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太常引古诗词鉴赏

1.太常引的解析

辛弃疾《太常引》赏析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赏析】 咏月抒怀,早已成为古今中外诗人笔下永恒的主题。词中篇什,缠绵悱恻,伤怀念远,幽情寂寂者多;思与境谐,景与情会,“飘飘有凌云之气”(王闿运《湘绮楼词选》评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词语)者少。

而像辛弃疾这样情思浩荡,神驰天外,异彩纷呈,爱国壮志隐含其中者,尤不多见,宜乎陈廷焯称其为“词中之龙也”(《白雨斋词话》卷一)。 据词题知作于淳熙元年(1174)中秋夜,时稼轩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

吕叔潜字虬,余无可考,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破题写中秋的圆月皎洁,似金波,似飞镜。

“转”而“磨”,既见其升起之动势,复见其明光耀眼,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

《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颜师古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

苏轼《洞仙歌》词:“金波淡,玉绳低转”。“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

甘子布《光赋》:“银河波曀,金颸送清,孤圆上魄,飞镜流明”。李白《把酒问月》诗:“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因明月而思及姮娥,遂有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

高诱注说,她后来“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白发欺人,壮志难酬,正是稼轩此时心情的写照。

他南来至今已十二年。初,始终坚持投降路线的宋高宗赵构传位于其侄赵眘(孝宗),一时之间,南宋朝野弥漫着准备抗战的气氛。

但经“符离之败”,“隆兴和议”,事实证明赵眘也是畏敌如虎的投降派。乾道元年(1165),稼轩上赵眘《美芹十论》;乾道六年(1170),上宰相虞允文《九议》,七年之内,连同另两篇,四次奏议,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恢复之事,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

写于同年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云:“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所以这“问姮娥”是含有无限凄凉意的。虽用薛化能《春日使府寓怀》“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却决不是一己之哀愁。

下片陡转,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突变为奋发激扬之音:“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豪情胜概,壮志凌云,大有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三首其三)之势。

此是勉友,亦是自勉。一结更发奇思异想,把这股“英雄语”(周济语)、“英雄之气”(陈廷焯语)推向高峰:“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杜甫对明月怀念家人云:“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一百五十日夜对月》)。如此“可照见家中人也”。

后来他漂泊夔府孤城,离家千里,此时对月,想像又不同:“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月》)。由于自己的孤寂,想象姮娥也会孤寂。

稼轩襟怀高阔,他斫却婆娑摇曳的桂枝,是为了使洁白、清纯的月光,更多地洒向大地、人间!《酉阳杂俎》称: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遂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词源自传说故事,前人诗句,但内蕴丰厚多了。

周济《宋四家词选》眉批谓此词“所指甚多,不止秦桧一人而已。”夜宴中秋,对客把酒,词人抒发他的“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只是点到而已。

他准确地把握了“诗亦相题而作”(瞿佑《归田诗话》)的道理,由首至尾未离中秋咏月,只是意在月外,出之于飞腾的想象,使“节序”之作更上一层楼。

2.古代诗歌阅读(11分)太常引 辛弃疾健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轮秋影

小题1: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借月抒怀(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5分)抒发了年事渐高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或抒发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小题2: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像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的。“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两句让我们似乎聆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血泪哭诉。(引1分、评2分)“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青光更多”两句让读者感受到他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无限热爱的同时,也让人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引1分、评2分)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小题2: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3.怎样鉴赏纳兰性德的太常引(西风乍起峭寒生)

初秋的西风分外萧瑟,春寒料峭,寒冷侵蚀着多少豪言壮语。

春去秋来,大雁南飞,曾经的 家园化作异乡,多想跟随,去到更多温暖的地方。 朝野之上,身不由己时多,逍遥自在时少。

我宁愿放下繁华,有爱人陪伴身边已足够。然而 如此微薄愿望,恐怕最难圆满。

心惘然,揣揣不安,只身前往何处难知晓,只有迷茫与孤单。 风云多变幻,心头寒冷自知。

这般苦寒着实似煎熬,无底深渊。 太阳西沉,暮色涌现,云朵如此淡泊,绵延千里。

告诉自己,不要回头。回头恐怕只有伤心 泪流。

悠悠相思情,此恨几时休。我深受离别的苦,然而苦痛无所倾诉。

王维《观猎》有诗句: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 千里暮云平。”

王维写景,一波三折,起初节奏极快,尾声时则云定风清。纳兰借用“里暮云平”, 与之前的“西风乍起峭寒生”形成对照,同样增加了词作的节奏感,更是书写心曲。

起初的揣揣 不安被看淡看透,于是无奈着感慨,只能这样吧,只能这样啦。 如果说词作上阕心潮稍有起伏,那么词作下阕便描写了自己犹如认命般的心境。

不直说, 含蓄中渗透着唯美。 山色无穷尽,往事无边际,然而在已化作灰的心事面前,都显得如此冷清。

再多花好月圆成 为过去,而今需要面对的却是无法预料的远行。 玉箫声声,我听出其中的哀怨,有多少人做过多少英雄梦,然而在现实的现实面前,梦醒时 分只有徒增伤悲。

冥冥之中,我呼唤着命运,你可曾听到我心中的愤懑,如果没有离别,没有远 行,没有那么多不确定,我愿用所有荣华换得些许安稳。 不想做英雄,只想做个平凡人。

词作很可能是纳兰性德奉康熙帝之命出使西域,战梭龙。 容若好友姜宸英在他去世后为其写了《通议大夫一等侍卫进士纳腊君墓表》,上面记载:“二十 一年八月使战梭龙羌,归时从奚囊倾方寸札出之,叠数十纸,细行书,皆填词若诗。

虽形色枯槁 不自知,反遍示客,资笑乐。”据说这篇词作即是纳兰出使后带回京城的,所题之物即是《楞伽出 塞图》。

纳兰性德的画像,除世上仅存的故宫珍藏画像,《清代学者像传》中的画像以及《天香满 院图》外,这幅《愣伽出塞图》事实上已经失传。吴雯《莲洋集》中有首《题楞伽出塞图》正是形 容这幅图的,上载:“出关塞草白,立马心独伤。

秋风吹雁影,天际正茫茫。岂念衣裳薄,还惊鬓 发苍。

金闺千里月,中夜拂流黄。”纳兰的友人姜宸英为此还特别做《题容若出塞图》两首诗,一 首是:“ 一行秋雁促归程,千里山河感慨生。

半殚吟鞭望天末,白沙空碛少人行。”另一首是:“奉 使曾经葱岭回,节毛暗落白龙堆。

新词烂漫谁收得,更与辛勤渡海来。”可见出塞图中词作描写 的正是容若临行前想留不能留、要走不想走的心情。

羁旅之苦,只多不少,更何况是出使西域这般远游。归家恐怕早已是经年,沿途上的艰难险 阻实在令人担忧。

无暇陪伴家中的美娇娘,只有帝王安排的那么多公务在身。 矛盾着,告诉自 己不要留恋,太多留恋也是伤。

可偏偏还想,想要找个地方把宏图伟业安葬,只留些真情慢慢 品尝。 容若于自己的画像前,抒发的是心情与性灵,对于真情实感的描绘非常隐蔽。

已经难以知 晓纳兰这幅画像的作者究竟为谁。有人说是经岩叔,他善于绘画,曾经居住在纳兰府邸,被容若 奉为宾客。

同时他也是纳兰性德出使西域的随从人员。纳兰词作《蝶恋花》在《瑶华集》中的版 本就有副题,曰:“十月望日与经岩叔别”,另外纳兰的《龙泉寺书经岩叔扇》,以及《嗦龙与经岩 叔夜话》都提到了这位史籍中记载无多的友人。

每个男子或许从小都有英雄梦,只可惜多数人生不逢时,没有出生在乱世,做不得英雄。 又 或者你可以成为英雄,然而战死疆场的残酷现实,戎马生涯没有伊人陪伴的孤单,恐怕也会令英 雄梦破碎。

苦过便知英雄难为Q走过了那么多山穷水尽,生死安危置之度外,到头来,得到功勋无数, 也将生命耗竭。即将出行的容若带着自怜与担忧,带着凄切与哀愁,却是不得不赴。

小令贵在精致,废话无多,过分华丽反而画蛇添足。容若写词向来不做作,写景抒情力度控 制自如。

那些风物起兴事实上是种鬼使神差的牵绊。想要抒发情怀,又碍于自己的身份,只好 借含蓄来表达其中深意。

然而正是这样,纳兰这篇词作给人更多联想的空间,他究竟为谁不舍, 又有着怎样的英雄梦,关于出使西域、战梭龙,容若怎么看?帝王面前自然不可直说,委婉但却 唯美。 说不明白的就是真,道不透彻的就是理。

或许我就是那惊雁,或许我就是那千里暮云,或许 我的魂早已徘徊在长亭短亭,不愿离去。虚实结合的写法说明纳兰性德把握文字很有一番真功 夫。

词作也因此产生此起彼伏的层次感。无论是观景,还是细细品味其中暗含的隐情,都别有 深意。

难怪城市里高档写字楼中的白领女子那么爱读纳兰词。容若似乎是天生的唯美设计者。

纵然心中有那么多苦痛,隐逸着却是绝佳。敢问世间有多少男子,多少文人墨客,能含蓄得这样 恰到好处。

纳兰性德儒雅地牵马矗立于前行的路上,满人血统流淌周身,侧身上马,那般神勇俊逸。 只 有面对与适应才是最好的解脱。

4.如何赏析纳兰性德的太常引(晚来风起撼花铃)

“无聊心绪”是这首词所表达的主旨。

作者具体是如何表达的呢?上片用风吹护花铃声、泉声雨声的“不堪听”去衬托。下片则径自抒怀。

结处说不甚分明的梦境或可宽解,但恼人的 声响又催人梦醒,这就加倍地写出词人百无聊赖的心绪。 那个晚上,他宿于碧山亭中。

夜间风起,吹动了护花的铃绳,发出叮叮当当的清脆声响。不 远处的山泉鸣音潺潺不绝。

屋檐上,雨点潇潇,如泣如诉,滴答作响。多种声音交杂在一起,更 映衬出山居之夜的岑寂。

岑寂若是遇着了寂寥人,势必是要起惆怅的。就如同此刻,窗外风声、雨声、泉水流淌声、护铃摇动声,穿透在寂静的空气中,更是带着清晰可辨的逼仄,直直地进入了 纳兰的耳中,扰乱了他的心境,以至他于梦中醒来后便睡意全消,辗转生愁。

这愁意抚遍了他的全身,于是愈发清醒,愈发无聊。不禁思索起方才梦中的场景来,但却没 有一点儿凭据踪迹了。

一时之间,纳兰如同失却一件心爱之物一般懊恼惋惜,那梦境尚且还未 分明,却就偏偏被这风雨给惊散了。一场好梦原本是可遇不可求的,这其中于他而言的因缘与 珍贵,谁又能真正懂得? 这一首《太常引》,没有确切时节,没有确切地点,多次查阅资料亦是无果。

于是,后人只能 旁证推测,这应是纳兰离家夜宿别处而发的感慨。 据史料记载:“性德《太常引》:‘晚来风起撼花铃,人在碧山亭。

愁里不堪听,那更杂、泉声 雨声。’既有护花铃,必非野荒旅途之作;而山亭鸣泉,亦非相府可有,惟京郊西山别墅方可当之。

戴璐《藤阴杂记》、吴长元《宸垣识略》云:渌水亭在玉泉山,必有所据。 以此词为玉泉山作,词中 景物皆可获解。

《纳兰性德年谱(谱首)》曾云渌水亭有二:一为亭阁名,在明珠府中;一为别墅 名,在玉泉山。此词或可做一佐证。

以‘亭’称别墅亦常见,苏州沧浪亭即一例 关于玉泉山,相传位于颐和园外五六里处,是西山东麓支脉。山峰延绵逶迤,贯穿南北,史 料为记“土纹隐起,作苍龙鳞,沙痕石隙,随地皆泉”。

因泉水“水清而碧,澄洁似玉”,故称“玉 泉”,山亦名为“玉泉山”。自元明以来,玉泉山便成了皇帝的游幸避暑之地。

元世祖忽必烈在 此建成昭化寺,明英宗年间,建有上下华严寺等,到了康熙皇帝时,便将原有行宫、寺庙翻修扩建 了一番。纳兰是御前侍卫,要是说护驾康熙玉泉山之行,随即宿于山房之中也是于情于理的。

纳兰在首句写到花铃。花铃,亦称护花铃,是指一种系在花枝上的小金铃。

古人因惜花,怕 鸟雀来糟蹋,于是在花枝上系上铃铛,鸟来时铃铛自响,以便将鸟雀惊走。他另有《临江仙》词 写道:“几回断肠处,风动护花铃。”

这护花铃响,一定是惹得他想起了旧事,那些刻骨铭心的往 事,一种为分享之喜悦,另一种便是独处之悲痛。 他这一夜,显然是属于后者,所以他的愁才如 此不堪。

谁与说多情?漫漫长夜,他只能幽幽一叹,无尽落寞起来。恐怕夜色有多深,他的落寞就有 多深。

落寞是一种比寂寞更无力的状态,有被抽空似的静默凄婉。 词中字句,一个“不堪听”,一个“谁说与”,一个“又何必”,皆能让读者心有不忍/只是,这 世间的温暖情意,为何单单舍弃了他?命运与天性在他的身上屡屡纠结,好似印证了后人的一 句问话——究竟是性格决定命运,还是命运塑造了性格? 纳兰应是两者不可相愿相好,亦不能相舍相弃的◦他的心性太过凉薄,还有那经年不化的 忧伤,日积月累,终于凝固成顽疾,让他身心倶损。

我们在读他的任何一首词时,无论欢喜悲戚, 都应该怀着一颗爱怜之心。欢喜者担忧好物易散,悲戚者埋怨命运不公。

纵观此词,意旨似在 “无聊心绪”四字上。上片以声衬愁,下片直接抒怀,用“梦也不分明,又何必、催教梦醒”结尾, 颇受好评。

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称此句“凄然”,胡薇元的《岁寒居词话》中称其“缠绵往 复”,后亦有盛冬铃在《纳兰性德词选》中写道:“ ‘梦也不分明,又何必、催教梦醒。 ’至情流露,不 假雕饰,随口说来,自然而然由此警句。

纳兰词的胜境,于此可见一斑。”。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