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分一、选择题(50分)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 )的名句 A.陈子昂 B.王勃 C.王维 D.杜甫 2.“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作者于谦是( )人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3.“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头”的作者是( ) A.李商隐 B.杜牧 C.杨万里 D.李清照 4.张志和《渔歌子》中“西塞山前白鹭飞”的下句是( ) A.蜻蜒飞上玉搔头 B.芳草萋萋鹦鹉洲 C.桃花流水鳜鱼肥 D,映日荷花别样红 5.“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 )。” A.月黄昏 B.星如雨 C.花木深 D.蝶难来 6.“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中,主要用到的修辞方法是( ) A.对偶 B.排比 C.反复 D.比喻 7.“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出自杜甫的( ) A.《登高》 B,《旅夜书怀》 C.《春望》 D.《江南逢李龟年》 8.“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出自( ) A.《岳阳楼记》 B.《桃花源记》 C.《醉翁亭记》 D.《小石潭记》 9.《曹刿论战》选自( ) A.《春秋》 B.《战国策》 C.《左传》 D.《国语》 10.“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姑苏”指( ) A.杭州 B.苏州 C.扬州 D.赣州 11.“太宗朝有王著者学右军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中“右军”指的是书法家( ) A.王羲之 B.欧阳询 C.颜真卿 D.柳公权 12.下列各句加点词语同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是( ) A.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C.老年人如夕照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3.选出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它的果实) B.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痛心遗憾) C.先帝不以臣卑鄙 (无耻卑劣)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与子女) 14.判断下列加点字的解释,选出错误的一项是( ) A.吾祖死于是 (在这件事上)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监狱) C.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更不必说) D.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错沟通) 15.下列古代词语后来被新词所取代,取代正确的一项是( ) 社稷 庠序 高堂 黎庶 A.国家 学校 父母 百姓 B.国家 书房 上房 人民 C.宗庙 学校 殿堂 平民 D.祖国 学校 朝廷 百姓 1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选出判断不正确的一项( ) A.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百姓) B.匹夫有重于社稷者 (百姓) C.布衣之交尚不可欺 (百姓) D.今王播弃黎老 (百姓) 17.下列成语与“而或长烟一空”中“一”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一丝不苟 B.一相情愿 C.一目了然 D.一无所有 18.下面与“斗折蛇行”中的“斗”“蛇”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岸势犬牙差互 B.皆若空游无所依 C.隶而从者 D.不可知其源 19.下列句中的“则”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则”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非死则徙尔 20.下列句中与“花之隐逸者也”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水陆草木之花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D.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21.《曹植聪慧》评论“曹植善属文”; (1)下面属于曹植所撰写的是( ) A.《短歌行》 B.《燕歌行》 C.《白马篇》 D.《蒿里行》 (2)文中“太祖甚异之”应译为( ) A.曹操很奇怪他 B.曹操对他非常惊讶 C.曹操认为他很奇特 D.曹操对他的才能很惊讶 (3)下列成语与曹操有关的是 ( ) A.老骥伏枥 B.四面楚歌 C.狡兔三窟 D.指鹿为马 22.《张孝基仁爱》曰:“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1)与“不复有故态”中的“故”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B.故人西辞黄鹤楼 c.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D.古今异俗,新故异备 (2)文中“徐”解释为( ) A.从容不迫 B.缓慢 C.舒缓 D.宽松 (3)划线句解释正确的是 ( ) A.于是将自己父亲聚积的财产呈献给他 B.就把他父亲所委托的财产归还给他 C.因此将父亲派给他的财产归还他 D.竟然把他父亲散落的财产交还于他 23.题金陵渡 (唐) 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1)“金陵”即南京的别称。 下列不属南京别称的一项是 ( ) A.建康 B.临安 C.江宁 D.白下 (2) 对“津渡”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过河 B.渡船 C.渡口 D.渡过 (3)从金陵到峨嵋,史上有诗曰:“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指的是 ( ) A.苏洵、苏轼、苏辙 B.杜甫、杜牧、杜荀鹤 C.曹操、曹丕、曹植 D.班彪、班固、班超 24.赵简子元日放生 邯郸之民,以正月元旦献鸠于简子。 简子大悦,厚赏之。客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 (1)“正月元旦”即农历正月初一,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阴历的每月初一称“朔” B.阴历的每月十五称“望” C.阴历的“望”的前日称“既望” D.阴历的每月末一天称“晦” (2)对“以正月元旦献鸠于简子”中的“以”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同“于”,在 B.因为 C.认为 D.拿 (3)划线句“示有恩也”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 A.指出有恩德啊 B.表示(对飞禽)有恩德 C.显示百姓有恩情 D.拿给他看鸠是有情的 25.与狐谋皮 周人有爱裘而好珍馐,。 2.50分一、选择题(50分)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 )的名句 A.陈子昂 B.王勃 C.王维 D.杜甫 2.“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作者于谦是( )人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3.“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头”的作者是( ) A.李商隐 B.杜牧 C.杨万里 D.李清照 4.张志和《渔歌子》中“西塞山前白鹭飞”的下句是( ) A.蜻蜒飞上玉搔头 B.芳草萋萋鹦鹉洲 C.桃花流水鳜鱼肥 D,映日荷花别样红 5.“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 )。” A.月黄昏 B.星如雨 C.花木深 D.蝶难来 6.“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中,主要用到的修辞方法是( ) A.对偶 B.排比 C.反复 D.比喻 7.“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出自杜甫的( ) A.《登高》 B,《旅夜书怀》 C.《春望》 D.《江南逢李龟年》 8.“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出自( ) A.《岳阳楼记》 B.《桃花源记》 C.《醉翁亭记》 D.《小石潭记》 9.《曹刿论战》选自( ) A.《春秋》 B.《战国策》 C.《左传》 D.《国语》 10.“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姑苏”指( ) A.杭州 B.苏州 C.扬州 D.赣州 11.“太宗朝有王著者学右军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中“右军”指的是书法家( ) A.王羲之 B.欧阳询 C.颜真卿 D.柳公权 12.下列各句加点词语同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是( ) A.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C.老年人如夕照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3.选出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它的果实) B.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痛心遗憾) C.先帝不以臣卑鄙 (无耻卑劣)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与子女) 14.判断下列加点字的解释,选出错误的一项是( ) A.吾祖死于是 (在这件事上)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监狱) C.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更不必说) D.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错沟通) 15.下列古代词语后来被新词所取代,取代正确的一项是( ) 社稷 庠序 高堂 黎庶 A.国家 学校 父母 百姓 B.国家 书房 上房 人民 C.宗庙 学校 殿堂 平民 D.祖国 学校 朝廷 百姓 1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选出判断不正确的一项( ) A.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百姓) B.匹夫有重于社稷者 (百姓) C.布衣之交尚不可欺 (百姓) D.今王播弃黎老 (百姓) 17.下列成语与“而或长烟一空”中“一”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一丝不苟 B.一相情愿 C.一目了然 D.一无所有 18.下面与“斗折蛇行”中的“斗”“蛇”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岸势犬牙差互 B.皆若空游无所依 C.隶而从者 D.不可知其源 19.下列句中的“则”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则”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非死则徙尔 20.下列句中与“花之隐逸者也”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水陆草木之花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D.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21.《曹植聪慧》评论“曹植善属文”; (1)下面属于曹植所撰写的是( ) A.《短歌行》 B.《燕歌行》 C.《白马篇》 D.《蒿里行》 (2)文中“太祖甚异之”应译为( ) A.曹操很奇怪他 B.曹操对他非常惊讶 C.曹操认为他很奇特 D.曹操对他的才能很惊讶 (3)下列成语与曹操有关的是 ( ) A.老骥伏枥 B.四面楚歌 C.狡兔三窟 D.指鹿为马 22.《张孝基仁爱》曰:“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1)与“不复有故态”中的“故”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B.故人西辞黄鹤楼 c.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D.古今异俗,新故异备 (2)文中“徐”解释为( ) A.从容不迫 B.缓慢 C.舒缓 D.宽松 (3)划线句解释正确的是 ( ) A.于是将自己父亲聚积的财产呈献给他 B.就把他父亲所委托的财产归还给他 C.因此将父亲派给他的财产归还他 D.竟然把他父亲散落的财产交还于他 23.题金陵渡 (唐) 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1)“金陵”即南京的别称。 下列不属南京别称的一项是 ( ) A.建康 B.临安 C.江宁 D.白下 (2) 对“津渡”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过河 B.渡船 C.渡口 D.渡过 (3)从金陵到峨嵋,史上有诗曰:“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指的是 ( ) A.苏洵、苏轼、苏辙 B.杜甫、杜牧、杜荀鹤 C.曹操、曹丕、曹植 D.班彪、班固、班超 24.赵简子元日放生 邯郸之民,以正月元旦献鸠于简子。 简子大悦,厚赏之。客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 (1)“正月元旦”即农历正月初一,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阴历的每月初一称“朔” B.阴历的每月十五称“望” C.阴历的“望”的前日称“既望” D.阴历的每月末一天称“晦” (2)对“以正月元旦献鸠于简子”中的“以”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同“于”,在 B.因为 C.认为 D.拿 (3)划线句“示有恩也”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 A.指出有恩德啊 B.表示(对飞禽)有恩德 C.显示百姓有恩情 D.拿给他看鸠是有情的 25.与狐谋皮 周人有爱裘而好珍馐,欲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欲具少牢之珍而与羊谋其馐,言未卒,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 3.首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决赛试题(A组全部)首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决赛试题(A组) 一.选择题(10分,每题2分)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谁的名言?( ) A.老子 B.孟子 C.曾子 D.孔子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是谁写的诗句?( ) A.刘长卿 B.杜甫 C.柳宗元 D.王维 3.写“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三衢道中》)的曾几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4.写“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两句诗的作者是谁?( ) A.于谦 B.元稹 C.秦观 D.岳飞 5.哪一句是岳飞《池州翠微亭》中的诗句?( ) A.经年尘土满征衣 B.山围故国周遭在 C.故园东望路漫漫 D折戟沉沙铁未销 二.默写、填空题(20分,每题2分) 6.两岸青山相对出,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夜半钟声到客船。 8.________润如酥,________近却无。 9.______知劲草,_______识诚臣,______安知义,______必怀仁。 10.千里黄云白日熏,_________________。 莫愁前路无知己,___________________。 11.黄巢《题菊花》诗中,由对菊花的惋惜、不平,进而发展为决心改变菊花处境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战国策·鹬蚌相争》中,鹬曰:“今日_______,明日________,即有________。”蚌亦谓鹬曰:“今日________,明日_________,即有_________。” 13.宋朝周敦颐在《爱莲说》一文中的“出_______________,濯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莲花在肮脏的环境生长而不受污染,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美德。 4.第六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决赛试卷(初一、初二组)答案第六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复赛试卷(高三组)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20分,每题1分) 1.B 2.C 3.B 4.C 5.A 6.D 7.A 8.C 9.B 10.A 11.A 12.B 13.B 14.B 15.C 16.C 17.D 18.A(古代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类) 19.C(用阳文印章铃出的印文为朱色,故也称“朱文”;用阳文印章铃出的 印文是红地白字,故也称“白文”) 20.D 二、填空题(20分,每题1分) 21.《烛之武退秦师》/《秦晋崤之战》 鲁 22.内容 艺术手法 23.遭忧/离愁 24.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 25.英俊沉下僚 26.边塞 七绝 27.朱熹 四书集注 28.李贺 琵琶行/霓裳羽衣歌 听颖师弹琴 29.看不见的光阴流逝 景物的色彩变化 30.元稹 张珙 31.前七子 后七子 唐宋派 32.苏轼 后赤壁赋 33.宋 34.20 15 相反 35.上 去 入 36.颜真卿 柳公权 37孟姜女(哭长城) 梁山伯与祝英台 38.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9.陆游 40.沈括 《梦溪笔谈》 三、阅读理解题(30分) (一)(9分) 41.(3分)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洛阳女子伤感落花 白头老翁遭遇冷落 42.(2分)对比 人生短促,富贵无常 43.花卉盛衰有时,而入生青春不再(1分) 44.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的颠倒重复,不仅排沓回荡,音韵优美,更在于强调了时光流逝的无情事实和听天由命的无奈情绪,真实动情而有感染力。 (3分) (二)(11分) 45.B(“直”,同“值”,价钱。)(1分) 46.D(前者和“后”连用,表示连接。 后者,表示转折,相当于“却”。)(1分) 47.C(①②③④都是对的。 ⑤不对,戴进放弃制作金银器,是因为他看见别人毁了他的作品。⑥是错误 的,这种看法正是作者认识上的局限性,是一种迷信说法。) (1分) 48.耽煌煌喜欢金黄(的外表)(2分) 49.有人嫉妒;画上着了红色;技艺过人(3分) 50.着红色表示做官者,做官者垂钓则意为隐居,而隐居者则意为与朝廷不合作,所以忌讳。(3分) (三)(10分) 51.恰、适、正、当(写出两个即可)(2分) 52.长江以西(1分) 53.失意(1分)一心一意寻找梅谱却未找到(2分) 54.画梅的方法技巧(1分)要创作出有价值的作品,必须观察生活,以生活为原型(2分) 55.A(1分) 四、鉴赏题(30分,每题15分) 56.提示:两首都是送别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一二句写送别情况,三四句写离别之情。“孤帆远影碧 空尽,惟见长江天际留”,写作者送走好友后,独自在黄鹤楼遥望风帆远去的情景,江面上一只载着友人东去的 船,渐行渐远,终于在水天相接的碧空中消失,能够看到的只剩下滔滔不绝的长江流水。 作者的感情随着视线远去,直望到船儿都已经在碧空中消失,他还伫立着凝望天边的长江流水,可见他对好友的惜别之情了。这种离别之情,倘不是在文字知音之间,是不会如此深切的口作者写离别之情,取离别之地的眼前的景物,把感情藏在景物 之中,虽未直接抒写感情,却越发使人感受到情真意切。 《饯别王十一南游》诗题虽是“饯别”,但诗中看不到饯别的场面,甚至一句离别的话语也没有提及。诗一开始,他的朋友王十一已经登舟远去,小船行驶在浩渺的长江之中。 诗人远望着烟水空茫的江面,频频挥手,表达自己依依之情。此时,江岸上只留下诗人自己。 友人此刻又如何, 读者已无从知道,但从诗人送别的举动,却可想象到江心小舟友人惜别的情景。此诗笔墨集中凝炼,构思巧妙。 诗人以“望”、“挥手”、“泪沾巾”这一系列动作,浓墨渲染了自己送别友人时的心情。他没有直抒心中所想,而是以送别处长江两岸的壮阔景物入诗,用一个“望”字,把眼前物和心中情融为一体,让江中烟水、岸边青山、天上飞鸟都来烘托自己的惆怅心情。 这两首诗诗人都借助眼前景物,或遥望或凝思,表达离愁别绪,手法新颖,不落俗套。 57.提示:赏析本文,主要可抓住“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两句。 写“异水”比喻形象,对比鲜明。“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是说富春江的水清明澄澈,从水面一直可以看到水底。 水底下的游鱼和砂砾,都能一览无余。这四句写出江水的平缓流动时的情景,遇到急流,情况就变了。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作者笔锋一转, 写出了另一种景象,运用形象的比喻说富春江的水流得比射出的箭还要快,迅猛的浪头就像飞奔的骏马一般,气势格外雄壮。文章先写江水的文静,后写江水的飞动,这样对比鲜明,突出地表现了富春江水的变幻多姿。 写“奇山”用词巧妙,形象逼真。作者写道“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富春江的两岸都是高山,把江水夹在了中间,显示出山的特点。适值秋天,有的树木落了叶子,有的树叶变了颜色,山林中 呈现出一片寒冷萧瑟的景象,此之为“寒树”。 “负势竞上”是说两岸的山峰都依仗着各自的险要地势,互相争着向高处长去。“互相轩邈”,“轩邈”是高远的意思,说山峰一个比一个高,一层比一层远。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两句再一次写山峰的形势。其中“争”和“指”两个动词与前边的“竞”字互相呼应,把山峰的高峻险要描绘得形象逼真。 “千百成峰”,又写出了山山相连层峦不尽的图景。以上几句写山势,扣住一个“奇”字,作者巧。 5.第七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决赛试卷答案(初一、初二组)第七届上海市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 决赛参考答案(初一初二组) 一、选择题(30分,每题1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B C A A D D A B D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B C C B B A A B C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D C A D C B B D C 二、填空题(20分,每题1分) 31.寒鸦飞尽水悠悠 32.何人不起故园情 33.行人临发又开封 34.君看六幅南朝事 35.车如流水马如龙 36.桃花流水窅然去 37.一蓑烟雨任平生 38.怀旧空吟闻笛赋 39.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40.日暮乡关何处是 41.清泉石上流 42.影徒随我身 43.无案牍之劳形 44.志人 45.小人之交甘若醴 46.寡德之人 47.名词作状语 48.卖柑者言 49.谪(贬) 50.梅花落 三、阅读理解题(30分) (一)(14分) 51.(2分)如梦令 52.(6分)颜色(2分) 花儿怒放,二色并妍(4分) 53.(6分)武陵(2分) 心地高洁、超凡脱俗(4分) (二)(16分) 54.(4分)(1)攀缘 (2)很,极 (3)慢慢地,缓缓地 (4)完 55. (4分)(1)老虎头皮发痒,就让猱爬上来不停地挠。 (2)我偶而得到一点荤腥,不敢独自享用,把它献给左右(一起吃)。 56.(2分)猱取虎脑直击老虎的痒处,其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而且还不停地用花言巧语来麻痹老虎。 57.(6分)爱听好话却又麻痹大意 (1)做人要正直 (2)要警惕那些献媚逢迎的小人 四、鉴赏评析题(20分) 58. (10分)要点提示:首联第二句中的“悲”字,定下了全诗的情绪基调。领联写景,景中含情,隐约透露出旅人凌晨上路时一种萧瑟、寂寞、凄楚的心情。尾联写回味昨夜之美梦,表现了欢乐的气氛,反衬了旅居在外的游子的思乡之悲。 59. (10分)要点提示:爰旌目是一介书生,虽饿昏于道,却宁死不吃盗丘之食,为的是信守节义,真可谓是视气节重于生命的贤明君子。 五、创作题(10分) 60.略 6.第六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决赛试卷答案第六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 复赛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高一高二组) 一、选择题(共20分) 1.(2分) A—e,B—b,C—c,D—d,E—a 2.(2分) A—a,B—b,C—c,D—d,E—e 3. D(2分) 4.(4分) 名作动:F 使动用法:A 名作状:H 意动用法:B 形作动:G 介宾短语后置:C 宾语前置:D、E 5.(5分) A(应为“静夜恩”) I(应为王翰或《出塞》) 6.(5分) A(应为文学家萧统) B(苟子是韩非的老师) E(《文赋》是西晋陆机所著,《典论•论文》是曹圣所著) F(不包括李白) G(应先史学后文学,要对应搭配) 【评分标准】 1,2两题中只要每题画错一条线,就不得分。第4题每错一个成语归属,就扣一分。第5题错一个扣三分,错两个扣 五分。第6题错一个扣一分。 二、填空题(共20分) 7.(1)可以明得失(1分) (2)见不贤而内自省也(1分) 8.黄发垂髦,并怡然自乐(1分) 9.(2分,每格0.5 分) (1)黄鹏又啼数声(2)山深闻鹏鸪(3)子规声断(4)怕听啼鹊 10. (1)戒色、戒斗、戒得(1分) (2)《黔之驴》、《临江之麋》、《永某氏之鼠》(1分) 11.(1)新婚夫妇的卧室(1分) (2)公婆(1分) 12. (2分,每格0.5 分) (1)向南(2)放纵(3)推崇(4)清高 13.西行(1分) 14.(1)施以烹刑(古代以鼎镬煮杀人的酷刑)(1 分) (2)臣请就汤镇镬(1分) 15.(1)旋律苍凉悲壮(1分) (2)旋律高亢激越(1分) 16. (4分)随任在京。一钱于地。俯拾焉。必有舛错。急欲面陈。【评分标准】每错一处扣一分,扣满4分为止。 三、阅读理解题(共30分) 17.(1)祭或祭神(1分) (2)察或察狱(1分) 18.(1)平静而愉悦(1分) (2)只要党风正,社会主义航船定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意近即可)(1分) 19.(1)想捎个信儿鸿雁谢绝说太远(意近即可)(2分)拟人(1 分) (2)从传书不能到写诗述怀,表思念之切;用看花饮酒与灯下听雨的细节,表思念之深;以想象老友的艰苦与毅力,表思念之诚。(3分) 20. (1 )C(①患:为……担忧;②患:讨厌,厌恶;③过:过错;④过:犯过错)(2分) (2)①朝廷的大堂名词(1分)②上朝动词(1分) (3)C(2分) (4)B(2分) (5)B(不是逃不越 境才是良大夫)(2分) (6)①(如果)(你)前去进谏(晋灵公)却不接受,那么,没有人接替你了。请允许我先去进谏, (如果)(晋灵公)不接受,那么,你可接替我。(3分)②没有谁向善没有个好的开头,却很少有人能坚持 到底的。(3分)0 (7)就“不君”程度讲,由轻到重,更能引人愤慨;就文章结构讲,后写的杀人事件是引起进 谏的直接原因。(4分) 四、鉴赏题(共30分) 21.(15分)【评分标准】鉴赏的实质是分析,即阐明重点,说透特点,解读难点。这篇文章的特点是:问题 次第而出,矛盾层层推进,主题最后坐实,借喻发人深思。学生如果抓住作者这条思路娓娓道来,就是上乘之作,得分当在13、14、15之列。 22.(15分)【评分标准】既然是比较阅读,就要比较出异同之处,甚至比较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之处: 一是两首诗歌在结构方面的共同之处是前半部分都是写秋景,后半部分都是着重抒情。二是李诗突出战后的 悲壮场面和危急形势,范诗着重渲染战争间隙的肃杀氛围,都为抒情作了铺垫。三是李诗后半部分在后援部 队苦战不利的情况下写出报效朝廷的决心,范诗则是在战局僵持状态下写出对胜利的希望和对家乡的思念。 ——如果有学生从推敲字句着手,例如从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的关系谈既然黑云压城何来日光映照等,就有 可能出现开口小而挖掘深的好文章。 五、附加题(10分)(题目中已作详细提示,评分时也可参考) 7.第七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决赛试卷(初一、初二组)选择题答案第六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复赛试卷(高三组) 参考答案 二、填空题(20分,每题1分) 21.《烛之武退秦师》/《秦晋崤之战》 鲁 22.内容 艺术手法 23.遭忧/离愁 24.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 25.英俊沉下僚 26.边塞 七绝 27.朱熹 四书集注 28.李贺 琵琶行/霓裳羽衣歌 听颖师弹琴 29.看不见的光阴流逝 景物的色彩变化 30.元稹 张珙 31.前七子 后七子 唐宋派 32.苏轼 后赤壁赋 33.宋 34.20 15 相反 35.上 去 入 36.颜真卿 柳公权 37孟姜女(哭长城) 梁山伯与祝英台 38.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9.陆游 40.沈括 《梦溪笔谈》 三、阅读理解题(30分) (一)(9分) 41.(3分)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洛阳女子伤感落花 白头老翁遭遇冷落 42.(2分)对比 人生短促,富贵无常 43.花卉盛衰有时,而入生青春不再(1分) 44.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的颠倒重复,不仅排沓回荡,音韵优美,更在于强调了时光流逝的无情事实和听天由命的无奈情绪,真实动情而有感染力。 (3分) (二)(11分) 45.B(“直”,同“值”,价钱。)(1分) 46.D(前者和“后”连用,表示连接。 后者,表示转折,相当于“却”。)(1分) 47.C(①②③④都是对的。 ⑤不对,戴进放弃制作金银器,是因为他看见别人毁了他的作品。⑥是错误 的,这种看法正是作者认识上的局限性,是一种迷信说法。) (1分) 48.耽煌煌喜欢金黄(的外表)(2分) 49.有人嫉妒;画上着了红色;技艺过人(3分) 50.着红色表示做官者,做官者垂钓则意为隐居,而隐居者则意为与朝廷不合作,所以忌讳。(3分) (三)(10分) 51.恰、适、正、当(写出两个即可)(2分) 52.长江以西(1分) 53.失意(1分)一心一意寻找梅谱却未找到(2分) 54.画梅的方法技巧(1分)要创作出有价值的作品,必须观察生活,以生活为原型(2分) 55.A(1分) 四、鉴赏题(30分,每题15分) 56.提示:两首都是送别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一二句写送别情况,三四句写离别之情。“孤帆远影碧 空尽,惟见长江天际留”,写作者送走好友后,独自在黄鹤楼遥望风帆远去的情景,江面上一只载着友人东去的 船,渐行渐远,终于在水天相接的碧空中消失,能够看到的只剩下滔滔不绝的长江流水。 作者的感情随着视线远去,直望到船儿都已经在碧空中消失,他还伫立着凝望天边的长江流水,可见他对好友的惜别之情了。这种离别之情,倘不是在文字知音之间,是不会如此深切的口作者写离别之情,取离别之地的眼前的景物,把感情藏在景物 之中,虽未直接抒写感情,却越发使人感受到情真意切。 《饯别王十一南游》诗题虽是“饯别”,但诗中看不到饯别的场面,甚至一句离别的话语也没有提及。诗一开始,他的朋友王十一已经登舟远去,小船行驶在浩渺的长江之中。 诗人远望着烟水空茫的江面,频频挥手,表达自己依依之情。此时,江岸上只留下诗人自己。 友人此刻又如何, 读者已无从知道,但从诗人送别的举动,却可想象到江心小舟友人惜别的情景。此诗笔墨集中凝炼,构思巧妙。 诗人以“望”、“挥手”、“泪沾巾”这一系列动作,浓墨渲染了自己送别友人时的心情。他没有直抒心中所想,而是以送别处长江两岸的壮阔景物入诗,用一个“望”字,把眼前物和心中情融为一体,让江中烟水、岸边青山、天上飞鸟都来烘托自己的惆怅心情。 这两首诗诗人都借助眼前景物,或遥望或凝思,表达离愁别绪,手法新颖,不落俗套。 57.提示:赏析本文,主要可抓住“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两句。 写“异水”比喻形象,对比鲜明。“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是说富春江的水清明澄澈,从水面一直可以看到水底。 水底下的游鱼和砂砾,都能一览无余。这四句写出江水的平缓流动时的情景,遇到急流,情况就变了。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作者笔锋一转, 写出了另一种景象,运用形象的比喻说富春江的水流得比射出的箭还要快,迅猛的浪头就像飞奔的骏马一般,气势格外雄壮。文章先写江水的文静,后写江水的飞动,这样对比鲜明,突出地表现了富春江水的变幻多姿。 写“奇山”用词巧妙,形象逼真。作者写道“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富春江的两岸都是高山,把江水夹在了中间,显示出山的特点。适值秋天,有的树木落了叶子,有的树叶变了颜色,山林中 呈现出一片寒冷萧瑟的景象,此之为“寒树”。 “负势竞上”是说两岸的山峰都依仗着各自的险要地势,互相争着向高处长去。“互相轩邈”,“轩邈”是高远的意思,说山峰一个比一个高,一层比一层远。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两句再一次写山峰的形势。其中“争”和“指”两个动词与前边的“竞”字互相呼应,把山峰的高峻险要描绘得形象逼真。 “千百成峰”,又写出了山山相连层峦不尽的图景。以上几句写山势,扣住一个“奇”字,作者巧妙地使用了几个动 词,把静止的山峰写活了。 其他角度如:绘形与绘声的结合、绘声绘形与直抒胸臆、叠字的运用,等等。 总之,《与朱元思书》这篇写景散文,风格简淡清新,寥寥一百四十余字,就把富春江的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使。 8.第七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决赛试卷中职组答案第七届上海市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决赛参考答案(中职组)一、填空题(20分,每空1分)1.随 2.寒 3.撼 4.高高秋月照长城 5.晴空一鹤排云上 6.星汉灿烂7.白云千载空悠悠 8.商女不知亡国恨 9.亦我所欲也 舍生而取义者也10.当思来处不易 恒念物力维艰 11.国别体 刘向 12.道歉 谢罪(或:凋落;劝告)13.通俗 高雅 14.土地神 五谷神二、选择题(30分,每题2分)15.A 16.C 17.B 18.D 19.C 20.B 21.D 22.B 23.A24.D 25.A 26.B 27.D 28.C 29.B三、阅读理解题(30分,每题2分)(一)(10分)30.晨起 鸡声 月 霜(错1处,扣1分,扣满2分为止) 31.长安 仕途失意、遥念长安32.游子思乡之悲 33.游子早行 34.王国维 温庭筠(二)(10分)35.囚居远方,眺望故国亲人不得的亡国之恨 36.黯淡 镰形 37.D38.乌夜啼(或:秋夜月、上西楼) 39.南唐 白描(三)(10分)40.(1)果然 (2)不久 41.公冶长又前往那里,他远远见到几个人围着一样东西议论纷纷。 42.子 尔43.第一次鸱报公冶长,为的是分享利益;第二次一笔带过,暗伏鸱怨后的报复心理。 44.言而有信四、鉴赏评析题(20分,每题2分)(一)(10分)45.笳 铁骑 46.雁门西,青海际 47.觉48.如此莽苍雄伟的关河,如今却落在外敌手里 非恢复河山不可 49.答题要点: 一灯荧荧,斜月在窗,漏声滴断,周围一片死寂。 冷落的环境,反衬出作者炽热的报国雄心。自许封侯万里之外的信心,又是何等执著。 人老而心不死,自己虽然离开了南郑前线回到后方,可是始终不忘要继续抗战。此外“有谁知”三字,表现了作者对朝廷排斥爱国者之行径的愤怒谴责。 (二)(10分)50.A 51.D 52.(1)利欲熏心 (2)见钱眼开(或:胆大妄为;自欺欺人;利令智昏;咎由自取)53. 向往物质富裕、大胆追求人生财富须有正确的方法,不能鬼迷心窍只图眼前,若像“欲金”的齐人那样采取不可理喻的行为,那就愚蠢可笑了。54.答题要点: 1.着墨不多,描写生动形象。 如,写齐人抢金子,用一个“攫”字,既描写了他利令智昏、自欺欺人的内心,又描写了他的贪婪与动作迅速的可笑。 2.语言描写含有讽刺意味。 齐人回答捕吏时的一个“徒”字,道出其利欲熏心、见金不见人的贪婪与可耻。五、创作题(10分)55.(答案略) 第七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决赛试卷(中预组)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台 城 【唐】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2.D 己亥杂诗 【清】 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材。 己亥杂诗【清】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B 【出处】 《晋书·陶潜传》:“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注释】 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 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4.C 中国位于北半球。 以我们的视点来观察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经由南方最后落到西方。 山的部分: 山的南面是向阳坡,山的北面是背光坡 南面的日照一定较北面充足 所以山南谓阳、山北谓阴。 水的部分: 中国地形由于是西北高然后向东南渐低,河流在流动时会倾向于往东南方向流动。 而南岸较容易受到河水的侵蚀,于是形成南湿北干的情形。 所以称水北为阳、水南为阴。 5.C 【原文】师于老马与蚁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6.D 7.A 8.D杳杳寒山道【唐】 寒山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9.C听邻家吹笙【唐】 郎士元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10.B绝句【唐】 白居易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1.B 【出处】 《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12.D野老【唐】 杜甫野老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船随返照来。 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 13.A暮热游河池上【宋】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4.C 【出处】 宋太祖怒责宋白 太祖时,宋白知举,多收金银,取舍不公。恐榜出,群议沸腾,乃先具姓名以白上,欲托上旨以自重。 上怒曰:“吾委汝知举,取舍汝当自决,何为白我?我安能知其可否?若榜出,别致人言,当斫汝头以谢众!”白大惧,乃悉改其榜,使协公议而出之。 15.D 【出处】孟母戒子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 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16.A赠别【唐】 杜牧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9.第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决赛试卷 初一初二组(自制)第八届上海市中学生古诗文大赛决赛试卷(初一初二组)答案 (以下答案仅为个人观点,如有错误望请海涵) 一. 1.D(素:不加修饰的) 2.D(错误:改邪归正) 3.D(股:大腿) 4.D(以……为的用法:把……作为 或 认为 题干为前者) 5.C(C为形容词的意动,其他为名词作动词) 6.A(《吕氏春秋》之《齐人有好猎者》) 7.B(《鲁人徙越》) 8.C(《吕蒙正不记人过》) 9.C(《烛邹亡鸟》) 10.B(弦、鼓)(《工之侨为琴》) 11.B(B为使动,其他为名词作动词) 12.B(《曾子拒邑》) 13.D(题干为返回,D为反过来) 14.D(既:已经,……之后) 15.A 16.D 17.D(吊古思乡) 18.D 19.C 20.D 21.C(秋末冬初:荷尽、菊残) 22.C(C忧国) 23.A 24.C(杨万里《小池》) 25.D(《宿新市徐公店》) 26.C 27.D(作者还未登山,而想登山) 28.D 29.D 30.D(迩:近) 二. 31.阴阳割昏晓 32.无案牍之劳形 33.晴川历历汉阳树 34.复照青苔上 35.遥知兄弟登高处 36.生光辉 37.铁马冰河 38.妖娆 39.为谁辛苦为谁甜 40.做知县,掌管 41.要常常在富有时候想到以后有可能过贫苦日子,不要等到一无所有时再来回想以前的美好日子 42.能够 43.如果 只 44.梅妻鹤子 45.刘义庆 任选一即可 三. (一) 46.懂得 47.那繁乱的柳条本来还没变黄,却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变绿了。 48.讽刺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表达自己对他们的鄙夷以及对公理正义的信心。 (二) 49.相当于“之于” 50.难道只有一把琴是这样吗?其实世间的一切没有不这样的! 51.一味追求浮华、不看本质 (三) 52.见识少 53.五到六成 54.像面对墙面一样一无所知、所见、所闻的人 55.(这样)可以与古人会合,来知道自己学习正确与否。 (把握关键字,成句且通顺即可)(稽(jī),考证。) 四. 56.(范例,强调“情景交融”)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 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 57.可选特点:言简意赅、不加修饰…… 五. 略。 10.第七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决赛试题答案(初一初二组)(初一初二组)一、选择题(30分,每题1分)1 2 3 4 5 6 7 8 9 10B C A A D D A B D C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A B C C B B A A B C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C D C A D C B B D C二、填空题(20分,每题1分)31。 寒鸦飞尽水悠悠 32。何人不起故园情 33。 行人临发又开封 34。君看六幅南朝事35。 车如流水马如龙 36。桃花流水窅然去 37。 一蓑烟雨任平生 38。怀旧空吟闻笛赋39。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40。日暮乡关何处是 41。 清泉石上流 42。影徒随我身43。 无案牍之劳形 44。志人 45。 小人之交甘若醴 46。寡德之人 47。 名词作状语 48。卖柑者言 49。 谪(贬) 50。梅花落三、阅读理解题(30分)(一)(14分)51。 (2分)如梦令 52。(6分)颜色(2分) 花儿怒放,二色并妍(4分)53。 (6分)武陵(2分) 心地高洁、超凡脱俗(4分)(二)(16分)54。(4分)(1)攀缘 (2)很,极 (3)慢慢地,缓缓地 (4)完55。 (4分)(1)老虎头皮发痒,就让猱爬上来不停地挠。(2)我偶而得到一点荤腥,不敢独自享用,把它献给左右(一起吃)。 56。(2分)猱取虎脑直击老虎的痒处,其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而且还不停地用花言巧语来麻痹老虎。 57。(6分)爱听好话却又麻痹大意 (1)做人要正直 (2)要警惕那些献媚逢迎的小人四、鉴赏评析题(20分)58。 (10分)要点提示:首联第二句中的“悲”字,定下了全诗的情绪基调。 领联写景,景中含情,隐约透露出旅人凌晨上路时一种萧瑟、寂寞、凄楚的心情。 尾联写回味昨夜之美梦,表现了欢乐的气氛,反衬了旅居在外的游子的思乡之悲。59。 (10分)要点提示:爰旌目是一介书生,虽饿昏于道,却宁死不吃盗丘之食,为的是信守节义,真可谓是视气节重于生命的贤明君子。 五、创作题(10分)60。 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