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改写古诗词教案

1.如何指导学生改写古诗词

“改写古诗词”是小学高年级古诗教学的常见练习之一。但由于受到诗词结构、句式的束缚,不少的学生将“改写”变成了纯粹的诗句翻译。如何指导才能彰显古诗词改写作品的丰富性,促进学生书面语言的发展,不少教师为此而困惑。

笔者以为,古诗词的改写是一种意境还原的语言实践,也就是将原本凝练的语言、深邃的意境、隐含的情感,通过“还原场景”的方法,叙述出来。要改写得具体、充实、活泼,必须引导学生在把握古诗原意的基础上,进一步走进诗人事发的场景,触摸诗人的情感脉搏,学会与诗人进行心灵对话,实现儿童的“在场”。学生有了“在场感”,再展开合理想象,才能更好地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以文字的方式进行还原。由于时空的跨越,要学生走进诗词的意境,是个难点。就我个人经验,常常采用“拉面”式引导:

一、揉――读出画面

所谓的“揉”,就是像做“拉面”的师傅一样,将大团软面经反复捣、揉、抻、摔后搓成长条,这样的面团才会有韧性。每一首古诗就如一个面团,你得让学生反复读,读懂古诗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的意思,读出诗中的情趣、意境,读出作者的情感,然后整体地思考古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是一处景,还是一件事?引导学生把这些景、这些事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形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中不断地放映。

二、捏――聚集画面

做“拉面”的师傅揉好面团,不会直接拿出来拉,因为这样是很费劲的。他们一般是根据顾客需求的量,捏出小面团搓成长条后,才开始拉的。在改写古诗词时,同样是要捏出一个个“小面团”,即要从古诗的语言中提取出哪些人,哪些事,哪些景。把这些人、事、景提炼出来,就如同一个个小画面展现在面前,写起来就有了一些头绪。比如,改写《牧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我们从诗中找到的人有牧童、作者吕岩,事有望原野、吹牧笛、望明月,景有原野、晚风、明月。将这些人、事、景进行梳理,就形成了具体可感的一个个小画面,为具体地描述古诗的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拉――放大画面

俗话说“拉面好似一盘线,下到锅里悠悠转,捞到碗里菊花瓣”。这足可见做拉面师傅的功夫,更看出了拉面的光滑筋道、柔韧绵长。古诗是语言浓缩的精华,字字珠玑,一般只有二三十字。 极短的篇幅中,高度浓缩了诗人对自然、社会、人生、事业等多方面的体会。改写古诗要将这些浓缩的语言,还原成生活画面,还原诗人的诸种感受与意味。因此,在理出诗的人、事、景后,要在符合生活逻辑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理解,选取最能激发自己想象的东西作为切入点,展开合理的想象,然后把想到的内容通顺、连贯地写下来。例如改写《秋思》(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我们可以想象诗人“写信”“寄信”的过程,将诗人的语言、动作、内心活动具体地描述出来,再衬以一些秋景的描写,这样就能较好地表达出诗人那份绵长的“思乡”之情。

四、煮――整合画面

这是指改写后呈现的文章形式。鉴于学生的个体体验不同,我们可以通过人称、写法、结构、体裁等方面的改变来增加文章的创新色彩;也可以适当地补充季节特征、天气状况、地理环境、人物身份、事情起因等方面的背景材料,使改写的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在表现形式上,大体整合成这样的两类:一是作品生成式,以诗人为主人公,还原诗中所描绘的意境、情感,呈现诗人创作的过程;二是体裁转化式,根据文本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改编成小说、剧本、书信、MTV分镜头、童话等。

2.如何指导学生改写古诗词

“改写古诗词”是小学高年级古诗教学的常见练习之一。

但由于受到诗词结构、句式的束缚,不少的学生将“改写”变成了纯粹的诗句翻译。如何指导才能彰显古诗词改写作品的丰富性,促进学生书面语言的发展,不少教师为此而困惑。

笔者以为,古诗词的改写是一种意境还原的语言实践,也就是将原本凝练的语言、深邃的意境、隐含的情感,通过“还原场景”的方法,叙述出来。要改写得具体、充实、活泼,必须引导学生在把握古诗原意的基础上,进一步走进诗人事发的场景,触摸诗人的情感脉搏,学会与诗人进行心灵对话,实现儿童的“在场”。

学生有了“在场感”,再展开合理想象,才能更好地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以文字的方式进行还原。由于时空的跨越,要学生走进诗词的意境,是个难点。

就我个人经验,常常采用“拉面”式引导: 一、揉――读出画面 所谓的“揉”,就是像做“拉面”的师傅一样,将大团软面经反复捣、揉、抻、摔后搓成长条,这样的面团才会有韧性。每一首古诗就如一个面团,你得让学生反复读,读懂古诗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的意思,读出诗中的情趣、意境,读出作者的情感,然后整体地思考古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是一处景,还是一件事?引导学生把这些景、这些事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形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中不断地放映。

二、捏――聚集画面 做“拉面”的师傅揉好面团,不会直接拿出来拉,因为这样是很费劲的。他们一般是根据顾客需求的量,捏出小面团搓成长条后,才开始拉的。

在改写古诗词时,同样是要捏出一个个“小面团”,即要从古诗的语言中提取出哪些人,哪些事,哪些景。把这些人、事、景提炼出来,就如同一个个小画面展现在面前,写起来就有了一些头绪。

比如,改写《牧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我们从诗中找到的人有牧童、作者吕岩,事有望原野、吹牧笛、望明月,景有原野、晚风、明月。将这些人、事、景进行梳理,就形成了具体可感的一个个小画面,为具体地描述古诗的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拉――放大画面 俗话说“拉面好似一盘线,下到锅里悠悠转,捞到碗里菊花瓣”。这足可见做拉面师傅的功夫,更看出了拉面的光滑筋道、柔韧绵长。

古诗是语言浓缩的精华,字字珠玑,一般只有二三十字。 极短的篇幅中,高度浓缩了诗人对自然、社会、人生、事业等多方面的体会。

改写古诗要将这些浓缩的语言,还原成生活画面,还原诗人的诸种感受与意味。因此,在理出诗的人、事、景后,要在符合生活逻辑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理解,选取最能激发自己想象的东西作为切入点,展开合理的想象,然后把想到的内容通顺、连贯地写下来。

例如改写《秋思》(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我们可以想象诗人“写信”“寄信”的过程,将诗人的语言、动作、内心活动具体地描述出来,再衬以一些秋景的描写,这样就能较好地表达出诗人那份绵长的“思乡”之情。 四、煮――整合画面 这是指改写后呈现的文章形式。

鉴于学生的个体体验不同,我们可以通过人称、写法、结构、体裁等方面的改变来增加文章的创新色彩;也可以适当地补充季节特征、天气状况、地理环境、人物身份、事情起因等方面的背景材料,使改写的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在表现形式上,大体整合成这样的两类:一是作品生成式,以诗人为主人公,还原诗中所描绘的意境、情感,呈现诗人创作的过程;二是体裁转化式,根据文本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改编成小说、剧本、书信、MTV分镜头、童话等。

3.古诗教案怎么写

给个例子给你 教材简析 《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

《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设计理念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

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

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

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牧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

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

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

(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第二课时(《舟过安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 教学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

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老师巡回指导)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

4.如何改写古诗

“情动而辞发”——改写《赠汪伦》教学设计 作者:马建明 杨海波 发表时间:2004-8-2 阅读次数:2541 “情动而辞发” ——改写《赠汪伦》教学设计 杨海波/设计 马建明/点评 设计内容: 李白的《赠汪伦》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赠别诗。

前两句正面叙事,后两句即物起兴,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

这首诗为学生想象的自由驰骋提供了依据。我们不妨指导学生把这首古诗改写成现代文,学生根据古诗的内容动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想象李白与汪伦依依惜别的场景,透过字里行间品味诗人的情感,学生写出的习作定会别有情趣。

本次课外习作设计适用于小学5、6年级的学生。 导写过程: 一、进入诗境,品味诵读 1、同学们,你们一定积累了很多的古诗文,能吟诵一首你最欣赏的古诗吗?能谈谈你最崇拜的诗人吗? 2、有崇拜李白的吗?能吟诵几首他的诗吗?据说李白有一首诗是因为他爱饮酒爱游玩而被人“骗”了一次才写出来的,知道是哪首诗吗? 3、欣赏《赠汪伦》的配乐动画,教师激情旁白关于这首诗的传说。

4、欣赏了这感人的场面,聆听了这美丽的传说,你想说点什么吗?能带着这种感受诵读这首诗吗?引导学生诵读诗文,感受诗情。 二、设身处地,想象体验 1、“李白乘舟将欲行” (1)播放《赠汪伦》配乐动画,并让画面定格。

教师引导: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春天,安徽泾县,桃花潭边,桃红柳绿,桃花渡口,桃花灼灼,诗人李白就要登上小船离开这里了。你就是李白,此时此刻,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学生可能会说到的景物有小草、桃花、潭水、鱼儿、青山等。

教师通过比较学生的语言,指导学生把话说得具体些、生动些。教师相机点拨提升:看到这些,诗人触景生情,那拂堤杨柳仿佛在喃喃自语、依依不舍。

这些景物在诗人的眼里带着一种怎样的情感啊!能说说吗? (3)播放“饮酒赏月”的动画,教师深情诉说:看到这些,李白心潮澎湃,思绪万千,眼前又浮现出那一幕幕与汪伦相处的情景: 饮酒——引导学生想象两人的语言、动作、神态。教师相机介绍下面情况,以供学生展开想象:在李白的眼中,汪伦是个机智风趣、好学上进的年轻人,志趣相投、相见恨晚,两人可称忘年交;在汪伦的眼中,李白虽然诗名满天下,却从无狂妄自大之态,是一位风度翩翩、学识渊博的学者,又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

赏月——李白对月亮极偏爱,写了许多有关月的美妙诗句,如《静夜思》、《古朗月行》、《峨眉山月歌》等。可引导学生将它们应用到这一情境中,汪伦吟诵这些诗句并表达自己的赞叹之情。

游玩、下棋、垂钓、吟诗、登山…… 2、“忽闻岸上踏歌声” (1)这时,船夫催诗人李白上船,李白会怎么说、怎么做? (2)汪伦不见了李白,心情怎样?会怎么做?此时此刻,你就是汪伦,会唱些什么呢?能写几句歌词吗?请你用脚踏着节拍,唱一唱,唱出汪伦那盛情的挽留和美好的祝福吧! (3)听着这动人的歌声,李白激动万分,不能自已。他跳下船头,快步迎上前去,紧紧地握住汪伦的手……他们会怎么说?怎么做? (4)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送别诗句。

(出示送别诗句)在这分别的时刻,李白和汪伦也会有这样的心情吧?如果你是李白,你会怎么说?如果你是汪伦,会怎么说?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杨柳东门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王之涣 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相见时难别亦难,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李白上了船,船渐渐地远去了,泪水迷糊了眼睛,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一首诗——师生齐声吟诵《赠汪伦》。 三、激发表达,改写古诗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到桃花潭边,一起经历那情深意切的送别场景,难道我们还能无动于衷吗?那就让我们拿起笔,把这感人的一幕写下来吧! 2、今天,我们就来改写《赠汪伦》这首诗。

你打算怎么写?教师相机指导学生以哪个角度来写,采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等。 3、你打算给自己的习作拟一个什么样题目?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进行点评。

4、用我手写我口,用我手写我心,把我们刚才所说的、所体验到的、所感受到的一切写下来,让这深厚的友情在我们的笔尖流淌、倾泄。有信心吗? 5、学生改写古诗,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四、展示作品,交流评析 1、谁愿意把自己写的作文读给大家听?教师相机点评。 2、欣赏了这个同学的作文,可以说说你最欣赏或最感动的地方,也可以说说你个人的看法或建议。

3、教师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跨越时空的界限,与古人对话,与诗人畅谈,获得的是语言的滋养、情感的熏陶、友情的珍爱。能用一句话来谈谈你这节课感受吗? 设计点评: 我认为学生改写古诗就是一个“言意转换”的过程,我们试以本次习作设计为例加以阐述。

一、由“言”到“意”的转换 作为古诗的“言”如何转化。

5.用教学案例论述如何用改写的方法理解古诗词的意境

风萧萧兮易水寒,秋风把树叶吹落,落叶便纷纷坠入水中,江水慢慢地被红色所覆盖。

那火红的江水和飘零的落叶,注定了这是一个纷乱的秋天。 江边小径,薄雾中走来一队人马,由远而至。

队伍中间是一辆囚车,囚车前后是戒备森严的押解士兵。囚车之中是一个衣着褴褛但目光极为有神的人,仔细看去,在那烟尘沧桑后面,竟是一个只有十六岁的面孔。

他是夏完淳。 此刻,秋风依然在吹,落叶依然在飞舞,萧萧的江水依然在落叶下坠后泛起微波。

囚车上的夏完淳的内心,也像江水一样泛起点点滴滴。 从夏完淳出生那天起,他的骨子里就是明朝之人,并且他也深深为这点而感到自豪。

从小,他心目中的英雄便是岳飞。他忘不了母亲对幼时的他谈起岳飞时的故事时的那种慈爱但坚毅的语调;他忘不了他第一次读到《满江红》的那种热血沸腾的感觉;他忘不了在外奔波坚持抗清的父亲偶然回家时对他的欣赏和期待的眼神;他忘不了老师吟诵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时悲凉复激愤的面容。

那时他就在心底埋下了一粒种子,无数的历练给予这粒种子养份,于是那种子生根发芽,渐渐枝繁叶茂,最终成为一棵擎天大树,支撑着他的整个心房。 囚车依旧在颠簸。

夏完淳伸手拂走沾在前额的稻草,发现了前方似曾相识的路,他不禁苦笑,故地重游竟是这样一般场景。夏完淳的记忆愈发清晰,他十三岁那年的一天,自己回家后带着兴奋与紧张的心情告诉母亲他要像父亲一样参加抗清的队伍。

母亲先是怔了一下,然后便什么也没说。母亲那天似乎格外地沉默,张罗完行李后便让夏完淳早早地睡了。

夏完淳那晚并没有入眠,只是默默地听着屋外灯下压抑的抽泣声,然后不知不觉泪流满面。 一个十三岁的孩子本有着享受快乐的权利,但却因现实所逼而过着“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生活。

经历了三年的磨难,夏完淳最后却身陷在这囚车之内,他真不知道自己该庆幸或是后悔。 路越来越熟悉了,夏完淳看到了人群。

猛地,他在人群中发现了母亲,他不知道三年的时间竟可以使一个人变得那样苍老。薄雾消散,夏完淳看到了母亲眼里的迷茫。

她跟在囚车的后面不停地奔跑,口中喊着自己儿子的名字。夏完淳百感交集,他用力握着囚车的栏杆,向母亲喊道:“精忠报国!”那是三年前夏完淳离家时母亲对他说的最后一句话,他把这当作自己永世的信念。

母亲听到了,也懂了,因为她停了下来。那一刻,头发被风吹散的母亲站在萧瑟的松江边,身后的落叶纠结在一起,这幅画面在一瞬间定格,成了永恒。

夏完淳忍受不了那样的悲伤,终于转过身去面朝前方,三年来再次的泪流满面。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当夏完淳用尽全身的力气几乎是吼出这四句诗后,他笑了,此时的自己,竟像心中永远的英雄岳飞一样,真的是了无遗憾了。

那有如生命在燃烧般的火红的江水,和有如生命在飞舞般的飘零的落叶,注定了这是一个英雄的季节。 评语:欣赏就是将真实的自我情感投入到诗人的热血中一起去沸腾去燃烧。

小作者根据原诗的内容和情感,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和写作此诗的背景,加以联想和想象,设置了具体的场景和情境,把凝练的诗化为浓酽的散文。另外心理描写特别细腻传神。

而这种心理又都是和周围的一切景、人、事融为一体的,所以显得真实可信,而那种虽是穷途末路却依然不失英雄本色的豪情也极能感染人。

6.人教版小学语文所有古诗教案

5 古诗词三首 教材简析 《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

《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设计理念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

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

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

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牧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

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

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

(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第二课时(《舟过安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 教学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

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老师巡回指导)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

(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

7.四年级下册的21课怎样写成古诗

学习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课前准备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2.课文插图.A 案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由题入手,弄清题意1.板书课题.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4.简介诗人及背景.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反复诵读,弄懂诗意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品评朗读,感悟诗情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积累语言自学《四时田园杂兴》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4.背诵.第二课时 渔歌子激情导趣,理解课题1.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反复吟诵,理解词义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4.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5.全班交流: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 指导朗读,想象画面1.教师导语 :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2.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3.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4.指名朗读,教师指导.5.同桌互读,相互欣赏.积累运用,拓展延伸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2.背一背你喜欢的词.3.默写两首古诗.B 案第一课 时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以图导题,理解题意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2.你还想了解这首诗的什么内容?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他的创作有什么特点?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3.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以疑促读,理解诗意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蚕”“桑”的读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义.2.指名读诗,师生正音.3.默读古诗,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请做记号.4.小组交流.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解疑品读,感悟诗情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尤其读前两句时要读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要读出繁忙的劳动生活的场面.注意“少”“才”“又”的读法.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3.感情朗读,体会诗情.背诵,积累语言引导自学《四时田园杂兴》1.先用学习《乡村四月》的以疑促读、理解诗意的方法自学.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4.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第二课时 渔歌子创设意境,理解课题1.老师范读《渔歌子》,你能感受到什么?(初步感受到景色美;它和古诗在表达上不太一样)2.你们了解词吗?试着说一说.3.简介作者背景:张志和: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渲染气氛,理解词义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3.指名朗读,师生正音.4.自由学习,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5.小组交流学习成果.6.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白鹭:闲适的象征.它能衬托出渔夫的生活环境.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不须归:乐而忘返,不想回家.7.教师小结:这首诗有鲜明的湖光山色,有渔翁闲适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反复吟诵,感悟意境1.教师范读,再入意境.2.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每一个画面.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4.小组轮读,相互欣赏.5.感情朗读,感悟意境.积累语言,拓展延伸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3.默写两首古诗.。

8.小学任意十篇古诗扩写

小学任意十篇古诗扩写

作内容:

依据古诗的简单情节,想象故事的具体细节和人物内心活动,扩写、改写、续写古诗。 训练目的要求:

根据古诗的情节,展开想象,把古诗改写成内容具体的记叙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作前准备:

背诵新修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提出的“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中的《七步诗》《别董大》《芙蓉楼送辛渐》《回乡偶书》等有故事情节的古诗,了解诗的写作背景,搜集有关诗人的资料。 启发学生思维与口述:

一、背诵古诗《塞下曲》,交流诗人卢纶及写诗背景等相关资料。

1.同学们,唐代诗人卢纶的一首《塞下曲》描写了一位英武的将军,要在月夜去捉拿逃走的匈奴首领单于。全诗雄劲健朗,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并为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大家还记得这首古诗吗?(指名背-齐背) 塞下曲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道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2.交流诗人及这首诗写作背景的有关资料。 二、启发引导想象故事情节,拓展古诗内容。

1.根据有关资料想象一下单于是怎样被包围的,自由说。

2.想一想大雁为什么会受惊,高高飞起?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是怎样的,练习说。 3.想象一下将军是怎样知道单于逃跑的?指名说。 4.发现单于逃走后将军会怎样想,怎样说?

5.这时,下起了大雪,狡猾的单于逃走之后,将军是否带领士兵捉住了他?捉单于的时候会遇到什么情况?将军又是怎样在雪中运用智慧或英勇搏杀,擒住单于的呢? 请同学们展开想象,说一说。 (同桌互相说-指名说) 三、完整讲述故事:《夜擒单于》。

四、提供背诵篇目,展开想象,小组内改编故事。 (一)背诵: 1.《别董大》 2.《寻隐者不遇》 3.《江南逢李龟年》 4.《七步诗》

5.《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6.《回乡偶书》 7.《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8.《赠汪伦》 9.《芙蓉楼送辛渐》 10.《江畔独步寻花》

(二)学生按小组任选一首古诗,小组内改编故事。 五、根据改编的内容,自拟题目,动笔成文

9.五年级语文下册五课古诗改编

牧童(古诗改写)

瞧!一眼望去一片绿油油的草,仿佛铺在地上似的!风轻轻一吹“沙沙沙”的响声传的到处都是。

听!牧童又在吹笛子了,一声声欢快的调子逗弄着晚风,慢慢的小时在耳边。

早上太阳露出半边脸的时候,牧童就拿着自己的笛子,上山放牛去了,他坐在牛背上吹着笛子,哼着小曲。快乐地在草地上奔跑,无拘无束,没有任何烦恼。直到玩累了,就躺在草地上,看着天上的白云和小鸟们,嘴角浮起一丝微笑。

吃完晚饭,太阳早已下山了,明亮的月亮去爬了上来。牧童手里拿着笛子,迈着欢乐的脚步来到草堆上,不脱下身上的蓑衣就躺了下来,听着草丛里不知名的小虫唱着美妙动听的歌,抬头望着夜空中明亮皎洁的月亮,脑海里浮现出一个个画面。

你听那欢快的调子又吹起来,多动听啊!咦!怎么停下来了,哦……原来是牧童闭上眼睛进入了梦乡。是啊!他真的累了,就让他听着虫子的催眠曲美美的睡一觉吧!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