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形容闹元宵赏花灯热闹情景的诗句

1.描写元宵节的诗句元宵节的热闹场景~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进天上著词声. 诗曰 (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 羞逐乡人赛紫姑. 诗曰 (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诗曰 (宋)姜白石 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 (注:珍品这里指元宵) 《青玉案 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生查子 元夕 》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2.描写元宵赏灯的诗句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上元夜》 (唐)崔液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唐)李商隐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宋)姜白石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青玉案 元夕》 (宋)辛弃疾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生查子 元夕 》 (宋)欧阳修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3.元宵节热闹的情景描写段落

今年的元宵节,比以往元宵节都不太一样,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富裕起来,灯也随之好看了起来。

昨天晚上,我和爸爸妈妈到街上去看灯。虽然北方的天气寒冷无比,但寒冷挡不住人们的热情 刚到马路上,只见马路上人山人海,整条马路都已变成了"人行道",一眼望去看不见人流的末尾。

我和爸爸妈妈也随着人流汇入了灯区??德胜街。只见那德胜街的大牌楼,五光十色,“千万”条金黄色闪光灯从六七米的“高空”悬下,如瀑布一般,真是“疑是金河落德胜”啊。

哎呀,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么繁多,这么出奇的灯。看都看不过来。

瞧,那一盏盏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花灯真是令人大饱眼福。有红彤彤的"五角星",昂首挺胸的"小公鸡",活泼可爱的"小猴子"……你看那只神气活现的凤凰。

两只宝珠般的圆眼,放射出白光。美丽极了。

直把我看得目瞪口呆 我们继续往前走,只听见不知道是从哪里传来的歌声“在我的地盘你就得听我的……”。那肯定就是移动通信公司的宣传了。

果然,前面有一个舞台。上面虽然空空如也,但旁边是一个手机,(还挺形象,一看就知道是做手机广告)手机的屏幕上还有动画。

哦,怪不得听见歌声,只见屏幕里的周杰伦正卖力地拿着话筒,唱着呢!看来,元宵节不仅灯好看,还处处充满商机。 这边刚刚送走了周杰伦,那边的刀郎又来了。

因为那熟悉的旋律“2002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的时候来的更晚一些”真悠闲啊。原来是为九曲黄河阵做广告啊。

看那九曲黄河阵,左拐右拐,精妙无比,正如人生道路上,虽然左拐右拐,但最后还是会出去,获得胜利。 月亮渐渐西落,我依依不舍地离开。

但观灯的人还是络绎不绝,各种彩色的灯像天上的繁星一样,大放光彩。真是"一夜花灯醉,只缘春意浓。

" 评析: 文章描写了元宵节看花灯的情景和场面,景物和心理都有一定的描写,抓住了元宵节的特点,描写很细致,层次清晰;并且能够引申到人生话题,不着痕迹,顺畅自然。语言运用也较好,引用较恰当。

七点刚过,我们就来到新市区看花灯,这里人山人海,花灯会种类繁多,设计新奇,造型各 异,市政府前的整个街道火树银花,璀璨夺目,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们前来观赏;有做生意的 人早早来到摆好摊位,有的坐车从几十里路的农村赶来,还有的小孩骑在他爸爸脖子上,手拿 着糖葫芦边吃边看。八点多钟,在市委大楼旁边一朵朵绽放的礼花腾空而起,哇!好美的夜空 呀!只见深蓝色的天空布满了五彩斑斓的礼花,开放的礼花如一个个彩球,似一朵朵雪花,像 一颗颗拖着彩带的流星,把漆黑的夜空照的如同白昼一样,把元宵之夜变得无比美丽,我简直 被迷住了。

4.元宵灯会的热闹场面描写(100到200字)

元宵节是春节期间的“节中之节”,它与春节并称我国的两大隆重热闹的传统节日。

俗话说:“除夕的火,元宵的灯。”元宵燃灯之习俗流传至今内容已变得丰富多彩。

最初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早已被淘汰,而二千余载形成的博大精深的灯彩文化,令万众欢欣,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圣灯,把年复一年的新春佳节欢乐场景推向最浓烈的高潮。 元宵灯节始于汉秦汉以前的灯是静止的,较少装饰,且多为单个。

历史上最早过灯节,是嬴政称帝次年下月十五日举行的燃灯祭祀“地神”活动。从此有了正月十五日燃灯的习俗。

元宵节,因其活动在一年第一个月(元)的十五日夜(宵)举行而来。元宵节叫“上元节”纯属道家之称。

因节日主要活动是夜晚燃灯,又称“灯节”或“灯夕”。 隋代灯树已出现隋初,大乱初定,人们心情愉悦,元宵之夜灯火辉煌,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当时,杨广任扬州总管,每逢元宵佳节,总管府内张灯结彩,彻夜通明。杨广当上炀帝,在元宵节举办规模盛大的灯会。

杨广诗曰:“**天上转,梵语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

幡动黄金地,钟发玻璃台。”写出了元宵燃灯活动中,在通衢大道建起高大的灯树的隆重热烈场面。

诗中提及的“灯树”,是一种形似大树的巨型灯彩棚架,分枝矗立,上置灯盏,皇帝臣僚登楼观灯。之后,炀帝先后三下扬州,而且皆为元宵良辰,其船队数十艘成串,高挂彩灯千盏,河中漂着浮灯,河上燃灯数百,水面霞光回旋,空中成了飞霞的河,河水成了映霞的天,真是水天一色,光射彩掩。

浮灯随波逐流,变成闪光星带,灯火点点,闪烁荡漾,犹如一颗颗光芒四射的珍珠。两岸千万盏灯彩照耀川陆,形成一幅比仙境神界还要绮丽壮观的水上灯景。

由此可见,隋代民间以及上层社会放灯和观灯的规模是何等庞大与壮观。 盛唐灯样大规模唐开元二年,都城长安实行宵禁,夜鼓一响,便禁止出行。

“六街鼓歌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平时“犯夜”必受处罚。唯独每年的元宵节及前后各一日,皇帝正式规定为国定假日。

开禁的三天,被称之为“放夜”。开禁的元宵灯节,在朝廷的布置下,曾组织万人的“踏歌”活动。

掌灯时分,长安城灯火齐放,灯明若昼。皇城内外常有花灯千百盏,辉罗耀烈空中,寺观街巷,张灯结彩,万民欢腾,通宵达旦,夜游观灯。

到了好声色犬马、喜歌舞升平的唐玄宗,“放灯三夜,城门洞开,准许百姓通宵上街观灯游玩,全城 竞相奔走,熙来攘往,通宵达旦,载歌载舞,纵情欢乐,热闹非常”。“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月色灯光满帝城,香车宝辇隘通衢”。《影灯记》记载:唐玄宗李隆基元宵节在上阳宫大陈灯影,设置庭燎。

还在宫中的殿庭遍布蜡炬,连绵不绝,照得宫室辉煌如昼。洛阳艺人毛顺特意扎制灯楼二十间,高达150尺,灯楼上悬挂着珠玉、金银穗坠,风吹金玉,相击互撞,锵然成韵,响若乐声。

“灯为龙凤虎豹腾跃之状,似非人力。”敦煌莫高窟220窟北壁,《东方药师净土变》描绘“极乐世界”的唐代壁画上,高大的灯楼耸入中间,舞人排列两旁,另有两株灯树分立,彩灯满缀,乐队左右。

唐末,心灵手巧的宫女用木雕制成侍女形象的“灯婢”。“宁王宫中,每夜于帐前罗木雕矮婢,饰以彩绘,各执华灯,自昏廷达旦,故曰之为婢灯。”

从此,“灯树”、“灯轮”、“灯楼”在元宵灯会上风靡至清代,可谓红火到了极盛。 南宋临安灯市南北延伸四十里,灯光不绝。

《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清河坊至众安桥,沙戏灯、马骑灯、火铁灯、架儿灯、象生鱼灯、一把蓬灯、海鲜灯、人物满堂红灯,灯光盈市。……巷陌爪扎,欢门挂灯。

南至龙山,北至新桥,四十里灯光不绝,城内外百万人家,前街后巷,僻巷亦然。挂灯或玉栅,或用罗帛,或用纸灯,或装故事,你我相赛。”

从南宋起,元宵节除张灯、观灯之外,还增加了猜灯谜、打太平鼓。其中尤以猜灯谜最吸引人,也最迷人。

猜谜始于汉代,南宋时把耐人寻味、雅而不俗、奇而不庸的谜语写在纸条上,系在彩灯上,让观灯者琢磨猜测,从中受到浓厚的文化薰陶。后元宵灯节越办越好,越办越大,越办越热闹,越办花样越多,相继增加了跑旱船、踩高跷、鼓吹弦索、社火百戏、马戏杂耍、妆耍大面具、走桥击唱秧歌等一系列娱乐活。

闹花灯之说由此而来。 元代仍有传统灯节,游艺、观灯、买灯哄小儿,都是前朝古传闹元宵习俗的延续,闹花灯活动处于低谷,并未湮灭,但此时也不乏灯塔、望灯之类精品灯彩。

灯塔白天望去是一座耸入云天、玲珑剔透、万紫千红的彩塔,夜晚便成了一座光芒万丈之灯。元诗人谢宗可的诗生动地描绘了灯塔的壮观:“拔地烧空空炬长,烛龙桂影照穹苍,七层火树云生暖,九曲神珠夜吐光。

霞光彤幢归净界,星随绛节下西方,如来应到天坛上,万斛金莲绕步香。”望灯是元代的另一特色灯品,制作风格与唐宋时期的灯轮、灯树、灯山截然不同,且更迷人。

其呈椭圆形,用篾竹编扎成灯笼,外套红纱,高约五尺,周围一丈五尺左右,中间置蜡烛五支,元宵灯节多高悬于望灯杆上,望灯之名由此得来,观众俗称其为“天灯”。 华灯万点。

5.写一写你过元宵节时的情景

正月十五闹元宵,红红火火过大年".一年一度的元宵节来临啦.看家家户户都洋溢着红彤彤的笑脸来迎接元宵节的到来.有的人家不仅只挂着大红西瓜灯笼,而且还有孔明灯,绢灯,橘灯……各式各样,丰富多彩.把整个上烟村照的如同白天一样.

看礼堂这边更热闹,花灯更漂亮.这儿琳琅满目的花灯使人眼花缭乱,看都看不过来.

看那桃灯,粉红的底色,桃尖上涂点红色,桃底有翠绿的大叶子,真是既漂亮又简单.

看那金猪灯,制作好框架后,用闪闪发亮的金纸糊住框架,这样一个金猪就立刻展现在了眼前,再看那已过了时的扇灯,虽说它过了时,可还是那么青春年华那么有风度,有气魄.还有……真是一言难尽啊!

呵!还有多姿多彩的爆竹,从天而炸,仿佛使天空炸开一个洞,满天的星星从天空一下撒了下来.快看啊!五彩的烟花从天而降,一下子照亮了整个上烟村.这时,在场的人都惊呆啦,这情景多么壮观,多么美丽啊!还真有些"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味道.渐渐的火花"飞"走了,天空又一下子变暗了,刚才那一番情景,就如同梦般在我的脑海里回荡.

听,一阵阵锣鼓声不断的吸引着我,使我不得不来转一转这"迷魂阵九曲黄河",我来到阵口一瞧,一边引人耳目的写着入口,一边大大的写着出口,我便从入口走进了阵中,阵阵锣鼓声敲打着我幼小的心灵,我抵不住诱惑,不由自主的双脚生风超越了前面的人,蹦跳着走完了这"迷魂阵九曲黄河".

我在这浓浓的喜庆之中,度过了一个欢欢喜喜的元宵节.

我看到的元宵节真美啊!不过我相信在这个发达的祖国里,今后的元宵节一定会更好,更灿烂,更辉煌!

6.关于元宵赏灯的诗句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我国素有元宵赏灯的风俗。

崔液组诗《上元夜》七绝,共六首。描写当时京城长安元宵赏灯的繁华景象。

据刘肃《大唐新语》记载:“神龙(唐中宗年号)之际,京城正月望日(即十五),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族戚属及下隶工贾,无不夜游。

车马喧阗,人不得顾。王、主之家,马上作乐,以相竞夸。

文士皆赋诗一章,以记其事。作者数百人,唯中书侍郎苏味道、吏部员外郎郭利贞(苏、郭之作皆五律)、殿中侍御史崔液为绝唱。”

这是崔液所作赏灯诗六首中的第一首。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古代以漏刻之法计时,具体方法是用铜壶盛水,壶底打通一小孔,壶中立刻度箭,壶中的水逐渐减少,箭上的度数就依次显露,就可按度计时,击鼓报更。元宵夜尽管解除了宵禁,但长安城的钟鼓楼上,仍旧按时报更;人们听了,都嫌时间过得太快,怕不能玩得尽兴,于是说:滴漏箭壶,你不要这样一声比一声紧地催促呀,也不要过得那么快,今夜的城门要一直开到天亮呢!上句写出了人们“欢娱苦日短”的感慨,下句是说在此太平盛世,应该通宵尽兴。

吃过晚饭,打扮一新的人们,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迫不及待地早早走出家门,三五成群相邀着、呼唤着、嬉笑着,涌出巷口,融入大街,汇进似潮喧闹欢腾的人流。人们兴高采烈地燃放烟花爆竹,挥舞狮子龙灯,观赏绚丽多彩的灯火,评论着、嬉戏着、赞叹着。

越看越高兴,越玩越兴奋,“莫相催” 衬托出气氛之热烈,景色之迷人、“彻明开”既写出了元宵节通宵达旦闹花灯时间和程度,又写出了人们高涨而持续的勃勃兴致。 接着连用两个问句:“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谁家”、“何处”,实际是指家家、人人说明万巷皆空的盛况。

这包括了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形形色色的各类人。因而,“谁家”“何处” 这四字包涵的内容实在太多,它把人声鼎沸、车如流水马如龙,灯火闪烁,繁华似锦的京城元宵夜景一语道尽。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新正元旦之后,人们忙着拜节、贺年,虽然新衣美食,娱乐游赏的活动却比较少;元宵节则将这种沉闷的气氛打破,把新正的欢庆活动推向了高潮。绚丽多彩的元宵灯火将大地点缀得五彩缤纷,甚至一直绵延不绝地与昊昊天穹连成一片,远处的( 灯光)恍若点点繁星坠地,靠楼的(灯光)似明月高悬。

为这节日增光添彩的,当然还少不了美丽姑娘的欢声笑语。

7.形容“花灯”的诗句有哪些

1. 曲屏深幌解香罗,花灯微透。《滴滴金·尊前一把横波溜》

2. 弦管千家沸此宵,花灯十里正迢迢。《元夜有感》

3. 卿月花灯彻夜明,吟肩随处倚倾城。《邀祝秀才(二首)》

4. 剩绮余芬还有韵,夜阑频点照花灯。《落花(六首)》

5. 月下对花灯下字,年来渐觉老上关。《眠昏》

6. 插花呼酒少年场,烂赏花灯十里香。《灯夕》

7. 起吹松叶烬,自点臼花灯。杨万里

8. 风流百巧花灯手,犹是夫差国里人。《姑苏元夕》

9. 雨粘初藓壁,风谢欲花灯。《清夜》

10. 高眠茅屋人亦老,相对梅花灯欲昏。《除夜》

11. 故宫盆景嵌珠宝,元夜花灯下陇畦。《刨冻菜》

12. 春风九市花灯。尚忆东楼行乐,谈笑故人情。

13. 桂魄澄辉,禁城内、万盏花灯罗列。《念奴娇·桂魄澄辉》

14. 讶鼓通宵,花灯竟起,五夜齐开。《失调名》

15. 万朵花灯夜宴,一叶扁舟海岛,寂寂五更风。《水调歌头·仙掌下驰道》

16. 七人四百九十岁,吴家堂上看花灯。袁凯

8.元宵节赏花灯的传说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

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观 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

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

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中国的情人节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 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

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

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正月十五元宵节还有一些鲜为人知已经失传的民间活动,这里列举二三。 祭门、祭户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

祭祀的方法很简单,把杨树支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

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迎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

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

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来源:中国网-中国传统节日 今年春节北京热闹非凡。

由于施行多年的禁放烟花爆竹今年改为限放,于是爆竹声声中,春节添了许多的“年味”。 其实,过年放鞭炮、逛庙会这些传统内容,只是对年长些的人显得必不可少,如今年轻人过年的方 式已经多种多样了。

不管怎样,与传统的过年相比,如今的春节,由于科技的进步,传统节日增添了不少新的内容。电视春节晚会可算是近20年才兴起的过年方式。

9.描写花灯的诗词

这样的诗词有很多。略举一二吧。

1、辛弃疾《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B音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侬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3、崔液《上元夜》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4、张祜 《正月十五夜灯 》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