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节气歌带天字描写春天的节气的古诗24节气歌带天字描写春天的节气的古诗的有: 1、闻道林诸友尝茶因有寄 唐代齐己 枪旗冉冉绿丛园,谷雨初晴叫杜鹃。 摘带岳华蒸晓露,碾和松粉煮春泉。 高人梦惜藏岩里,白硾封题寄火前。 应念苦吟耽睡起,不堪无过夕阳天。 2、初春小雨 唐代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3、有怀正仲还雁峰诗 宋代舒岳祥 松声夜半如倾瀑,忆坐西斋共不眠。 一鼓轻雷惊蛰后,细筛微雨落梅天。 临流欲渡还休笑,送客归来始惘然。 掩卷有谁知此意,一窗新绿待啼鹃。 4、减字木兰花·立春 宋代苏轼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 便与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 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2.24节气中有关春的6个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立 春 自秦代以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 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长势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麦拔节时耗水量增加,应该及时浇灌追肥,促进生长.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大春备耕也开始了.虽然立了春,但是华南大部分地区仍是很冷"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这些气候特点,在安排农业生产时都是应该考虑到的. 人们常爱寻觅春的信息在哪里呢?那柳条上探出头来的芽苞,"嫩于金色软于丝";那泥土中跃跃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风吹又生";而为着夺取新丰收在田野中辛勤劳动的人们,正在用双手创造真正的春天.◆雨 水 雨水节气的涵义是降雨开始,雨量渐增,在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地黄河流域,雨水之前天气寒冷,但见雪花纷飞,难闻雨声淅沥.雨水之后气温一般可升至0 ℃以上,雪渐少而雨渐多.可是在气候温暖的南方地区,即使隆冬时节,降雨也不罕见.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段时间候平均气温多在10℃以上,桃李含苞,樱桃花开,确以进入气候上的春天.除了个别年份外,霜期至此也告终止.嫁接果木,植树造林,正是时候.华南继冬干之后,常年多春旱,特别是华南西部更是"春雨贵如油".农业上要注意保墒,及时浇灌,以满足小麦拔节孕穗、油菜抽苔开花需水关键期的水分供应.西北高原山地仍处于干季,空气温度小,风速大,容易发生森林火灾.另外,寒潮入侵时可引起强降温和暴风雪,对老、弱、幼畜危害极大.所有这些,都要特别注意预防.光阴易逝,季节催人,"一年之计在于春".小春管理和大春备耕都应抓紧进行,争取今年胜过往年.◆惊 蛰 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惊蛰,含义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常年雨水、惊蛰亦可闻春雷初鸣;而华南西北部除了个别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声,为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雷暴开始最晚的地区. 到了惊蛰,我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真是: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大部分地区惊蛰节气平均气温一般为12℃至14℃,较雨水节气升高3℃以上,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日照时数也有比较明显的增加.但是因为冷暖空气交替,天气不稳定,气温波动甚大.华南东南部长江河谷地区,多数年份惊势期间气温稳定在12℃以上,有利于水稻和玉米播种,其余地区则常有连续3 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在12℃ 以下的低温天气出现,不可盲目早播.惊蛰虽然气温升高迅速,但是雨量增多却有限.华南中部和西北部惊蛰期间降雨总量仅10毫米左右,继常年冬干之后,春旱常常开始露头.这时小麦孕穗、油菜开花都处于需水较多的时期,对水分要求敏感,春旱往往成为影响小春产量的重要因素.植树造林也应该考虑这个气候特点,栽后要勤于浇灌,努力提高树苗成活率. 惊蛰时节,春光明媚,万象更新.通过细致观察,积累物候知识,对于因地制宜地安排农事活动是会有帮助的. ◆春 分 春分是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之一.我国古代习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开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则处于各季的中间.春分这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称为"日夜分",民间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谚语. 春分后,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华中有"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的农谚.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气温则继续回升,但一般不如雨水至春分这段时期上升得快.3月下旬平均气温华南北部多为13℃至15℃,华南南部多为15℃至16℃.高原大部分地区已经雪融冰消,旬平均气温约5℃至10℃.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等河谷地区气温最高,平均已达18℃至20℃左右.南方除了边缘山区以外,平均十有七、八年日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12℃以上,有利于水稻、玉米等作物播种,植树造林也非常适宜.但是,春分前后华南常常有一次较强的冷空气入侵,气温显著下降,最低气温可低至5℃以下.有时还有小股冷空气接踵而至,形成持续数天低温阴雨,对农业生产不利.根据这个特点,应充分利用天气预报,抓住冷尾暖头适时播种. ◆清 明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清明这天,民间有踏青、寒食、扫墓等习俗. 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时至清明,华南气候温暖,春意正浓.但在清明前后,仍然时有冷空气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以上低于12℃, 造成中稻烂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种、栽插要避开暖尾冷头.在西北高原,牲畜。 3.24节气歌带天字描写春天的节气的古诗立春;唐 白居易 《六年立春日人日作》 二日立春人七日,盘蔬饼饵逐时新. 年方吉郑犹为少,家比刘韩未是贫. 乡园节岁应堪重,亲故欢游莫厌频. 试作循潮封眼想,何由得见洛阳春?清明:唐 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谷雨:宋 林和靖 《尝茶次寄越僧灵皎》白云峰下两枪新,腻绿长鲜谷雨春.静试却如湖上雪,对尝兼忆剡中人.瓶悬金粉师应有,筋点琼花我自珍.清话几时搔首后,愿与松色劝三巡.清 郑板桥《七言诗》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清 乾隆《采茶歌》前日采茶我不喜,率缘供览官经理; 今日采茶我爱观,吴民生计勤自然.云栖取近跋山路,都非吏备清跸处,无事回避出采茶,相将男妇实劳劬.嫩荚新芽细拨挑,趁忙谷雨临明朝;雨前价贵雨后贱,民艰触目陈鸣镳.由来贵诚不贵伪,嗟哉老幼赴时意;敝衣粝食曾不敷,龙团凤饼真无味.。 4.春天的6个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春 历法上常以自冬至之日起的第45或46天作为立春之日,时值阳历2月半月,是一年中第一个节气。自秦代以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 在气候学上,常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度以上的始日划分为春季的开始。因此气候学上来看,2月下旬真正进入春季的只有华南地区。 立春过后,气温、日照、降雨等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人们会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但立春只是表示天气开始转暖,并不是说就已经很暖和了。 此时气候变化较大,天气乍寒乍暖,而且各地区气候差异较大;华北春光多丽日,西北沙暴满天飞,四川云雾天不开,江南春雨常淋漓,高原飞雪迎春到,华南风雨送春归…… 雨水 雨水时值阳历2月19日前后。此时,不仅表征降雨的开始,而且表示雨量开始增多。正如杜甫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雨水是寒潮出现较多的时节。此时,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逐渐向北挺进,而冷空气并不甘示弱,与暖空气频繁地进行着较量,但总是趋势是由冬末的寒冷向初春的温暖过渡。 此时,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华北地区,平均气温已经升到了0度以上;而西北、东北地区,雨水节气期间,依然没有走出冬天的范畴,仍以寒为主,且多有降雪。 西南、江南地区,雨水期间是,除了云南南部地区已是春色满园以外,大多数地方还是一幅早春的景象;但华南地区,却已是春意盎然,百花盛开。 惊蛰 惊蛰是反映物候的节令,时值阳历三月上半月。此时,春光明媚,万旬更新,时逢“九九”至九尽,天气渐渐回暖,但因为冷暖空气交替,天气不稳定,气温波动甚大。 历书中记载:“斗指丁为惊蛰,雷鸣动,蛰虫皆震起而出,故名惊蛰。”惊蛰时节,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蛰伏泥土里的冬眠动物和多种昆虫感于春季温暖,开始复苏,外出活动。 春分 惊蛰后十五日为春分。“分者,半也,当春季九十日之半也。”意即春天的一半。实际人,春分还表示“昼夜平分”的意思,正如谚语所说:“春分秋分,昼夜平分”。 春分这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对北半球来说,从此以后,太阳光的直射点北移,白天时间都要长于夜间的时间。 春分时节,南方已是杨花竞开、柳枝呈绿,而我国西北大部、华北北部和东北地区还处在冬去春来的过渡阶段,晴日多风,天气乍暖还寒。 清明 清明即清洁明净之意,时值阳历4月上旬。《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帝京岁记胜》中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净明洁,故谓之清明。” 清明时节,春意正浓,但这时正是冷暖空气冲突剧烈的时候,海洋上空的暖湿空气日益加强,经常不断地与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形成忽冷忽热、时晴时雨的多雨天气。 “清明时节雨纷纷”,便是唐代诗人杜牧对江南春雨的真实写照。不过,雨过天晴后,气温的大趋势是在不断升高的。 谷雨 谷雨,时值阳历4月20日前后。谷雨时节,我国南方雨水较丰,而且每年的第一场大雨一般出现在这段时间,但西北高原山地仍处于干季。 谷雨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回升速度加快,而且南方地区已是时至暮春了,除了华南北部和西部部分地区处,气温已达20度至22度,使人开始有了炎热之感。 5.关于写春天几个节气的小诗关于惊蛰的 观田家 (唐)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廪物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关于谷雨的 《七言诗》 清 郑板桥 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 6.24节气中春季的六个节气次序 季节 节气 农历 公历 意义 1 春季 立春 正月节 2月4/5日 开始进入春天,万物复苏。 2 雨水 正月中 2月19/20日 这时春风遍吹,天气渐暖,冰雪溶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 3 惊蛰 二月节 3月5/6日 天气转暖,春雷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苏醒过来及开始活动,所以叫惊蛰。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 4 春分 二月中 3月20/21日 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5 清明 三月节 4月4/5日 天气晴朗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人们在门口插上杨柳条,到郊外踏青,以及祭扫坟墓。 6 谷雨 三月中 4月20/21日 天气较暖,雨量增加,是北方春耕作物播种的好季节,因为有雨水滋润大地。 7 夏季 立夏 四月节 5月5/6日 夏天开始,雨水增多,农作物生长渐旺,田间工作日益繁忙。 8 小满 四月中 5月21/22日 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9 芒种 五月节 6月5/6日 芒种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宜开始秋播,如晚谷、黍、稷等。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黄梅季节,连绵阴雨。 10 夏至 五月中 6月21/22日 阳光直射北回归线,白天最长。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万物生长最旺盛,杂草害虫也迅速滋长。 11 小暑 六月节 7月7/8日 正值初伏前后,天气很热但尚未酷热,忙于夏秋作物的工作。 12 大暑 六月中 7月23/24日 正值中伏前后,一年最炎热时期,喜温作物迅速生长;雨水甚多。 13 秋季 立秋 七月节 8月7/8日 秋天开始,气温逐渐下降;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开始移栽。 14 处暑 七月中 8月23/24日 气候变凉的象征,表示暑天终止,夏季火热已经到了尽头。 15 白露 八月节 9月7/8日 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 16 秋分 八月中 9月23/24日 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北方秋收秋种。 17 寒露 九月节 10月8/9日 天气转凉,露水日多。 18 霜降 九月中 10月23/24日 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所以叫霜降。南方仍可秋收秋种。 19 冬季 立冬 十月节 11月7/8日 冬季开始,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来。 20 小雪 十月中 11月22/23日 气温下降,黄河流域开始降雪;北方已进入封冻季节。 21 大雪 十一月节 12月7/8日 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而北方已是万里冰封。 22 冬至 十一月中 12月21/22日 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 23 小寒 十二月节 1月5/6日 开始进入寒冷季节。冷气积久而寒,大部分地区进入严寒时期。 24 大寒 十二月中 1月20/21日 大寒就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大寒前后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