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禅宗与宋词唐诗王安石《雨霖铃》:“本源自性天真佛,只些些,妄想中埋没。贪他眼花阳艳,谁信道,本来无物。一旦茫然,终被阎罗老子相屈。便纵有,千种机筹,怎免伊唐突。”认为尘世间这些追求,转眼成空,一定程度上宣扬了佛教思想。 黄庭坚《渔家傲》下片:“面壁九年看二祖,一花五叶亲分付。只履提归葱岭去,君知否,分明忘却来时路。”词中所写菩提达摩在中国传佛情况,直如一部禅宗发展简史。 苏轼《西江月》下片:”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信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似梦。“表现了作者的佛教人生观。 欧阳修的《蝶恋花》中有名句:“帘外无风,花影频移动。”金圣叹评曰:“九个字,看他何等清真,却何等灵幻!……呜呼,善填词者必皆深于佛事者。只一花影,皆细细分别不差,谁言慧业文人,不生天上哉?“以动写静,这正是佛教所追求的。金圣叹的评论道出了佛教对欧阳词的影响。 2.禅宗对唐宋诗词有什么影响唐朝时六祖慧能继承禅宗五祖的 衣钵之后,对禅宗佛教的宗教仪式、佛 性理论、修行方式等等进行了一系列较 为彻底的改革,逐步实现了佛教的“华 化”并播扬于全国。 这种变化主要表现 在慧能所提出的“即心即佛”、“无念 为宗”、“明心见性”、“顿悟成佛” 等禅学主张。唐朝是中国禅宗的兴盛时 期,对唐代士大夫们的思想、审美观、创作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到宋代以后, 由于复杂多变的时局,使禅宗进一步广 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宋代士大夫的日常生 活及其诗文创作、美学理论。因此, 唐宋时期禅宗思想的发展,带来了当 时文人审美态度、审美要求、审美情 趣的巨大变化,使他们的诗歌及其艺 术理论带有浓厚的禅学意味,形成为 诗禅之说。 “以禅喻诗' 诗”风行一时。 3.关于佛教的诗词1、唐·惠能《菩提谒》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译文: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佛性就是一直清澈干净,哪里会有什么尘埃? 2、唐·惠能《菩提谒》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译文:菩提只是向着内心寻找,何必劳累向外界求取玄妙的佛家思想?以此进行修行自身,极乐世界也就在眼前! 3、唐·吕岩《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译文: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4、唐·白居易《花非花》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译文:说它是花不是花,说它是雾吗不是雾。半夜时到来,天明时离去。 来时仿佛短暂而美好的春梦?离去时又像清晨的云彩无处寻觅。 5、宋·道潜《口占绝句》 寄语东山窈窕娘,好将幽梦恼襄王。 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 译文:寄语东山那位窈窕的姑娘,总喜欢用幽梦去烦恼襄王。 禅心早已化作沾泥的杨絮,不会再随着春风上下颠狂。 扩展资料: 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 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 这使得很多人产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错觉,这让尼泊尔民众一向不满。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者”。 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 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佛姓新称乔达摩(S. Gautama, P. Gotama),旧称瞿昙;因为他属于释迦(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 参考资料: 禅诗 百度百科。 4.唐诗宋词与佛法关系全国政协主席**指出:“……佛教传到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中国的影响是比较深远、广泛的。 讲中国的传统文化,其中的一部分就是佛教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是分不开的”(《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第244页)。 从文学方面来说,佛典的翻译,实为中国翻译史之先河,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本身,就是典雅瑰丽的文学作品。 佛教还为中国的文学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法华经》、《维摩诘经》、《百喻经》等佛教经典对晋唐小说的创作,起了启迪和促进作用。 般若学说和禅宗思想开拓了陶渊明、王维、白居易、王安石、苏轼等大文学家诗歌创作的意境。变文和俗讲对后来出现的平话、小说、戏曲等中国俗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有过很深的影响。 从艺术方面来说,现存佛教寺塔有许多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一些宏伟的佛教建筑已成为各地风景轮廓的标志,在一片郁郁葱葱之中,掩映着红墙碧瓦、宝殿琼楼,为万里锦绣江山,平添了无限景色。敦煌、云岗、龙门石窟,是人类艺术的宝藏。 佛教绘画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许多稀世珍品一直保存至今。佛教音乐具有“远、虚、淡、静”四个特点,达到了很高的意境。 佛教典籍中保存了大量天文、医药等方面的宝贵资料。佛教的流传,促进了中国雕版印刷术的发展。 关于藏语系佛教和南传上座部佛教,更是藏、蒙、傣等兄弟民族历史文化的主体。(赵朴初:《在中国佛教协会第五届全国代表会议上的报告》)。 5.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佛教文学(Buddhist literature)】 Fojiao wenxue 文学 数千卷印度佛典,如《维摩经》、《妙法莲华经》、《楞严经》等,本身就是瑰丽的文学作品,向为文人所喜爱。《百喻经》已被译为多种文字,其中的譬喻故事被认为是世界文学中的珍品。印度叙述佛陀前生的《本生经》(《本生谭》)是著名的传记文学。马鸣的《佛所行赞》是印度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之一。其他如佛教典籍中的偈颂、赞、散文、故事、俗讲、变文、语录、传记、游记、文集等,均为优美的佛教文学作品。中国、日本、斯里兰卡的很多著名的文学作品,都是在佛教的影响下,汲取本国传统文学的艺术形式,逐渐形成的一种独具风格的文学作品。它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和新的命意遣词方法。《维摩经》、《百喻经》等,鼓舞了中国晋、唐小说的创作;俗讲、变文对后来的平话、小说、戏曲等中国通俗文学的形成,有一定的渊源关系;禅宗语录不仅为宋明理学家所仿效,也影响到后来的民间文学作品。 6.经典佛家的诗词有哪些①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②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生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无道心,闇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③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诵经久不明,与义作雠家。 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 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④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