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词的抒情方法有哪几种古诗词的抒情方法有两种: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四种。 1、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 (1)例: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湖南卷)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雨,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2)答案示例:颈联中“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作者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 “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 2、间接抒情 即作者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1)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答案示例:两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扩展资料: 古诗抒情方法细分: 1、借景抒情 即作者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2、借古抒情 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3、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即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抒情手法 。 2.古诗词赏析的抒情方法古诗词大都是抒情诗。抒情方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之分。古诗词的抒情方法以间接抒情为主,即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方法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以情景交融为最高境界。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描写赤壁古战场的“如画”景色,下片由景而人,想到在此建功立业、年轻有为的儒将周瑜,又由周瑜想到自己被贬谪的处境,从而抒发了诗人理想不能实现的无限感慨。所以我们鉴赏古诗词的时候,一定要弄清楚:1、这首诗写了什么———什么人(包括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作者)?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候?写了什么“物”“景”?抒发了什么“志”“情”?2、怎样写———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这些“物”“景”?3、为什么这样写———运用这种手法写这些“物”“景”,对抒发这种“情”“志”有什么作用(效果)? 3.古诗词的抒情方法有哪几种古诗词的抒情方法有两种: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四种。 1、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 (1)例: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湖南卷)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草草杯盘供笑雨,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2)答案示例:颈联中“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作者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 2、间接抒情 即作者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1)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答案示例:两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扩展资料: 古诗抒情方法细分: 1、借景抒情 即作者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2、借古抒情 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3、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即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抒情手法 4.古诗词赏析的抒情方法古诗词大都是抒情诗。抒情方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之分。古诗词的抒情方法以间接抒情为主,即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方法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以情景交融为最高境界。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描写赤壁古战场的“如画”景色,下片由景而人,想到在此建功立业、年轻有为的儒将周瑜,又由周瑜想到自己被贬谪的处境,从而抒发了诗人理想不能实现的无限感慨。所以我们鉴赏古诗词的时候,一定要弄清楚:1、这首诗写了什么———什么人(包括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作者)?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候?写了什么“物”“景”?抒发了什么“志”“情”?2、怎样写———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这些“物”“景”?3、为什么这样写———运用这种手法写这些“物”“景”,对抒发这种“情”“志”有什么作用(效果)? 5.古诗的抒情手法抒情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1、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诗人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 例:"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王风•黍离》 直露而真率地抒发了诗人内心沉重而深广的忧伤。 2、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主要有四种形式: 借景抒情 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例:"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 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无限离愁别恨。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诗人借日常生活或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情感或志向。 例:“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刘一止 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 借古抒情 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即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 扩展资料: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有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结构模式等共四个层面的内容,其知识框架如下: 1、表达方式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 描写方式: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2、修辞手法:比喻 、借代、设问、比拟、夸张、反问、双关、对偶、互文、列锦 3、表现手法:象征、联想和想象、抑扬、衬托、对比、渲染、用典 、照应、以少总多、以小 见大 、借形象说理(寓道理于形象之中)、离合、蒙太奇 4、结构模式:层层渲染、铺垫、伏笔、照应、结构对比、卒章显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抒情手法 6.语文古诗鉴赏中的抒情手法,表现手法,艺术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手⑴、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⑵、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 ⑶、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7.诗词鉴赏中易混的几种抒情方式诗歌鉴赏的表达方式有四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一、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二、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二、议论四、叙述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1、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2、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3、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寓理于事: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 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苏轼)——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朱熹《观书有感》里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8.诗歌鉴赏的抒情方式、修辞手法、描写技巧分别有哪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抒情方式:①借景或借物抒情。②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③直接抒情。④托物言志。⑤托物寓理。⑥用典抒情达意。⑦叙事抒情。⑧借古讽今。 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 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 这里很清楚 9.古诗文抒情方式的区别间接抒情常见的有即景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即景抒情是指遇到眼前的景物或场景油然而生感慨。 借景抒情顾名思义就是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 寓情于景就是把感情融入到所描写的景物之中。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10.古诗词的抒情方法有哪几种在古代诗词中,诗人通常通过写景、叙事、抒情等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在此一一举例说明。 一、直抒胸臆。是一种直接对景象、事物抒发情感的方法,可强烈而率真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幽幽,独沧然而涕下。”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这首诗对其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丝毫未加掩饰,你会强烈而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二、触景生情。或称缘事生情,即因为见到某一现象而有所触动,引发某种感情,一般先写景,而后转抒情,情和景之间多有很密切的联系。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上阙“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写的是词人一天之内所做之事,所触之景:清秋季节,独自泛舟,上西楼,见回雁,但其中也有其所生之情:“谁寄”锦书,自然是无人寄锦书,表达的是她对丈夫赵明诚的相思,盼望其锦书而望断天涯的愁苦之情,下阙以“花自飘零水自流”承上启下,以花落水流之景比喻人生、爱情、年华、离别的无可奈何之感,从而触动作者所有情思,往后5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转为完全的抒情,最后三句尤其精巧别致,在全篇景物描写的烘托下,只觉其愁思在眉头心间流动荡漾,有了更大的艺术吸引力。 三、寓情于景。即把自己的情感寄托于景物中,间接而含蓄地抒发。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就是于一片美好的景致中,写出了一个诗意的离别:李白把朋友送上船,目送帆影远去直至消失在碧空的尽头,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流向远方的水天交汇之处。这看似写景,而在写景中,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寄寓于长久的注视中,而他的心潮起伏,却也似这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这些情感虽未点明,却显得含蓄而有深意。又如秦观的《踏莎行》中“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一句,写的是寂寞孤馆,料峭春寒,杜鹃啼血,日暮斜阳,而这些景致里无不透着强烈的落寞和凄婉,在这重重的凄厉中,诗人贬官失意,所不堪忍受的悲苦和无奈虽不着一字,却通过此情此景泄露,让人读来倍觉心酸。 四、融情于事。即不直接抒情议论,而把褒贬抑扬、喜乐之情寄寓于叙事之中。如杜牧的《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一句,表面上说的是歌女在衰世之年,还弹唱着这曾使南朝灭亡的靡靡之音,实则讽刺的是那座上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他们才是真正“不知亡国恨”的人,作者没有明写,却意味深长,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和无限的感慨。又如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中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句,不明说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见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正如吴乔《围炉诗话》所说:“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声色故事议论者为最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