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唐僧”的诗句有哪些1、《送水云归吴》年代: 宋 作者: 郑惠真琵琶拨尽昭君泣,芦叶吹残蔡琰啼。 归见林逋烦说似,唐僧三藏入天西。2、《拍板谣》年代: 宋 作者: 王禹偁麻姑亲采扶桑木,镂脆排焦其数六。 双成捧立王母前,曾按瑶池白云曲。几时流落来人间,梨园部中齐管弦。 管弦才动我能应,知音审乐功何全。吴宫女儿手如笋,执向玳筵为乐准。 数声慢,仙人履齿下云栈,老狐腊月渡黄河,缓步轻轻踏冰片。数声急,空江雹打渔翁笠,鲛人泣对水精盘,满把珠玑连泻入。 划然一声送曲彻,由基射透七重札。金罍冷落阒无闻,陇头冻把泉声绝。 律吕与我数自齐,丝竹望我为宗师。总驱节奏在术内,歌舞之人无我欺。 所以唐相牛僧孺,为文命之为乐句。3、《和徐国录韵》年代: 宋 作者: 释善珍当今称文宗,斗南一和仲。 掣鲸力倒海,兰苕不同梦。百年日苦短,千载事谁共。 赋诗推义山,论旧数季重。客持邀我读,欢喜蹋破瓮。 疾抄畏纸尽,饥诵忘浆冻。欲传换骨方,伎工恐无用。 涂窗谩成鸦,过门任题凤。唐僧句月炼,一步不敢纵。 高参鬼仙吟,下比古佛颂。湖江大国楚,宫阙天府雍。 小大材则殊,未易求折衷。公文如珠玉,盛世盍包贡。 一鹗剡交腾,万牛挽难动。造物或困之,郁怒使快痛。 晋康名远郡,侯印亦久弄。蜃嘘横跨海,龙潜中兴宋。 年丰秔多,守醉宾客从。时时写乌丝,虹光穿屋栋。 祖帐在何时,行色当倥偬。相期远公社,后会邈鸿洞。 拟办酒椀招,更出虎溪送。4、《送吴僧庆闲上人》年代: 宋 作者: 方回唐僧穷岛可,应是笔能追。 投卷初来此,回船忽去之。味□工会合,情淡惯分离。 许读红楼集,昌黎亦赠诗。5、《苏幕遮 示李梁张三人》年代: 元 作者: 王处一李张梁,听少告。 休恁踌躇,纵得心颠倒。每恨玉阳无答报。 似此修行,何日归蓬岛。大唐僧,九度老。 万种难辛,一志终须到。东进佛经弘释教。 相契如来,证果真常道。 2.一首赞美唐僧的诗句,七言五言均可,写得柔情优美《赠唐僧歌》 现代:佚名 妖魔鬼怪何所惧,八十一难只等闲。 唐僧西去如来地,取得真经归家园。 译文:妖魔鬼怪有什么畏惧的,九九八十一难只是只是很平常,唐僧一路西去大雷音寺,取得真经归大唐。 在小说《西游记》中,作者把唐僧这一坚韧不拔、执着追求的性格进行了进一步地刻画,成为多少人为之学习的楷模。作为师父,他对徒弟要求很严,经常教导徒儿“要以慈悲为怀”。 扩展资料 角色背景 提起《西游记》里的唐僧,可谓是家喻户晓。唐僧的原型就是唐朝的玄奘。玄奘这位唐代高僧出生于河南洛阳。他13岁时跟随二哥到洛阳净土寺出家。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他远游印度,精心钻研佛教经典。 17年后回到长安,在弘福寺、大慈恩寺等地著书译经。主要著作有《大唐西域记》《会宗论》《制恶见论》等,翻译印度佛经75部,共1335卷,为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玄奘故里,到处都遍布着他的圣迹。主要有玄奘故居、唐僧寺、唐僧墓、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恭陵、和陵等。当地人很少用法号称呼他,通常都称他为唐僧。 走入偃师境内,求人问路若问唐僧的老家,要比问玄奘故里容易的多。人们习惯这样称呼,因为这样既通俗易懂,又能表现出家乡人的特殊感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僧 3.描述唐僧的诗词唐僧身披袈裟,手持锡杖,头戴一顶毗卢帽。 关于唐僧的长相,作者多处反复使用“相貌轩昂”、“丰姿英伟”这两个词来形容。有时单用一个,有时两个词一起用。 第五十四回:在女儿国,那太师见长老相貌轩昂,心中暗喜道:“我国中实有造化,这个男子,却也做得我王之夫。”又详细地外貌描写:女王闪凤目,簇蛾眉,仔细观看,果然一表非凡,你看他——丰姿英伟,相貌轩昂。 齿白如银砌,唇红口四方。顶平额阔天仓满,目秀眉清地阁长。 两耳有轮真杰士,一身不俗是才郎。好个妙龄聪俊风流子,堪配西梁窈窕娘。 女王看到那心欢意美之处,不觉淫情汲汲,爱欲恣恣,展放樱桃小口,呼道:“大唐御弟,还不来占凤乘鸾也?”三藏闻言,耳红面赤,羞答答不敢抬头。第八十回:也有详细地外貌描写:那喇嘛和尚,走出门来,看见三藏眉清目秀,额阔顶平,耳垂肩,手过膝,好似罗汉临凡,十分俊雅。 他走上前扯住,满面笑唏唏的与他捻手捻脚,摸他鼻子,揪他耳杂,以示亲近之意。这两处外貌描写,有许多词汇都是古代“相术”中的术语,唐僧的长相,应该是上等的品相。 在古代,没有一张好的脸,是件十分郁闷的事。 4.有没有关于玄奘的知识玄奘(602年-644年/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历史上最伟大的译师。 俗姓陈,本名袆,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佛教法相宗创始人。高僧,佛教学者、旅行家,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唯识宗的创始者之一。 幼年出家玄奘家贫,父母早丧。13岁出家,之后遍访佛教名师,先后从慧休、道深、道岳、法常、僧辩、玄会等学《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成实论》、《俱舍论》以及《大般涅盘经》等经论,造诣日深。 因感各派学说纷歧,难得定论,便决心至天竺学习佛教。贞观元年(627)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 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始自长安神邑,终于王舍新城,长途跋涉五万余里。 贞观二年正月玄奘到达高昌王城(今新疆吐鲁番县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礼遇。后经屈支(今新疆库车)、凌山(耶木素尔岭)、素叶城、迦毕试国、赤建国(今苏联塔什干)、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城之东)、葱岭、铁门。 到达货罗国故地(今葱岭西、乌浒河南一带)。南下经缚喝国(今阿富汗北境巴尔赫)、揭职国(今阿富汗加兹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国(今阿富汗之巴米扬)、犍双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连的阿富汗东部一带)、乌伏那国(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区),到达迦湿弥罗国。 在此从僧称(或作僧胜)学《俱舍论》、《顺正理论》及因明、声明等学,与毗戌陀僧诃(净师子)、僧苏伽蜜多罗(如来友)、婆苏蜜多罗(世友)、苏利耶提婆(日天)、辰那罗多(最胜救)等讨信纸佛学,前后共2年。以后,到磔迦国(今巴基斯坦旁遮普)从一老婆罗门学《经百论》、《广百论》;到至那仆底国(今印度北部之菲罗兹布尔地方)从毗腻多钵腊婆(调伏光)学《对法论》、《显宗论》;到阇烂达罗国(今印度北部贾朗达尔)从旃达罗伐摩(月胄)受《众事分毗婆沙》;到窣禄勤那国(今印度北部罗塔克北)从阇那多学《经部毗婆沙》;到秣底补罗国(今印度北部门达沃尔)从蜜多犀纳受《辩真论》、《随发智论》;到曲女城(今印度恒河西岸之勒克)从累缡耶犀纳学《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 贞观五年,抵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受学于戒贤。玄奘在那烂陀寺历时5年,备受优遇,并被选为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 前后听戒贤讲《瑜伽师地论》、《顺正理论》及《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以及因明、声明等学,同时又兼学各种婆罗门书。历游五印贞观十年玄奘离开那烂陀寺,先后到伊烂钵伐多国(今印度北部蒙吉尔)、萨罗国、安达罗国、驮那羯碟迦国(今印度东海岸克里希纳河口处)、达罗毗荼国(今印度马德拉斯市以南地区)、狼揭罗国(今印度河西莫克兰东部一带)、钵伐多国(约今克什米尔的查谟),访师参学。 他在钵伐多国停留两年,悉心研习《正量部根本阿毗达磨论》及《摄正法论》、《成实论》等,然后重返那烂陀寺。不久,又到低罗择迦寺向般若跋陀罗探讨说一切有疗三藏及因明、声明等学,又到杖林山访胜军研习唯识抉择、意义理、成无畏、无住涅盘、十二因缘、庄严经等论,切磋质疑,两年后仍返回那烂陀寺。 此时,戒贤嘱玄奘为那烂陀寺僧众开讲摄论、唯识抉择论。适逢中观清辨(婆毗呔伽)一系大师师子光也在那里讲《中论》、《百论》,反对法相唯识之说。 于是玄奘著《会宗论》三千颂(已佚),以调和大乘中观、瑜伽两派的学说。同时参与了与正量部学者般若多的辩论,又著《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已佚)。 还应东印迦摩缕波国(今印度阿萨姆地区)国王鸠摩罗的邀请讲经说法,并著《三身论》(已佚)。接着与戒日王会晤,并得到优渥礼遇。 戒日王决定以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在五印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 一时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5年一度、历时75天的无遮大会。 会后归国。回国译经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祗长安。 史载当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不久,唐太宗接见并劝其还俗出仕,玄奘婉言辞谢。 尔后留长安弘福寺译经,由朝廷供给所需,并召各地名僧20余人助译,分任证义、缀文、正字、证梵等职,组成了完备的译场。同年五月创译《大菩萨藏经》20卷,九月完成。 贞观二十年正月,玄奘译出无著《显扬圣教论》20卷;并口述由辩机笔受完成《大唐西域记》。同年尚译出《解深密经》、《因明入正理论》,推进了因明在中国的发展,嗣又奉敕将《老子》、《大乘起信论》译作梵文,传于印度。 二十二年五月译出《瑜伽师地论》100卷,并请太宗作经序。十月,译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不久,大慈恩寺落成,玄奘遂奉敕入住任上座,并悉心从事翻译佛经。永徽三年(652),奏请建塔以安置经像,经高示敕许,乃于大慈恩寺西院营建雁塔。 玄奘“亲负篑畚,担运砖石,首尾二周(年),功业始毕”。显庆三年(658)移居西明寺,因常为琐事所扰,遂迁居玉。 5.请根握唐人张敬忠《边词》中的诗句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1.荒寒的边地,河冰刚解冻,春天的脚步隐约可闻,春天的身影、色彩却仍然未见,而此时的长安已是花落纷纷了吧?边地的春天来得好迟呀,不由得引起将士对长安深深的怀念。 (内容要求与诗句一致,否则不得分)【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扩展语句及语言表达连贯、鲜明、生动的能力。 【解题思路】 解答此题需要先理解诗句的内容。 根据诗歌的标题及诗句可知,这是写边地春天刚刚来到,而长安巳是春意阑珊,突出边地春天来得晚。扩展时要抓住这两句诗中的“冰开日”与“花落时”;同时应注意情景交融,因为是一首边塞诗,此中包含有边地将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6.求带潇或萧的诗句,词也可曹操的《观沧海》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苏轼“华发萧萧老遂良,一身萍挂海中央”。 天寒夜长,风气萧索,鸿雁于征,草木黄落。 ——晋· 陶潜《自祭文》 蚊蚋归丰草,枯叶散萧林。 ——晋· 刘伶《北芒客舍》 满目萧然。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屋舍萧然。——清· 张廷玉《明史》 说到知音,自古无多,白发萧疏,青灯寂寞,老子婆娑。 ——元· 张可久《折桂令·读史有感》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 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论语·季氏》 此皆衅发萧墙而祸延四海者也。 ——《后汉书·傅蘷传》 下泊降茅仙,萧闲隐洞天。——唐· 顾况《山居即事》 白云飞雨过南山,碧落萧疏春色闲。 ——《封神演义》 萧萧班马鸣。 ——唐· 李白《送友人》 车辚辚,马萧萧。 ——唐· 杜甫《兵车行》 唐 李白 《王右军》诗:“ 右军 本清真,潇洒在风尘。” 宋 姜夔 《续书谱·真》:“古今真书之妙,无出 钟元常 ,其次 王逸少 ,今观二家之书,皆潇洒纵横,何拘平正?” 明 沉鲸 《双珠记·京邸叙亲》:“寓吾家后廊,潇洒仙模样。 ” 潇者,水清深也。——《水经注》 明 高攀龙 《与卞子静书》:“兀坐家中无事,襟怀虽得潇洒,而触目民艰,未免时复攒眉。” 唐 李德裕 《题奇石》诗:“蕴玉抱清辉,闲庭日潇洒;块然天地间,自是孤生者。 ” 宋 苏舜钦 《湘公院冬夕有怀》诗:“去年急雪寒窗夜,独对残灯观阵图……禅房潇洒皆依旧,世路崎岖有万殊。” 元 无名氏 《猿听经》第一折:“俺这山林潇洒,古寺荒凉,惟仙人能往,岂俗士能通。 ” 清 王辂 《采桑子》词:“芸窗寂静摊书好,一盏茶浓,潇洒谁同?暗递清琴隔院风。” 唐 姚合 《溪路》诗:“此路何潇洒,永无公卿迹。日日多往来,藜杖与桑屐。” 宋 文天祥 《官籍监》诗序:“予监一室颇潇洒,明窗净壁,树影横斜,可爱也。 ” 唐 李白 《游水西简郑明府》诗:“凉风日潇洒,幽客时憩泊。 五月思貂裘,谓言秋霜落。” 唐 司空图 《歌者》诗之三:“清回烦暑成潇洒,艳逐寒云变惨凄。” 唐 权德舆 《和李大夫西山祈雨》:“潇洒四冥合,空蒙万顷连。 ” 元 揭傒斯 《黄鹄山听雨》诗:“潇洒松上来,瑟缩花间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