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诗词怎么用平仄

1.写诗词怎么用平仄

《平仄用韵歌》

一三五虽通融,句中防孤平。

一三五虽不论,当防连三平。①

二四六要分明,末字更当清。

平韵奇句仄,仄韵奇句平。

首句若押韵,一联末字同。

若是偶字句,两字换仄平。

奇字适掌握,偶字必分明。

排律小律对,规则一般同。

若用仄声韵,诗谱莫大动。

每句倒一三,换换仄与平。

再按这歌诀,处理仄与平。

《五言绝句律谱歌》

首句双仄双平仄,二句双平双仄平。

三句三平又两仄,四句三仄又两平。

倘若想写平起式,两联颠倒成自然。

两体首句若押韵,倒一倒三换平仄。

《其他体式诗谱歌》

要得七绝谱简单,五绝句头两字添。

平添仄来仄添平,五绝既把七绝边。

五律七律谱不难,绝句诗谱重一变。

首句不韵平仄起,各自重复诗谱现。

两体句首若押韵,倒一倒三换平仄。

倘若要押仄声韵,倒一倒三位置颠。

《押仄韵律谱歌》

绝句若把平仄押,四三二一倒排法。

原来一二三四序,四三二一来变化。

首句若把仄韵押,倒一倒三换换也。

律诗若把仄韵押,仍然可按排序法。

八一呼唤二变三,四五六七字交叉。

若嫌上法不好记,末字倒三换位置。

*注:以上歌诀中的数字,皆为每字在诗句中的位置数。

补充:①当防连三平,这里颇有争议,在标准诗谱中,有连三平现象是存在的,有网友指出,连三平应是指在句末不得出现,称三平尾,并尽可能避免出现三仄尾。

格律诗的产生,是为了使得音韵更美,是因美而生,并非因律生诗,因此我不提倡因律而害意。

——————自刘茂芳先生《诗词格律集成》

2.古诗词的平仄是怎样的

平仄对仗 关于古诗格律的一些问题 悬赏分:50 - 解决时间:2007-1-10 12:47 五绝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绝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我们仅从格律的角度来分析,可以将古代诗歌分为两大类:古体诗和近体诗。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有着严格的格律要求;相应地,凡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我们都笼统地将其称为古体诗。另外,从诗句字数上看,诗歌主要有五言诗和七言诗两种形式。

因此,本文就将古诗格律的讨论,限定在五言或七言律诗上。 律诗每首八句,分别组成四联。

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在讲律诗的格律时,我们主要了解“押韵”“平仄”和“对仗”等概念。

一、押韵 韵是诗歌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歌中用韵,叫做押韵。

诗歌(包括古体诗歌、民歌等)没有不押韵的。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一般是句尾)上。

古诗创作中讲究的“韵”,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汉语拼音中的“韵母”,所以,所谓的“同韵”,我们可以近似地理解为“相同或相近韵母”。 例(一):书湖阴先生壁(宋 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蹊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这里的“苔”、“栽”和“来”的韵母都是“ai”,自然属于“同韵”,所以,它们是押韵的。

例(二):四时田园杂兴(宋 范成大) 昼出耕耘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首诗中的“麻”、“家”和“瓜”的韵母分别是“a”、“ia”和“ua”,但其主要韵母都是“a”,在古韵中属于“同韵”字,所以,它们也是押韵的。 例(三):山行(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比较“斜”、“家”和“花”三个字的读音可以发现,“xie”和“jia”“hua”不应是“同韵”字。

但是,唐代“斜”字读作“sia”(相当于xia),因此在当时,它们也是押韵的。所以,在判断古诗押韵问题时,还应考虑到字音的演变因素,不能完全按照现代汉语的字音去衡量。

古人写律诗,是严格按照官方颁布的“韵书”来押韵的。 律诗中,一般是在二、四、六、八等偶数句,也就是每联的对句的句尾押韵,三、五、七句也就是每联的出句不押韵,全诗的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五律首句多数不入韵,七律首句多般入韵);并且,韵脚(押韵的字)一般为平声字(即阴平、阳平调的字)。

例如: (一) 送魏大将军(唐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将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二) 咏煤炭(明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一)诗中“戎”“雄”“中”“功”同韵且均为平声字,全诗偶数句入韵。(二)诗中“金”“深”“沉”“心”“林”同韵且均为平声字,全诗偶数句押韵,且首句即入韵。

二、平仄 平仄是律诗中又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讲诗歌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平仄是诗歌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汉语四声分为两类,“平”就是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仄”就包括上、去、入三声。

如果平仄两声在诗歌中交错出现,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达到“谐和”的音韵效果。这种“交错”包括:1、平仄在本句中交替出现,2、平仄在对句中对立存在。

例如:“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句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

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

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根据平仄的要求,律诗在这一方面的形式就只有固定的两种基本格式。它们是: (一)五律: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二)七律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当然,律诗还可以由此而变化出其它诸多格式来,我们就不必要一一了解了。

律诗在平仄上也有特别要求,主要表现为: 第一,律诗的平。

3.古诗如何分平仄

古代汉语中分为平、上、去、入四声,而现代汉语则由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构成,因此从古代到现代语音变化可概括为八个字:平分阴阳,入派三声(入声合入到平、上、去三声中)。

即我们现在说的普通话里已经没有入声(但是有些方言里还保留有部分入声)。古人作诗讲究平仄,如果以现代汉语来看,阴平、阳平属于平声,上声、去声属于仄声,现在普通话里不存在的入声也属于仄声。

这样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即现代汉语中的阴平、阳平中的一些字,虽然在今天看属于平声,但是如果它们是由古代汉语中的入声转化来的,那么在古代就应该归入仄声,而非平声。 下面的表列出了一些常用字,它们今读阴平、阳平,但在中古时期却是入声字。

同时需要补充的是,鼻音韵尾(n、ng)的平声字在这里查不到,就是说不必再从表中查找,可直接认为是平声。B:八捌,拔跋魃,白,薄雹,逼,荸,瘪鳖憋蹩,别,亳孛勃渤脖钹舶伯铂魄(落魄)柏(柏林)泊箔博搏踣拨剥; C:擦,插锸,察,拆,吃,出,戳,撮; D:答搭,达鞑耷褡妲怛靼,纛,得德,滴,迪的籴镝嫡狄逖荻涤敌笛,跌,谍蝶牒喋蹀碟迭叠垤,督,毒笃独髑读犊黩渎椟,咄掇,度(揣度)铎夺; E:额; F:发,罚乏伐筏阀,佛,缚(缚药),服伏袱弗拂福幅蝠; G:割胳格咯骼阁搁疙鸽革鬲隔[木鬲]膈嗝,刮聒,郭,国蝈虢; H:哈,蛤(蛤蟆),喝,合盒盍曷涸翮核劾鹘纥,黑嘿,忽惚,滑猾,豁,活; J:疾迹积激击唧缉绩,及汲极级圾急蒺嫉辑集给藉籍脊鲫棘即姞殛亟戢,夹浃,铗颊,截桀杰竭碣揭捷睫婕洁颉结拮鲒接节疖劫孑,掬鞠,菊桔局跼,绝掘崛倔撅厥橛镢蹶蕨獗决诀抉角(角色)桷觉谲爵噱攫; K:嗑瞌颏壳咳,哭窟; L:拉邋; P:拍,劈,撇,泼,扑,仆璞瀑; Q:七染漆戚,掐,曲,缺阙; S:塞,杀刹铩煞,勺芍杓,舌折,失湿虱,十拾石食蚀实什识,叔,孰熟塾赎淑秫,刷,说,俗,缩; T:踏(踏实)塌遢,踢剔,贴帖,突凸秃,托脱; W:挖,屋; X:膝昔惜吸息熄媳析淅晰悉锡夕汐,习席袭隰檄,侠狭峡匣狎辖瞎黠,挟叶(叶韵)胁协歇蝎,薛,学穴削; Y:鸭押,一壹揖,约曰; Z:杂匝鉔,凿,则责帻箦泽择,贼,炸(油炸)铡闸轧(轧钢)扎札,摘,宅翟,着(着急),蛰螫折哲蜇摺辄辙,只(一只)织汁,直值植殖侄执职踯,粥,轴妯,逐烛竹筑竺,卓桌捉拙,琢啄灼酌茁浊斫濯 下面以诗为例略加解释。

上联 1 白日依山尽, | | ― ― | 2 黄河入海流。― ― | | - 下联 3 欲穷千里目, | ― ― | | 4 更上一层楼。

| | | - - 我们先根据上表标出这首诗的平仄。对于第一句来说,“白”字读阳平,因此需要我们的特殊注意,上表中有出现,说明在古代“白”读入声,此处应标仄声。

“依”、“山”读阴平,但是上表中没有出现,因此仍然标平声。“日”和“尽”不属于阴平、阳平,因此不必查表,直接标仄声就可以了。

其实对于以鼻音做韵尾的“山”来说,也不必查表,可直接认为是平声。其余三句同理。

下面是我所要讲的重点之处了,前两点所提到的平仄,均指每句的第二、四两字,其余字则没有这些限制。第三点请看括号中的说明。

此处还是主要以这首五言诗为例,对于七言诗来说,以下几点就是指每句的二、四、六三字而言了。 一、从每句中来看,平仄是相间的;从每联中看,平仄是相反的,上联后句与下联前句平仄相同。

前者就是说“日”与“山”,“河”与“海”,“穷”与“里”,“上”与“层”,平仄要交错,不能相同。后者是说上联中前句“日”和“山”与后句“河”和“海”平仄正好相反,下联也是如此,而上联后句(诗的第二句)中的“河”和“海”与下联前句(诗的第三句)中的“穷”和“里”平仄则相同。

二、每句句末不能出现连续的三个平声。如 更上一层楼 | | | - - 正确 更上三层楼 | | ― ― ― 错误 轻舟已过万重山 - - | | | - - 正确 轻舟已过千重山 - - | | ― ― ― 错误 三、五言诗中的平起平收句(第二字为平,末字为平),七言诗中的仄起平收句(第二字为仄,末字为平)中第一、三或第一、三、五字中必须有一个平声,否则就是“孤平”。

如 黄河入海流 ― ― | | - 正确 大河入海流 | - | | - 错误 千里江陵一日还 - | - - | | - 正确 万里江陵一日还 | | - - | | - 正确 万里武昌一日还 | | | - | | - 错误。

4.古诗词中的平仄如何用

平仄指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平声和仄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仄指四声中的上、去、入三声。旧体诗词和骈俪文所用字音必须平仄相互交替,使声调谐协,谓之调平仄。

写诗:

格律诗中,5绝、7绝,5律、7律分别都有4种不同的平仄,王力的《诗词格律》上有 ,把他全都记下来,然后按格律写诗。

填词:

填词就看词谱,谱子里面要求仄声的字您就填个仄声字,谱子里面要求平声的字您就填个平声字,可平可仄的就可以随便填。

关于您需要的内容敬请参考:

相信您一定会在其中找到自己满意的答案!

5.古诗中的平仄是怎么的

诗者,乃最富音乐性之文章,欲求其能歌咏动听,除于平仄声调上,力求其合律外,尚须押韵,始能增加旋律之美。

何谓韵?刘勰于【文心雕龙】云:“同声相应谓之韵”。易言之,“韵”即是“同一收音”之谓。

如“东、公、空、通、同、聪、烘、红、隆”等字,皆以(ㄨㄥ)为收音,即同属一韵。而取“东”字为代表,称之为“东”韵。

又如“先、天、填、年、千、煎、绵、延、前”等字,皆以(ㄧㄢ)为收音,亦同属一韵,而取“先”字为代表,称之为“先”韵。而将某些诗句之末尾,用上同韵之字,即称为押韵。

如王之涣之【登鹳雀楼】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其中“流”与“楼”字,俱在“十一尤”韵之中,称之为押“十一尤”韵。

押韵之作用 押韵之作用有二: 一:将许多涣散之音,联络贯串,以成为完整之声调,使诗歌之节奏更鲜明、更和谐。吟诵起来,令人觉得铿锵悦耳。

二:为便于成记忆,诗之有韵,使人读之琅琅上口。即使篇幅较长,亦易于完成背诵也。

目前古典诗家所通行之韵部,为清康熙时颁布之【佩文诗韵】。该诗韵乃是以元末阴时夫所考定之“平水韵”为蓝本,共一百六韵。

其中平声分上、下二部各十五韵,上声二十九韵,去声三十韵,入声十七韵。其一东、二冬等之数目,只用于标明韵目之次序,非有他义。

而上平、下平亦祗是平声上卷、下卷之分,因平声字较多,故分为二卷。非阴平、阳平之谓,于此一并述明。

近体诗押韵之规则,原则上律诗、绝句等近体诗,无论平韵、仄韵皆可押,押仄韵者称古绝或古律。押韵之位置,皆位于偶数句之句末,至于第一句则可押可不押。

大体上五言诗以不押居多,而七言诗则反是。古人另有数种特殊之押韵法,略述于后: 特殊之押韵法 一:飞雁入群格──即首句所押之韵,非在同一韵部之内也,称之为“飞雁入群格”(或称孤鹤入群格)。

惟仍须以古韵能通转者为限。现举数首为例: 伊州歌 金昌绪(一作盖嘉运作)(飞雁入群格) 打起黄莺儿(支韵), 莫教枝上啼(齐韵);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齐韵)。

首句用四支韵,余用八齐韵。 枫桥 孙觌 (飞雁入群格) 白发重来一梦中(东韵), 青山不改旧时容(冬韵); 乌啼霜落寒山寺, 攲枕犹听半夜钟(冬韵)。

首句用一东韵,余用二冬韵。 雪梅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江韵) 骚人阁笔费评章;(阳韵)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阳韵) 首句用三江韵,余用七阳韵。 雪作 曾几 卧闻微霰却无声,起看阶前又不能; 一夜纸窗明似月,多年布被冷于冰; 履穿过我柴门客,笠重归来竹院僧; 三白自佳晴亦好,诸山粉黛见层层。

诗押十蒸韵,而首句借用“庚”韵字为韵脚。清沈德潜【说诗晬话】云“起句可不用韵,故宋人有用别韵者,然必于通韵中,方可借入,若庚青韵诗,起句入真文寒删韵;先韵诗,起句入覃、盐、咸韵,则杂然不可为训”。

汪师韩于【诗学纂闻】亦云:“唐律第一句多用通韵字,盖此韵原不在四韵之数,谓之‘孤雁入群’。然不可通者,亦不可用也”。

而谢榛【四溟诗话】则曰:“七言绝律,起句借韵,谓之孤雁出群(按:当作孤雁入群格)宋人多有之。宁用仄字,勿用平字,若子美‘先帝贵妃俱寂寞’,‘诸葛大名垂宇宙’是也”。

于此可知各人持论,亦自稍有不同。 二:飞雁出群格──末句所押之韵,非在同一韵部之内,称之为“飞雁出群格”(或称孤鹤出群格)。

然亦须以古韵能通转者为限。如: 故行宫 元稹 寥落故行宫,(东韵) 宫花寂寞红;(东韵) 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

(冬韵) 诗押“一东”韵,而末句借用“二冬”韵之字。又如: 中夏昼卧 刘兼 寂寂无聊九夏中,(东韵)傍檐依壁待清风;(东韵) 壮图奇策无人问, 不及南阳一卧龙。

(冬韵) 诗押“一东”韵,而末句借用“二冬”韵之字。又如: 呼陀河 范成大 闻道河神解造冰,曾扶阳九见中兴; 如今烂被胡羶涴,不似沧浪可濯缨。

诗押“十蒸”韵,而末句借用“八庚”韵之字。又如: 言怀 黄景仁 听雨看云暮复朝,谁于笼鹤采丰标; 不禁多病聪明减,讵惯长闲意气销; 静里风怀玄度月,愁边心血子胥潮; 可知战胜浑难事,一任浮生付浊醪。

诗押“二萧”韵,而尾联借用“四豪”韵之字。以上皆称为“飞雁出群格”。

三:进退格──律诗之押韵,又有所谓“进退格”者,例如七律八句四联,首联押“一先”韵,次联换“十一真韵”,第三联复用“一先韵”,末联更用“十一真”韵。一进一退,然亦须在古韵本相通之范围内,非可任意也。

黄朝英【缃素杂记】云:郑谷与僧齐己、黄损等,共定今体诗格云:“凡诗用韵有数格,一曰葫芦,一曰辘轳,一曰进退。葫芦韵者先二后四,辘轳韵者双出双入,进退者一进一退,失此则谬矣!如李师中【送唐介】诗: 孤忠自许众不与,独立敢言人所难; 去国一身轻似燕,高名千古重于山; 并游英俊颜何厚,未死奸谀骨已寒; 天为吾君扶社稷,肯教夫子不生还。

正所谓进退韵格也,‘难寒’二字在寒韵,‘山还’二字在山韵,诚合体格,岂率尔而为之哉?近阅【冷斋夜话】载当时唐李对答语,言‘此诗为落韵诗’,盖渠。

6.谁能为我解释一下平仄在诗词中怎么用

平仄在诗词中有严格的规定。例如律诗为什么叫“律”,就是因为要求严格。

中国古代人发音也是四声,但与现代人的四声有差别。古音分“平、上、去、入”,平就是平声,其它的三声为仄声。

至于具体在诗词中怎么用,有现成的格律和词牌,按照规定去选词造句就行了。

近体诗有七律、七绝、五律、五绝,每一种又分为平起、仄起,入韵和不入韵等,总共,常见的近体诗有十六种格式。这里以七律平起入韵的格律举例: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其中,有些地方可以变通,但变通也有原则,这里不详细介绍,可以查阅相关书籍。

词的格式更复杂了,词牌如果加上正格、变格,添字、减字约有两千多种。各自对字数、句子、句式、平仄、押韵等,都有不同的规定。

如果想学习诗词,可查找相关的书籍。其实,如果语文基础不错,学习诗词创作并不难。

现代人并不知道古人怎么读音,那平仄怎么办呢?有专门的韵书,将常见汉字按古四声分了类,直接查找就行。写诗用《平水韵》,填词用《词林正韵》。

范文涉及成语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