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之洞的一生张之洞是清末洋务派重要领袖人物之一,一生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派原则,主张以“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劝学篇.会通》)。他企图在维护封建专制主义基础上,“法外国教养富强之实政”(《正学报序例》),增强国势,巩固清王朝统治。他强调“保种”“保”,在洋务派领袖人物中较能维护国家权益,并大力兴办书院和各种实业学堂,对清末教育影响很大。但他坚定地维护封建统治与封建伦理,“斥民权之乱政”(《劝学篇序》),成为近代民主新潮流的对立派人物。 张之洞今存诗近500首,包括题咏酬酢、山水游燕、咏怀吊古等方面,中晚期诗歌多表现封疆大吏的情怀,夹杂一些对内懮外患、国势日下的懮心。他在诗歌上既反对轻浮纤佻,又反对诘屈怪僻,自言“河北老生喜常语”(《哀六朝》),主张“平正不入恶道”(《輶轩语.读古人文集》)。他批评黄庭坚的诗“多槎牙,吐语无平直”,而称扬苏轼诗“荡坦无雕饰”(《忆蜀游.摩围阁》),又说“江西魔派不堪吟,北宋清奇是雅音。”(《过芜湖吊哀沤簃》其四)所以他与当时诗坛上盛行的诗歌流派“同光体”异趋,主要是承袭干嘉诗风余绪,糅合唐宋,采北宋欧阳修、苏轼、王安石诸家诗歌路数而出以唐人格调,别开一派。他的诗虽然也有学古痕迹,但不有意标榜古人,也不为时风所囿。他依自己身份,称心而言,以学识才力为根柢,运用自如,无论写景叙事抒怀,遣词都戒浮泛而求切实,用典则避堆砌而求精当,形成一种重厚宽博的风格。古诗如《题董研樵太守太华冲雪图》、《新春二日独游慈仁寺谒顾祠》、《九日慈仁寺毘卢阁登高》、《携家游江亭》、《彭刚直公挽诗》等,近体如《九曲亭》、《悲怀》、《焦山观宝竹坡侍郎留带》等,都能表现这种特色。 张之洞墨迹 张之洞除诗以外,还有大宗奏议文字。骈文也有一定成就。 着有《张文襄公全集》229卷,其中诗文著作包括诗集4卷、古文2卷、骈文2卷。 2.凉州诗 与 凉州词 张之洞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不是说《凉州词》的诗版本和词的版本. 的确可以分开读的,词的读法去掉一个间字.《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 汉族,清代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对其在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评价甚高,曾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3.张之洞 生平张之洞(1837~1909)中国清末重臣,洋务派首领。 字孝达,号香涛,又号香严,晚年自号抱冰老人。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1863年(同治二年)进士。 清流派重要成员。1881年(光绪七年),授山西巡抚,政治态度为之一变,大力从事洋务活动,成为后期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1884年,补授两广总督。中法战争爆发后,力主抗法。 同时,在广东筹办近代工业,以新式装备和操法练兵,设立水师学堂。1889年,调湖广总督。 建立湖北铁路局、湖北枪炮厂、湖北纺织官局。开办大冶铁矿、内河船运和电讯事业。 促兴筑芦汉、粤汉、川汉等铁路。后又编练新军。 在鄂、苏两地设新式学堂,多次派遣学生赴日、英、法、德等国留学。还大量举借外债,是为中国地方政府直接向外国订约借款之先。 戊戌变法时期,起先支持维新活动,多次出资赞助维新派。当维新运动日益发展、新旧斗争渐趋激化后,提出旧学为体,新学为用,维护封建纲常,宣传洋务主张,反对变法维新。 义和团运动爆发后,主张严加镇压。八国联军进逼京津,与两江总督刘坤一、两广总督李鸿章联络东南各省督抚,同外国驻上海领事订立《东南互保章程》九条,镇压维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人及长江中下游哥老会发动的自立军。 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命张之洞以湖广总督兼参与政务大臣。旋与刘坤一联衔上奏提出兴学育才办法4条 ,仿照日本学制拟定癸卯学制(即1903年经修改重颁的《奏定学堂章程》),在全国首采近代教育体制。 1907年调京,任军机大臣,充体仁阁大学士,兼管学部。次年清政府决定将全国铁路收归国有,任督办粤汉铁路大臣,旋兼督办鄂境川汉铁路大臣。 慈禧太后死后,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1909年(宣统元年)病故,谥文襄。 遗著辑为《张文襄公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