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诗词首联颔联颈联

1.古诗中的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分别是哪句

不是所有古诗都有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这是在律诗中才有的。律诗通常每首八句,超过八句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二句成一联,计四联。首联是第一,二句,颔联是第三,四句颈联是第五,六句,尾联是第七,八句。

例如:

《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首联)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颔联)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颈联)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尾联)

译文: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东流。

吴宫鲜花芳草埋着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

总有奸臣当道犹如浮云遮日,长安望不见心中郁闷长怀愁。

扩展资料:

每首律诗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惯例是对仗句,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对仗的第一个特点,是句法要相同。如《旅夜书怀》的首联第一句没有谓语,第二句也用无谓语句式相对。颔联上句的句式是“主谓定宾状”,下句也用相同的句式相对。颈联用的也是相同的句式。

对仗的第二个特点,是不能用一样的字相对。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种对仗,在词、曲中是可以允许的,在近体诗中则绝不允许。实际上,除非是修辞的需要,在近体诗中必须避免出现相同的字。

对仗的第三个特点,是词性要相对,也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代词对代词,虚词对虚词。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律诗

2.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怎么读

首联:[shǒu lián],是律诗中的第一联。律诗共八行,一个逗号为一句,前两句即首联。首联一般平铺直叙以引诗题或以景起兴,烘托气氛。如李白的《渡荆门送别》,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直接点明诗题。

颔联:[hàn lián],是律诗中的第二联,需要对仗,颔指颈上方、下颌下方的柔软处。“山随平野尽,月入大荒流”(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对仗,承接首联游览所见到的景色。

颈联:[jǐng lián],指的是律诗的第三联,需要对仗。颈也即脖子。“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对仗,续写游览所见之景。

尾联 :[wěi lián ],指律诗的第四联(七、八两句),不必对仗。以其居于一首诗的尾部而得名。“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以故乡之水对自己的惜别再次点题,为诗进行了很好的结尾。

以上四联的划分适用于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扩展资料:

律诗中对颔联、颈联的特殊要求——对仗

句法要相同。如《旅夜书怀》的首联第一句“细草微风岸”没有谓语,第二句“危樯独夜舟”也用无谓语句式相对。颔联上句的句式是“主谓定宾状”,下句也用相同的句式相对。颈联用的也是相同的句式。

不能用一样的字相对。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种对仗,在词、曲中是可以允许的,在近体诗中则绝不允许。实际上,除非是修辞的需要,在近体诗中必须避免出现相同的字。

是词性要相对。如果要对得工整,还必须用词义上属于同一类型的词(主要是名词)来相对,比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数目对数目等。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星和月名词对名词,都是天文词,垂和涌动词对动词,平野对大江,地理对地理,阔对流,动词对动词,非常工整。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律诗

3.古诗词秋兴八首其三赏析,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用了什么意象,

秋兴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首联:“山郭”说明夔州地处偏僻,“千家”指人烟稀少。“朝晖”写秋晨朝霞的美景,以“静”饰“朝晖”,空寂冷漠之意顿出。早起坐江楼赏朝晖,看翠微,似乎不无惬意,冠以“日日”二字,就揭示出诗人无聊而孤寂的心情,并使“朝晖”失去诱人的光彩,甚至望“翠微”生厌。

二联就眼前所见作进一层铺叙。“信宿”,一夜曰宿,再宿曰信。渔舟依旧泛泛,燕子故意飞飞,是“日日”看到的景致,在“泛泛”、“ 飞飞”中就透出诗人的憎厌之情。身处异地,心怀家国,触目皆愁,日坐江楼,看朝晖,对翠微,已透出无聊情绪,而舟泛、燕飞又皆从无聊者的眼中看出,无可奈何的心情益发清晰。

三联借古人写心中事。这里是指如果抗言上疏论奏政治得失,何减匡衡,结果却因此遭贬,“伏奏无成,终身愧耻”,因此说“功名薄”;进而不得为国出力,只得退而讲经如刘向父子,但窗老一经,一事无成,违背自己的心愿,因此说“心事违”。说“功名薄”,说“心事违”,以转进一层的笔法,表达了诗人的强烈愤慨。抗疏遭贬,著诗抒情,诗人借二古人事以抒发自己的愤懑,写得委婉深沉。

结联借“同学少年”之得意反衬自己不得意的处境。想到同学少年多已腾达得意,轻裘肥马,作威作福,既不念故人之流落,更不念家国之残破,一个“多”字,一个“自”字,表现了诗人的痛心,也表明了他的鄙视之情。诗人本不得意,却以得意者反衬,转折得突兀,收结得愤激,诗正是在愤激中揭示了诗人的深挚的忧国忧民之情。结得愤激,诗正是在愤激中揭示了诗人的深挚的忧国忧民之情。

范文涉及诗人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