明,雷霆走精锐。”译文:聪敏而有智慧,明断而又干练,智勇过人,才堪经世。 造句:他是个冰雪聪明的女孩儿,在学校成绩也是名列前茅。 2、古灵精怪 gǔ líng jīng guà 指人聪明、调皮、惹人喜爱。 造句:文颂娴,她长得真是很古灵精怪的,年轻时候很萌,在亚视拍了7年戏。 3、精灵可爱 jīng líng kě ài 聪明机灵、惹人喜爱 造句:小姑娘生的机灵可爱,任何人看了都忍不住要夸赞两句。 4、负气含灵 拼音: fù qì hán líng 解释: 指有生气和灵性的人。 出处: 清·陈维崧《平滇颂》:“此则普天率土,感切同雠;负气含灵,无非共愤。”译文:这天底下,感受如同仇人,有生气和灵性的人,无非引起共同愤怒。 造句:这学生负气含灵,文思敏捷,下笔成章,将来未可限量。 5、心灵手巧 拼音: xīn líng shǒu qiǎo 解释: 心思灵敏,手艺巧妙(多用在女子)。 出处: 清·孔尚任《桃花扇·栖真》:“香姐心灵手巧,一捻针线,就是不同的。” 造句: 王申也是个心灵手巧的人,和万宝全差不多。 3.形容"天地灵气"的成语有哪些山渊之精【shān yuān zhī jīng】 解释:大山和江河所珍藏的精华。 钟灵毓秀【zhōng líng yù xiù】 解释:凝聚了天地间的灵气,指山川秀美。 万物之灵【 xī xīn tǔ gù】解释:吸进新气,吐出浊气。 负气含灵【fù qì hán líng】解释:负气和含灵是并列结构,都指拥有灵气之意。 灵气【líng qì】 释义:指人对外物感受和理解的能力;指聪慧或秀美的气质;仙人的气质;指仙灵之气;犹王气;指美好的名声。 出处与详解 1、指人对外物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管子·内业》:“灵气在心,一来一逝,其细无内,其大无外。” 2、聪慧或秀美的气质。 ①晋 傅玄《鸿雁生塞北行》:“退哀此秋兰,草根绝,隋化扬。灵气一何忧(优)美,万里驰芬芳。” ②唐 李商隐《李肱所遗画松诗书两纸得四十韵》:“ 淮山 桂偃蹇, 蜀郡 桑重童。枝条亮眇脆,灵气何由同?” 刘学锴 等集解:“灵异之气。” ③明 吴承恩《画松》诗:“风云暗淡藏灵气,月露庄严有异姿。” ④《红楼梦》第一一一回:“实在天地间的灵气,独钟在这些女子身上了。” ⑤鲁迅《后记》:“惜‘化名’为‘顽石’,灵气之不钟于鼻子若我辈者,竟莫辨其为‘新进作家’抑‘老作家’也。” 3、仙人的气质。 晋 郭璞《游仙》诗之六:“ 燕昭 无灵气, 汉武 非仙才。” 4、指仙灵之气。 ①晋 郭璞《山海经图赞·神陆吾》:“门明是对,司帝之门,吐纳灵气,熊魂魂。”[2] ②《云笈七签》卷五:“每有神光灵气,见於堂宇。” ③《云笈七签》卷一一七:“往往神仙幽人游憩其上,奇氛灵气,弥覆其顶。” ④巴金《长生塔》:“在这里面,皇帝不仅可以避免一切人间的诅咒,还可以接触天空的神圣的灵气。” 5、犹王气。 ①明 梁有誉《姑苏怀古》诗:“金虎迹荒灵气灭,水犀军散霸图空。” ②明 汤显祖《黄金台》诗:“ 昭王 灵气久疎芜,今日登台吊 望诸 。” 6、指美好的名声。 宋 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 箕山 之侧与 颍水 之湄。 4.玉之神哉 集天地灵气玉美、美玉、美人如玉,是说玉有五徳:洁、仁、义、智、勇。洁白透明,碎其身末改其白。仁者寿、智者乐水、寿者乐山,集天地之精华,阴阳之灵气。义气有容乃大,智勇双全无欲则刚。君子爱玉高贵文雅,君子佩戴玉仁义可信洁身自豪。玉本无心,日久成精,皆天地灵气使然。 形成于山,神存于风,璞玉之初,已有出世之气萦绕。 遇凿玉人,市于朝堂,无奈寻常走卒不具慧眼,以之为石,弃之不取。 复数载,终遇玉石之伯乐,受美誉。 又复数载,奇名被及天下,慕者云集,传世美玉之说,至此而来。 有君子逐名而来,品其貌,端其神,惊为天物,使之为饰,实为大殄,遂秉于王,大颂其超然之处,称其当为传国之宝,当属王独有而不可流于市。 王欣然应之,命取玉呈于朝堂。 是日,雕梁画栋,不及其华美,锦衣霞帔,不及其灵秀,金银珠翠,不及其耀目,古器珍物,不及其淡定。其形其神,无不若苍生之君子,其姿其态,无不胜普天之兰桂,其情其状,无不类上古之异人。 “非玉之传世君子不能承其超然之神哉!” 诸大人闻之,无不称是。 玉之传世君子之名,遂流于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