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形容书信联系的诗句

1.形容书信的诗句

古代书信的“美称”

河北 张木军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是大诗人杜甫《春望》中的诗句.信,满载着深情厚谊,使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如同面聚,因而显得特别珍贵.

自古以来,书信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人们给它起了很多有趣的代称,赋予了美好的情趣.“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多么美妙的诗句,多么动人的情境!

鱼肚子里真有“尺素书”吗?古人的书信常用洁白的绢来写,长一尺左右,称为尺素,故书信即称尺素书.洁白的尺素常结成双鲤之形,古乐府诗有道:“尺素如残雪,结成双鲤鱼.要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因此,“双鲤”为书信的代称.前面引诗中的“烹鲤鱼”并非真烹,不过是一种生动的比喻罢了.

苏武牧羊的故事许多人都知道,他曾把信缚在雁足上带回祖国,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鸿雁传书”.所以,信又常常合称“鱼雁”,例如古诗有“长江不见鱼雁书,为遣相思梦入秦”.

在纸发明以前,古人除用绢、帛写信外,还以竹片、木片作为书写材料,称为简、札、牍,故书信有时又称“书简”、“书札”、“书牍”或“简札”、“简牍”.简札的长度和素绢一样,都取一尺左右,故信又有“尺牍”、“尺翰”、“尺书”等等美称.

纸发明以后,人们制作了一种小巧精美,专门用来题诗和写信的纸张——“笺”,并以此作为书信的代称.晏殊有词道:“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

2.描写书信的诗句

落花时 纳兰容若

夕阳谁唤下楼梯,一握香荑。回头忍笑阶前立,总无语,也依依。

笺书直恁无凭据,休说相思。劝伊好向红窗醉,须莫及,落花时。

虞美人纳兰

愁痕满地无人省,露湿琅玕影。闲阶小立倍荒凉。还剩旧时月色在潇湘。

薄情转是多情累,曲曲柔肠碎。红笺向壁字模糊,忆共灯前呵手为伊书。

使青鸟兮衔书,恨独宿兮伤离居。李白

西来青鸟东飞去,愿寄一书谢麻姑。李白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

沙上未闻鸿雁信,竹间时有鹧鸪啼。李璟

鸿雁向西北,因书报天涯。李白

书无鸿雁如何寄,肠断催归作麽回。向子諲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

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晏几道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陆游

此情怀、纵写香笺,凭谁与寄。柳永

别来凭谁诉,空寄香笺,拟问前欢甚时更。欧阳修

香笺小字寄行云。纤腰非学楚,宽带为思君。晁补之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

汉口双鱼白锦鳞,令传尺素报情人。李白

忽逢江上春归燕,衔得云中尺素书。李白

3.形容“书信”的诗句有哪些

1.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

释义:战争时期,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

2.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出自宋代词人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释义:应是月满时 ,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

3. “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赠猎骑》。

释义:君不要射从南边飞来的大雁,万一大雁带着家书,收信的人就收不到了。

4. “开拆远书何事喜,数行家信抵千金。”出自唐代诗人李绅的《端州江亭得家书》。

释义:拆开信封看看有什么喜事,虽然只有几行字,但是家书的分量也比千两黄金重。

5.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出自汉代无名氏的《饮马长城窟行》。

释义:叫小二开始煮鲤鱼,发现鱼的肚子里有封书信。

6.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出自唐代诗人张籍的《秋思》。

释义:洛阳城里已经刮起了秋风,想要写封家书表达思念。

7. “去凭游客寄,来为附家书。”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得家书》

释义:凭借游子送去书信,回信的时候带回来家书一封。

8. “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出自宋代词人晏几道的《蝶恋花》。

释义:想把自己的感情写在尺素上传给心爱的人,可是大雁飞在上空,而鱼沉在水底,最终都是不了了之罢了。

9. “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出自宋代词人陆游的《渔家傲》。

释义:向东望故乡山阴在哪里呢?来回相隔有一万三千里。一封家书写满纸。

10.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出自明代诗人袁凯的《京师得家书》。

释义:江水有三千里长,家书有十五行那么长。

1. 书信是以前相隔较远,暂时见不到面的人们相互交流情感与思想的工具。书信拥有悠久的历史且世界各国的人们都有使用。

2. 书信在人类的交流与沟通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手机,电话与电脑这些简单快捷的交流工具遍布全球的今天,仍有一部分人情愿使用书信来互通信息。但由于信息时代的来临,书信的格式变得多种多样,不再拘泥于原有经典格式,有些甚至没有对象,即没有受体的说教议论性书信。

3. 书信中称呼父母的尊称:膝下、膝前、尊前、道鉴。

4. 书信中称呼长辈的尊称:几前、尊前、尊鉴、赐鉴、道鉴。

5. 书信中称呼师长的尊称:函文、坛席、讲座、尊鉴、道席、撰席。

6. 书信中称呼平辈的尊称:足下、阁下、台鉴、大鉴、惠鉴。

7. 书信中称呼同学的尊称:砚右、文几、台鉴。

8. 书信中称呼晚辈时的尊称:如唔、如面、如握、青览。

9. 书信中称呼女性的尊称:慧鉴、妆鉴、芳鉴、淑览。

4.描写古人书信往来的诗句

1、《寄外征衣》唐代:陈玉兰

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释义:

你守卫在边关,我却在吴地,凉飕飕的西风吹到我身上的时候,我正在为你而担忧。

我寄上一封简短的书信,信中每一行字上都浸透了我的眼泪,寒气来到你身边的时候,我寄出的寒衣不知收到没有?

2、《寄令狐郎中》唐代:李商隐

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释义:

你是嵩山云我是秦川树,长久离居;

千里迢迢,你寄来一封慰问的书信。

请别问我这个梁园旧客生活的甘苦;

我就像茂陵秋雨中多病的司马相如。

3、《寄王琳》南北朝:庾信

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

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

释义:

身在玉门关外道路竟如此遥远,翘望故都金陵音信又何等稀疏。

我现在激动地流下千行热泪,只因为拜读了您万里寄来的手书。

4、《酬王二十舍人雪中见寄》唐代:柳宗元

三日柴门拥不开,阶平庭满白皑皑。

今朝蹋作琼瑶迹,为有诗从凤沼来。

释义:

柴门多日紧闭不开,

门前石阶铺满了白雪皑皑。

如今有人把琼玉般的积雪踏碎,

是友人从京城给我寄了诗来。

5、《钟陵禁烟寄从弟》唐代:李中

落絮飞花日又西,踏青无侣草萋萋。

交亲书断竟不到,忍听黄昏杜宇啼。

释义:

(柳)落絮纷飞如花般的飘落,日头又已西偏,独自外出踏青,只有草长得密密稠稠。

寄给(近亲、好朋友)亲戚朋友们的书信竟也音信全无,我又怎么敢在黄昏的时候听那杜绝的啼鸣呢。

5.描写古人书信来往的诗句

鱼传尺素出处:

用“鱼”来传递书信的典故,最早出现在东汉蔡邕的《饮马长城窟行》的乐府诗集里,说的是离别的亲人之间的书信往来的思念情感。

《饮马长城窟行》全文:“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他乡各异性。展转不可见,忽觉在他乡。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宋代秦观的《踏莎行》词也有对“鱼传尺素”的描述。

词的全文:“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翻译成现代文意思是:“漫雾遮没楼台,暗淡的月色蒙住津渡,桃源美境任你怎样盼望都是无法找到之处。怎能忍受这孤独的馆舍正紧紧关住春天的冷寒,特别是在杜鹃悲啼不停夕阳将暮。驿站寄来了梅花,鱼雁传送到书素,堆砌起来的怨恨重重叠叠无法指数。郴江幸运而又悠然自得地环绕着郴山,为了何人又要流向潇湘去。”

鸿雁传书的出处:

《周易 渐》曰:初六鸿渐于干,上九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威仪吉;《礼记 月令》曰: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鸿雁来,是月也,以立春……盲风至,鸿雁来……是月也,日夜分……鸿雁来宾,爵入大水为蛤……是月也;《仪礼》曰:大夫执雁取其候时而行也。婚礼下达,纳采用雁;《周书》曰:白露之日鸿雁来,鸿雁不来,远人背畔。小寒之日雁北方,雁不北方,民不怀至;《春秋繁露》曰,凡贽大夫用雁,雁有类。长者在民上,必有先后,雁有行列,故以为贽。

6.形容书信传情的诗句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流红记》 唐时儒生于佑见御沟中漂一脱叶,拾起一看,上有题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心想这一定是宫人作的,因思成病。于是在另一红叶上题了两句: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 他将叶丢进御沟的上游,让它流入宫中。

后于佑寄食于贵人韩泳门馆,韩泳待他很好,将宫中放出的宫女韩夫人许与于佑为妻。婚后韩夫人在于佑箱中发现题诗的红叶,大惊,说这是她题的诗。

并说,她事后也在沟中拾得一题诗的红叶。拿出一看,正是于佑所题。

二人认为这是红叶为媒,一时传为佳话。

7.有关书信的古诗词

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唐·杜甫

2、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秋思》唐·张籍

3、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京师得家书》明·袁凯

4、去凭游客寄,来为附家书。——《得家书》唐·杜甫

5、开拆远书何事喜,数行家信抵千金。——《端州江亭得家书》 唐·李绅

《饮马长城窟行》

——汉·无名氏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结素鱼贻友人》

——唐·李冶

尺素如残雪,结为双鲤鱼.

欲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家书后批二十八》

——唐·韩偓

四序风光总是愁,鬓毛衰飒涕横流.

此书未到心先到,想在孤城海岸头.

《京师得家书》

——明·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得家书》

——唐·杜甫

去凭游客寄,来为附家书.今日知消息,他乡且旧居.熊儿幸无恙,骥子最怜渠.临老羁孤极,伤时会合疏.二毛趋帐殿,一命侍鸾舆.北阙妖氛满,西郊白露初.凉风新过雁,秋雨欲生鱼.农事空山里,眷言终荷锄.

《赠猎骑》

——唐·杜牧

已落双雕血尚新,鸣鞭走马又翻身.

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

《渔家傲》

——宋·陆游

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行遍天涯真老亦!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

《端州江亭得家书》

——唐·李绅

雨中鹊语喧江树,风处蛛丝飏水浔.

开拆远书何事喜,数行家信抵千金.

《蝶恋花》

——宋·赵令畤

尺素重重封锦字.未尽幽闺,别后心中事.佩玉采丝文竹器.愿君一见知深意.

环玉长圆丝万系.竹上斓斑,总是相思泪.物会见郎人永弃.心驰魂去神千里.

《蝶恋花》

——宋·晏几道

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

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

8.形容“书信”的诗句有哪些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释义:战争时期,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出自宋代词人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释义:应是月满时 ,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

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赠猎骑》。释义:君不要射从南边飞来的大雁,万一大雁带着家书,收信的人就收不到了。

“开拆远书何事喜,数行家信抵千金。”出自唐代诗人李绅的《端州江亭得家书》。

释义:拆开信封看看有什么喜事,虽然只有几行字,但是家书的分量也比千两黄金重。“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出自汉代无名氏的《饮马长城窟行》。释义:叫小二开始煮鲤鱼,发现鱼的肚子里有封书信。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出自唐代诗人张籍的《秋思》。

释义:洛阳城里已经刮起了秋风,想要写封家书表达思念。“去凭游客寄,来为附家书。”

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得家书》释义:凭借游子送去书信,回信的时候带回来家书一封。“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

出自宋代词人晏几道的《蝶恋花》。释义:想把自己的感情写在尺素上传给心爱的人,可是大雁飞在上空,而鱼沉在水底,最终都是不了了之罢了。

“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出自宋代词人陆游的《渔家傲》。

释义:向东望故乡山阴在哪里呢?来回相隔有一万三千里。一封家书写满纸。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出自明代诗人袁凯的《京师得家书》。

释义:江水有三千里长,家书有十五行那么长。书信是以前相隔较远,暂时见不到面的人们相互交流情感与思想的工具。

书信拥有悠久的历史且世界各国的人们都有使用。书信在人类的交流与沟通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手机,电话与电脑这些简单快捷的交流工具遍布全球的今天,仍有一部分人情愿使用书信来互通信息。但由于信息时代的来临,书信的格式变得多种多样,不再拘泥于原有经典格式,有些甚至没有对象,即没有受体的说教议论性书信。

书信中称呼父母的尊称:膝下、膝前、尊前、道鉴。书信中称呼长辈的尊称:几前、尊前、尊鉴、赐鉴、道鉴。

书信中称呼师长的尊称:函文、坛席、讲座、尊鉴、道席、撰席。书信中称呼平辈的尊称:足下、阁下、台鉴、大鉴、惠鉴。

书信中称呼同学的尊称:砚右、文几、台鉴。书信中称呼晚辈时的尊称:如唔、如面、如握、青览。

书信中称呼女性的尊称:慧鉴、妆鉴、芳鉴、淑览。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