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登幽州台歌诗句登幽州台歌⑴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读音分段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悠悠:渺远的样子。 怆然:悲伤凄凉。 注释译文 词语注释 ⑴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⑵前:过去。 ⑶古人、来者: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指:燕昭王 ⑷念:想到。 (5)悠悠:辽阔,遥远 (6)怆(chuàng )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7)涕:古时指眼泪,此指流泪。涕下:流眼泪 作品译文 直译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明君, 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 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意译 回头看看哪有古代贤明君主的踪影,放眼望去也不见一个礼贤下士的君主,我真是生不逢时啊。想到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2.帮忙找古诗《幽州台歌》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 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 悠悠:无穷无尽的意思。怆然:悲痛伤感的样子。 涕:眼泪。【作者简介】:陈子昂(661-702)字伯玉。 少任侠。其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 有《陈子昂集》。【注释】: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 悠悠:无穷无尽的意思。怆然:悲痛伤感的样子。 涕:眼泪。【赏析】公元696年,契丹攻陷了营州,陈子昂奉命出征,带兵的将领是个草包,接连打了几次败仗,陈子昂提了很多建议,也未被采纳,眼看着报国的良策无法实现。 有一天他登上了幽州台,想起了战国时广招天下的燕昭王,悲愤之极,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诗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暂,宇宙无限,不觉中流下热泪。 这是诗人空怀抱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细细读来,悲壮苍凉之气油然而生,而长短不齐的句法,抑扬变化的音节,更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3.如何赏析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这首诗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全诗短短四句,通共不过二十二个字,没有铺叙,没有比喻,没有用典,不讲究什么吞吐回坏,更不屑于堆垛雕琢,只是大声咏叹,直抒胸隐,但是,它的境界却何等阔大,格调何等雄浑,含义何等深刻!这首诗之所以称得上是陈子昂的压卷之作,是因为它在如此短小的篇幅中,蕴含着大诗人理想和现实的尖锐矛盾。它象火山的喷礴,又象江河的奔流.不但倾泻着这位一代诗风开启者心灵的苦闷,而且更代表了我国七世纪末那“鼎盛时代”的中坚分子们壮怀激烈的思想感情。 唯其加此,它一直保持着历久不衰的艺木魅力,感动了一千多年来的无数读者,以至我们今天重新来品味它,仍然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中.看到了苍茫的天宇,寥廓的原野,听到了“盛唐之音”的先驱者那震撼人心的慷慨悲歌,感受着一种雄豪悲壮的美。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蓟丘览古》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 但是,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 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 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在用辞造语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 《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 本篇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同时,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 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 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4.古诗《登幽州台歌》改写散文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 直译: 我往前看, 看不到古人; 往后看, 看不到来者(继承事业的)。 可怜这空旷的天地间,(念:哀怜,可怜。悠悠:遥远) (只剩我)独自伤感地涕泪流洒。 说明: 古人的一些诗词,不像现代诗那样直白,其蕴含着深厚的意境和内涵,如果单单从字面上“直译”,寡淡无味。 陈子昂曾任“右拾遗”。武则天信用酷吏,滥杀无辜。陈子昂忠心报国,屡次上书,直言除弊兴国大计。可是,反被捕入狱。 他出狱后,不愿随波逐流。满腔忧愤,郁闷心头。 这首诗是他登上蓟北楼远眺,只见古燕旧都,城池荒芜。环顾四野,苍茫万丈,因而凄凉悲伤,怆然泪下。以史为鉴,深感古贤难追,明主难求,不禁感慨万分,仰天浩叹而作这首《登幽州台歌》。 5.《登幽州台歌》古诗常考的题目一定要是常考的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例1:(1).请从“古人”和“悠悠”中选择一个进行解释.(2).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答:(1)古人:贤明的君主(能礼贤下士的圣君);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2)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例2:(1)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 的感慨,抒发了 的思想感情.(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答:(1)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三个词答对一个即给1分)(2)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意思答对即可给分)。 6.【登幽州台歌古诗翻译】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涕下 一作:泪下)注解 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2、悠悠:渺远的样子。 3、怆然:悲伤凄凉。 4、泪:眼泪。译文 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 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 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 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赏析 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打 击,心情郁郁悲愤。 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 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 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 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 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 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7.登幽州台歌 古诗改写文章具体自己写,给个素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3],独怆然而涕下[4]。 中华书局1960年排印本《全唐诗》 【注释】 [1]这首诗写于万岁通天元年(696)。由于契丹反叛,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率军讨伐之,陈子昂随军参谋。武攸宜出身亲贵,不晓军事,使前军陷没,陈子昂进献奇计,却未被采纳。他不忍见危不救,几天后再次进谏,结果激怒了武攸宜,被贬为军曹。他满怀悲愤地登上蓟北楼,写下了这首震惊千古的《登幽州台歌》。幽州台:即蓟北楼,又称燕台、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相传战国时燕昭王为雪国耻,采纳郭隗建议,在燕都蓟城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招揽天下贤才,终于得到乐毅等人,致使国家臻于富强。 [2]陈子昂(661-702),初唐著名诗人,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唐睿宗文明元年(684)进士,官至右拾遗。他论诗标榜汉魏风骨,反对齐梁绮靡文风,所作诗歌以三十八首《感遇诗》最为杰出,诗风质朴浑厚,受到杜甫、韩愈、元好问等后代诗人的高度评价。 [3]一般把"古人"、"来者"解释为像燕昭王一样礼贤下士、任用贤才的君主。从诗的整体意思来看,将其解释为"英雄"(包括被燕昭王及被重用的乐毅等人)似更为确切。 [4]怆(chuàng 创)然:凄伤的样子。涕:泪。 【提示】 陈子昂素以安邦经国之才自负,仕途失意时往往有抒怀感遇之作,三十八首《感遇》和这首《登幽州台歌》都是广为传诵的作品。此诗虽因怀才不遇而发,却能超越个人得失,以傲岸孤竣的人格反观宇宙,既有明主难期、知音难求的强烈孤独感,又充满强烈的自信、豪迈之情,意蕴相当丰富。 从艺术上看,虽然四句都是虚笔抒情,却纵览今古、横扫天地,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孤傲而富有英雄气魄的诗人形象。这一英雄形象昭示着"盛唐之音"即将到来,在千百年后仍然能够令读者感动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