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怎样学写古诗词林黛玉教古诗

1.请写出黛玉是怎么教香菱学诗的,要写出步骤

《红楼梦》第48回生动地描写了香菱学诗的故事。香菱从一个做诗的门外汉,到最后做的诗“新巧有意趣”,其学习过程值得我们好好品味。

林黛玉可以说是香菱学诗的惟一的老师。教学伊始,黛玉对香菱说:“我虽不通,大略也教得起你。”其中既有谦虚,又含自信。那么黛玉是怎样教香菱学诗的呢?

其一,多鼓励,树信心。香菱学诗的动机不过是心里羡慕。

其二,多阅读,讲方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其三,多练习,超文本。不经过反复练习,不可能提高写作能力。

2.跟黛玉学习怎样写诗补遗作文

此篇是前篇的续,不过,黛玉姐姐说完就走了,大概是去找宝姐姐去玩了,没办法,我来把这篇较之前篇进行一下详细的论述,那么就从诗的起、转、承、合来说起吧。

可能有些人知道,诗又分古体和近体,而近体诗又有很严密的格律和用韵,那么古体诗是否就可以任意挥就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无论是古体还是近体,都必须得用韵,古体诗呢,在用韵上平仄皆适可,而近体诗则比古体诗格律严密,用韵严谨,近体诗也是对古体诗的传承和发展,近体诗更说明了作诗应当有所依据,格律体现了诗律的抑扬顿挫,在用韵上,是不是朗朗上口的诗句更让人接受呢?!这是一种进步,难道还有人不学习进步的诗体?古诗形成在唐宋之前还处在一个尚待改善和行成的阶段,形式和用韵当然会宽泛!如果您一定要学古体诗,我也不能说什么,但还是请您把诗韵学好,因为一定会用到!还是那么句话,不要因为用韵而用韵,更何况现在,诗韵又有很大的进步,不受平水韵的限制,对于连韵都不会用的同学,请自行补课!当然了除了上述几种诗体之外,还有一种诗体,那就是乐府诗,乐府诗的特点是,语言朴实,押韵自由,灵活多变,用对话或独白形式叙事,浪漫主义色彩,排偶句,回环往复,音律和谐。

还是回到开始的话题,说诗的起、承、转、合,在近体诗中,无论是绝句还是律诗绝大多数是四句的(通常是指五律和七律,当然五绝和七绝也可依此理),我没说是全部!这样就符合了诗的起、转、承、合,而对这四个字又该怎样理解呢?我的理解是(仅供参考),起,就是说入题要平滑,或者说是一首诗的引子,由此引出话题,就像我们在和外国人聊天时,说说今天天气怎么样一个意思。承,一个是承接上句,一个是引起下句,这么两个作用(是不是很熟悉?!),转,由字可见,转一定要有新意或说是奇意。而最后一个字合呢?它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也可以升华整首诗的主旨,也可突出作者本身的多种情绪。这只是简单的论述,具体的还是要看大家要在读诗和在写诗中的体会。

下面用一首诗来举例,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可能大家对这首诗比较熟悉,没错,前文所提,正是我们的诗豪的作品,这首诗中具体的意思是,作者首联,说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一来一往,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颔联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颈联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了。尾联表示他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诗中虽然感慨很深,但读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相反却是振奋。可以看出这首诗中遵守了写诗的起承转合这四字的真义,慢慢体会,类诗有很多,大家自行寻找。

最后还是引用前文的话吧,对于那些功成名就的高人隐士,就不要看此篇了,以免伤及您的眼睛!前后两篇只做入门引导,望自求多福!以一首词来收尾吧,

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好个秋。 (词妖:辛弃疾

3.黛玉是如何教香菱写诗的

”“诲人不倦”是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价值之一,而薛宝钗也是深受儒家影响的,所以钗黛合一的说法不是没有根据的,贾宝玉更偏向于道家,黛玉和薛宝钗的区别就在于,黛玉能理解和接受贾宝玉的价值观,而薛宝钗不能,她只信奉儒家,并按照儒家的一切标准来要求并改造贾宝玉。她认为这是她做为未来的“二奶奶”的责任。 这一段还展示了林黛玉作为“诗人”的修养,真的做到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诲人不倦的境界。 而且,我认为,每个想把古体诗写好的人都该看看。 原文摘录: 且说香菱见了众人之后,吃过晚饭,宝钗等都往贾母处去了,自己便往潇湘馆中来。此时黛玉已好了大半了,见香菱也进园来住,自是喜欢。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空儿,好歹教给我做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笑道:“既要学做诗,你就拜我为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的起你。”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为师,你可不许腻烦的。”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规矩,竟是没事的,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

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香菱道:“我只爱陆放翁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切有趣。”黛玉道:“断不可看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这样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4.如何学会写诗

学写诗,首先就要多多看诗,由看到品,由品到析〔分析〕,最后才是写。

我国唐诗文化源远流长,所以不是“学写诗可以慢慢来”,而是必须。

我建议,在写诗之前,先试着就一两篇诗文,写一下自己的感受或随笔,锻炼自己的文字。多看一些古典文学,如红楼〔里面的诗词十分好〕唐诗全集〔见多写广〕等。使自己的文笔多些古典韵味。

在写诗时,要用词大胆,富有想象力,却又不失准确。例如“飞花如烟迷青云”〔自己编的〕,你不能为了突出自己的大胆用词与丰富想象,就来一句“飞花如雷迷青云”。试问,花与雷有何可比?这不能突出你的文采,只能说明你的可笑。〔这里的你,不指楼主〕

至于藏头诗,呵呵,我有一个窍门,告诉楼主吧。就是把每行诗句的第一个字都列好〔就是你要藏的字〕,然后往里凑字,添韵,写的倒也不错。例如“愿你幸福”:

愿君年年吾心付

你侬我意结双酥

幸花碧草描明月

福语喃喃邀红烛

〔自己写的〕

至于情诗,用词再好,心中无感也不行。只要用情专注,与爱人心意相通,想写好倒也不难。

说了这么多,最后补充一句,想学写诗,对诗词无爱是不行的。红楼里,林黛玉教香菱写诗那一段,你可以参考参考。

5.红楼梦中香菱为什么学诗

1香菱为什么学诗--------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的一个插曲,但联系香菱的一生遭际来看,这个插曲的描写是作者颇具匠心的安排.脂砚斋对此有精辟的分析,

说:"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

为侧室.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然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故欲令入园,终无可入之隙,筹画再四,欲令入园必呆兄远

行后方可."香菱是小说中出场最早的薄命女,自幼被拐,十几岁时被呆霸王薛蟠强买为妾;后来正妻夏金桂一来,她的命运就更为不堪,

很快就被折磨致死了.后四十回写她死于难产,并不符合曹雪芹原来的设计.在情榜当中,香菱位居副册首位,可见是相当重要的人物.作

者写她学诗,也是为了抬高她的身份,增加读者对她的好感.这样,当她被无情的命运折磨致死时,就使悲剧性更为强烈了.

2黛玉是怎么教的----------第一次,黛玉先略说律诗的章法、对仗和平仄,并强调“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使香菱深受启发。循此继进,黛玉又指出“立意”是诗的头等大事,“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同时告诫香菱切不可爱那些浅近的诗,并给她开了一个书目,安排了读的顺序。在这次谈话的末尾,黛玉又将王维的五言律诗集借给香菱,要求她见画有红圈的就读,“有一首念一首”。第二次是在香菱读完王维的五言律诗后进行的,黛玉称之为“讲究讨论”,实际上是要检查香菱对王诗理解的程度。香菱果真不负所望,把王诗中的炼字功夫说得头头是道,说到“墟里上孤烟”这一句,还联系自己进京那年所见黄昏时分村落的景象,把诗境都说活了。而黛玉也不愧为“老师”,又把陶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出来给香菱看,启发她认识了脱化前人诗句的道理。香菱练习写诗也是在黛玉指导下进行的,包括命题限韵、评论习作、指点门径三事;宝钗也参与了指导。

3

香菱要学诗,不拜身边的宝钗为师,却去找黛玉,这也是合乎小说情理的一笔.宝钗博学多才,诗也写得不错,但她并不看重这个,认为

"女子无才便是德".而且,宝钗生性沉稳,不喜欢太麻烦的琐事,所以香菱是不便向她学诗的.黛玉虽然生性孤僻,喜散不喜聚,却也有热

情大度的一面.她指导香菱不厌其烦,循循善诱,而且言简意赅,所以香菱才能很快悟入门径,获得成功.黛玉的这种表现,是她性格中另一

侧面的反映.从某种角度说,黛玉比宝钗其实更容易相处,也更同情弱者.

切合香菱自己的身世,借咏月而怀人,流露了真情实感.这样,诗就不是空洞的而是有内容的了.香菱的成功,一方面

说明了她自己的聪明与优雅素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即小说四十九回写众人看了她第三首诗所说的"无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如此,香菱住在大观园里更为名正言顺,她做副册第一人也就顺理成章了

6.描写林黛玉的诗词

黛玉(潇湘妃子)【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黛玉(潇湘妃子)

问菊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俗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黛玉(潇湘妃子)

菊梦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7.“林黛玉的诗词鉴赏”——论文怎么写

葬花吟(第二十七回)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文字文字——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说明] 林黛玉为怜桃花落瓣,曾将它收拾起来葬于花冢。

如今她又来至花冢前,以落花自况,十分伤感地哭吟了此诗,恰为宝玉所闻。 [注释] 1.飞满天——庚辰本作“花满天”,但细看“花”字是后来的改笔,原抄是两小点,表示与上一“飞”字相同。

故从甲戌、戚序本。这两句或受李贺诗“飞香走红满天春”(《上云乐》)的启发。

2.榭——筑在台上的房子。 3.絮——柳絮,柳花。

4.无释处——没有排遣的地方。 5.把——拿。

6.忍——岂忍。 7.榆荚——榆树的实。

榆未生叶时先生荚,色白,像是成串的钱,俗称榆钱。芳菲——花草香茂。

8.“洒上”句——与两个传说有关:一、湘妃哭舜,泣血染竹枝成斑。所以黛玉号“潇湘妃子”。

二、蜀帝魂化杜鹃鸟,啼血染花枝,花即杜鹃花。所以下句接言“杜鹃”。

9.奴——我,女子的自称。底——何,什么。

10.知是——哪里知道是……还是……。 11.香丘——香坟,指花冢。

以花拟人,所以下句用“艳骨”。 12.一抔——一捧。

因《汉书》中曾用“取长陵一抔土”来表示开掘陵墓,后人(如唐代骆宾王)就以“一抔之土”称坟墓,这里用以指花冢。 13.污淖——被污秽的泥水所弄脏。

[鉴赏]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它和《芙蓉女儿诔》一样,是作者出力摹写的文字。

这首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在抒情上淋漓尽致,艺术上是很成功的。 这首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种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曩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这些,才是它的思想价值之所在。

这首诗的另一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甲戌本有批语说:“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

有客曰:‘先生身非宝玉,何能下笔?’噫唏!阻余者想亦《石头记》来的,故停笔以待。”值得注意的是批语指出:没有看过“玉兄之后文”是无从对此诗加批的。

批书人“停笔以待”也正是为此。那么“玉兄之后文”指什么呢?指的是下一回即二十八回开头写宝玉在山坡上听黛玉吟此诗时的感受那一段文字。

其文曰: ……先不过点头感叹;次后听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不觉恸倒山坡之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

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使可解释(解脱也)这段悲伤。 宝玉从听《葬花吟》中所预感到的,首先是“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然后才推及他人、自身大观园花柳等等,可见,说批书人“身非宝玉,何能下笔”的意思,就是指出此诗非泛泛之言,必要像宝玉那样能想到黛玉无觅处等等,才能理解诗中蕴涵的真意。

由此可见,《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这一点,我们从作者的同时人、极可能是其友人的明义《题红楼梦》绝句中得到了证明。

其诗曰:“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似谶成真”,这是只有知道了作者所写黛玉之死的情节的人才能说出来的话。

以前,我们还以为明义未必能如脂砚那样看到小说全书,现在看来他读到过后半部部分稿子的可能。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