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下面的元词,然后回答(1)(2)题【答案】 24 . “ 触 ” 字用得最好。 ( 1 分) “ 触 ” 指的是 “ 触碰 ” ,微风轻轻触动湖水,水中的一只小舟随晚风飘荡,( 1 分)体现了幽清明静的意境。( 1 分) 25 . “ 风触湖心一叶横 ” 表现词中的渔父稳稳坐在小舟中垂钓,体现了悠然自得的心境,( 1 分) “ 兰棹稳 ” 意为无论多大风浪仍稳坐钓鱼船,体现作者与世无争的人生观。 ( 1 分) “ 只钓鲈鱼不钓名 ” 表现了渔父不沽名钓誉、隐逸自适的精神境界。( 2 分) 【解析】 24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诗歌语言,重点是炼字。 分析一个字的妙处,需要理解这个字所用运用的手法以及其表达效果,重点分析出这个字表达出事物什么样的特点。如本题中的“触”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风的轻柔和细腻。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 25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要能知人论世,也要能从诗歌中的意象入手,另外还要抓住诗中的关键句。 如本诗中的关键句就是最后一句,“只钓鲈鱼不钓名”,表达出作者与世无争、隐逸自适的性格和境界。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 2.渔翁柳宗元阅读答案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渔翁形象作为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渔翁通常代表着两种感情。 其一,表达了作者清高孤傲的节操;其二,则是表达了作者对悠闲自得,无拘无束的生活的向往。而有时候往往这两种感情掺杂在一起,我们很难明确地区分出作者到底偏向于哪种更多些。 不过无论如何,大都不出乎此二者。 前一种,毫无疑问,当以柳宗元的《江雪》为代表。 而第二种,举例子如下: 杂歌谣辞·渔父歌 (第三首) 张志和 西塞山边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春江细雨不须归。 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 霅溪湾里钓渔翁,舴艋为家西复东。江上雪,浦边风,笑着荷衣不叹穷。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枫叶落,荻花干,醉宿渔舟不觉寒。 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钓车子,掘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一首押仄韵的五言绝句,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他谪居永州(今湖南零陵)期间。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于是,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因此,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 这显然同他一生的遭遇和他整个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是分不开的。 这首《江雪》正是这样。 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一个幽静寒冷的境地。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这样一幅图画: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 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 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 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 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 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 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可是,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 这好象拍电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 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 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在这首诗里,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东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 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系在一起。 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 然而作者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 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但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 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 3.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题目小题1:作者选取“黄”“白”“绿”“红”四种颜料渲染四种景物,颜色交错,色彩明艳,点染出一幅绚丽无比的秋江图(2分),展现了特定的地域和节令,点明“渔夫”活动的背景,同时“渔父”在这一背景里怎样活动,以及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在活动也寄寓其中,令人遐想,从而引出下文。(2分) 或答:作者选用了黄芦”、“白苹”、“绿杨”、“红蓼”等意象,描绘了一幅金黄的芦苇铺满江岸,白色的浮萍飘荡在渡口,碧绿的杨柳耸立在江堤上,红艳的野草渲染着滩头的绚丽无比的秋江图(2分),展现了特定的地域和节令,点明“渔夫”活动的背景,同时透露出一种宁静、愉悦的心绪,为下文进一步表现渔父做了铺垫。(2分) 小题2:自由自在:作者先言“却有忘机友 ”,再申明忘机友便是白鹭沙鸥,借点水而飞鸥鹭,表现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1分) 品性高洁,厌弃尘世:写渔父在澄明的秋江上,和鸥鹭相与忘机,便烘托出他性格的高洁,也从侧面表明他对尘浊的厌弃。(2分) 反叛传统:“不识字 ” 三字,掷地有声。强调渔父不识字,可以无忧无虑,可以傲视王侯,正是要表现识字的知识份子对现实生活的反感和叛逆。(1分) 小题1: 试题分析:可先从一二句中找出描写景物的关键词,然后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来分析其景物描写特点,再答出这种手法有何作用即可。由“黄芦”“白苹”“绿杨”“红蓼”等意象可知,作者从颜色的角度,描绘秋江风景的色彩绚丽特点。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要从交代人物活动场景、渲染气氛、烘托心情、为下文做铺垫等方面作答。优美的秋江风景自然渲染了一种宁静、愉悦的气氛;由对下文的“渔夫”的描述可知,前两句景物描写起着为下文做铺垫的作用。 小题2: 试题分析:从这首曲子所描写的内容看,属于以景写人,侧重的往往是人的心情,作者描写的秋江风景绚丽无比,自然烘托的是愉悦、轻松自由的心情。由“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可知,作者视白鹭沙鸥为朋友,由此得出他喜爱自然宁静的环境,表现了他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也从侧面衬托出他厌弃尘世的污浊。“傲”表现出渔夫高洁孤傲的性格;由“不识字”“傲”可体会出作者的对现实生活的反感。综合起来组织答案即可。 4.【求以下几篇文言文的答案,《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1.渔翁晚上住在西岸边的岩石下,早上起来打来清澈的湘江水,用竹子点起火来,等待烟雾消散、红日初升的时候,已经看不见他的人影,只听见唉乃的橹声,只见到青山绿水.回头望去,只见江水从天边流下来,岩石上空那些无情的白云在互相追逐.——大致如此2.反映了作者恬淡的心境1.匡衡就凿穿墙壁,把隔壁的光线引到自己家里,拿着书就着光线读.匡衡就为他做佣人,为他干活,而不要工钱.2.C3.凿壁偷光、凿穿墙壁偷取别人家的光线所以百姓都勤奋地从事农业生产.作者对陶侃很赞同.本文表现出陶侃善于执政的特点,他能从一件小事看到事情的本质,能够用严厉的手法防微杜渐,引导百姓勤奋从事生产.。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渔父词宋试题答案:小题1:这里的渔父形象,实际就是作者自己的写照。 (1分)开篇“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二句,即形象地表现了弃红尘而去的决心,他远离俗世的生活,“醒醉无时”、“披霜冲雪” 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潇洒疏放。下片由对渔父生活概况的描写,转入一个垂钓的单独画面,用一幅空阔幽美的月夜垂钓图,映照出作者宁静的心境。 (结合词作分析2分)词人退隐之后,对于国事的关切逐渐淡漠,徜徉山水过着闲适的隐士生活。(1分。 学生答作以自然美景来自我开释或将苦闷寄托于山水也可得分。)小题2:该词下片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1分)先以晚来风定、上下新月、水天一色,写水静,空静,一切皆静,构成一幅淡墨静景,而在这一派静景中,而这幅静态的画面上,作者最后加上奇妙的一笔——一只若隐若现的缥缈孤鸿。 (2分)那是静的背景上的一个动点,使得画面宁静之中自有意趣。 (1分)(学生答虚实相生也可。画境具有一种象征的意义:风平浪静的江景,是词人“澄怀”的反映;那“缥缈孤鸿影”,是一个自由出没于江上的幽人的写照。)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渔父词宋【小题1】这里的渔父形象,实际就是作者自己的写照。 (1分)开篇“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二句,即形象地表现了弃红尘而去的决心,他远离俗世的生活,“醒醉无时”、“披霜冲雪” 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潇洒疏放。下片由对渔父生活概况的描写,转入一个垂钓的单独画面,用一幅空阔幽美的月夜垂钓图,映照出作者宁静的心境。 (结合词作分析2分)词人退隐之后,对于国事的关切逐渐淡漠,徜徉山水过着闲适的隐士生活。(1分。 学生答作以自然美景来自我开释或将苦闷寄托于山水也可得分。)【小题2】该词下片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1分)先以晚来风定、上下新月、水天一色,写水静,空静,一切皆静,构成一幅淡墨静景,而在这一派静景中,而这幅静态的画面上,作者最后加上奇妙的一笔——一只若隐若现的缥缈孤鸿。 (2分)那是静的背景上的一个动点,使得画面宁静之中自有意趣。 (1分)(学生答虚实相生也可。画境具有一种象征的意义:风平浪静的江景,是词人“澄怀”的反映;那“缥缈孤鸿影”,是一个自由出没于江上的幽人的写照。) 【小题1】试题分析:对意象的理解,我们一写出意象本身的含义用法,二写出他的象征意义、引申意义,写时结合词句,作为人物,还必须写出人物情感,精神内涵。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2】试题分析:景物描写的手法,我们一般从写景的角度(时间、空间、感官等),写景运用的修辞手法,对比动静,最后到情景的关系上。 本题解答时注意答题范围,下片。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