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中有没有有关精卫的诗读《山海经》陶渊明〔晋〕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简析:这首诗借精卫填海、刑天舞干戚的故事,歌颂了不屈服于命运的顽强斗争精神。与其田园诗的淡泊隽永不同,在这首诗里陶渊明表现出了一种愤激不平之气,这大概出于他渴望自由、敢于反抗的本性,所以鲁迅称之为“金刚怒目”式的作品。 名句: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精卫鸟口街小木,誓把沧海填平。刑天神挥舞斧盾,他的壮志永存。这两句用极为简练传神的语言,概括出了两个神话故事,并突出了虽死无悔、猛志常在的精神。 《精卫》顾炎武(清)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 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 鹊来燕去自成窠。 2.精卫填海诗,急衔-用口叼着 之-到;往 其-代词,它 溺-被水淹死 以-把 于-在 1)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是炎帝小女儿,名字叫女娃 2)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与东海。 经常叼西山的树枝石粒,把它们扔(淹没)在海里 炎帝(传说中的神农氏)的小女儿被海水淹死后,化为精卫鸟,常衔木石,投到海里,一心要把东海填平的故事。表现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和持之以恒、艰苦奋斗的精神。 精卫痛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要报仇雪恨。因此,她一刻不停地从她住的发鸠山上衔了一粒小石子,展翅高飞,一直飞到东海。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回翔阒,悲鸣着,把石子树枝投下去,想把大海填平。 3.精卫填海古文翻译原文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叼)西山之木石,以湮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字词注释 1、发鸠之山:山名。之,助词,无意思。 2、柘(zhè)木:枯树,桑树一类。 3、焉:介词“于之”,在这里。 4、乌:乌鸦。 5、文首:头上有花纹。文,通纹。 6、喙(huì):鸟嘴。 7、其鸣自詨(xiāo):它的鸣声是自己呼叫自己的名字。詨,呼叫。“精卫”本是这种鸟叫声的拟音,所以说“自詨”。 8、是炎帝之少女:这个炎帝的小女儿(的化身)。是,这。炎帝,相传就是教人民种植五谷的神农氏。 9、为:成为,变做。 10、堙(yīn):填。 11、精卫:又名誓鸟,志鸟。 译文 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它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东海。 4.精卫填海类似词从成语引申的用法来看,都有矢志不移,坚持不懈的意思;而精卫填海在以前是用来比喻立志报仇的,现在用法和愚公移山类似。既然是类似的那么你可填写“矢志不移、锲而不舍”之类的成语。 但是,从另一个规律来看,精卫填海和愚公移山又都是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所以你填写“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开天辟地、擎天之柱”也行。 女娲补天和夸父追日不用说了,耳熟能详。开天辟地:古代神话盘古氏开辟天地,创立世界。擎天之柱:古代神话传说昆仑山有八柱擎天。 如果这个题目只有一个答案的话,那这个题目出的就有点牵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