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万万没想到你是如此之人有一种无奈 叫“诗红人不红” 有一种无奈,叫“诗红人不红”。 如果说,诗佛王维“山色有无中”已成佳句,而欧阳修借此再塑佳篇,尚可称双美; 那么“梅妻鹤子”林逋的成名作背后,便有一个不知该哭还是该笑的诗人江为; 而对于隋炀帝来说,虽然再怎么努力也无法让文名超过骂名,但秦观只删一字而成就佳篇,终究会让争强好胜的杨广遗憾不已吧? 诗词的引用和化用,是诗词写作常见的情形,与如今沸沸扬扬的“抄袭”,决不可同日而语。古为今用而浑然天成,或是稍加变动而境界全出,没有高超的功底怎能实现?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一下那些巧经化用而名声大震的佳句吧! 2.谁的古诗文能变成故事《岁暮终南山》 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稀. 孟浩然在京城的日子已经近一年了. 想到自己十年寒窗,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原想此次京试,定会蟾宫折桂,金榜题名,致仕入宦,一展生平抱负,未料竟名落孙山,榜上无名.想到已过不惑之年,仍仕途无望,难沐皇恩,满腔抱负无从施展,心情十分郁闷. 但是,他此次长安之行还是有收获的.在王维等好友的引荐下,他多次被邀入全国最高的学府---太学,和名流学者一起吟词赋诗,这在当初的文人圈中,既是对被邀者学识的肯定,更是一种莫大的荣耀.当他有一次吟出“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的诗句时,所有的人都为之叹服,于是大家纷纷搁下笔,不再写下去.这件事很快就传开去,孟浩然便”诗名长安“了. 尽管名噪一时,风光无限,但风光之后的落第的遗憾时时刺痛着诗人的心,一种怀才不遇的愤懑使诗人每每觉得不平.他心有不甘,相信是金子就一定会发光,凭自己的才学,又诗名远扬,终有云开日出的一天.所以,他每天的日程安排,除了拜会王维、张九龄等诗友外,就是奔走于名门望户之间,以期望加深印象,有朝一日获得被引荐的机会. 这天,他来到王维的家里.王维少年得志,二十一岁中进,现刚刚三十,就已官至殿中侍御史,专门负责为皇上制作诏书.两位诗人相聚,饮酒吟诗,纵谈国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自是话语投机,谈兴甚浓.王维非常理解孟浩然的心事,宽慰他说:”以兄长之才,兼有我等引荐,终不会明珠暗投,自有冲天之日.”孟浩然知道好友是在安慰自己,哈哈大笑,笑声中透出股股无奈和伤感,他端起杯子,朗声说道:“王兄,为友情,为未来,干杯!”端起杯子,一饮而尽. 忽然,门人来报:皇上驾到! 当今皇上正是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唐明皇唐玄宗李隆基.李隆基自幼长于皇家,精通笔墨,能诗会画,思想开明,算得是一代明君.他有一个爱好,就是下朝后到臣下的府中做客,尤其是文臣家中,一来可以密切和朝臣的关系,笼络人心,二来可以交流书画诗作,也是作为一国之君的皇上的业余爱好.做客时只谈琴棋书画,不论国事.一般微服私访前都要事前通报,今天他突发奇想,要到王维府中,没等通报,直接就赶来了. 皇上的突然造访让王维猝不及防,一下慌了手脚,他万万没有想到皇上会以这种方式来访.孟浩然也慌了神,愣在那里,不知所措.因为按照朝例,孟浩然作为一个无职人员,是不能也没有资格面君的,否则就会犯惊驾之罪.躲避已是来不及了,怎么办?!情急之中,王维示意孟浩然藏到床底下. 刚藏好,玄宗就进来了.看到桌上的酒菜,再看有两个酒杯,知道王维刚刚有客人,就问:“爱卿有客乎?” 玄宗一问,吓得王维出了一头冷汗,慌不迭地答道:“陛下圣明,臣确有客.” “客为何人?”玄宗又问. “禀陛下,襄阳孟浩然.”王维的手都哆嗦起来了. “哦!莫非作‘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之孟浩然乎?速召!”对孟浩然玄宗久闻其名,从未谋面,也非常欣赏他的诗作,早有结识提拔之意. 王维一听,“扑通”跪倒便拜,颤声应道:“陛下赎罪,臣有欺君之罪!” “爱卿何罪之有?”玄宗奇道. “适才臣正与孟襄阳叙谈,不意陛下驾到,恐惊圣驾,匿之于床下,望陛下恕臣不告之罪,.” 玄宗哈哈一笑,扶王维起来,说:“爱卿何罪,实朕来疾也!速唤之.” 王维急唤孟浩然出来,行过大礼后,玄宗道:“绿树村边和,青山郭外斜.好诗!奇才!”又接问:“近来可有新作?” 生平第一次面君,孟浩然不能不紧张,他的思想几乎停顿了,对皇上的发问,他未及思索,机械地吟出新近的一首《岁暮终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稀 听完诗,刚才还兴致勃勃的唐玄宗忽然龙颜大怒,勃然犯色:“卿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言罢,拂袖而去. 原来,玄宗素来自视过高,自认一代明君,可比尧舜,又开创了“开元盛世”,是唐王朝“贞观之治”以来最辉煌的时期.孟浩然诗中的“不才明主弃”一句,严重地伤害了玄宗的自尊心,觉得是在讥讽自己不能慧眼识人,难当一代圣君,在恼怒的同时,也打消了使用孟浩然的念头,孟浩然的仕途之门也随之关上了,一生除曾应张九龄之邀作过短暂的一段幕僚外,再未涉身政界. 一句诗断送了自己的前途,影响了自己的一生,使自己的人生轨迹发生变向,历史真是个玩笑大师,一个人的命运的反复无常刻画到了极致! 倘若当初孟浩然献给皇上的是自己的另一首诗,他的命运将会如何?难保不会像张九龄一样出卿拜相,干出一番事业,成为一代名相. 倘若孟浩然天遂人愿,进入政界,政界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是否将会耗完他的精力,使他的诗作天才淹没在纷扰的朝野之争? 倘若那样,孟浩然还会有大量的山水诗作问世,还能取得在山水诗坛与王维并称“王孟”的成就吗? 如此,我们就应该感谢唐玄宗,感谢他为后人留下了一个诗人孟浩然.。 3.有什么古诗词是表达了诗人入仕做官的强烈理想的李白《永王东巡歌》赏析 《永王东巡歌》其二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永王东巡歌》其十一 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 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靖胡沙"(《永王东巡歌》),这些诗句表达了诗人对古人的敬仰之情的同时也包含自己建功立业的心愿和积极入仕的态度. 李白的这组《永王东巡歌》一共有11首,大概在他近一千首的诗歌中,这是与当时的政治形势联系最直接的诗歌了,同时也因为与李白本人后来的遭遇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所以历来受到评家的重视,更不用说其中几首本身也写得十分精彩。 这里介绍的是第二首和最后一首。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反唐,于第二年打下了洛阳,攻入了潼关。 京师震动,唐玄宗仓皇出逃,直奔四川,在途中命令他的第十六个儿子永王李璘为江陵府都督,任山南东路、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使。七月,太子李亨在灵武即皇帝位,遥尊玄宗为上皇天帝,改元至德,上演了一出抢班夺权的闹剧。 永王璘见状也按捺不住,从江陵引水师东进,沿长江直奔金陵,想控制长江中下一带的富庶地区,伺机与肃宗一争高下。当时李白正在庐山隐居,永王璘途经九江时,看重李白的才气和名声,一再邀他下山,李白不知永王的真实用心,以为是为了打击安史叛军,便欣然接受了邀请,加入了永王璘的幕府。 随军途中,李白写下了《永王东巡歌》十一首以及一系列与这次东征直接有关的诗歌。这次入永王璘幕府是李白自入长安任翰林学士以后的第二次政治生涯,不过,仍然是以失败告终的。 几年的长安生活虽无建树,不过还是由唐玄宗“赐金放还”,在声誉上并未受损失,而这一次却落到补充流放的结局,是他下山时完全没有想到的。入永王璘幕府以后,李白的心情十分振奋,认为自己这一次能够亲身参与讨伐安史叛军,必将建立一番功业,从而实现自己多年以来报效国家的宿愿。 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永王璘并不想真的对付安史叛军,而是想借此机会扩大自己的势力,不听朝廷的节制,结果遭到了肃宗的猜忌,派重兵剿杀,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二月,永王璘兵败身死,李白也因此获罪下狱,被判长流夜郎。而这几首诗也因为李白这一段悲剧式的从政经历而更加引人注目。 在这组诗中,最著名的是第二首“三川北虏乱如麻”,诗的一开始,先用比喻手法,将气焰嚣张的安史叛军比做一团乱麻,从燕山南下的叛军在中原地区横冲直撞,穷凶极恶,如入无人之境。虽然看上去气势汹汹,不可一世,但李白却认为其实不过是像一团热锅上的蚂蚁,纷乱而没有头绪,实质上并没有什么可怕的,这种带有明显讽刺的比喻,表明了李白对安史叛军的基本判断。 三川,指东都洛阳一带,因其境内有黄河、洛水和伊水三条河川流过。北虏,指安史叛军。 第二句“四海南奔似永嘉”,仍然用了一个比喻,因为历史有时是惊人的相似的,面对安史叛军的嚣张一时,诗人忍不住想起当年中原所遭受的那场大劫难。永嘉是西晋怀帝的年号,在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前汉烈宗刘聪的相国刘曜,率军攻陷晋都洛阳,中原广大地区的广大人民顿时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无数民众,拖家带口,相继南迁避难。 在李白看来,同是少数民族,因为刘聪是匈奴,安禄山也是胡人,同样起兵于北方,同样攻下了国都,同样造成人民流离失所,天下大乱。所以李白用的这个典故是非常准确的,在言简意赅地提示了这场灾难的性质、规模的同时,也鲜明表达了诗人本人的立场和爱憎。 不过形势虽然十分严峻,但是李白对胜利,特别是对自己的能力却表示了过人的自信。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但用,只要。东晋名相谢安字安石。 据史载,公元383年,前秦苻坚率师南侵东晋,号称百万,声势浩大,宰相谢安临危受命,被任为招讨大都督,胸有成竹,调度有方,自己却下棋自若,而竟破苻坚于淝水之上。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谈笑,表示从容镇定,临危不惧的大将风度。在这里,李白把此次应邀入永王璘幕府,比为“东山再起”,乐观地认为自己多年来愿做辅弼大臣的愿望终于可以实现了。 在军中,他对自己的能力是十分自信的,在《在水军宴赠幕中幕府诸侍御》诗中,他曾向同座说“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宝剑名)。浮云(喻剑之锋利可裂浮云)在一决,誓欲清幽燕。” 可见,他觉得只要有机遇,他就会像谢安那样,“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在挥手谈笑之间,将安史叛军一举平定,所以他轻蔑地把叛军比喻为“胡沙”,犹如妖魔鬼怪,来时气势汹汹,飞沙走石,遮天盖日,但是这并不能掩盖他们外强中干的虚弱本质,并没有什么可怕的,来得快,去得也快。而一个“静”字,却向人们预示了风沙过后,尘埃落定,必将是天宇澄彻,四海清平的太平景象。 自己也会因此成为大唐王朝的中兴之臣而名垂青史。 这首诗欲擒故纵,前抑后扬,于前两句极写敌军众多,形势危急,可就在这“乱如麻”,“似永嘉”的危难之际,后两句却急转直下,能够在“谈笑之间”实现“静胡沙”,扭转。 4.一生不得不背的十首诗(一)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二)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 (三)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四)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五)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 (六)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 (七)赋得古草原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 (八)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 (九)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 (十)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 刘心武写文章说:“这十首唐诗实在是常诵常新,即使过录一遍,灵魂也总有一种难言的欣悦!”他还说:“从一定意义上说,这十首唐诗凝聚着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最值得珍惜和承袭的精华,并且也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对美的追求所达到的一种全人类必须仰望的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