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谁能给我提供1到6年级人教版语文书上的所有古诗,还有重点难点1到6语文第一册:咏鹅 唐 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像天歌.白毛俘绿水,红掌拨清波.悯农 唐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语文第二册:草 唐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春晓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古朗月行 唐 李白 小识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近,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寻隐者不遇 唐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语文第三册:悯农(二) 唐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蚕妇 宋 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夜宿山寺 唐 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江雪 唐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梅花。 2.诗三首的文言知识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所有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词 1.古今异义词 (1)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古指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 情话:古指知心话,今指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 (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有事:古指农事,今泛指。 (3)既窈窕以寻壑 窈窕:古是幽深曲折的样子,今指女子文静而美好。 2.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眄庭柯以怡颜(怡,使……愉快) (2)名词用作状语 园日涉以成趣(日,每天) 时矫首以遐观(时,有时) (3)名词用作动词 乐琴书以消忧(琴,弹琴。 书,读书) 或棹孤舟(棹,划) (4)意动用法 乐琴书以消忧(乐,以……为乐) 悦亲戚之情话(悦,以……为愉快)。 3.高中语文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谢谢高中语文是这样的 好的考120+ 差的也有80+ 差不到40分 而且绝大多数都集中在90-110 你90分 和别人110比差在哪里啊 其实没差 选择别人33 我27 阅读别人31 我25 作文别人50 我45 其实都没差 但一加起来就差了20分 你要问重点 其实没重点 语文那里不能得分啊? 不像数学 最后一题你不会就是不会 语文不同 什么题目你都能得分 而且和最好的还差不多 但一加起来就差了20 30分 你要问重点也可以说都是重点 因为每题都能得分 为什么不得满分呢 至于难点 第一作文难 平时考试是不会有60分的 上50都难 普通人都在41-48 第二阅读难 其实阅读的答案是出题老师出的 不是作者出的 俗话说一千的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 出题老师就是个读者 你想要答案跟标答一样 难 第三 古诗词鉴赏难 给你一首诗要你说它的意境 思想 作者表达的感情难 主要是第一没背景 第二没翻译 很多时候诗都读不懂 第三 选择题中的 考察拼音 错别字 标点符号 成语用法的难 这个需要大量练习和积累 否则只能蒙了 第五 默写难 你背是要背10 20篇文章 但考试只考6句 除非背的非常扎实 不然总要错1 2个 第六 语言运用难 这是最活的题 比如考写标题啊 对对子啊 概括啊 总结语啊 节目串词啊 看漫画写意思之类的 这类题没标答 时间短 考察平时的文学素养 需要多读书。 4.五年级下册知识与能力训练古诗词三首的答案1、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译〉: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牧笛逗弄晚风,悠扬悦耳,时断时续地从远处传来。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译〉: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3⃣️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译〉: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家门口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调皮的小儿子,趴在溪边剥莲蓬。 (以上是课文后的练习第二题的答案)2、读后体会: 这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读着这些诗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那一幂幂古人童年生活场景,一经诗人的生花妙笔,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虽然事隔千年,却犹如发生在身边。 5.七年级下册《诗歌三首》注册 冬末之恋几许淡雅、几许清新、几许忧伤、几许留恋 主页博客相册|个人档案 |好友 查看文章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三首》《一条大河》教案 2009年03月20日 星期五 22:24 《诗歌三首》《一条大河》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背诵这4首诗歌。 2. 再次领会长江黄河在诗中的形象以及他所赋予的民族精神。 3. 本单元的四首诗歌以及《长江》各自表达了对祖国母亲怎样的情感。 4. 有感情的朗诵这几首诗歌。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领会作者的情感,感受长江的形象。 教学难点:同教学重点。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可以放歌进入主题,比如《长江之歌》《黄河颂》《一条大河》。 二.作者简介: 1. 余光中,1928年生,福建永春人。 1948年在厦门大学读书时开始诗歌创作。1950年随家人到台湾,1952年出版第一本诗集。 1958年赴美,获艺术硕士学位。1959年返台开始任教讲学,一边继续诗歌创作。 1997年当选为台湾笔会会长。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钟乳石》《莲的联想》<《白与苦瓜》等,散文集《左手的缪斯》《听听那冷雨》《日不落家》等。 他的诗题材丰沛,形式灵活,风格多样,从现代古典到民歌,从政治抒情诗新古典诗咏史诗到乡愁诗,走出了一条富有独创性的艺术道路。 2. 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人。 20世纪30年代投身文艺运动。1935年发表抗日爱国歌词《五月的花海》,广为流传。 1939年创作著名的《黄河大合唱》歌词,由冼星海谱曲,是有国际影响的杰作。著有诗集《五月花》《惜春时》。 三.诗歌朗诵训练: 1.小组讨论这几首诗应采取的朗读节奏语调,应持有的情感。 2.个人试读,小组试读片断。 3.推荐小组优秀同学班级朗读。同学评价。 4.教师示范朗读。 四.布置作业:背诵第一首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作者介绍,进入本课。 二.齐诵《当我死时》。 赏析这首诗。 1. 死亡本来是痛苦的,但是在余光中这里却变成了一种满足,甚至有一种幸福的美感,为什么? 条件是安葬的地方要在“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活着的时候不能回乡,只指望死后的安葬。 这种美感,是由长江黄河衍生出来的意向表现出来的。先把长江黄河之间的大陆转化为“最宽阔的床”,死也自然转化为“睡”。 再是把黄河长江的涛声转化为音乐(安魂曲),这样的美不但是意向的美,而且是想象的美。 2. 为什么要对现实的躯体听觉作如此夸张的想象? 表达了诗人痛切的思念之苦,希望彻底的拥有祖国,全身心的融入 祖国的情感。 3. 全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母亲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对祖国的无限思念,表达了思念之苦。 三.指定学生诵读这首诗。 四.赏析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 1.《黄河大合唱》内容简介:共分八个乐章。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依次是: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 2.黄河的形象:既是自然景象,又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它具有英雄的气魄。 3. 研讨:为什么用黄河而不是长江代表我们的民族的英雄主义精神传统? 4. 如何展示黄河合格者的形象?总结主题。 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颂歌,歌颂了伟大坚强的民族英雄主义气概。 黄河的英雄气概: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气势。(表象) 蕴含的民族精神:不气不挠、坚韧、执着、无私奉献的韧性。 五.布置作业:1.继续背诵。2. 完成《中华一题》课内部分。 第三、四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作者简介。 并解决生字词。 埋葬 头颅 瞭望 未餍 饕餮 鹧鸪 巅峰 澎湃 狂澜 劈成 屏障 哺育 荡涤 磅礴 简陋 铆牢 角逐 偌大 惬意 戛然 蓦地 矜持 踊上 清泠泠 荡漾 缠绵 艄公 揉出 摇曳 颤颤巍巍 步履 颠簸 潸然 浸淫 饱蘸 三.组织学生预习,布置预习思考: 1、文章开头写在大院里看电影有无必要? 有,为后文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以及对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曲的怀念作铺垫。 2、文章中详细描绘了朗朗弹奏这首歌曲的时候得情形,以及给人带来的心灵感受,有什么作用? 要强调这首歌曲给人带来的巨大震撼,深化文章的主题,由作者对家乡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扩展成了对祖国的深情。 四、总结全文 五、小结该几课,比较其异同。 类别:教育教学 | | 添加到搜藏 | 分享到i贴吧 | 浏览(153) | 评论 (0) 上一篇:【北师大版】七语下册《筏子》教。 下一篇:【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一。 最近读者: 网友评论: ©2011 Baidu。 6.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长期飘泊的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 这是刘禹锡在唐文宗开成三年(838)所作之词。词人运用拟人手法,将人情物态糅为一体,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从而将抒情主人公的惜春、伤春之情巧妙的烘托出来。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起句似有突兀,让人不易理解,及至看了下文,才恍然大悟。原来“春去也”是抒情主人公即下文那个“独坐亦含嚬”的洛城少女的慨叹之词。她一边惋惜春天的归去,一边。 7.第四单元下册古诗词第一课古诗词三首的笔记《独坐敬亭山》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人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写的是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作者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 作品译文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独坐敬亭山》读出诗人与敬亭山的寂寞孤独; 《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著的一首山水小诗,该诗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彩. 译文 洞庭湖的湖水和月亮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和谐.潭面无风好似一面未磨的铜镜.遥望洞庭湖非常美丽.就好像白银盘上的一个青螺. 《望洞庭》读出月色笼罩下的洞庭湖的宁静; 《忆江南》本为隋唐时期词牌名,原名《望江南》、《梦江南》、《江南好》、《春去也》.《金奁集》入“南吕宫”.唐代白居易作《忆江南》三首,调名遂改名为《忆江南》.单调二十七字,三平韵.中间七言两句,以对偶为宜.第二句亦有添一衬字者.宋人多用双调. ①忆江南――既是标题,也是词牌名.②旧曾谙――从前很熟悉.③江花――江边的花.④蓝――蓝草,叶子青绿,可制染料.白居易曾在江南杭州和苏州做官,很受当地群众的爱戴.这首词是他回忆江南景物的作品,艺术上很有特色.先说选材.这首词就是写春天日出时的江南风光.江南风光之美,在于她的秀丽明艳,而最美丽的是那碧绿的江水,最明艳的是那鲜红的江花.可以说,写江南的“日出江花”和“春来江水”,正是写最美的地方,最美的时刻,最美的景色.再说修辞.形容花红和水绿的两句诗,都是比喻:春风吹拂的满江绿水,就像青青的蓝草一样绿;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这样形象的比喻,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多么绚丽多彩,多么生机勃勃啊!那迷人醉人的春色,当年在苏杭是曾经金属锰览过的,而今却没有那样的机会了.诗不禁叹息地说:叫人怎能不怀念江南呢?结尾这个反问句,诉说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的热爱,也激发着读者对那美丽风光的深深的向往.《忆江南》读出对江南春景的赞美与热爱. 8.求三首诗的重点句望月有感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view/747713.htm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 /view/159579.htm 别云间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大明江山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衰颓破败,面对这一切,诗人禁不住“立尽黄昏泪几行”,流不尽“无限河山泪”。诗人一直冀盼明王朝东山再起,可最终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恢复故土、重整河山的爱国宏愿一次次落空,他禁不住深深地失望与哀恸,忍不住向上苍发出“谁言天地宽”的质问与诘责。 /view/133907.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