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查找从不同角度描写的诗句视觉: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听觉: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嗅觉: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山亭夏日 高骈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甫 2.表现从不同的角度看山会看到不同角度的诗句是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简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3.关于用不同角度看问题的名言有哪些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题西林壁》苏轼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农夫喜其润泽,富人恶其泥泞。--唐太宗 要领会高山,可立足低谷之渊;要看清低谷,则站在高山之上。 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见的东西。——贝尔 随着立场,就发生我们对于各种具体事物所采取的具体态度。比如说,歌颂呢,还是暴露呢?这就是态度问题。——**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罗丹 河有两岸,事有两面。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一根蜡烛,不久便会“蜡炬成灰”但它却为人照亮了前面的路;一支粉笔,只需三笔二画,生命便会结束,但它却在同学们心中撒下了知识的种子。 一片落叶,你也许会看到“零落成泥碾作尘”的悲惨命运,但是只要换个角度想,你便会发现它“化作春泥更护花”的高尚节操。 换个角度去看问题,换种思维去对待身边的事物,生活不就需要我们这种思维转换吗?像沙漠中的一眼清泉,冬天里的一缕阳光,黑夜里的一丝光明,都会给你更多的惊喜。冬天在此,春天还会远吗? 换个角度看问题,生命会展现出另一种美。 乐观者在一个灾难中看到一个希望,悲观者在一个希望中看到一个灾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