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小学语文所有古诗教案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北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浪淘沙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池上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悯农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教材简析 《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 《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设计理念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 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 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 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牧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 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 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 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 2.幼儿园古诗《雪》教案【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朗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 2、通过各种不同方法的学习,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 三角形、圆形、长条形各一个,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组织教学。 二、基本部分。 1、猜拼图出示一个三角形提问:"小朋友这是什么?"出示一个圆形提问:这是什么呢? 老师把它们拼成一幅图猜一猜像什么?(用三角形、圆形、长条形拼成一个人在钓鱼的图片)老师看了这幅图就想起了唐代大师柳宗元写的一首《江雪》你们想听吗? 2、老师有表情的朗诵古诗《江雪》 3、这首古诗还有一幅美丽的画呢,我们一起来看。(出示多媒体) (1)你看见了什么?这幅画上是什么季节?冬天会怎么样?山上都是雪,小鸟怎样了?(千山鸟飞绝) (2)路上也没有行人,天气寒冷人们怎样了?(万径人踪灭) (3)江面上有什么?船上有谁呢?他穿着什么?带着什么呢?(孤舟蓑笠翁) (4)他在干什么?(独钓寒江雪) 4、我们一起来看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古诗) (1)小朋友,请你找一找在这首古诗中你认识哪个字宝宝? (2)幼儿跟老师朗诵古诗2-3遍。(不同的方法朗诵) (3)老师把这首古诗编成了一幅节奏图:这是几拍子的节奏?幼儿练习打二拍子的节奏。看节奏一边拍手一边朗诵古诗。 (4)我们听着音乐来唱一唱这首古诗。 三、结束部分。 1、总结:小朋友们今天学习了什么? 2、把学会的古诗朗诵给爸爸、妈妈听。 3.古诗教案怎么写给个例子给你 教材简析 《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 《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设计理念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 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 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 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牧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 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 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 (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第二课时(《舟过安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 教学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 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老师巡回指导)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 4.《江雪》完整教案江雪 唐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贞元九(793年)进士。 授校书郎,后调任蓝田尉,升任监察御史里行。唐顺宗继位(805),柳宗元参加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失败后被贬为永洲司马。 十年后改任刺史。死于柳洲。 柳宗元和韩愈同是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创作,有卓越的成就。他有是一位优秀的诗人。 他的诗有的反映人民的疾苦,有的抒写他被贬后的悲愤忧伤。风格清峻简洁,在平淡的语言中愈含深远的情思。 有《柳河东集》。 这是一首押仄韵的五言绝句,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 大约作于他谪居永州(今湖南零陵)期间。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于是,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 因此,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显然同他一生的遭遇和他整个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是分不开的。 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一个幽静寒冷的境地。 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这样一幅图画: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 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 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 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 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 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 可是,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这好象拍电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 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 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在这首诗里,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东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 可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系在一起。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 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然而作者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 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 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但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 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由此可见,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 5.幼儿园古诗大班《江雪》教案怎么写幼儿园古诗大班《江雪》语言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朗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 2、通过各种不同方法的学习,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朗诵古诗。 教学难点: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古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三角形、圆形、长条形各一个,课件。 教学方法:愉快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组织教学 二、基本部分 1、猜拼图 出示一个三角形提问:"小朋友这是什么?" 出示一个圆形提问:这是什么呢? 老师把它们拼成一幅图猜一猜象什么?(用三角形、圆形、长条形拼成一个人在钓鱼的图片) 老师看了这幅图就想起了唐代大师柳宗元写的一首《江雪》你们想听吗? 2、老师有表情的朗诵古诗《江雪》 3、这首古诗还有一幅美丽的画呢,我们一起来看。(出示多媒体) (1)你看见了什么?这幅画上是什么季节?冬天会怎么样?山上都是雪,小鸟怎样了?(千山鸟飞绝) (2)路上也没有行人,天气寒冷人们怎样了?(万径人踪灭) (3)江面上有什么?船上有谁呢?他穿着什么?带着什么呢?(孤舟蓑笠翁) (4)他在干什么?(独钓寒江雪) 4、我们一起来看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古诗) (1)小朋友,请你找一找在这首古诗中你认识哪个字宝宝? (2)幼儿跟老师朗诵古诗2-3遍。(不同的方法朗诵) (3)老师把这首古诗编成了一幅节奏图:这是几拍子的节奏?幼儿练习打二拍子的节奏。看节奏一边拍手一边朗诵古诗。 (4)我们听着音乐来唱一唱这首古诗。 三、结束部分 1、幼儿操作:画出这首古诗中你认识的字宝宝,画出来给后面的老师读一读,你读的对不对,然后朗诵给老师听,你会得到一颗五角星。 2、总结 师:小朋友们今天学习了什么? 3、作业 把学会的古诗朗诵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江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如果有问题可以继续追问 望朋友采纳 谢谢! 6.如何更好地进行古诗文教学的备课一、深钻教材 ,全面把握教材内涵。 教师备课时,只有深刻地领会一首诗歌的背景、意境,诗人对诗句中字、词的锤炼,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1、破诗题,知诗人。 古诗的内容短小精悍,题目的意思高度概括,往往统领全诗。因此,大多古诗教学都应从破题入手,即:引导学生找准题眼,弄清题目的意思。 另外,有些古诗是诗人的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有些是诗人的触景生情,了解了诗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感情。2、把握诗歌的时代背景。 诗歌与作者的思想、经历和所处环境密不可分。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此诗为文天祥《指南录》中的一篇,是其代表作之一。 约作于祥兴二年(1279)——被元军俘获的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之时。元军元帅张弘范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张世杰时,他出示了此诗以明志节。 了解这些历史背景有助与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3、抓字眼。 理解了诗句中的重点字词,就理解了诗意,体味到作者的感情。如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其中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只要抓住一个“孤”字,就能理解朋友远去,形单影只的孤独和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感情。4、同一类别的古诗可以进行比较赏析,积累。 四年级教材中的送别诗——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教学时可以和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做一比较,我们会发现诗人送别时的感情是不同的——《芙蓉楼送辛渐》的“寒”“夜”“孤”“冰”等词,体现了作者送别辛渐时心中的凄凉与伤感;《送元二使安西》写到“朝雨”与“轻尘”,写到客舍“青青”、柳色“新”,用语清新明快,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入这种比较,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诗歌赏析能力,也更利于积累。 二、摒弃死教硬教法,以培养学生兴趣为重。 经过我们的问卷调查显示,有大约60%的同学对古诗词有一定兴趣,大约30%的同学都是无兴趣,大约20%的同学有浓厚兴趣。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要求学生不仅要背诵诗句,还在不求甚解的基础上死记诗意,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从“课标”对古诗教学的要求可以看出,小学古诗教学主要的任务还是诵读和积累,在此基础上达到对诗歌的初步理解,因此我以为,小学生学习古诗是可以“不求甚解”或“不求深解”的,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不必要求深刻或者透彻,只要从总体上把握诗的感情或大致的场景即可,这是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的。我们应当摒弃过去古诗教学死教硬教法,以培养学生兴趣为重。 但“不求甚解”并不排斥对古诗中关键性的重点词句的理解,相反,对重点词句,不能只是简单模糊地理解,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对“绿”字的品味,只有准确地理解这一神来之笔,这个词才是鲜活灵动的,才具备了知识迁移的功能,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诗人严谨的创作作风以及母语文化的迷人魅力,这既是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引导也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事实上,随着学生知识和阅历的增长,他们对很多知识会获得一种自然而然的理解,对小学生而言,培养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更重要。 三、注重开放灵活的课堂设计1、反复诵读,读中悟情。语文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诵读为本,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词义、句义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 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诵读,如: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得到熏陶,绘声绘色的领读,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节奏和停顿,读出感情,学生自由读、个别读、分男女读、小组读、全体读、配乐读等,从形式各异的阅读中领会读的乐趣,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中的意境,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2、创设情景,加深感受 (1)画一画 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 如杜牧的《山行》,孟浩然的《春晓》,都是诗中有画的千古名作,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引导学生作画,学生越画兴趣越浓,对诗中的画面美有了深刻的感受。(2)演一演 小学生是爱表现的,我们应创设一个轻松、开放的平台让他们尽情发挥,倾洒热情,通过表演来展示学习成果是再现古诗意境的好办法。 如《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一幅村童扑蝶图。“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是全诗的中心画面,这不是静止的,也不是一瞥即逝的,而是持续的活动,它生动的表现了孩子们天真活泼,充满了童趣。 教学时,可以演一演,让学生体会其中的乐趣。再比如教学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也可采用演课本剧的形式再现诗中情景,这样,学生对诗意的体会更深入。 3、引导想象,丰富体验 让学生闭上双眼,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或在老师的诵读声中,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里呈现一幕幕古诗所表现的情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学生的脑海里会播放不。 7.幼儿大班古诗教案该怎么写幼儿园大班古诗教案《绝句》 作者:聚优 活动内容:古诗《绝句》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在给诗配画的基础上理解古诗的内容,学会整首吟诵。 3.采用字图搭配的方法理解动词“鸣”、“上”、“含”、“泊”的含义。 活动准备:课件、挂图、画有古诗内容的小图片、字卡:鸣、上、含、泊。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师幼自由交流认识的飞禽引入课题。 2.教师利用课件引导幼儿简单了解黄鹂和白鹭:黄鹂:羽毛的颜色非常好 看,经常站在树枝上展示它动听的歌喉。白鹭:是一种水鸟,会用嘴捉鱼,当它们成群的飞上天空的时候,经常是排成一行。 3.师幼一起或请个别幼儿朗诵这首关于黄鹂和白鹭的古诗《绝句》。 二、展开 1.前两句采用幼儿给诗配画的方式,引导幼儿理解内容。 老师朗诵“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请幼儿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想象画出这两句的意思,并请幼儿解释其含义。(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上鸣叫,白鹭排成一行飞上晴朗的蓝色的天空。) @_@我是分割线@_@ 2.后两句采用看大挂图的形式,理解其诗句的内容。 (1)“窗含西岭千秋雪”。西岭:是一个地方的名字;千秋雪:一年又一年, 几千年都化不了的雪;窗含:从窗户里向外望去,这些景色好像含在窗户里一样。幼儿用手势当作“小窗户”,看一看西岭的千秋雪是不是含在你的“小窗户”里了。 (2)“门泊东吴万里船”。东吴:是一个地方的名字,离这里有几万里路, 这些船有将要驶向东吴的,也有从东吴来的,都停在这里;停也叫停泊,或者直接叫一个字“泊”;门外停着将要驶向几万里外东吴的船和从万里东吴驶来的船。 3.老师示范朗诵并演示操作活动教具,请幼儿完整欣赏古诗。 4.教师采用字图搭配的方法,帮助幼儿理解古诗中的动词。 鸣:鸟的叫声;上:飞上;含:向外望去,西岭的景色好像含在窗户里一样;泊:停泊、停靠。 5.知识拓展:古诗是描写人物的还是描写景色的?哪个季节的景色? 你是 从哪里知道的?作者是谁?他为什么要写这首古诗? 三、结束 幼儿自由朗诵学过的古诗。 8.优秀教师菊花古诗的教案[教材分析] 《菊花》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元稹。菊花是诗人们喜爱的歌咏题材。有的人爱菊是因为菊花不畏风霜,有的人爱菊是因为菊花蕊洁香远,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则是:不是因为百花之中我最偏爱菊花,而是因为菊花凋谢之后就没有别的花可欣赏,人们的爱花之情自然集中到菊花上来了。诗人的立意新颖别致是咏菊诗中难得的篇章之一。 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 [学情分析] 学生对古诗的学习有一定困难,对词句的理解、情感的体会、引发想象是难点。可以借助注释、插图,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从理解诗句的意思入手,启发学生想象,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学为主,可借助于字典和注释自己试读试讲对不懂的地方,可展开小组和全班的讨论。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展开想象,逐步理解诗中所表现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诗中的生字。 2、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从中感受到自然美和语言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与难点] 对诗句的理解和想象要结合起来,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诗中的生字会认“舍”,会写“菊、舍、遍、渐、偏”。 2、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从中感受到自然美和语言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唐代诗人元稹,一次在欣赏菊花的时候,有感而发,以《菊花》为题,写了一首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2、板书课题。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纲: ①理解“秋丛、绕舍、似陶家、篱”等词。 ②观察插图,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2.学生自学。 3、小组交流自己理解的词或句,不懂的地方和同学讨论、交流。 三、理解古诗 1、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小组汇报: 古诗大意:一丛丛的秋菊环绕着屋舍好像是陶渊明的家,我沿着篱笆,欣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渐渐地西斜。不是在所有的花中我最喜欢爱菊花,而是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其它花了。 四、重点探讨: 1、提出问题:这首诗前两行描写了什么?后两行呢?你有什么感受? 2、小组讨论交流。 3、小组汇报:前两句着重描写了诗人欣赏菊花的情景,后两行是作者的感触,菊花开过后就再也没有花了,作者对菊花作了热情的赞赏。 五、有感情地朗诵。 1、教师范读。 2、指导学生怎样停顿,带着赞美的语气去朗诵。 3、学生试着读。学生评价读的情况,指出优点与不足。 六、自主学习生字。 1、小组内互相认读生字。 2、交流难字的记忆方法。 3、学生书写。 4、小组内展示,指出写得漂亮的字。 七、布置作业: 1、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菊 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9.小学语文古诗怎样导入几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常见的导入方法: 一、多媒体导入 多媒体设备是语文教师常用的教学工具,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对教学效果有锦上添花的功效。多媒体教学的内容多种多样,教师可以利用音乐、图画或视频等方式,为课堂创设情境。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导入的同时,要辅以适当的语言或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语文课的目的毕竟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课的每个环节都不能离开语言文字,否则就会喧宾夺主,使得教学偏离应有的方向。教师可以运用优美的引导语,解说多媒体内容,也可以让学生欣赏过多媒体导入内容之后用自己的语言解说或发表感想。 二、故事导入 很多古诗背后都有历史典故,也就是优美动人的小故事。故事中的情感贴近生活,能激发人的情感和兴趣,小学学生容易被富有趣味性的故事吸引,因此用白话故事导入古诗教学是可取的方法。 运用故事进行导入,要注意用时不宜过长,内容要紧贴课文内容,并最终引出新的教学内容。故事导入还可留下悬念或提出问题,也可以用让学生讲述等方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例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可以用讲故事的方法导入:“唐代有两位著名的大诗人,一位叫李白,另一位叫孟浩然,他们俩是非常好的朋友。在阳春三月的一天,孟浩然要离开黄鹤楼乘船去扬州,李白到江边送行,依依惜别之后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去的小船,李白的心情很复杂,他羡慕孟浩然前往繁华的扬州,难过友人离开不知何时再相见,痛苦不能再和孟浩然一起游山玩水、吟诗作对。这难舍难分的送别情景连岸边杨柳,江上沙鸥也为之动容。李白的激情与浩浩荡荡的长江水一同澎湃,终于迸发而出,留下一首千古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复习导入 复习导入也称“温故知新导入”,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有关知识或生活经验导入新课的方式。这种方式是新旧知识过渡的桥梁,既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旧知识,同时又带出新课。小学语文中的古诗教学贯穿了各个学段,且要求学生重视积累,也有很多诗篇在内容上有紧密的联系。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已积累的古诗,引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能够使学生拓展思路,增强新旧知识的联系。 例如,教学《乡村四月》这首描写春日风光的古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描写春天景色的诗歌,如《咏柳》《早春》《春晓》,并谈谈自己对春天的感受。这样的导入,既联系生活,又复习了旧知,为学生理解诗的含义垫定感情基础。 四、朗读导入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于永正老师说:“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的能力”(《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各年段朗读的要求都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因此,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是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而古诗这种音乐性强的教学内容,朗读的作用就更为凸显了。 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范读新课内容,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状态。教师要注意辅以适当的教学语言,提醒学生注意诗歌的语调、停顿、重音、语速等,或加入配乐,为朗读创造情境。 例如,教学刘禹锡《望洞庭》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有一首古诗,景色描写生动优美,富有想象力,请同学们先听老师的朗诵,体会一下诗歌所描绘的幽静与美的意境。”这里可以配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