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词的“平水韵”由何人所作“平水韵”由其刊行者宋末平水人刘渊而得名。 平水韵依据唐人用韵情况,把汉字划分成106个韵部。每个韵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绝诗用韵,其韵脚的字必须出自同一韵部,不能错用。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193韵。北宋陈彭年编纂的《大宋重修广韵》在《切韵》的基础上又细分为206韵。但《切韵》、《广韵》的分韵都过于琐细,后来有了“同用”的规定,允许人们把临近的韵合起来用。到了南宋,原籍山西平水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就把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同期山西平水官员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为106韵,清代康熙年间编的《佩文韵府》把《平水韵》并为106个韵部,这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平水韵。今人所说的《平水韵》实际多指清朝的《佩文诗韵》。 2.阅读古诗中,总有″平水韵”一词①原为 金 代官韵书,供科举考试之用。 平水 是旧 平阳府 城(今 山西 临汾市 )的别称,因该韵书刊行于此,故名。有两种:一种将 宋 代《礼部韵略》注明同用之韵悉数并合,又原不同用的上声“迥”、“拯”及去声“径”、“征”,亦各并为一部,共一百零六韵:上、下平各十五韵,上声廿九,去声三十,入声十七。其韵目见于 金 王文郁 《平水新刊礼部韵略》、张天锡 《草书韵会》及 宋 末 阴时夫 《韵府群玉》,为后来作近体诗者押韵的依据。又一种分为一百零七韵,上声“迥”、“拯”不并,为 宋 末 刘渊 《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所本。 刘 书不传,其韵目见于 元 初 熊忠 《古今韵会举要》。 ② “平水韵”由其刊行者宋末平水人刘渊而得名。平水韵依据唐人用韵情况,把汉字划分成106个韵部(其书今佚)。每个韵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绝诗用韵,其韵脚的字必须出自同一韵部,不能错用。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193韵。北宋陈彭年编纂的《大宋重修广韵》(《广韵》)在《切韵》的基础上又细分为206韵。但《切韵》、《广韵》的分韵都过于琐细,后来有了“同用”的规定,允许人们把临近的韵合起来用。到了南宋原籍山西平水(今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就把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同期山西平水官员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为106韵,清代康熙年间编的《佩文韵府》把《平水韵》并为106个韵部,这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平水韵。今人所说的《平水韵》实际多指清朝的《佩文诗韵》。 3.平水韵对诗词的作用应该是出律了。 如果是律诗的首句,可以用邻韵,不算出律。但二四六八句必须同韵。 另外,词的韵较律诗宽松。 还有,不同的时代韵书不一样,有的字历史上同韵,但我们现代人读起来就不一样。比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今天我们用普通话读起来就不顺口。这和语言的变化有关。 其实如果不严格,建议用新韵。这也可以避免一个很麻烦的”入声“的问题。今天的普通话是读不出来入声的,但古代有。 4.哪个是古诗词里的平声字逐:平水韵:一屋(仄)入声 词林正韵:第十五部(入) 入:平水韵:十四缉(仄)入声 词林正韵:第十七部(入) 揭:平水韵:六月(仄)入声 平水韵:九屑(仄)入声 词林正韵:第十八部(入) 闻:平水韵:十二文(平) 平水韵:十三问(仄)去声 词林正韵:第六部(平) 词林正韵:第六部(仄) “闻”为多音字,有平仄两种,其他皆为入声,故选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