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隋朝古诗词

1.有关隋朝大运河的诗词

1、《汴河直进船》——唐代李敬芳

汴河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译文:汴水与淮河之间挖通后,确实有许多便利。不过,百姓遭受到的苦难也很深重。东南四十三州的广大地区,民脂民膏都被这条河运走,送到京城供皇室贵族去享用了。

2、《长相思·汴水流》——唐代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译文:汴水长流,泗水长流,流到长江古老的渡口,遥望去,江南的群山在默默点头,频频含羞,凝聚着无限哀愁。思念呀,怨恨呀,哪儿是尽头,伊人呀,除非你归来才会罢休。一轮皓月当空照,让我俩紧紧偎傍,倚楼望月。

3、《汴河怀古·其二》——唐代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译文:都说隋朝亡国是因为这条河,但是到现在它还在流淌不息,南北舟楫因此畅通无阻。如果不是修龙舟巡幸江都的事情,隋炀帝的功绩可以和大禹平分秋色。

4、《汴河曲》——唐代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译文:汴水碧波,悠悠东流,望中一片无边春色。春色常在,但当年豪华的隋宫则已经荒废颓败,只留下断井残垣供人凭吊了。行人啊千万别望向长堤上的美景,那随风飘荡、漫天飞舞的杨花,仿佛正是隋代豪华消逝的一种象征,让人惆怅。

5、《汴河怀古·其一》——唐代皮日休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译文:成千上万的彩船行驶在运河两岸的翠柳中间,但这支船队载到扬州后再也没有回还。应该是上天教人们开通汴河,这里一千余里的地面上看不到一座山峦。

2.有关隋朝大运河的诗词

1.皮日休〈汴河怀古〉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给功不较多。

2.汴水(胡曾)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过,惆怅龙舟更不回。

3.李利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4.七绝 大运河(作者:冰雪红豆)

江南北国脉相牵,隋代千年水潆涟,

寄语飞南归北雁,大河头尾是家川。

*秋水缠绵,牵动河畔漫步的游子,拾得小诗。

5.红楼诗词:桃叶渡怀古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

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3.隋唐古诗文化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代的诗。

唐代被视为中国各朝代旧诗最丰富的朝代,因此有唐诗、宋词之说。大部分唐诗都收录在《全唐诗》,自唐朝开始,有关唐诗的选本不断涌现,而流传最广的当属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

按照时间,唐诗的创作分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无数的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般。

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

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

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的题材。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

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

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

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

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初唐时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 盛唐时期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诗发展至顶峰时期,题材广阔,流派众多,出现“边塞诗派”与“田园诗派”等。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即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他们的诗雄视千古,为一代之冠,在他们的笔下,无论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古风歌行皆达到很高的艺术成就,正如韩愈所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杜甫的《三吏》、《三别》等等;另有王维、孟浩然代表的田园派和高适、岑参代表的边塞诗派。 中唐时期 在中唐时期,诗人各有成就。

但成绩最卓著的要数白居易,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进步理论主张,并亲自参加领导“新乐府运动”,白居易的诗明白晓畅,通俗易懂,深受群众喜爱,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此外,刘禹锡,李贺之诗也颇有成就。 晚唐时期 晚唐诗人较著名的有:温庭筠、李商隐、杜牧、韦庄等。

山水田园诗派 代表人物王维、孟浩然、卢纶、李益 特点: 题材多青山白云、幽人隐士;风格多恬静雅淡,富于阴柔之美;形式多五言、五绝、五律、五古。 代表作:王维:《山居秋瞑》、《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孟浩然:《过故人庄》 边塞诗派 代表人物 高适、岑参、卢纶、李益。

特点: 描写战争与战场,表现保家卫国的英勇精神,或描写雄浑壮美的边塞风光,奇异的风土人情,又或描写战争的残酷,军中的黑暗,征戍的艰辛,表达民族和睦的向往与情怀。 代表作:高适:《别董大》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浪漫诗派 代表人物李白。 特点: 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

诗词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语言主张自然,反对雕琢。

代表作:李白:《月下独酌》、《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 现实诗派 代表人物 杜甫。

特点: 诗歌艺术风格沉郁顿挫,多表现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 代表作:《三吏》、《三别》、《兵车行》。

编辑本段初唐诗歌 这是唐诗繁荣的准备时期,重要诗人有被称为“初唐四杰。

4.关于隋朝的诗歌,关于唐朝的诗歌,谢谢

山斋独坐赠薛内史作者:杨素 朝代:隋居山四望阻,风云竟朝夕。

深溪横古树,空岩卧幽石。日出远岫明,鸟散空林寂。

兰庭动幽气,竹室生虚白。落花入户飞,细草当阶积。

桂酒徒盈樽,故人不在席。日落山之幽,临风望羽客。

送别作者:陈子良 朝代:隋 落叶聚还散,征禽去不归。以我穷途泣,沾君出塞衣。

月下独酌唐 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兵车行唐 杜甫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希望对你有帮助。

5.隋炀帝杨广少年时的诗词有哪几首

1、隋炀帝杨广少年时的诗词有《春江花月夜》、《饮马长城窟行》两首。

2、《春江花月夜》

其一

暮江平不动,

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

潮水带星来。

其二

夜露含花气,

春潭漾月晖。

汉水逢游女,

湘川值二妃。

3、《饮马长城窟行》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

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

岂合小子智,先圣之所营。

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

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

北河见武节,千里卷戎旌。

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

撞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

千乘万旗动,饮马长城窟。

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

缘严驿马上,乘空烽火发。

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

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

释兵仍振旅,要荒事万举。

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

4、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一名英,小字阿摐,华阴(今陕西华阴)人,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生于大兴,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在位期间开创科举制度,修隋唐大运河,营建东都、迁都洛阳,对后世颇有影响,然而频繁的发动战争,如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加之滥用民力,致使民变频起。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朝的覆亡。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