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形容普陀山美景的诗句

1.求描写普陀山风景优美的句子

普陀山,坐落在杭州湾以东烟波浩渺的莲花洋上,是漂浮在大洋上的宝岛圣地。

普陀山,太阳最早升起的地方,朝阳涌日,映红海面,浪涛汹涌,红波彤彤。

普陀山,太平洋西海岸的明珠,观音显灵,送儿送女,佛光四射,普渡众生。

普陀山,海天佛国,南海圣景,蓬莱仙阁,海岛灵山。

普陀山,雄峙东海,“海山第一”,以山兼海之逊景仙地。

普陀山,观世音之圣地,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与五台、峨嵋、九华齐名,独具佛国风采的魅力。观音道场曾有普济、法雨、慧济三大寺,八十八庵,一百二十八茅蓬,号称“五百丛林,三千僧众”,供奉有三十余座禅院借众生朝圣、观光。“南海观音”、“九龙殿”、“杨枝观音碑”,称为佛国镇山三宝。

普陀山,逊色宗教活动可溯于秦,山上原始道教、仙人炼丹遗迹随处可见。

普陀山,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传为观音诞辰、得道、出家之日。三大香会期间,普陀山全岛烛火辉煌,香烟缭绕,诵经礼佛,香客人摩接蹱,持香朝拜,默诵圣号,普植善根,屡现瑞烟,通宵达旦,盛况叹为观止。观音大师结缘四海,大慈大悲的精神与信仰,广泛传扬,影响深入,每逢佛事,天象显祥,信众求拜,灵验频显。普陀山,钟灵毓秀之净土,积淀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众生心中藏佛心,改换人间昄马列,共建天堂,享受幸福人生。

普陀山四面环海,群岛罗列,峰峦滴翠,气候宜人,四周金沙绵亘,白浪环绕,鱼帆竞发,银涛金沙环抱着大批古刹、精舍、寺庵、亭碑、摩崖石刻、雕塑文物等浓郁的人文景观和金沙、奇石、潮音、古洞瀚海、古树名木等壮丽独特的海山风光融为一体,交相辉映,令人流连忘返。

普陀岛上升明月,幽幻绵隐,日出太阳红,海岛叠加,绵绵映衬,风光旖旎,山石林杰,寺塔崖刻,梵音涛声,皆满佛国神秘色彩。

普陀山胜景集寺庙、大海、金沙、奇石于一体。登山揽胜,眺望碧海,极目千里,一望无边,海天茫茫,海岛飘浮着,前方点点白帆,行驶飘移,海风怒号,浊浪排空,海天一色,海阔天空,山海之胜,风光胶旋,洞幽岩奇,古刹琳宫。岛上树木翠绿,鸟语花香,林幽壑美,郁郁葱葱。白天千步金沙沙色如金,纯净松软,颗粒闪光,沙滩宽坦软美,旅泳健儿步沙拍浪,畅游在大海的大风大浪中,其乐无穷。每临夜境,海上升明月,千里亮堂堂,婵娟缓移,清风习习,涛声频响,清穆夜色,诗音盅然。每到夏秋之际,海面上万顷波涛掀起巨澜,惊心动魄,吼声震天响。夜景奇观,一排排波浪在夜幕下闪闪发光,映隐海面,令人眼花缭乱,人们称之为“海火”,信徒们则叫“神火”。

普陀山还有千姿百态的石景,琳琅满目的洞景,以及美丽如画的海景。

普陀山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重要通道和泊地,早已闻名于世。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普陀山,凭借其特有的山海风光与神秘幽邃的佛教文化,古往今来,传承文明,吸引众生,使众多文人雅士,众生信徒前来隐居、修炼、观光、游览,一饱圣景。

岁月沉浮,烟波浩淼,普陀山历史上虽多次兴废,普陀山仍然是“佛灯朗耀,祖道恒传”。

普陀山,千年佛国,祈祷人世间充满着和平、幸福、康宁、昌盛、繁荣、万事顺意、吉祥如意,普陀山将良好祝愿奉献给广大普渡人生的浪漫众生大众。原人世间美如天堂,南无阿弥陀佛。

2.描写“普陀”的诗句有哪些

1.七律·游普陀山(辘轳格)

万里涛声绕翠微,干宵青嶂白云飞。

千年普济香烟袅,百尺莲台佛像巍。

登石磐陀观夕照,入林紫竹浴朝曦。

风光旖旎媲三岛,大士当年不肯离。

2.游普陀山七律(之一)

云霓明灭涌灜洲,海上仙山梦里游。

绿掩瑶台浮玉塔,云飘广宇绕琼楼。

莲池赏月依歪柳,石岸听涛傍扁舟。

更访八仙奇渡处,遍勘神巧品。

3.七律·游普陀山(二)

玉树琼枝万象欣,寻经问道拜观音。

知因济困生千手,解悟扶危顾万民。

不慕仙瀛轻渡海,甘同黔首共融心。

轰传巨塑开光日,又显佛轮万道金。

4.七律·游普陀山(三)

海生明月月生辉,祝寿滩头共举杯。

浪滚彰分明与暗,潮淋不讲是耶非。

睡花应解谁如我,醉月原知我是谁。

倦望槐荫怜夜鹊,无枝可倚尚翻飞。

5.七绝·赞普陀山

普陀胜迹岂寻常?四海行人远敬香;

佛顶山高云托月,梵音洞古雾成祥。

松风慧解如来意,法雨禅修大道场。

暮鼓晨钟化愚顽,观音苦海作慈航。

6.七律·普陀山颂

普陀佛国独无双,碧海金沙映石幢。姑子羞惭舟上待,观音婉转谢东洋。

二龟听法参禅道,三寺传经醒世氓。古刹千年香不断,江山万代永和祥。

7.七律·访普陀山四首

咬破千山向海陬,百川不悔水东流。

磐陀石影红尘落,涯洞潮声世事留。

涛涌莲花观自在,波生海印渡心舟。

名山佛指听梵语,却道人间好个秋。

8.访海天佛国

粒粒纤尘万里埃,跋山涉水渡洋来。

千般宏愿凝香烛,一片虔诚聚佛台。

善恶无疑今日事,情仇少怨旧时胎。

晨钟暮鼓心中响,自有莲花不断开。

9.瞻观音巨像

观音妙像显天姿,常应人间苦难时。

倾耳恭听如众愿,寻声释解化顽痴。

手持法印施无畏,心转金轮念有词。

脚踏莲花神韵出,眉弯新月叫人思。

3.描写普陀山风景,具体

普陀山四面环海,风光旖旎,幽幻独特,被誉为“第一人间清净地”。

山石林木、寺塔崖刻、梵音涛声,都充满佛国神秘色彩。岛上树木丰茂,古樟遍野,鸟语花香,素有“海岛植物园”之称。

不仅有千年古樟,还有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普陀鹅耳枥。岛四周金沙绵亘、白浪环绕,渔帆竞发,青峰翠峦、银涛金沙环绕着大批古刹精舍,构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姿的画卷。

岩壑奇秀,磐陀石、二龟听法石、心字石、梵音洞、潮音洞、朝阳洞千姿百态,引人入胜。普陀十二景,或险峻、或幽幻、或奇特,给人以无限遐想。

磐陀夕照”指磐陀石一带的傍晚景色。由梅福庵西行不远处便可看到磐陀石。

磐陀石由上下两石相累而成,下面一块巨石底阔上尖,周广20余米,中间凸出处将上石托住,曰磐;上面一块巨石上平底尖,高达3米,宽近7米,呈菱形,曰陀。上下两石接缝处间隙如线,睨之通明,似接未接,好似一石空悬于一石之上。

每当夕阳西下,石披金装,灿然生辉,人们如能在此时登上石顶,环眺山海,则见汪洋连天,景色壮奇。“磐陀夕照”堪称普陀山之一大奇观。

莲洋就是莲花洋,处舟山本岛与普陀山之间,北接黄大洋,南为普沈水道。洋以日本人欲迎观音像回国,海生铁莲花阻渡的传说得名。

清康熙《定海县志》转引《普陀志》云:“宋元丰中,侯夷人贡,见大土灵异,欲载至本国,海生铁莲花,舟不能行,倭惧而还之,得名以此。” 莲花洋是登普陀山进香的必由之航路。

旅客的航船行至洋上,如果赶上午潮,就能见到洋面波涛微耸,状似千万朵莲花随风起伏,令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如遇到大风天,这里则是波翻盈尺,惊涛骇浪,另一番极为壮观的景色。

曾有渔歌咏道:“莲花洋里风浪大,无风海上起莲花。一朵莲花开十里,花瓣尖尖像狼牙。”

短姑圣迹 进了佛国山门,往东南约300米处,便是短姑道头。滩上有“阔十余米,长百来米,小石自相零附,两侧错列巨细不一、形状各异的岩石”,有些石上镌有“短姑古迹”等字样,出没于潮汐浪涛之中,成为旧时的天然船埠。

船到短姑道头边,可是靠不了岸,还得用长不过一丈、宽不过三尺的小舢板摆渡。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普陀山住持了余、莲禅二僧因潮落潮涨,往来船只靠岸不便,遂募资用巨石垒成长达11米,宽8米的石条道头。

在未建普陀山客运码头之前,凡前来普陀山参礼进香、揽胜观光者,都得由此登岸。 天门清梵,指普陀山最东端梵音洞的景观。

从法雨寺经飞沙岙,过祥慧庵,即为普陀最东部的青鼓垒山。青鼓垒插入普陀洋,想必是此地常为惊涛拍崖,潮声撼洞,昼夜轰响,宛如擂鼓,故又称“惊鼓擂”。

在青鼓垒山东南端有一天然洞窟,洞岩斧劈,高有百米,峭壁危峻,两边悬崖构成一门,习称梵音洞。在普陀山众多神奇的洞壑中,梵音洞的磅礴气势和陡峭危壁,为其他洞所莫及。

梵音洞山色清黔,苍崖兀起,距崖顶数丈的洞腰部,中嵌横石如桥,宛如一颗含在苍龙口中的宝玉。两陡壁间架有石台,台上筑有双层佛龛,名“观佛阁'。

凡欲观览梵音洞者,先要从崖顶迂回沿石阶而下,然后来到观佛阁。据传在这里观佛,人人看到的佛都不同,即使是同一个人,也会随看随变,极为奇异。

此地又为梵音洞观潮最佳处,佛阁下曲屈通大海,海潮入洞,拍崖涛声如万马奔腾,如龙吟虎啸,日夜不绝,闻之者无不惊心动魄。佛家信众至此,多喜在洞口膜拜,祈求见到观世音菩萨现身。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皇帝御书“梵音洞”额赐挂于此处。 南天门在普陀山南的南山上,与短姑道头对峙。

南天门孤悬入海,处于普陀山最南端,与本岛一水相隔,架有石桥,桥身似龙,名环龙桥。此地巨石森立,危岩高耸,中有两石如门,故名南天门。

阙门飞檐起角,中间书有“南天门”三字,旁有龙眼井,崖上有石鼓,阙左上方有狮子石。介 绍 南天门内群岩耸秀,门前碧波浩渺,摩崖石刻众多,门侧有清康熙年间武将蓝理所题“山海大观”四字,苍劲有力,引人注目。

门里有梵宇琳宫,宇旁有一巨岩,可缘石级而登临岩顶。岩顶平坦,有两处小水潭,潭水清淳发光,俗称狮子眼,岩石上锲有“龙华大会”、“砥柱南天”、“海岸孤绝处”等石刻。

传说这里是八仙过海的地方,普陀山禅宗始祖真歇禅师曾结茅于此。小知识:“入三摩地”:佛教名词,三摩地即为“戒、定、慧”,入三摩地就是远离心之浮沉,而得平等安详,心专止于一境之意,也就是将心止于一境而不散乱的状态,称为心一境界。

普陀山上的“入三摩地”是从短姑道头上岸后,佛顶山的山门步行到慧济寺的香云路。此路依山循坡蜿蜒而上,路间有“入三摩地”等石刻题字,皆出自明代书法家董其昌之手笔。

过仙人井,登八宝岭东望,见岗上有岩斜峙似象,伸鼻举目,眺望东海,此即为象岩。象岩上侧,犹有驯服似兔的兔岩。

象岩以东临海处,复道转折,层梯而下,有一天然洞窟,广不逾丈,却幽邃窍冥。洞外巨石参差,积叠人海。

洞口面朝东洋,左右挽百步沙与千步沙。每当晴日,清晨在此看日出,观海景,景色壮丽,叹为观止。

旭日“巨若车轮,赤若丹沙,忽从海底涌起,赭光万道,散射海水,千鲜相增,光耀心目。

4.描写普陀山莲花池的诗句

康有为用“观音过次不肯去,海上神山涌普陀 。

楼阁高低二百寺,鱼龙轰卷万千波。”的诗句赞颂普陀山之胜景普陀山是中国佛教名山,与四川峨眉山、山西五台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

普陀山(Mountain Putuo)是舟山群岛1390个岛屿中的一个小岛,面积12.93平方公里,与舟山群岛的沈家门隔海相望。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

全岛面积12.5平方公里,形似苍龙卧海。2007年5月8日,舟山市普陀山风景名胜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普陀山以其神奇、神圣、神秘,成为驰誉中外的旅游胜地。

普陀山是全国著名的观音道场。其宗教活动可溯于秦,从山上原始道教、到仙人炼丹遗迹随处可觅。

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有梵僧来谒潮音洞,感应观音化身,为说妙法,灵迹始著。唐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僧慧锷大师从五台山请观音像乘船归国,舟至莲花洋,触礁,以为观音不肯东渡,乃留圣像于潮音洞侧供奉,遂有“不肯去观音”。

后经历代兴建,寺院林立。鼎盛时期,全山共有3大寺、88庵、128茅蓬,4000余僧侣,史称“震旦第一佛国”。

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诞辰日、六月十九观音得道日、九月十九观音出家日,四方信众聚缘佛国,普陀山烛火辉煌、香烟燎绕;诵经礼佛,通宵达旦,其盛况令人叹为观止。每逢佛事,时有天象显祥,信众求拜,灵验屡现 。

绵延千余年的佛事活动,使普陀山这方钟灵毓秀之净土,积淀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观音大士结缘四海,有句俗语叫:“人人阿弥陀,户户观世音”,观音信仰已被学者称为“半个亚洲的信仰。”

普陀山四面环海,风光旖旎,幽幻独特,被誉为“第一人间清净地”。山石林木、寺塔崖刻、梵音涛声,皆充满佛国神秘色彩。

岛上树木丰茂,古樟遍野,鸟语花香,素有“海岛植物园”之称。全山共有百年以上树木66种、1221株。

不仅有千年古樟,还有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普陀鹅耳枥。岛四周金沙绵亘、白浪环绕,渔帆竞发,青峰翠峦、银涛金沙环绕着大批古刹精舍,构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姿的画卷。

岩壑奇秀,磐陀石、二龟听法石、心字石、梵音洞、潮音洞、朝阳洞各呈奇姿,引人入胜。普陀十二景,或险峻、或幽幻、或奇特,给人以无限遐想。

不少名胜古迹,都与观音结下了不解之缘,流传着美妙动人的传说。 主要景点有三大寺:普济禅寺、法雨禅寺、慧济禅寺。

普陀山的标志南海观音大铜像、紫竹林,还有以自然景观和寺庙相结合的西天景区。每到夏日来临,来普避暑的游客纷纷聚集到浙江省第一个海滨浴场一百步沙,使普陀山又增加了一道亮丽的景观。

编辑本段四海尊崇 普陀山凭借其特有的山海风光与神秘幽邃的佛教文化,很早就吸引众多文人雅士来山隐居、修炼、游览。据史书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普陀山即为道人修炼之宝地。

秦安其生、汉梅子真、晋葛雅川,都曾来山修炼。普陀山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唐代就成为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国家交往的必经通道和泊地。

至今山上仍留有高丽道头、新罗礁等历史遗迹,流传着韩国民族英雄张保皋等事迹。自观音道场开创以来,观光揽胜者络绎不绝。

陆游、明董其昌等历代名士,都先后登山游历。历朝名人雅士、文人墨客,或吟唱,或赋诗,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诗文碑刻,使普陀山文物古迹极为丰厚;唐宋元明清五朝近20位帝王为了祈求国泰民安,特遣内侍携重礼专程来普陀山朝拜观音。

明太祖朱元璋、清圣祖康熙还多次召见普陀山高僧,赐金、赐紫衣、赐字、赐佛经,礼遇有加;新中国历任中央领导人也都亲自莅临普陀山视察、指导工作。五朝恩宠,千年兴革,佛国香火,由是鼎盛,赫赫声名,广播远扬。

历经数十年艰辛的建设、开发和保护,普陀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日趋规范化、制度化,旅游秩序井然,景区社会稳定,相继荣获了“国家级安全山、文明山、卫生山”、国家AAAA级旅游区、全国旅游消费者权益示范单位、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等荣誉,还通过了ISO14001环境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和获得全国第四家ISO14001国家示范区荣誉等。 优越的人文环境、一流的旅游服务使普陀山常年游人如织,佛事四季不断。

2004年接待游客 230多万人次。每年三大香会节以及中国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普陀山之春”旅游节期间,游客更多,香火更旺。

路上行人摩肩接踵,虔诚朝拜,一派“海天佛国、琉璃世界”庄严而又繁荣的景象. 普陀山已经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成为集礼佛观光、避暑度假、文物考古、海岛考察、书画写生、影视摄制,民俗采风于一体的国家重点风景旅游区。 编辑本段十二景观 普陀以山兼海之胜,风光独特,四时景变,晨昏物异。

其风景点数又以百计,可谓风光无限。如其他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一样,普陀山也有它的“景中之景”。

游览普陀山的历代名人曾凭各自的观感,分别有“普陀八景”、“普陀十二景”、‘普陀十景”。“普陀十六景”之颂赞。

明代文学家屠隆的咏“普陀十二景”诗: 梅湾。

5.描写“普陀”的诗句有哪些

1.七律·游普陀山(辘轳格)万里涛声绕翠微,干宵青嶂白云飞。

千年普济香烟袅,百尺莲台佛像巍。登石磐陀观夕照,入林紫竹浴朝曦。

风光旖旎媲三岛,大士当年不肯离。2.游普陀山七律(之一)云霓明灭涌灜洲,海上仙山梦里游。

绿掩瑶台浮玉塔,云飘广宇绕琼楼。莲池赏月依歪柳,石岸听涛傍扁舟。

更访八仙奇渡处,遍勘神巧品。3.七律·游普陀山(二)玉树琼枝万象欣,寻经问道拜观音。

知因济困生千手,解悟扶危顾万民。不慕仙瀛轻渡海,甘同黔首共融心。

轰传巨塑开光日,又显佛轮万道金。4.七律·游普陀山(三)海生明月月生辉,祝寿滩头共举杯。

浪滚彰分明与暗,潮淋不讲是耶非。睡花应解谁如我,醉月原知我是谁。

倦望槐荫怜夜鹊,无枝可倚尚翻飞。5.七绝·赞普陀山普陀胜迹岂寻常?四海行人远敬香;佛顶山高云托月,梵音洞古雾成祥。

松风慧解如来意,法雨禅修大道场。 暮鼓晨钟化愚顽,观音苦海作慈航。

6.七律·普陀山颂普陀佛国独无双,碧海金沙映石幢。姑子羞惭舟上待,观音婉转谢东洋。

二龟听法参禅道,三寺传经醒世氓。古刹千年香不断,江山万代永和祥。

7.七律·访普陀山四首咬破千山向海陬,百川不悔水东流。磐陀石影红尘落,涯洞潮声世事留。

涛涌莲花观自在,波生海印渡心舟。 名山佛指听梵语,却道人间好个秋。

8.访海天佛国 粒粒纤尘万里埃,跋山涉水渡洋来。 千般宏愿凝香烛,一片虔诚聚佛台。

善恶无疑今日事,情仇少怨旧时胎。 晨钟暮鼓心中响,自有莲花不断开。

9.瞻观音巨像 观音妙像显天姿,常应人间苦难时。 倾耳恭听如众愿,寻声释解化顽痴。

手持法印施无畏,心转金轮念有词。 脚踏莲花神韵出,眉弯新月叫人思。

6.描写普陀山风景,具体

普陀山四面环海,风光旖旎,幽幻独特,被誉为“第一人间清净地”。

山石林木、寺塔崖刻、梵音涛声,都充满佛国神秘色彩。岛上树木丰茂,古樟遍野,鸟语花香,素有“海岛植物园”之称。

不仅有千年古樟,还有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普陀鹅耳枥。岛四周金沙绵亘、白浪环绕,渔帆竞发,青峰翠峦、银涛金沙环绕着大批古刹精舍,构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姿的画卷。

岩壑奇秀,磐陀石、二龟听法石、心字石、梵音洞、潮音洞、朝阳洞千姿百态,引人入胜。普陀十二景,或险峻、或幽幻、或奇特,给人以无限遐想。

磐陀夕照”指磐陀石一带的傍晚景色。由梅福庵西行不远处便可看到磐陀石。

磐陀石由上下两石相累而成,下面一块巨石底阔上尖,周广20余米,中间凸出处将上石托住,曰磐;上面一块巨石上平底尖,高达3米,宽近7米,呈菱形,曰陀。上下两石接缝处间隙如线,睨之通明,似接未接,好似一石空悬于一石之上。

每当夕阳西下,石披金装,灿然生辉,人们如能在此时登上石顶,环眺山海,则见汪洋连天,景色壮奇。“磐陀夕照”堪称普陀山之一大奇观。

莲洋就是莲花洋,处舟山本岛与普陀山之间,北接黄大洋,南为普沈水道。洋以日本人欲迎观音像回国,海生铁莲花阻渡的传说得名。

清康熙《定海县志》转引《普陀志》云:“宋元丰中,侯夷人贡,见大土灵异,欲载至本国,海生铁莲花,舟不能行,倭惧而还之,得名以此。”莲花洋是登普陀山进香的必由之航路。

旅客的航船行至洋上,如果赶上午潮,就能见到洋面波涛微耸,状似千万朵莲花随风起伏,令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如遇到大风天,这里则是波翻盈尺,惊涛骇浪,另一番极为壮观的景色。

曾有渔歌咏道:“莲花洋里风浪大,无风海上起莲花。一朵莲花开十里,花瓣尖尖像狼牙。”

短姑圣迹 进了佛国山门,往东南约300米处,便是短姑道头。滩上有“阔十余米,长百来米,小石自相零附,两侧错列巨细不一、形状各异的岩石”,有些石上镌有“短姑古迹”等字样,出没于潮汐浪涛之中,成为旧时的天然船埠。

船到短姑道头边,可是靠不了岸,还得用长不过一丈、宽不过三尺的小舢板摆渡。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普陀山住持了余、莲禅二僧因潮落潮涨,往来船只靠岸不便,遂募资用巨石垒成长达11米,宽8米的石条道头。

在未建普陀山客运码头之前,凡前来普陀山参礼进香、揽胜观光者,都得由此登岸。天门清梵,指普陀山最东端梵音洞的景观。

从法雨寺经飞沙岙,过祥慧庵,即为普陀最东部的青鼓垒山。青鼓垒插入普陀洋,想必是此地常为惊涛拍崖,潮声撼洞,昼夜轰响,宛如擂鼓,故又称“惊鼓擂”。

在青鼓垒山东南端有一天然洞窟,洞岩斧劈,高有百米,峭壁危峻,两边悬崖构成一门,习称梵音洞。在普陀山众多神奇的洞壑中,梵音洞的磅礴气势和陡峭危壁,为其他洞所莫及。

梵音洞山色清黔,苍崖兀起,距崖顶数丈的洞腰部,中嵌横石如桥,宛如一颗含在苍龙口中的宝玉。两陡壁间架有石台,台上筑有双层佛龛,名“观佛阁'。

凡欲观览梵音洞者,先要从崖顶迂回沿石阶而下,然后来到观佛阁。据传在这里观佛,人人看到的佛都不同,即使是同一个人,也会随看随变,极为奇异。

此地又为梵音洞观潮最佳处,佛阁下曲屈通大海,海潮入洞,拍崖涛声如万马奔腾,如龙吟虎啸,日夜不绝,闻之者无不惊心动魄。佛家信众至此,多喜在洞口膜拜,祈求见到观世音菩萨现身。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皇帝御书“梵音洞”额赐挂于此处。南天门在普陀山南的南山上,与短姑道头对峙。

南天门孤悬入海,处于普陀山最南端,与本岛一水相隔,架有石桥,桥身似龙,名环龙桥。此地巨石森立,危岩高耸,中有两石如门,故名南天门。

阙门飞檐起角,中间书有“南天门”三字,旁有龙眼井,崖上有石鼓,阙左上方有狮子石。介 绍 南天门内群岩耸秀,门前碧波浩渺,摩崖石刻众多,门侧有清康熙年间武将蓝理所题“山海大观”四字,苍劲有力,引人注目。

门里有梵宇琳宫,宇旁有一巨岩,可缘石级而登临岩顶。岩顶平坦,有两处小水潭,潭水清淳发光,俗称狮子眼,岩石上锲有“龙华大会”、“砥柱南天”、“海岸孤绝处”等石刻。

传说这里是八仙过海的地方,普陀山禅宗始祖真歇禅师曾结茅于此。小知识:“入三摩地”:佛教名词,三摩地即为“戒、定、慧”,入三摩地就是远离心之浮沉,而得平等安详,心专止于一境之意,也就是将心止于一境而不散乱的状态,称为心一境界。

普陀山上的“入三摩地”是从短姑道头上岸后,佛顶山的山门步行到慧济寺的香云路。此路依山循坡蜿蜒而上,路间有“入三摩地”等石刻题字,皆出自明代书法家董其昌之手笔。

过仙人井,登八宝岭东望,见岗上有岩斜峙似象,伸鼻举目,眺望东海,此即为象岩。象岩上侧,犹有驯服似兔的兔岩。

象岩以东临海处,复道转折,层梯而下,有一天然洞窟,广不逾丈,却幽邃窍冥。洞外巨石参差,积叠人海。

洞口面朝东洋,左右挽百步沙与千步沙。每当晴日,清晨在此看日出,观海景,景色壮丽,叹为观止。

旭日“巨若车轮,赤若丹沙,忽从海底涌起,赭光万道,散射海水,千鲜相增,光耀心目。”所以。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