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诗句一、饮酒(其五) 【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二、题破山寺后禅院 【作者】常建 【朝代】唐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 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三、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作者】范成大 【朝代】宋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译文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白天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四、雨过山村 【作者】王建 【朝代】唐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译文 雨中传来鸡鸣,山村里依稀一两户人家。村路竹溪之上,一条板桥斜横。婆媳相唤,一起去选蚕种。只有那栀子花开,独自摇曳庭院中。 五、江村 【作者】杜甫 【朝代】唐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译文 清澈的江水曲折地绕村流过,长长的夏日里,村中的一切都显得幽雅。梁上的燕子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水中的白鸥相亲相近,相伴相随。老妻正在用纸画一张棋盘,小儿子敲打着针作一只鱼钩。 只要有老朋友给予一些钱米,我还有什么奢求呢? 2.能反应自己淡泊明志的诗句是啥能反应自己淡泊明志的诗句: 1.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 谁知将相王侯外,别有优游快活人 3. 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 4. 也笑长安名利处,红尘半是马蹄翻。 5. 看破红尘,顿开名缰利锁。 6. 莫言名与利,名利是身仇。 7.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8. 竹篱茅舍白云边,柳岸兰溪钓自然。 9. 料峭春风吹酒醒,也无风雨也无晴。 10.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11. 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12. 幽境自能外见,高怀独出世间痴。 13.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14.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15.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6.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7.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18. 只可自愉悦,不堪持赠君。 19.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0.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3.形容淡泊的诗词不以一毫私利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宋·朱熹)淡薄名利的诗句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三国·诸葛亮) 幽境自能外见,高怀独出世间痴(宋·惠洪) 谁知将相王侯外,别有优游快活人(唐·白居易) 一杯洗涤无余,万事消磨运远,浮名薄利休羡(宋·赵师侠) 放得功名富贵之心下,便可脱凡(明·洪自诚) 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明·洪自诚) 也笑长安名利处,红尘半是马蹄翻(唐·僧尚颜) 看破红尘,顿开名缰利锁(清·李汝珍) 莫言名与利,名利是身仇(唐·杜牧)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咏云〉 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尊空对月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苏轼 料峭春风吹酒醒,也无风雨也无晴 郑板桥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黄庭坚 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白居易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怒 阮籍 薄椎鉴明月,清风吹我寻仙襟 嵇康 诸葛亮 “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警言三箴: 清:淡泊名利、清心寡欲;一介不苟、鬼伏神钦. 慎:深谋远虑、未雨绸缪;行有不得、投求诸己. 勤:手眼俱到、死而后已;困知勉行、日以继夜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诸葛亮 “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警言三箴: 清:淡泊名利、清心寡欲;一介不苟、鬼伏神钦. 慎:深谋远虑、未雨绸缪;行有不得、投求诸己. 勤:手眼俱到、死而后已;困知勉行、日以继夜.书摘 **同志有一句著名诗句:"心底无私天地宽". 刘禹锡的《陋室铭》原文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淡泊名利的诗句 结束. 4.关于竹子淡泊明志,温文尔雅的诗句(全诗)【赞颂竹子的诗句及其出处】: 1、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竹》 梁·刘孝先 2、翠云梢云自结丛,轻花嫩笋欲凌空。砌曲横枝屡解箨,阶来疏叶强来风。——《赋得阶前嫩竹》 陈·张正见 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石 》 清·郑燮 4、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隐过酒罅凉。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翦伐,会见拂云长。——《严郑公宅同咏竹》 杜甫 5、侵阶藓折春芽迸,绕径莎微夏阳浓。无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 ——《竹》 唐·郑谷 6、竹,临池,似玉。悒露静,和烟绿。抢节宁改,贞心自束。渭曲偏种多,王家看不足。仙杖正惊龙化,美实当随凤熟。唯愁吹作别离声,回首驾骖舞阵速。 ——《竹》 唐·韦式 7、青岚帚亚君祖,绿润高枝忆蔡邕。长听南园风雨夜,恐生鳞甲尽为龙。——《长竹》 唐·陈陶 8、竹笋才生黄犊角,蕨芽初长小儿拳。 试寻野菜炊香饭,便是江南二月天。——《咏竹》 宋·黄庭坚 9、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从韦续处觅绵竹》 唐·杜甫 10、道院竹繁教略洗。鸣琴酌酒看扶疏。不图结实来双凤。且要长竿钓巨鱼。——《洗竹》 唐·王贞白 11、万物中潇洒。修篁独逸群。贞姿曾冒雪。高节欲凌云。细韵风初发。浓烟日正熏。因题偏惜别。不可暂无君。——《送钟元外赋竹》唐·孙岘 12、蜀中何物灵,有竹慈为名。一丛阔数步,森森数十茎。长茎复短茎,枝叶不峥嵘。去年笱已长,今年笱又生。——《慈竹》宋·乐史 5.求书写:淡泊明志 幽雅静逸的诗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愉悦,不堪持赠君。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6.淡薄而明智,宁静以致远出自何首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 诸葛草庐中门联: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 此联出自第37回二顾草庐中。 刘、关、张三人跟童子进诸葛草庐,至中门,刘备见门上大书一联。其大意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 通过此联揭示了诸葛亮的高尚德操。诸葛亮的《诫子书》中有这样两句话:“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本来是排阀句,小说作者以肯定句的形式取代了原来的否定之否定的形式,而用作诸葛草庐的门联。但它仍然还是排偶句而非对偶句,干仄极不和谐。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 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 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节操高尚。 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 (兰溪诸葛村)[注:应网友 武春森要求.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 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 用现代话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的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运用了《逻辑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强调他要表达的“淡泊以明志,宁静而志远”。 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这同“要想取之,必先与之”,“欲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样,现在的“淡泊”、“宁静”求清净,不想有什么作为,而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 “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 他反映了作者心无杂念,凝神安适,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种长远而宽阔的境界 诫子篇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评论 本文节选自《诸葛亮集》为家训。全文的主旨是劝儿子勤学立志,须从谈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即扎硬寨,打死仗。 这些话看似老生常谈,但出于父子之情,便是不同。 7.古代关于清高淡泊的诗句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1、不以誉喜,不以毁怒。明.海瑞《令箴》 2、不好名者,斯不好利;好名者,好利之尤者也。清.钱琦《钱公良测语.导儒》 3、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汉书.扬雄传》 4、胸怀广大,须从平淡二字用功。《蔡锷集.序及按语》 5、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棵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诸葛这《诫子书》 6、少欲则心静,心静则事简。明.薛宣《读书录》(议论文) 7、修身以寡欲为要,行已以恭俭为先。《古今图书集成.学行典》 8、欲淡则心虚,心虚则气清,气清则理明。明.薛宣《读书录》 9、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10、心旷神怡,宠辱皆忘。宋.范促淹《岳阳楼记》 11、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12、欲寡则心自诚。宋.程颢、程牙刷《二程全书.元丰已未》 13、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弘一大师《格言别录》 14、淡泊明志,夙夜在公。蔡锷《南宁寓庐联》 15、志不行,顾禄位如锱铢;道不同,视富贵如土芥。《宋史.隐逸列传》 16、凡是一无所求的,什么都会有。英国谚语 17、不诱于誉,不恐于诽。《荀子.非十二子》 18、贪欲之人,无有厌足。弘一大师《修行法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