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元宵节的诗句元宵节的热闹场景~《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进天上著词声. 诗曰 (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 羞逐乡人赛紫姑. 诗曰 (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诗曰 (宋)姜白石 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 (注:珍品这里指元宵) 《青玉案 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生查子 元夕 》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2.描写元宵赏灯的诗句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上元夜》 (唐)崔液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唐)李商隐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宋)姜白石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青玉案 元夕》 (宋)辛弃疾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生查子 元夕 》 (宋)欧阳修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3.元宵节热闹的情景描写段落今年的元宵节,比以往元宵节都不太一样,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富裕起来,灯也随之好看了起来。 昨天晚上,我和爸爸妈妈到街上去看灯。虽然北方的天气寒冷无比,但寒冷挡不住人们的热情 刚到马路上,只见马路上人山人海,整条马路都已变成了"人行道",一眼望去看不见人流的末尾。 我和爸爸妈妈也随着人流汇入了灯区??德胜街。只见那德胜街的大牌楼,五光十色,“千万”条金黄色闪光灯从六七米的“高空”悬下,如瀑布一般,真是“疑是金河落德胜”啊。 哎呀,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么繁多,这么出奇的灯。看都看不过来。 瞧,那一盏盏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花灯真是令人大饱眼福。有红彤彤的"五角星",昂首挺胸的"小公鸡",活泼可爱的"小猴子"……你看那只神气活现的凤凰。 两只宝珠般的圆眼,放射出白光。美丽极了。 直把我看得目瞪口呆 我们继续往前走,只听见不知道是从哪里传来的歌声“在我的地盘你就得听我的……”。那肯定就是移动通信公司的宣传了。 果然,前面有一个舞台。上面虽然空空如也,但旁边是一个手机,(还挺形象,一看就知道是做手机广告)手机的屏幕上还有动画。 哦,怪不得听见歌声,只见屏幕里的周杰伦正卖力地拿着话筒,唱着呢!看来,元宵节不仅灯好看,还处处充满商机。 这边刚刚送走了周杰伦,那边的刀郎又来了。 因为那熟悉的旋律“2002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的时候来的更晚一些”真悠闲啊。原来是为九曲黄河阵做广告啊。 看那九曲黄河阵,左拐右拐,精妙无比,正如人生道路上,虽然左拐右拐,但最后还是会出去,获得胜利。 月亮渐渐西落,我依依不舍地离开。 但观灯的人还是络绎不绝,各种彩色的灯像天上的繁星一样,大放光彩。真是"一夜花灯醉,只缘春意浓。 " 评析: 文章描写了元宵节看花灯的情景和场面,景物和心理都有一定的描写,抓住了元宵节的特点,描写很细致,层次清晰;并且能够引申到人生话题,不着痕迹,顺畅自然。语言运用也较好,引用较恰当。 七点刚过,我们就来到新市区看花灯,这里人山人海,花灯会种类繁多,设计新奇,造型各 异,市政府前的整个街道火树银花,璀璨夺目,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们前来观赏;有做生意的 人早早来到摆好摊位,有的坐车从几十里路的农村赶来,还有的小孩骑在他爸爸脖子上,手拿 着糖葫芦边吃边看。八点多钟,在市委大楼旁边一朵朵绽放的礼花腾空而起,哇!好美的夜空 呀!只见深蓝色的天空布满了五彩斑斓的礼花,开放的礼花如一个个彩球,似一朵朵雪花,像 一颗颗拖着彩带的流星,把漆黑的夜空照的如同白昼一样,把元宵之夜变得无比美丽,我简直 被迷住了。 4.元宵灯会的热闹场面描写(100到200字)元宵节是春节期间的“节中之节”,它与春节并称我国的两大隆重热闹的传统节日。 俗话说:“除夕的火,元宵的灯。”元宵燃灯之习俗流传至今内容已变得丰富多彩。 最初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早已被淘汰,而二千余载形成的博大精深的灯彩文化,令万众欢欣,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圣灯,把年复一年的新春佳节欢乐场景推向最浓烈的高潮。 元宵灯节始于汉秦汉以前的灯是静止的,较少装饰,且多为单个。 历史上最早过灯节,是嬴政称帝次年下月十五日举行的燃灯祭祀“地神”活动。从此有了正月十五日燃灯的习俗。 元宵节,因其活动在一年第一个月(元)的十五日夜(宵)举行而来。元宵节叫“上元节”纯属道家之称。 因节日主要活动是夜晚燃灯,又称“灯节”或“灯夕”。 隋代灯树已出现隋初,大乱初定,人们心情愉悦,元宵之夜灯火辉煌,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当时,杨广任扬州总管,每逢元宵佳节,总管府内张灯结彩,彻夜通明。杨广当上炀帝,在元宵节举办规模盛大的灯会。 杨广诗曰:“**天上转,梵语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 幡动黄金地,钟发玻璃台。”写出了元宵燃灯活动中,在通衢大道建起高大的灯树的隆重热烈场面。 诗中提及的“灯树”,是一种形似大树的巨型灯彩棚架,分枝矗立,上置灯盏,皇帝臣僚登楼观灯。之后,炀帝先后三下扬州,而且皆为元宵良辰,其船队数十艘成串,高挂彩灯千盏,河中漂着浮灯,河上燃灯数百,水面霞光回旋,空中成了飞霞的河,河水成了映霞的天,真是水天一色,光射彩掩。 浮灯随波逐流,变成闪光星带,灯火点点,闪烁荡漾,犹如一颗颗光芒四射的珍珠。两岸千万盏灯彩照耀川陆,形成一幅比仙境神界还要绮丽壮观的水上灯景。 由此可见,隋代民间以及上层社会放灯和观灯的规模是何等庞大与壮观。 盛唐灯样大规模唐开元二年,都城长安实行宵禁,夜鼓一响,便禁止出行。 “六街鼓歌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平时“犯夜”必受处罚。唯独每年的元宵节及前后各一日,皇帝正式规定为国定假日。 开禁的三天,被称之为“放夜”。开禁的元宵灯节,在朝廷的布置下,曾组织万人的“踏歌”活动。 掌灯时分,长安城灯火齐放,灯明若昼。皇城内外常有花灯千百盏,辉罗耀烈空中,寺观街巷,张灯结彩,万民欢腾,通宵达旦,夜游观灯。 到了好声色犬马、喜歌舞升平的唐玄宗,“放灯三夜,城门洞开,准许百姓通宵上街观灯游玩,全城 竞相奔走,熙来攘往,通宵达旦,载歌载舞,纵情欢乐,热闹非常”。“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月色灯光满帝城,香车宝辇隘通衢”。《影灯记》记载:唐玄宗李隆基元宵节在上阳宫大陈灯影,设置庭燎。 还在宫中的殿庭遍布蜡炬,连绵不绝,照得宫室辉煌如昼。洛阳艺人毛顺特意扎制灯楼二十间,高达150尺,灯楼上悬挂着珠玉、金银穗坠,风吹金玉,相击互撞,锵然成韵,响若乐声。 “灯为龙凤虎豹腾跃之状,似非人力。”敦煌莫高窟220窟北壁,《东方药师净土变》描绘“极乐世界”的唐代壁画上,高大的灯楼耸入中间,舞人排列两旁,另有两株灯树分立,彩灯满缀,乐队左右。 唐末,心灵手巧的宫女用木雕制成侍女形象的“灯婢”。“宁王宫中,每夜于帐前罗木雕矮婢,饰以彩绘,各执华灯,自昏廷达旦,故曰之为婢灯。” 从此,“灯树”、“灯轮”、“灯楼”在元宵灯会上风靡至清代,可谓红火到了极盛。 南宋临安灯市南北延伸四十里,灯光不绝。 《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清河坊至众安桥,沙戏灯、马骑灯、火铁灯、架儿灯、象生鱼灯、一把蓬灯、海鲜灯、人物满堂红灯,灯光盈市。……巷陌爪扎,欢门挂灯。 南至龙山,北至新桥,四十里灯光不绝,城内外百万人家,前街后巷,僻巷亦然。挂灯或玉栅,或用罗帛,或用纸灯,或装故事,你我相赛。” 从南宋起,元宵节除张灯、观灯之外,还增加了猜灯谜、打太平鼓。其中尤以猜灯谜最吸引人,也最迷人。 猜谜始于汉代,南宋时把耐人寻味、雅而不俗、奇而不庸的谜语写在纸条上,系在彩灯上,让观灯者琢磨猜测,从中受到浓厚的文化薰陶。后元宵灯节越办越好,越办越大,越办越热闹,越办花样越多,相继增加了跑旱船、踩高跷、鼓吹弦索、社火百戏、马戏杂耍、妆耍大面具、走桥击唱秧歌等一系列娱乐活。 闹花灯之说由此而来。 元代仍有传统灯节,游艺、观灯、买灯哄小儿,都是前朝古传闹元宵习俗的延续,闹花灯活动处于低谷,并未湮灭,但此时也不乏灯塔、望灯之类精品灯彩。 灯塔白天望去是一座耸入云天、玲珑剔透、万紫千红的彩塔,夜晚便成了一座光芒万丈之灯。元诗人谢宗可的诗生动地描绘了灯塔的壮观:“拔地烧空空炬长,烛龙桂影照穹苍,七层火树云生暖,九曲神珠夜吐光。 霞光彤幢归净界,星随绛节下西方,如来应到天坛上,万斛金莲绕步香。”望灯是元代的另一特色灯品,制作风格与唐宋时期的灯轮、灯树、灯山截然不同,且更迷人。 其呈椭圆形,用篾竹编扎成灯笼,外套红纱,高约五尺,周围一丈五尺左右,中间置蜡烛五支,元宵灯节多高悬于望灯杆上,望灯之名由此得来,观众俗称其为“天灯”。 华灯万点。 5.写一写你过元宵节时的情景正月十五闹元宵,红红火火过大年".一年一度的元宵节来临啦.看家家户户都洋溢着红彤彤的笑脸来迎接元宵节的到来.有的人家不仅只挂着大红西瓜灯笼,而且还有孔明灯,绢灯,橘灯……各式各样,丰富多彩.把整个上烟村照的如同白天一样. 看礼堂这边更热闹,花灯更漂亮.这儿琳琅满目的花灯使人眼花缭乱,看都看不过来. 看那桃灯,粉红的底色,桃尖上涂点红色,桃底有翠绿的大叶子,真是既漂亮又简单. 看那金猪灯,制作好框架后,用闪闪发亮的金纸糊住框架,这样一个金猪就立刻展现在了眼前,再看那已过了时的扇灯,虽说它过了时,可还是那么青春年华那么有风度,有气魄.还有……真是一言难尽啊! 呵!还有多姿多彩的爆竹,从天而炸,仿佛使天空炸开一个洞,满天的星星从天空一下撒了下来.快看啊!五彩的烟花从天而降,一下子照亮了整个上烟村.这时,在场的人都惊呆啦,这情景多么壮观,多么美丽啊!还真有些"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味道.渐渐的火花"飞"走了,天空又一下子变暗了,刚才那一番情景,就如同梦般在我的脑海里回荡. 听,一阵阵锣鼓声不断的吸引着我,使我不得不来转一转这"迷魂阵九曲黄河",我来到阵口一瞧,一边引人耳目的写着入口,一边大大的写着出口,我便从入口走进了阵中,阵阵锣鼓声敲打着我幼小的心灵,我抵不住诱惑,不由自主的双脚生风超越了前面的人,蹦跳着走完了这"迷魂阵九曲黄河". 我在这浓浓的喜庆之中,度过了一个欢欢喜喜的元宵节. 我看到的元宵节真美啊!不过我相信在这个发达的祖国里,今后的元宵节一定会更好,更灿烂,更辉煌! 6.关于元宵赏灯的诗句《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我国素有元宵赏灯的风俗。 崔液组诗《上元夜》七绝,共六首。描写当时京城长安元宵赏灯的繁华景象。 据刘肃《大唐新语》记载:“神龙(唐中宗年号)之际,京城正月望日(即十五),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族戚属及下隶工贾,无不夜游。 车马喧阗,人不得顾。王、主之家,马上作乐,以相竞夸。 文士皆赋诗一章,以记其事。作者数百人,唯中书侍郎苏味道、吏部员外郎郭利贞(苏、郭之作皆五律)、殿中侍御史崔液为绝唱。” 这是崔液所作赏灯诗六首中的第一首。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古代以漏刻之法计时,具体方法是用铜壶盛水,壶底打通一小孔,壶中立刻度箭,壶中的水逐渐减少,箭上的度数就依次显露,就可按度计时,击鼓报更。元宵夜尽管解除了宵禁,但长安城的钟鼓楼上,仍旧按时报更;人们听了,都嫌时间过得太快,怕不能玩得尽兴,于是说:滴漏箭壶,你不要这样一声比一声紧地催促呀,也不要过得那么快,今夜的城门要一直开到天亮呢!上句写出了人们“欢娱苦日短”的感慨,下句是说在此太平盛世,应该通宵尽兴。 吃过晚饭,打扮一新的人们,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迫不及待地早早走出家门,三五成群相邀着、呼唤着、嬉笑着,涌出巷口,融入大街,汇进似潮喧闹欢腾的人流。人们兴高采烈地燃放烟花爆竹,挥舞狮子龙灯,观赏绚丽多彩的灯火,评论着、嬉戏着、赞叹着。 越看越高兴,越玩越兴奋,“莫相催” 衬托出气氛之热烈,景色之迷人、“彻明开”既写出了元宵节通宵达旦闹花灯时间和程度,又写出了人们高涨而持续的勃勃兴致。 接着连用两个问句:“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谁家”、“何处”,实际是指家家、人人说明万巷皆空的盛况。 这包括了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形形色色的各类人。因而,“谁家”“何处” 这四字包涵的内容实在太多,它把人声鼎沸、车如流水马如龙,灯火闪烁,繁华似锦的京城元宵夜景一语道尽。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新正元旦之后,人们忙着拜节、贺年,虽然新衣美食,娱乐游赏的活动却比较少;元宵节则将这种沉闷的气氛打破,把新正的欢庆活动推向了高潮。绚丽多彩的元宵灯火将大地点缀得五彩缤纷,甚至一直绵延不绝地与昊昊天穹连成一片,远处的( 灯光)恍若点点繁星坠地,靠楼的(灯光)似明月高悬。 为这节日增光添彩的,当然还少不了美丽姑娘的欢声笑语。 7.形容“花灯”的诗句有哪些1. 曲屏深幌解香罗,花灯微透。《滴滴金·尊前一把横波溜》 2. 弦管千家沸此宵,花灯十里正迢迢。《元夜有感》 3. 卿月花灯彻夜明,吟肩随处倚倾城。《邀祝秀才(二首)》 4. 剩绮余芬还有韵,夜阑频点照花灯。《落花(六首)》 5. 月下对花灯下字,年来渐觉老上关。《眠昏》 6. 插花呼酒少年场,烂赏花灯十里香。《灯夕》 7. 起吹松叶烬,自点臼花灯。杨万里 8. 风流百巧花灯手,犹是夫差国里人。《姑苏元夕》 9. 雨粘初藓壁,风谢欲花灯。《清夜》 10. 高眠茅屋人亦老,相对梅花灯欲昏。《除夜》 11. 故宫盆景嵌珠宝,元夜花灯下陇畦。《刨冻菜》 12. 春风九市花灯。尚忆东楼行乐,谈笑故人情。 13. 桂魄澄辉,禁城内、万盏花灯罗列。《念奴娇·桂魄澄辉》 14. 讶鼓通宵,花灯竟起,五夜齐开。《失调名》 15. 万朵花灯夜宴,一叶扁舟海岛,寂寂五更风。《水调歌头·仙掌下驰道》 16. 七人四百九十岁,吴家堂上看花灯。袁凯 8.元宵节赏花灯的传说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 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观 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 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 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中国的情人节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 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 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 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正月十五元宵节还有一些鲜为人知已经失传的民间活动,这里列举二三。 祭门、祭户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 祭祀的方法很简单,把杨树支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 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迎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 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 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来源:中国网-中国传统节日 今年春节北京热闹非凡。 由于施行多年的禁放烟花爆竹今年改为限放,于是爆竹声声中,春节添了许多的“年味”。 其实,过年放鞭炮、逛庙会这些传统内容,只是对年长些的人显得必不可少,如今年轻人过年的方 式已经多种多样了。 不管怎样,与传统的过年相比,如今的春节,由于科技的进步,传统节日增添了不少新的内容。电视春节晚会可算是近20年才兴起的过年方式。 9.描写花灯的诗词这样的诗词有很多。略举一二吧。 1、辛弃疾《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B音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侬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3、崔液《上元夜》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4、张祜 《正月十五夜灯 》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